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千古名句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优质回答:

这首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

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其他网友回答

词之本源即为酒宴酬唱之曲,婉约、纤细、柔媚是词的本质,要论这些特质,宋代秦观之词最能体现。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如何欣赏秦观的这首代表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创作背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年少丧母,身世飘零,后来在苏东坡的提携下才谋得一官半职。但好事不长久,他和苏东坡一样遭遇庙堂排挤,被迫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涯。

这首词是秦观在绍圣四年(1097)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宫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

不同于苏东坡的达观与自如,被贬郴州的秦观,整个人被迷雾般的忧伤笼罩。

郴州位于湖南省的南部边境,山环水绕、地势复杂,在宋代是蛮荒之地。被贬到此处的官员,与京城汴梁相隔千里,远离亲友和政治,怀才不遇之境可想而知。

特殊的地理环境、潦倒的人生际遇、不可预知的未来,让秦观愁肠百结,唯有寄情于诗词。

上阕无不体现谪居中的冷漠凄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营造诗词意境。郴州多山多水,确实总是被云雾笼罩。而作者用”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秦观在落笔四字的运用之妙上,古往今来,无出其右者。雾失迷台,月迷津渡,读起来既有外文诗歌翻译后的语式错觉,又出其自然地具有中文语境的美感,字字写景,字字皆情,亦情亦景,亦真亦幻,一失一迷,让人置于其中。

“桃源望断无寻处”,”望断”意味枉然,仕途不得志令少游开始寻觅陶渊明笔下避乱胜地–世外桃源,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不仅是落英缤纷、鸡犬相闻的世外仙境,更是一种心想事成、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然而,桃花源终究只是文人桃花源,把天涯望断了,都找不到它的入口。

全句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的怅惘与失望之意。少游的《点绛唇?桃源》一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亦是同等心境。千古关情,异代同心,前三句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只一片雾笼烟锁之景。

《唐宋词十七讲》有述:”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

桃源无觅,谪居郴州,天涯沦落之苦。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整首词中我最喜欢的两句,我们独自一人漂泊在异地他乡,居住在旅店中,难免有一种孤独凄凉的情绪,而这两句是这种情绪最好的诠释。

其实这两句不太秦观,他很少写得如此严厉。他擅长的是把柔情捏出花来,像”无边丝雨细如愁”,像”无力蔷薇卧晓枝”。他的眼睛里,周围的世界全都带着情绪,细微的一举一动,牵扯出他的字句。

“孤馆”、”春寒”、”杜鹃”、”斜阳”,无一不是凄婉的意象,凑在一起,情感色彩浓厚,成了一幅唯美却悲哀的画卷。

春寒料峭,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斜阳沉沉,方坠西土,怎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痛?

下阕是词心在秦观身上最好例证

词的下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以叙实开始,引经据典。寄梅传素本是欣事一事,而词人遭到贬谪,北归无望,添其此恨绵绵,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砌”一字化无形悲伤于有形,也正如他在《自挽词》中所言:”一朝奇祸作,飘零至于是”。飘零与党祸相依,身世也如同郴江水一般滚滚向前,深不可测。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最后两句,是词心在秦观身上的最好例证。因为最后的两句,和最开始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样,不是推敲出来的,是从他心里长出来的。因为最后的两句,才使这首词有了无穷尽的意味。

最后两句出现前,这首词和其他羁旅抒怀的作品并没有明显不同,同样的主旨许多文人骚客都曾写过。但因最后两句,这首词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转折,使他的感情投射不再局限于之前的主题所在。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他是在问谁?他问得又是什么?是对内心志向抱负无法施展的自我嘲弄?是对官场斗争中命运摇摆的不堪不解?亦或是对某位念想中青楼女子移情别恋的深刻怀念?是什么让他在此情此景,面对如此多的困感而没有一个答案?

这种极难描摹的感觉,被一瞬间清晰地定义,这种匪夷所思的艺术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总结

众所周知,宋朝以文人治天下,皇帝重用文人,可是对付文人的办法也很有一套,动不动就贬谪流放,文人内心敏感,一有政治上的风吹草动,就忧愁得不行。

秦观,才华横溢又多愁善感的人,怎么能忍受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轻贱?

