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劝说韩信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

网友提问: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

优质回答:

《史记》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集合各路大军,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团团包围在垓下。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随即爆发。在这场决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策,设下十面埋伏,层层包围楚军,并组织楚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将士听了,以为楚地已经沦陷,更加军心涣散,纷纷相率逃亡。项羽虽突出重围,但汉军紧追不舍,沿途截杀,项羽被迫自刎乌江,楚国遂亡。

此时天下已定,刘邦立即翻脸,毫不客气地削夺了韩信的兵权,将他徙封为楚王。

蒯彻之谋

蒯通,原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人。他足智多谋,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厉害,曾在韩信麾下任谋士,先后献过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奇计。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手握重兵,齐人蒯彻曾数次劝诫他,不要过于相信刘邦,一定要吸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文种的历史经验教训,防止“高鸟尽 ,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重演。蒯彻提醒韩信,阁下现在的处境危殆异常,因为你“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位极人臣,名高天下”,必然被汉王忌惮。蒯彻建议韩信在“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的客观形势下,采取一种最安全的办法“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可韩信只善谋国,却不善谋身,对蒯彻的先见之明根本没听进去,他天真的以为,汉王对他很不错,“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背信弃义与他为敌。韩信自恃战功卓著,功高望重,又有军权, 汉王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韩信要是认识到刘邦的帝王心性与手段,听从蒯彻建议,那么凭他的能力与实力,或许三国时代(楚、汉、韩)就会提前到来。

悔不听蒯彻之言

蒯彻见韩信不听劝告,心知必然会惹来塌天之祸,害怕自己受他牵累,就装疯卖傻,乘机逃走,混迹于巫者、神汉中。

韩信被削夺兵权后,心里知道刘邦嫉妒他的才能与功勋,对他有所猜忌,但总以为自己没有啥大过错,汉王再不会过分对待自己。但汉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他的军权,让他心有余悸。到楚地后,他到各县邑去巡视,出入都戒备森严,有人上书诬告他欲谋反。项羽部将钟离昧和韩信有交情,项羽自杀后,钟离昧前来投奔韩信,刘邦知道后,就下令韩信将钟离昧诛杀。有人对韩信说:“汉王素恨钟离昧,你把他杀了报告汉王,汉王必然很高兴,你也就没有祸患、高枕无忧了”。韩信告诉钟离昧,说汉王要我将你抓起来杀了,钟离昧说:“汉王如今之所以不敢派兵进攻楚国,是因为有我在此,如果你一定要用我的首级去取悦汉王,那么我死后下一个死的就会轮到你”。钟离眜见韩信不为所动,愤然拔剑自刭。

韩信带着钟离昧的头颅去拜见汉王,刘邦验看完毕,马上命武士将韩信五花大绑起来。韩信这才恍然大悟,哀叹道:“果然像人常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定了,我是该死了”。但刘邦并未马上杀了他,只是降了他的职,废黜楚王,降封淮阴侯,并且不准去封地,实际上是将他软禁了起来。

从被软禁到被杀这几年中,韩信对汉王刘邦屡屡失信、刻薄寡恩非常失望,逐渐心生怨恨,平常牢骚满腹,抑郁寡欢,长期称病不朝。此后,刘邦对韩信愈加猜疑,韩信也对刘邦愈发不满、愤恨。后来,他勾结阳夏侯陈豨,策划举兵造反,攻入汉廷,袭杀吕后,夺取权力,却被手下人告发了。彼时刘邦率军在外,不在朝中,吕后与萧何商议,把韩信诓骗入宫,抓捕、监禁了起来。后来,吕后唆使一群宫女用竹枪将这位用兵如神的“兵仙”刺死在宫内的钟室里。

据记载,韩信临死前追悔莫及地喟叹说:“吾不用蒯彻的计谋,反被妇人小子所欺”。韩信死后,吕后下令灭其三族。

蒯彻差点被刘邦烹杀,靠机智善辩逃过一劫

刘邦回朝后得知韩信被杀,心绪复杂,既喜且怜,追问道:“他死前留下什么话没”?吕后答:“他说悔不用蒯彻计”。刘邦立刻下令搜捕蒯彻,抓到后要活烹(扔到铜锅里煮死)他。蒯彻大声喊冤,刘邦问:“你教唆韩信起兵反对我,你有何冤”?蒯彻道:“秦王无道,天下群雄并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登。狗都是各吠其主,彼时我只知效忠于韩信,并不了解陛下。何况当时像陛下这样争夺天下者极多,您都能烹杀吗”?刘邦听后,思索片刻,说:“先生言之有理”,将他当堂赦免。

