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什么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 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两个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网友提问:

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两个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苏辛”同属豪放派,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和性格差异,导致他们的作品有着各自鲜明的标志。

一、创作题材不同。

苏轼之前,词多写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词境狭隘。苏轼借鉴诗的创作,使题材多样化,使词不再只是专注于男欢女爱,词可怀古、可咏史、可说理、可谈传、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情怀。辛弃疾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融入词的创作中,继苏轼之后,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人生阅历和性格的差异,导致了词作思想感情的不同。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几度被重用,又屡次被贬谪,都没有影响他的洒脱与乐观。他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性格乐观豁达,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他纵情山水,与友人多次乘舟畅游赤壁,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惊世之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开创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而且把烹调方法和品尝心得留在了他诸多诗文中。苏轼还是一个难得的“全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还十分注重养生、健身。

苏轼的作品,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受到诙谐有趣,乐观豁达,哪怕是面对人生挫折,也能平静对待。他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曾作了这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行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为了苏轼一生的写照,但我们时刻都感受到了“谁怕”的豪情!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时期,国破家亡、内忧外患。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词中包含回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辛弃疾是个词人,也是个军人。而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未对辛弃疾委以重任。因此他的词中多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苏轼相比,豪放的同时,多了沉郁之感。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心、欲死疆场之志和壮志未酬之叹!

三、表达痛苦的方式不同。

他们的词中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苏轼的表达是含蓄内敛的。他常常以豁达的胸襟来体验人生,经常会有哲理性的感悟。而辛弃疾更直接明朗。

其他网友回答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不一样的苏轼和辛弃疾。

这是两个站在大宋词坛上的顶尖高手,苏轼在北宋,辛弃疾在南宋。

(苏轼和辛弃疾)

苏轼在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另辟门户,创立豪放词派,与“词之正宗”婉约派分庭抗礼;辛弃疾在后,歌“醉里挑灯看剑”续掌豪放词宗,集其大成,将豪放词派推向另外一个高峰。

比较这样的两个掌门级人物,我尽量不走寻常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

1、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迥异:苏轼是和平时代的士大夫,在不断叩问人生真谛;辛弃疾是战乱时代的圣斗士,在苦苦表白爱国情怀。

苏轼是很幸运的,出生在偏远的西蜀眉州,气候温和,现在都是旅游胜地。出生前后,隔眉州远远的幽州,北宋和辽国的战争也打到了尾声。苏轼从小就没有看到过金戈铁马,更不要说尸横遍野的沙场了。

所以,苏轼的豪放作品没有亡国灭种的仇恨,也少有战火硝烟的场面,更多的是流连在山水之间,在宁静的山水间体悟生命。“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此时的山水,是融有苏轼人生处境和精神印记的山水,雄奇奔放中,有高远泰然的生命体验。

辛弃疾就悲催得多,出生时,山东济南一带已经被金国占了13年,女真人不断的在原属北宋的地盘上烧杀抢虐,汉族人受尽了侮辱和虐待,辛弃疾幼稚的心灵在时时刻刻体会亡国之痛。所以,辛弃疾的作品中多次流露出向往战场,渴求冲锋献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心想当收复故土、完成统一的英雄,有浓郁得化不开的爱国激情。

2、经历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不同:苏轼是豪放文人,是政治失意的悲伤;辛弃疾是粗犷将军,是壮志未酬的悲壮。

苏轼主要生活在仁宗、真宗、神宗和哲宗时期,他生活在北宋最平稳的时期,“靖康之耻”的主人翁徽宗皇帝当政的第二年,苏轼就去世了,想来也是不想和这样的皇帝牵连太多。而且,前面这些皇帝对苏轼都还不错,对于一个动不动就写词讥讽时政的文人和官员,他们都牢守太祖皇帝祖训,没有痛下杀手,从“乌台诗案”开始,虽然苏轼厄运不断,也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流放。所以,苏轼的豪放作品就处处是政治失意,处处是离愁别恨,是内心的苦闷彷徨,是情怀的自我释放,又有政治抱负成空的悲伤。