秦观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造成的,也是那个时代多方因素造成的结果。

秦观对宋词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感伤词将晏殊、欧阳修以来的抒情模式进一步拓展,并形成巨大影响。

秦观的婉约词更多地表现出下层文人普通的悲剧命运和沉痛感受,文笔凄美,因此被许多有共同命运和感受的文人所赞赏。

其他网友回答

答:一遍遍读,有了感觉就吟颂……[害羞][玫瑰]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词人秦观,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冯喣《宋六十一家词选》),他的词,常常不写得哀婉动人,其中写得最伤心的,当属《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写于绍圣四年(1097)。秦观因与苏轼同党,跟苏轼一起被贬,绍圣三年被贬到郴州,四年改徒横州,这首词同秦观离开郴州时在郴州旅舍中所写。

郴[chēn]州:在今湖南。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津渡:渡口。

桃源:即桃花源,原属武陵郡(今湖南省武陵县)。陶渊明有《桃花源记》,因此,“桃源”也是文人理想与心灵安栖之地的象征。

起三句写景,景中含有无限哀婉之情。雾霭沉沉,连近处的楼台都看不清;月色凄迷,渡口了隐约难见。“桃源”虽然与郴州邻近,但在雾失月迷之下,无处可寻。

“失”、“迷”、“无寻”,写尽词人心中无限迷茫心境。“桃源望断无寻处”,即是实写看不见与郴州邻近的“桃源”,也是虚写,自己的内心无处安放,找不到理想中的桃花源。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极写内心的凄凉心境。“孤”、“闭”、“寒”,字字凄厉。杜鹃,又叫布谷鸟,它“布谷布谷”的叫声,在文人耳中听来,就仿佛在叫”不如归去”,词人在谪宦生涯中斜阳暮色下听此叫声,自然心伤不堪。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驿寄梅花:典出《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指友人寄来书信。

鱼传尽素:语出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指书信。古人书写多用素绢,长约一尺。

这三句,词人秦观连用两个典故,写友人寄来书信安慰,然而,友人的安慰没有让他心情好一点,相反更引起了更多的伤心,逗引出词人心中无穷的愁恨。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幸自:本来是。

最后两句说:郴江本来是绕流郴山,与郴山相守,然而最终又是为谁离开,流下潇湘呢?

这最后一问,问得无理,郴江流走,本来无情,不会为谁而流,然而正是因为问得无理,才将词人内心的伤感、无奈、痛苦、失望等等情感杂寓其中,读来无比凄切。

《冷斋夜话》载,苏轼极爱这最后两句,秦观死后,苏轼把这两句写在扇上,极为痛心地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千古绝唱。秦殁后坡公常书此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

其他网友回答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观的全集《淮海集笺注》中,秦观今存的《踏莎行》一共四首,分别是:《踏莎行·郴州旅馆》、《踏莎行·晓树啼莺》、《踏莎行·昨日清明》和《踏莎行·冰解芳塘》

(秦观绘像)

在这四首《踏莎行》中,蜚声词坛千年,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就是《踏莎行·郴州旅馆》这首词了。我想楼主的问题中提到的《踏莎行》,也应该是有所指的,就是这首《踏莎行·郴州旅馆》。不管是我推测,还是从问题中的关键词“千古名篇”来看,都应该是指这首《踏莎行·郴州旅馆》。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馆》原词如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那我就以这首《踏莎行·郴州旅馆》展开,回答一下楼主的问题,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风格去回答,那就是“知人论诗(词)”,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再进行词作鉴赏。

(当代书画作品·《踏莎行》)

秦观其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在今江苏省高邮市)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由于苏轼的推荐,做过太学博士兼国史编修官一类的文职官员。

北宋后期,由于元祐、熙丰党争的延续,新旧两党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作为旧党成员秦观屡遭贬谪。宋哲宗绍圣元年,新党再起,作为旧党的苏轼被贬滴岭南,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受牵连也被贬官流放。

(秦观绘像)

秦观先是被贬到处州(今浙江丽水),1096年年底,秦观因党争再次被贬谪,这一次从处州贬谪到了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1097年三月,也就是宋哲宗绍圣四年的三月,秦观沿湘江水路到达郴州,这首《踏莎行》就是秦观作于郴州贬所的。

秦观的词作抒情委婉,情景交融,语言精巧,含意深远。《宋史》评价秦观的诗词时,用了一句“文丽而思深”,这首词虽然是在写贬谪的凄苦与悲凉,但整体上词调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李清照《词论》认为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秦观善于在词中用典,对仗工整精巧,甚至这贬谪的词都是带着凄伤和美丽的,但精丽而感伤,这又是一层境界。