后来,蒯彻被齐相曹参纳为宾客。司马迁评价蒯彻道:“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此卒亡其两人! 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其他网友回答

蒯通是有名的辩士、谋士。最擅长的本领就是与人说辞。

在没遇到韩信时,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你本来要死之人,但遇到我就意味着新生。徐公不明白原由,蒯通继续解释,赵国的武信君想要攻占城池,我给他出了一个不用一兵一卒的方法。

只要给你高官厚禄,并在周边炫耀,周边的人肯定会随之投降。徐公听了之后同意了蒯通的说法。之后事情发展都如蒯通所料,可见其足智多谋,空手套白狼确实有一套。

之后蒯通成为了韩信的谋士,给韩信出了不少的计策。在韩信势如破竹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人前去求和,韩信被迫停止了攻打,这时候蒯通说,你打了这么久才打下赵国五十城池,而郦食其靠一张嘴就拿下七十多城池,这不显得你太没用了吗,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

韩信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便弃刘邦于不顾直接攻打齐国。而齐国认为刘邦是小人的作法,因此韩信与刘邦之间埋下嫌隙,可以说蒯通这个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对韩信倒也是足够忠心,因为与刘邦有了嫌隙,所以他劝韩信背叛刘邦,但却被韩信拒绝。

但蒯通仍不甘心,过几天又继续去劝韩信,最后韩信自恃功高,认为刘邦肯定不能杀他,便直接拒绝了蒯通的游说,并开始疏远他,蒯通因此感到害怕,便开始装疯卖傻地做起了巫师,以求自保。

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韩信被吕后设计杀死。韩信死前忍不住说道“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只是后悔也没用了。只能饮恨而亡!

当刘邦听说蒯通这个人之后,他当然了解蒯通的“所作所为”,便要“煮了他”。这时的蒯通硬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说了些什么呢?大体意思就是先贬低自己,把自己形容成狗,说各为其主,之后又夸刘邦是有能力之人才能得天下,而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难道你都要杀掉吗?

刘邦听蒯通这么一说,确实是这么回事,就放了他,而蒯通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可以看出蒯通不仅仅善辩,更是一名奇才!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要煮了蒯通,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蒯通跟韩信建议用武力灭掉齐国,致使对汉王忠心耿耿的郦食其受烹身死;

蒯通不顾刘邦的困境,向韩信劝说三分天下背叛汉朝,可谓置刘邦于死地;

蒯通曾经专门给项羽呈献计策,而且有如此的舌辩之能,还不是刘邦阵营的忠臣良谋,对于汉王存有潜在的威胁。

正是因为蒯通的存在,曾给刘邦带来了很多不可估量的后果,让刘邦耿耿于怀,所以平定天下后想要煮了他。

蒯通,本来的名字是叫蒯彻,后世里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所以改名为蒯通。据历史记载,他非常善于辩论,口才天下无双,每逢关键时刻,往往能紧抓要点陈说厉害关系,以三寸不烂之舌以息天下之争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其辩才享誉四海。

蒯通劝韩信伐齐,郦食其受烹身死

公元203年,韩信先后俘虏了魏王豹,攻破赵、代、燕等地,使诸侯闻风而降,正要率兵东进攻打齐国的时候,却突然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于是韩信就停军了。这时候,蒯通突然对韩信说: 汉王委派郦食其劝降齐国是私下里的行动,汉王并没有专门下诏让你停止进攻,如果让郦食其以一人之力劝齐成功,那么您所率数万之师建立的功勋反而不如区区儒生。

就因为蒯通的一席话,韩信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遂放弃了做人为将的原则,于是趁着齐军停战松懈的时候,突然发动对齐的进攻,置使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虽然韩信打了胜仗,可是刘邦心中一直耿耿于怀。毕竟郦食其深得汉王的信赖,也是刘邦忠心耿耿的谋士,而最为重要的是如果齐国顺利归降,刘邦对于天下时局的把控,会比韩信采取军事进攻灭齐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不用日夜忌惮韩信的旷世奇功。所以郦食其的死,刘邦还是有很大损失的,此时韩信已被屠戮,这个仇自然要算在蒯通头上。

