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孩子写作能力差,老师说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能力,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学生作文水平不好,通过阅读来提高是可行的,而且很有必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法,这不是空穴来风。但是,要看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阅读,关键还在于学生平时利用空余时间来完成,靠学生自觉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学生该怎么读?怎样获得与写作相关的信息呢?我觉得,只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阅读中获取类似的信息,相信会得到提高。
1.特殊的视角
很多文章之所以让人读了心潮澎湃,过了很久都还记忆犹新。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选取了独特的视角,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效果。就像放电影一样,深深印在观众的脑海里。《卧倒》一文介绍了文中的两个主人翁,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在铁路线上工作。他的儿子是一个先天智障的孩子,这个孩子什么也学不会,唯一学会的是跟着父亲学打仗。卧倒是他唯一学会的动作。一天,当火车要快速通过时,这个孩子面临生命危险。于是,他的父亲急中生智,大声向儿子喊卧倒。这一刻,儿子快速卧倒,火车极速通过,儿子躲过了一场劫难。这篇文章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得益于作者抓住了这一特殊视角,带给人们的是不一样的感受。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看作者的视角在哪里?如何选取视角才能更有效,作文才会获得成功。
2.别样的选材
选材对于学生写作文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作文是否能成功。材料选得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材料选择普普通通,即便没太大错误,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而这些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就看学生把这些材料用在什么样的作文中,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为爱挺直》一文,作者从儿时的记忆开始写,每天的上学放学,母亲用三轮车拉着水果去卖,让他坐在三轮车上送他去上学。因此,他每天可以看到母亲的背影。此时,母亲的脊背总是挺直的。可当母亲下了三轮车,回到水果摊时,他看到母亲的背总是驼的。工作后,母亲原本多次想去看看孙女,可母亲一再推脱自己忙。
可当有一天他用自行车送女儿上学时,凛冽的寒风刮得女儿叫起来,他下意识挺直了背脊,为女儿挡住寒风。这一刻他突然明白母亲在三轮车上挺直脊背原来是为自己挡住寒风。原来母亲是因为自己变弯的身体,不愿去看望孙女。从而导出来了母亲矛盾的内心世界。也表达出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遮风挡雨的脊背,是一堵爱的厚墙的主题。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天天有,随处可见,作者就能运用恰到好处,而其他人连想都不曾想过。
可以说,写母亲的作文数不胜数,可真正把母亲写好的作文并不多见。原因就是没有选择好材料,哪怕是每天见到的事情,也没得到有效处理和运用。从而导致选材普普通通,并无新意,更不能吸引读者。
3.独到的写法
写法直接决定文章的成败。材料选择尽管有多好,但写法不当,同样不能取得成功。有句话说,文无定法。其实一篇作文的写法多种多样,就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运用了哪些写法。写作文的方法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和沉淀。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输出哪些写法。一篇作文涉及的写法很有限,就看学生如何选择,运用,看他如何驾驭。
《善良的种子》一文,作者写父亲到城里买种子,在回家的过程中,父亲发现他仅有的而且是装了很久也舍不得用的一百元钱被小偷偷走。可他找不到偷钱的人是谁,此时父亲觉得车上所有的人都像是小偷。可当父亲还沉浸在郁闷中时,一个坐车的妇女尖叫起来,原来她买回去种的种子被人偷走。父亲走过去把自己的种子分了一点给那个妇女,并告诉那个妇女“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此时,坐车的人都被父亲感动了,你一捧我一捧往妇女的口袋里放种子。妇女的种子多了起来,她感谢大家,感谢父亲是个好人。可当父亲下车时,无意中摸着自己的包里多了一百元钱,这正是他被偷走的那一百元。父亲向车上所有人看看,觉得车上所有的人没有一个像小偷。这样的写法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揭示出“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既突出了一个农民的鲜活形象,又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4.深刻的哲理
很多课外阅读都包涵着深刻的哲理。一篇文章所包涵的哲理性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或中心。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目的和重心,是这篇文章的生命力。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经常强调,文章主题要鲜明,要包涵深刻的意思。学生写作文时也很想让自己的作文主题更深刻。可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平平淡淡,毫无新意。原因还在于积累不够,思考的过程中还达不到具有深刻主题的层次。
《假如麦子没有考验》一文写了一个农夫天天盼着上帝能帮助他。可有一天上帝真的来了,他恳求上帝让他的麦子长得更好,没有风吹雨打,没有烈日,没有蝗虫。上帝满足了他的要求,他的麦子长得非常好,到了收获的季节,他的麦地里的麦苗并没有结出一粒麦穗,他找到上帝,问上帝为什么会这样?上帝告诉他,如果麦子没有考验,不经历风吹雨打,不经历挫折是不能长出麦子的。这篇文章揭示了无论是麦子还是其他生物,乃至人也不另外,都必须要经历过风吹雨打和艰难困苦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全文可读性强,哲理深刻,给人深思,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5.真挚的情感
文章的情感是打动读者的关键点,一篇文章特别是散文,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这篇文章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当然,情感的表达来自于语言的有效组合。恰当使用来自内心的语言,纯真自然,不需要华丽的词句来堆砌。
情感是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真实的表达和呼唤,不娇柔,不造作。学生写作文同样如此,要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来,情动于衷。喜怒哀乐、苦辣酸甜表达得实实在在,这样才会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一文写他高考失利后内心的苦闷和低迷。曾经一度无法振作精神,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别人都可以读大学了,而自己却找不到出路。何去何从,心中没底,一味沉浸在痛苦之中。父亲带着儿子走出家门,到外面去散散心。途中遇到几个孩子手里拿着风筝,风筝在孩子们的手中无法转动起来。父亲告诉孩子们,要跑起来,借助风力,风筝才会转动。孩子们听了父亲的话,开始跑动起来,他们手中的风筝立刻转动起来。带给我和父亲的是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此时的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心中若有所悟,心中的郁闷很快消除,豁然开朗。他知道,希望还是有的,就像一只美丽的风筝,不一样的方式可以走出不一样的路,人生依然是精彩的。于是,他振作起来,参加自学考试,最终拿到了大学文凭。