苏轼的这种感情在到黄州的第二年,终于压抑不住了,他就邀约几个好友来到黄州西山麓,赤壁矶下,苏轼爆发得激烈而伤痛,“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说起都是泪,满满的悲伤。

(赤壁怀古图和词)

辛弃疾的生活经历是苏轼想象不到的精彩,辛弃疾21岁就组织人马上前线冲锋杀敌,还曾千里单骑追叛徒,还曾孤军深入敌营,夺叛军首领首级,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武功盖世,震惊金国。

回南宋后,辛弃疾受到猜忌,没有机会再回到前方战场,能够夜半梦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任地方官员的日子里,他对普通老百姓很好,可是,辛弃疾超强的武力值仍在,地方上的强盗啊、小偷啊就遭殃了,逢抓必杀。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辛弃疾受到弹劾:杀人如草芥。

一次一次被弹劾,一次一次被贬谪,辛弃疾都是二话不说,哥都是开过枪杀过人的,不和小人计较,卷起铺盖就走人。所以,辛弃疾的作品有国破家亡的悲伤、有沙场秋点兵的渴望,却又有长期受压抑的凄凉,有怀才不遇的英雄悲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心里非常清醒而痛苦的知道,他这一生,恐怕都上不了战场,实现不了理想,可即使这样,他还在等候观望。越无所谓的语气越显辛弃疾的急迫,越平淡的语言越悲壮。他一天天等,他害怕,哪天君王要用他时,自己已经不争气的老了。

3、性格的不同,作品的气质各异:苏轼是儒释道兼备的“杂家”,有空灵有豁达,有神仙之态;辛弃疾是只修儒家济世思想的“专家”,有热烈,有万钧之力,有英雄之心。

苏轼的苦难,是其性格所致,而曲折的经历也改造了他。苏轼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中被流放次数最多的一个。苏轼的苦,我们都可以体会,任谁一次一次被放逐,都会觉得苦逼,可是,苦难中的苏轼走出来了,还更加强大了,更豁达了。“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尼采说的这句话最适合苏轼,更强大的苏轼境界一下子就开阔了,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了。

得意时,就积极入世干事;失意时,就痛快寄情山水;痛苦时,就坐禅悟道。所以,苏轼的豪放作品“以诗为词”,题材更宽广,情感更多样,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和空灵。

苏轼的豪放词也有婉约的基因,就像清风明月,仪态万方,而每一面都是最可爱最真实的苏轼。

(西北望射天狼的意象图)

辛弃疾后期的经历一点不复杂了,单调得让人发狂,辛弃疾的思想也比较单一,他只崇尚儒学,固执的坚守着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不变通,不回旋,辛弃疾有山东汉子的直爽和大度,不宵于搞官场潜规则,流放就流放,寄希望君王总有一天会启用,他在带湖居住好多年,还和好友陈同甫商议统一大计。可是,君王压根就没有想过复国,所以,也就没有谁召回这个武功盖世的将军。最喜剧的是,辛弃疾最后一个官职是主管冲佑观,一个道教活动中心。

辛弃疾是不是文人中武功最高的,无法断定,因为听说李白剑术也很高强,但是,辛弃疾一定是武人中词写得最好的。为更好的表达感情,辛弃疾“以文为词”,散文化的直抒壮阔胸臆,他的词中有很热烈、很执着的理想,也有理想化为梦想的绝望,郁郁寡欢,“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时时处处,辛弃疾都是保持一名将军的胸襟和斗志,无时不刻,都在批判现实和唱英雄悲歌。

南宋在这个时候,早就是苟延残喘了,无论辛弃疾怎么鼓与呼,都唤不起宋的血性,辛弃疾注定了生不逢时,走完英雄末路。

(辛弃疾意象图)