蒯通不顾刘邦的困境,向韩信劝说三分天下背叛汉朝

韩信被封齐王后,项羽曾派使者来邀请他一同抵抗刘邦,蒯通借机向韩信进言。

目前天下局势取决于你,您的军队是战争成败的关键,我曾经学过相面,您的背形贵不可言,当抓住机会三分天下,而后顺应民心成就千古大业;

汉王喜怒无常,人心难测,不可对他太过相信,人有欲望就会引起祸端,在利益面前没有什么真正的情谊;

并以忠臣文种、范蠡的事例,说明‘飞鸟尽,良弓藏’功臣良将落得不好下场的常态,如今您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正是功高震主的时候,实际上非常危险;

听从忠告和谋划是成败存亡的关键,做人要贵在行动,机会很难得,希望您不要再怀疑了。

韩信不忍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亏待自己,于是谢绝蒯通的建议。实际上蒯通的建议,对刘邦来说可谓釜底抽薪,几句话戳中了汉王的软肋,差一点使刘邦陷入绝境,如果计谋得逞,那么很有可能刘邦就得不了天下,甚至身死国灭成阶下囚也未为可知,所以从骨子里刘邦非常的嫉恨蒯通。

蒯通曾献策项羽,且有舌辩之才,对刘邦存有潜在威胁

“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汉书·蒯通传》

据史书记载,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蒯通与好友安期生跑去向项羽献策,虽然项羽没有采用他们的计谋,但是想要对他们进行封赏,这两个人始终不愿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蒯通曾经投靠过项羽,跟刘邦的死对头有过亲密的接触,算是刘邦的敌人。

虽然蒯通后来转投汉军,但也是一心为韩信谋划,而且多次献言进策都丝毫不顾及刘邦的切身利益,甚至想置刘邦于绝境的地步,可见蒯通绝不是刘邦阵营的忠臣良谋。而且他素有游说权变之术,有着杰出的舌辩之才,方尽天下初定,诸侯未必真心诚服,蒯通的存在,随时都会给刘邦带来不可估量损害,所以刘邦对于这样的谋士难免不心存芥蒂,想要除之而后快。

当然,蒯通的舌辩之能,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再一次发挥了效应。后来,刘邦平定了天下,就派人抓到了蒯通准备为郦食其报仇,他对刘邦陈述彼时各为其主,在当时天下混乱帝位不明的情况下,他只能忠于跟随的人;况且帝位有德者都可以得到它,那时天下人都争先恐后的去争权夺利想要成就大业,只是能力不够罢了,难道要把政见不同的人都杀死吗?蒯通进一步降低姿态把自己比做狗,使刘邦心生厌弃,进而说出如果杀了自己,那么再没有人才肯为刘邦卖命的道理,刘邦突发善心,就把他无罪释放了。

蒯通仅凭言语之才,通过层层利害得失关系的分析,就成功转移了刘邦的注意力,让自己从鬼门关上重获新生,真可谓聪明至极。是以,原本刘邦的煮杀之刑,最终也没有在蒯通身上真正落实。

其他网友回答

蒯通此人,大家也许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做的事情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劝谏韩信三分天下。楚汉战争之际,韩信接连灭赵、齐,并诛杀项羽手下大将龙且,使得天下局势逐渐明朗。

此时的刘邦和项羽都知道,想要解决这场战乱,关键点就在于韩信。因此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此稳住他,而项羽则是派人来游说韩信,希望他能够保持中立,以此三分天下。

然而韩信以刘邦的知遇之恩为名,拒绝了项羽的提议。但是韩信不在乎,并不代表韩信周围的谋士不在乎。而这个谋士正是蒯通。

蒯通献策,劝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先后灭赵、齐,后来更是斩杀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声威浩大。再加上韩信被刘邦册立为齐王,占据着一大片辽阔的土地。此时的韩信,完全有能力做一方之主。

不仅刘邦和项羽是这样认为的,就连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他当即对韩信劝说,在劝说内容总共分二部分:

项羽和刘邦两人争斗多时,其士兵早已疲软,国库早已空虚。言下之意就是他们两人无力来掌管韩信。而大王三分天下的行为不仅能做到止戈的效果,还能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感恩戴德。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年大夫文种协助勾践消灭越国,称霸一时。然而当勾践达成自己的目的以后,就将文种杀了。如今大王接连灭魏、赵、齐,又击败龙且的大军,功高震主。一旦刘邦平定了天下,大王的下场一定很凄惨。

不得不说,蒯通的劝说内容很有说服力。不仅从天下局势上出发,劝韩信三分天下,就连韩信三分天下以后的后路都考虑到了。

然而,韩信终究还是摇摆不定。他认为自己只要占据了齐地,就能够安枕无忧。谁曾想,刘邦只是一个突然袭击就打碎了他的幻想。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韩信接连被贬,心生不满终于反叛,临死前喊出了蒯通的名字

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以后,马上就遭到了刘邦的贬谪。他先是夺了韩信的兵权,断了他在齐国的根基,将其封为了楚王(实际上就是贬谪),然后又假借谋逆的罪名,夺去了韩信的王号,将其贬为了淮阴侯。

这接连的挫折使得韩信难以忍受,特别是当他看见自己和樊哙等人为伍以后,心中更是不忿。于是,韩信选择了造反。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

事情正如历史所记载的,韩信图谋造反的事情被发现,被吕后诛杀。而韩信临死前则道出自己悔不该不听蒯通之言。

刘邦听闻以后,便将蒯通逮捕,想要煮了他。而蒯通口才也是了得,居然成功说服了刘邦,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结束语

正因为蒯通是韩信的谋士,所以在韩信造反失败以后喊出蒯通的名字,刘邦才会想着要煮了他。毕竟,这可是唆使主公谋逆的大罪。

其他网友回答

你在胡闹!谁说刘邦后来煮了他?他不但未被烹煮,后来还继续以“谋士”的身份在齐国受到任用呢!并且著书立说,写下了《隽永》。

蒯道本名“蒯彻”,辩才无双,三寸不烂之舌善于分析利害得失。人们最推崇的是他四次的雄辩。第一次,不仅保卫了徐公性命,且让他享受了富贵。

第二次,劝韩信伐齐,搞乱了刘邦的降齐战略。第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第四次,刘备要烹杀他,他的辩才为自己保住了性命。

为徐公周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反抗秦朝的农民起义。八月,陈胜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攻取赵地。

蒯通因平时爱玩些“面相”之术而在当地小有名气。武信君受陈胜之命伐赵,来到赵地后,便向蒯通来“请教”自己此行的吉凶祸福。

蒯彻说:“您若要强行攻城掠地,那会很危险。但若采用我的谋略,传檄千里,不战也可占城得地”。

武信君便问“有何妙计”。蒯彻告诉他:“徐公贪生怕死,贪图富贵,想举城向您投降。但怕捞不到利惠。那样反而会激起他率城池军民奋起反抗。您不如这样……”

于是他附在武信君耳边让他如此这般……

蒯通又找到范阳县令徐公,并游说他:“我要向您表示哀悼,因为您死期就要来到。但是我又要向您表示祝贺,因为我可以想办法让您获得生路”。

徐公表示不理解,何来“哀悼”与“祝贺”之说?

蒯通说:“您为县令已十余年,杀人父母;砍人手足;施人黥刑的不少,仇家一定很多。许多人早就想对您捅刀子,只因惧怕秦朝的法律,才没敢这样做。

现在各地反秦,天下大乱,秦朝的法律根本无效了。那些受过您酷刑的人的家人们会趁乱向您报仇雪恨。

徐公觉得有理,便问:“您刚才不是说已为我想到了一条生路吗?请问在哪?”蒯通附他耳边吩咐了“锦囊妙计”。

徐公和武臣都依了蒯彻的计谋——徐公向武臣请降,武臣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徐公。武臣以车100辆、骑兵200名,并送来“侯印”迎接徐公。

武臣还让徐公乘着马车,在燕、赵的边界来回往返,以此炫耀自己因投降而得到的“恩惠”。燕、赵之地已有不少有投之意,也是怕如果投降了,而没有得到实惠。弄得“扁担冒扎,两头失塌”

他们看到徐公有这般“待遇”,便纷纷效仿,结果有三十多座城弃械投降。

徐公和武臣都向蒯彻拜谢称恩。

劝韩信伐齐,乱了齐国。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赵、代,使燕国降服,又平定三国。一路高歌猛进,准备率兵攻打齐国。