这其间,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心中的郁闷得到排解,心中的压抑得到释放。抒发自然,情动于衷。
结束语: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也不可能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看学生如何使用阅读书籍,怎样去阅读。应该说每一本课外阅读或者每一篇文章都有可取之处。方法得当就会有效果,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于白读。
当然,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我把阅读对写作的看法结合一些文章做一点说明。我的回答也只是冰山一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会有帮助。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其他网友回答
孩子写作能力差,想通过阅读的方法来提升写作能力,我认为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锻炼的结果,写作的中心(主题)、材料的选取和谋篇布局(结构)、词语(积累)的运用等。要想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必须做到:
(1)、写作必须要有材料,材料来源于生活。只有用心细微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与众不同才能把文章写活、写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写“我的同桌”,你准备写同桌哪方面的兴趣特点,就应该围绕着某一个兴趣特点去观察,发现与众不同的特点。
准备写同桌自我控制力差,就要围绕着“控制力差”仔细地观察。外表描写、神态动作、平时的举动都要突出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观察和描写一律不要观察,不要去描写。选取生活中的事情,也要围绕着“控制力差”这个中心去观察同桌,上课不能静心地听课(写具体事情),做作业不专心(怎么不专心的,事情描写要突出细节。只有观察到位,写作时才能有话说、才能写出自己的特色。
(2)、通过阅读提升写作能力。阅读不是滥读,要选取适合自己的读物。读书不是“看”,要学习作者的框架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如何围绕着中心的,运用了哪些好词佳句。自己的收获是什么。读后一定要去模仿练习写作,写同样的文章、同样的结构,写好后与作者比较,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切记:一定要围绕着中心。
最后,再丢掉模板,自己大胆写文。打破原来的框架,写出另类的文章。提升写作能力,一定要做到读写结合,只读不写,永远不会提升写作能力。
总之,要想提升写作能力,一定要先学会观察,处处留心生活中的不同,做生活上的有心人。其次是阅读,阅读是学习人家的写作思路,一定要读写结合。只有做到了以上两点,才能高效地提升写作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真的!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就来聊聊自己的看法!这个说法,的确是真的!不过,这得分孩子!
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先来聊一条词语,转化率!我想大家对转化率都理解,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从书中转化多少,能够把书中多少知识转化自己的。
这是关键问题!
比如说,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能够把老师讲解的百分之八十转化为自己的。有的学生能,只能转化百分之十。这样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分数出来却完全不一样!同理,如果孩子阅读了很多书,可是却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甚至读完一本书,连百分之一都没有进行转化。那么,这样的读书是无效的!
就算读再多,作文水平也不会有提升!
相反,如果说,孩子读一本书,就能够把书中的主旨的精髓转为自己的,甚至能够转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样的话,既然一个学期读了两三本,也是相当有作用的。
也正是如此,古人才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古人能够从论语中不断转化内容,持续转化内容!
所以,这个说法没毛病!但得看孩子的具体情况,转化多少才是核心问题。如果咱们孩子转化率比较低,这个时候,建议把读书量慢下来,学会注重读书质量!
各位老铁如何看呢?
其他网友回答
学生的写作能力差,绝大多数老师开出的“秘方”,就是多读、多写、多看、多抄、多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事实上,有许多的中小学生照做了,阅读了很多课外书籍,还是不会写作文。要知道,阅读与写作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最后,造成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结果。不会写诗,只会读诗;不会作文,只会读文。阅读无的放矢,事倍功半,形成低效阅读和无效阅读。
第一、网撒大了,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第二、阅读快了,浅层阅读,缺乏思考。
第三、阅读杂了,思维混乱,缺少链接。
第四、阅读空了,前面不牢,后面置换。
总的来说,阅读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缺乏针对性,主次不分,没有形成知识链接,思维散乱,思维链缺失。
再加上,学生忽视了作文写作基本功的专业思维训练以及学生关于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不懂,对作文写作没有支撑力。
最终导致学生只会去“死读书”,“读死书”,陷入了盲目读书的无序状态。阅读与写作没有产生“闭环”,“断路”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提升写作能力,理由:
1、先会读再会写,如果不会阅读,那谈何会写。当然不能盲目的读,文中的好词好句得记住,修辞手法得学会。
2、有些词语可能记住了,但不会用,这也需要多阅读去熟悉词语的使用。这就是语感了。
3、文章的结构,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开始写作,相信各类写作结构孩子们都基本知道,但是用起来却很难,经常不知道第几段该怎么写,该怎么开头。如果你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去分析文章各自然段间的联系。对你日后写作会有大的帮助。
虽说阅读是阅读别人的文章,记好词好句也是别人的,背好的开头、结尾也是别人。但这些都被你掌握的话,那它就是你的。另外,阅读要找适合自己阶段的书。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孩子写作能力差,老师说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能力,是真的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