结语: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王国维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所以,几百年来,不管后人怎么仿效,没有人学到两人词的精髓。

我们都只是远远的仰望这两个宗师的背影,在他们的故事和诗词里凭吊和缅怀,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吸取养分,滋养心灵,渐学渐长。

“武哥说文”为您以史说文,期待点、批、评,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胜在比辛弃疾更惨。虽然二人仕途都坎坷,但说辛弃疾遇到的是八级风暴,苏轼遭受的就是十二级飓风。作为官吏,苏轼始终充满家国情怀,下边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可以看出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

乌台诗案,苏轼差点儿掉了脑袋。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被贬黄州,他也有过短暂的迷茫与消沉。下边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

有过忧郁,也有过彷徨,甚至一度有了放弃的念头。他的心路,也体现在他的词作中: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苏轼之所以伟大,并非因坎坷的经历和世事的磨炼,更在于他有着宽广的胸怀。下面这首《定风波》就是他的心声: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总之一句话,苏东坡的伟大,不光在于他的天才,更在于他虽经历磨难,却越挫越勇、勇敢面对的勇气!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诗人,但是两个人从性格到词作都有很多不同。

从性格上来说,苏轼属于风流洒脱,辛弃疾属于刚直硬朗,一个是浮云舒卷,一个是剑气如虹,一个是通达士人,一个是豪迈将军。

从词作上也反映了他们的这些不同。两人的词虽属于豪放派,但也都有许多婉约之作。同样属于豪放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都是一种洒脱,看透人生的潇洒名士的表达。而辛弃疾不管是“醉里挑灯看剑”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等,都有一种悲情将士,失路英雄的感慨,他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做最好注脚。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但他们的作品,又有很大的不同,哪里不同呢?

词的形式特点不同

一、苏轼豪放、婉约渭泾分明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属豪放派词人,但他们都不仅仅写豪放派的词,其他类型的词也是信手拈来,正因此,造就了两人词特点最大的不同,即:苏轼的词有豪放、有婉约,但是渭泾分明,不兼而有之。

我们来看看苏轼的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已经整整十年未见,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但是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想和你唠嗑却没有地方诉说我的悲伤和凄凉。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即使你我相逢可能也认不出我来了。昨夜梦见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回头与我相望,我们却相顾无言,只有泪两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啊!多么的柔情似水,读了这首词,真的能体会到苏轼当时的思念!

我们再来看一首他写的豪放的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啊!多么的狂傲、豪情,黄狗、苍鹰、杀老虎、拉弓射天狼!

豪情万丈,所以,苏轼的词很少有豪放、婉约两种词风共存的作品。

二、辛弃疾豪放、婉约兼而有之,浑然天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我们来分析一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给这首词定了个基调,温婉、哀怨。接下来作者展开想象,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请暂且留步,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然后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你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而又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上片一边写景,一边抒情,非常的婉约。

下片接下来作者抒发自己的议论,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

将自己的强烈情感融入词作,非常的豪放。

以上,是苏轼和辛弃疾词的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打个比方,豪放是泾河,婉约是渭河,那么苏轼的词一看而知,泾渭分明。而辛弃疾的词,没有隔阂,水乳交融。

情感不同

苏轼在豪放中尽显旷达乐观,辛弃疾在豪放中倾尽悲壮。

一、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其词作中表现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中见豪放,旷达中显超脱。苏轼思想庞杂,儒释道思想兼容并蓄,造就他身处逆境,能随遇而安,从容不迫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辛弃疾是曾以50人:5万人的绝对弱势,夜闯敌军大营成功手擒叛徒的少年将军,然而辛弃疾一生都希望早日光复大好河山,多次向皇帝进献抗金谋略,但他的一生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当权者软弱无能,不善于听取意见,最终只能使辛弃疾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在他的词中,尽显豪情悲壮。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两个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两个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