(淮阴侯韩信)

但是,刘邦又派了兼有暗探身份的郦食其独自一人去往齐国,劝降了齐国。于是韩信便停止了进军。

蒯彻表示不服:“郦先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您率数万兵众,几年才攻得赵地五十多城池,功劳反而不如一区区儒生”。

他建议韩信,既然没有收到停止进攻的诏书,便佯装不知齐国已降,继续攻齐。韩信采纳了他的意见。

而此时齐王还完全不知道呢!他撤除了对汉军的防御。与郦食其正饮酒作乐间,韩信所率军队已兵临城下。齐国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便烹杀了郦食其,然后兵败逃走。

韩信于是平注定了齐国。

劝韩信自立为王。

秦朝被推翻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两军在荥阳相遇时,形成了长久的对峙胶着局面。

此时刘邦在成皋负伤,逃于宛、叶之间。而项羽也因关塞受挫,粮草不继。

(汉高祖刘邦)

此时韩信就可以起着关键性的、决定性的作用。蒯彻说: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他劝韩信不如趁机自立,三分天下。他认为韩信兵强马壮,又占有强大的齐国,若再逼迫燕、赵降服。又出奇兵攻打刘、项空虚的地方,以牵制他们的后方。这样就成功了一半。

然后假装向刘、项喊话:“喂!你们不要再打了。老百姓已经因为战争很苦了。你们罢战吧!”

荥阳对峙,三年多未分出胜负。百姓正忍受战争之苦,不知道应该归附哪一方。若韩信假装劝阻刘、项争斗,这种为民请愿的姿态非常顺应民意,百姓会立即响应而归附韩信。

然后自立为王,分封诸侯。诸侯既复了位,又免受了战争之苦。他们必然感恩戴德,听命归顺于您。那样,您称王齐地就稳固了。

但是此时韩信对刘邦是百分百忠诚。韩信小时候贫寒,东家蹭一餐,西家蹭一顿,还常常饿肚子。

来到刘邦处后,刘邦厚待他。让自己坐他的车,穿他的衣。

蒯通给他举例。文种、范蠡当年是如何助越王勾践消灭吴王夫差的?勾践复仇成功了是怎么对待二人的?结果是文种被逼自杀,范蠡被迫逃亡。为什么会这样?“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啊!

现在是强敌项羽当前,韩信还有重大作用。如果消灭了项羽,韩信就成了刘氏江山的最大威胁。

韩信横渡西河,抓获魏王,生擒夏说,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克赵国,镇服燕国,平定齐国,摧毁楚军二十万,宰杀龙且

若论功军,韩信应排第一。此必引起刘邦“功高盖主”的担忧。而韩信在攻克齐国后,又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正愁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为防内部生变,便答应了韩信。

韩信根本不会去想刘邦会“秋后算账”。仍盲目地、死心踏地誓死效忠刘邦。

过了几天,蒯彻又来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愿背叛刘邦。蒯彻见自己的游说没有被采纳,为防日后灾祸及身,便装疯卖傻做了“巫师”。

蒯通以雄辩巧论保卫了自己性命

刘邦平定了天下后,剥夺了韩信的兵权,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师。于是韩信渐渐地有了反叛之心。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时,来向他告别。韩信便与陈豨密谋叛反。结果被家臣告发,吕后和萧何便将他诱杀了。

刘邦得知蒯彻曾游劝韩信谋反自立,便欲烹杀他。他为自己辩解:

秦朝德败制乱,各路诸侯纷纷夺政,捷足先登者王之。蹠家的狗对着尧狂吠,难道就表示尧不仁德吗?并不是呀!只是狗忠于主人,它才不管尧是谁呢!也不管他仁德与否呢!

我当时为韩信的谋士,我只需忠于韩信。在我的眼里,只有齐王韩信,没有您。当时要争夺天下的人太多了,而他们的臣子都各为其主。您是不是要将他们全部烹煮呢?

刘邦觉得在理,便放了蒯通。后来曹参做了齐国悼惠王刘肥的国相时,便请蒯通做了他的“宾客”(此处指“门客、策士”)

后来蒯通著书立说,论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并自己加以评论,书名叫《隽永》。

看来说话是门艺术啊!游说诡辩在理,可扬名立万;言语措词不当,可招来杀身之祸!望慎之!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