(郴州山水)

《踏莎行》赏析

(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作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的是一个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迷场景:楼台在茫茫的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秦观此处写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呢?首先这在写法上属于典故的运用;其次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好在秦观贬所郴州以北的地方。

不管从写法上来看还是从时空上来说,秦观词中的这三句都有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因为“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创设的情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桃花源”三字又让人联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情感。常常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数也是出世,出离。浸淫于佛道的太虚,更是如此。

(陶渊明绘像)

秦观稍晚的作品《宁浦书事》中就有“我岂更求荣达”的话语,甚至在秦观从郴州贬到雷州半岛的时候,秦观的词中“桃花源”之语更是多次出现,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观对陶渊明式的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开篇三句中的“楼台”、“津渡”、“桃源”这三个意象在秦观笔下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写词人闭居郴州孤馆,者也进一步印证了开篇三句是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迷场景。因为词人闭居郴州孤馆,他是看不到“津渡”这一意象的。

从时间上来看,开篇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这两句所描写的时间是“斜阳暮”三字;从字面上看,时间怎么又倒退到了昏昏时刻了呢?很显然,这两句才是秦观笔下的实写——词人不堪孤馆寂寞,而开篇三句是词人的虚构场景了,词人这里运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写作手法,景为情而设,正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样,如果将王国维的这句话用来评价秦观此处的写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秦观词,苏轼题跋,米芾书法·“三绝书”)

那现在在回过头来看开篇三句就顺理成章了,开篇三句中分别用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了三种曾经错再过或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来表现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一片渺茫的困惑。

清代词评家黄了翁在《蓼园词话》中说:“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可以说是准确地写出了秦观此时此刻的心理境况。

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伤感的,因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读来另外地声情凄厉,感人肺腑。

这两句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因为贬谪郴州的秦观已经快五十岁了,他或许还在感叹仕途将暮吧。

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同样的情感流露在秦观的诗里也能看出来,他在郴州时写下的《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一诗中,秦观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也是从景物的凄凉,过渡到秦观内心的凄凉。

在后来的《宁浦书事》一诗中,秦观也声泪俱下的写下了“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词人此时听到子规啼夜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王国维评价这两句:“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历矣。”王国维还认为这两句是一种“有我之境”。就是说,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上充满了词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词人人自我在,在情与景的结合上是极其自然的。

(秦观雕塑像)

(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下片由叙实开始,过片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驿寄梅花”和“鱼传尺素”,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出自《荆州记》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骚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寄梅”典故,还兼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含义。

“鱼传尺素”的典故出自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指书信往来。

秦观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根离愁而已,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又是新颖绝妙的。

“砌成此恨无重数”,说恨可以堆砌。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了。

对此时的秦观来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殷勤致意、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

(四)“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结郁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结尾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

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人未水,又北经来阳县,至衡阳而东流人潇水湘江。本来是自然山川的地理形势,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摩岩石刻·“三绝书”)

这两句由于分别加人了“幸自”和“为谁”两个词语,无情的山水也好像变得有情了,仿佛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您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词人又好像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低叹自己的身世:正值建功立业的年纪,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人一场政治斗争的濮涡中去呢?

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

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

曲终阕尽,余弦更兴

秦观的《踏莎行》,就全篇而言,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都采用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三句,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

而从现实的景物正面抒写词人贬谪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的,只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赞赏这两句,因为这两句完全符合他主张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诗词鉴赏标准。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得隐晦而又曲折,郴水绕过郴山,奔向北方的潇湘,春寒料峭的时节依然可以看到秦观无言问苍天的情景。是啊,那流水是为谁去往潇湘,又是为谁绕过青山呢?

秦观,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而在苏轼的眼中,他最欣赏的就是秦观。秦观去世后,苏轼曾将秦观的这两句书写在扇子上,并长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总结

秦观的《踏莎行》,在写法上,是写实、写虚和象征的多种写作手法的完美运用,才构成了这首词凄迷幽怨、含蕴深厚的艺术特色,使得这首词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可以说,词中句句精彩,各有特色,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几句集中表现了秦观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凄凉心境。

词人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贬谪放逐的凄凉处境;而词中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又开拓了词的意境,秦观的《踏莎行》正是因为诸多的艺术成就,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