网友提问: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质回答:
对于我来说,具体有以下的做法。
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好的,这个首先要区分开来。就好比,我们每个人的饮食习惯,有的明明知道不利于健康还是要吃它。那么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元素。
如涉及到孝文化,有个典故,叫黄香暖席,说的是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为了父母在冬天能睡个安稳觉,自己提前去把被窝暖好,再让父母休息。
这对于今天的我们和孩子来说,完全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
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孝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实践都已经毫无余地了。所以,我们做大人的,已经了解了,就不会再去让孩子遵循了,到对于尊老爱幼还是要坚持下去。
简单说,我们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否真的适合于当下。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的《拿来主义》给了最好的回答!鲁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这样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称他为“民族之魂”。他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拿来主义》就是他的一篇杂文。
二十世纪30年代,当时国内文化界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有的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主张”封建复古”,思想认识非常混乱,鲁迅正是针对这种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是指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是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精华。“鸦片”,精华糟粕并存的文化。“烟枪烟灯”,比喻文化糟粕。“姨太太”,比喻有害无益的封建文化。
那么我们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他占有,挑选。”先“占有”,然后“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那么“挑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或使用”(鱼翅——吃掉,鸦片——治病)。“或存放”(烟枪烟灯——送进博物馆)。“或毁灭”(姨太太——走散)。
鲁迅旗帜鲜明的告诉了我们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此个问题,我现在以我写作的下面这篇短文作为回答——
如何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此篇乃是草稿,以待将来填充补充和深化,乃至写成论文或成书。作者注)
中国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已经跃升为前数的经济强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增长,中国也将迎来伟大复兴。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时下兴起了国学热,也就是兴起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我归结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讲唯物主义,讲礼仪和秩序,讲道德和仁义,讲和平、和谐和包容,天下主义等思想。
唯物主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讲唯物的,只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不谈上帝和鬼神,这无论中国古代的易经、儒家和道家学说等都做到了这一点(因为篇幅关系,我不想详述,请读者自己查阅)。按照我多年前的论述,凭借这一点,所以我们说中华文化是世界的先进文化!
礼仪和秩序
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而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据最主要和重要的位置。中国儒家思想认为,人无礼不立。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遵守礼仪。所以遵守礼仪和秩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道德和仁义
这一点也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说穿了,中国儒家学说其实是关于人的学说,他注重的是人道德的完善,教导人做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做一个热卖人民和为人民的正义事业奋斗和献身(即仁义)的人。
和平、和谐和包容
中国的易经、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此有阐述,特别是道家讲以无为夺取天下和不以兵强天下,儒家讲“和为贵”,这就是和平主义思想了;中华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儒家讲“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这就属于和谐和包容思想了。
天下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不仅仅是本国和本国的人民,而且放眼全世界,关注整个世界人类的幸福生活。中国儒家的“天下为公”,中国道家的“执大象,天下往,安平太”,就是这种天下主义(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充分体现。
另外还有一些中华优秀文化的次要特征,就是与天抗争,积极进取,有所担当,等等,这些都体现在中国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儒家的学说的“仁以为己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的思想中。
在现代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续和不间断的国家。中华文明的连续和不间断,首当其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和不间断。所以我们在现代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证我们中国中华文明的延续,让中华文明在世代中国人中薪火相传,永不中断,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最伟大的贡献!
二,有利于保持国家社会的稳定,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
按照辩证法,人类社会总是在治和乱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久治则乱,久乱则治。而当一个社会又由乱转变到治时,则会恢复过去的某些传统和文化。这就是当下中国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我们必须看到,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思想讲秩序和稳定,讲和平和和谐,所以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保持国家社会稳安,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包括生产力的提高),和实现社会主义,是具有很大作用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三,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有利于中华文明将来统一世界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经预言说,将来有资格统一全球并引领世界文明的只有中国的中华文明。而引导汤恩比作出此结论的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孔孟文化中的和平、和谐思想和天下主义思想。因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和平和和谐,讲“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所以将来能够有资格用和平方式统一世界的,并引领世界文明的,只有中国的中华文明!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
虽然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先进合理的地方,但是也有落后和不合理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和不合理的地方有:因循守旧,不重视科学,缺乏上升的发展观,等等。
因循守旧
无论是中国道家,还是中国儒家,都是保守和复古的成分。特别是中国儒家的复古思想最为严重,这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不重视科学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没有形式逻辑,不重视逻辑思维,特别是中国儒家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发明是“奇技淫巧”,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进步,阻止了科学在中国的发生。
缺乏上升的发展观
综观中国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发展,之所以中国一直长期徘徊在封建社会而得不到进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缺乏上升的发展观。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看来我将来有必要对此作最重要的阐述。
现代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现代我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现代的社会制度和时代要求下,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先进合理的地方,抛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成分。
(一)我们要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加与天抗争,积极进取,有所担当的成分,以符合当代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我们要去除中国古代文化不重视科学和技术进步的成分,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三),我们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加入上升的发展观,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我们要在新的历史和时代要求下,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讲唯物主义,讲道德,讲和平、和谐和包容,天下主义等的主要特征,还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原先诸如与天抗争、积极进取等的次要特征也上升为主要特征;除此外,我们还必须革除原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弊端成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加入重视科学和上升的发展观等等先进的因素和成分,并将之有机转化和结合到中华文明和文化中,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兼收并蓄和汲取了现代积极先进因素成分的中华文明才是富有生机的文明,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照亮人类的二十一世纪乃至更加久远的世纪,引领世界人类文明新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品茶谈子午,对于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做浅短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多如牛毛,包括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地域传统。首先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主管性,就去我们使用的硬币一样两面性,我们要从利弊性去判断,以下举两个例子。
1、举例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古至今讲究“百善孝为先”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都做不到,还何谈其他,为人子都做不到,怎谈为人父!
2、举例传统文化的糟粕——“男尊女卑”、“裹小脚”等。这些也是中国历朝历代传下来的传统。但是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人在延续这个传统?现在都是再讲“男女平等”,更有甚者女性在家中的地位都已经超过男性了!这个不是说男性地位降低了,而是在现代教育中纠正了“糟粕”,在社会上男性更尊重女性了,在家庭中男性更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另一半了。
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激浊扬清”、“推陈出新”的一个历史进化过程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区分和鉴别才是关键,还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教育下一代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理智的去区分和鉴别“何以为,何以不为”。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薄理解!我是品茶谈子午,期望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天南海北!
其他网友回答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再比如我们学习《论语》,看起来好像《论语》只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所以我们读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了“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感悟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遵循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言论及经典书籍,像《弟子规》、,《论语》等就是要我们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家人,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学习并懂得思考,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也是如今我们那么大力倡导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吧。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大力提倡并学习,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随之有效更新,你比如说:“三纲五常”,再比如说“重男轻女”。古时候,男权当道,妇女在社会上是极其没有地位的,但放到现在,妇女顶半边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高声呐喊妇女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家庭的和谐构筑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首先体现着夫妻关系的和谐,那在一个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交流的平等应该是和谐关系的首要条件吧。当然,如今社会,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些封建残余落后思想已不是普遍存在现象,这不得不说,人们在历史长河的思想涌动中,已形成自己较为正确而向上的价值观及认知和理念。 以上仅仅是从个人角度而谈,角度单一,不够全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上,我们依然是要抱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客观的对待先人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盲目的效仿和崇拜,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利用。传统对教育确实功不可没,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是必要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