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理解“半部伦语治天下,一卷儒学悟人生”?
优质回答: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流传甚广,被一些国学推崇者和《论语》爱好者奉为不二金句。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毕竟是孔子思想的结晶。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思想,拿过来治天下还不算绰绰有余?事实上这只是落魄儒生编造的谎言,只不过是用来聊以慰藉罢了。
这句话经常被人认为是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所说,南宋朱熹去世之后,有一个叫做林駧的人,他在他自己编著的《古今源流至论》中,曾经说道:“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意思是说,北宋宰相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了。而这这段话下,还有着一句注释非常显眼,就是“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可以看出,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来源于此,赵普自己说,用一半的论语他就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想要了解这句话的真假,史书最能说明问题。然而这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没有可信的史实和史料去证明。《宋史·赵普传》也并没有记载,因此可以得出,这句话纯属后人捏造。
除了没有史实证明外,这句话看上去有理有据,事实上也经不起推敲。因为赵普说他用了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平定天下,显然这是对《论语》的一种亵渎。因为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走上皇帝位,是从他的结拜兄弟柴荣之后的孤儿寡母手上夺得的。在道义上本来就不被肯定,如果说这也是靠《论语》的话,显然是不会有人信的。这种不仁不义的举动,在论语一直是被鄙视的存在。因此,“半部论语治天下”不仅找不到史料,在逻辑上夸大其词,也是很难说通的,那么为什么会流传出这种说法呢?
而且由于之前宋朝的大兴儒学,有着大批颇负盛名的儒者,在这些儒者思想的传播下,可以说元朝时儒生已经有着相当大的规模了。再加上这句话的惊世骇俗,这句话很快就响彻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儒生眼中的不二真理。以讹传讹之下,假的也传成真的了,才有了现在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说法的在真正流行,还要从歧视儒生的元代说起,擅长骑射的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对那些舞文弄墨,整日摇头晃脑的儒生特别轻视。当时有种有趣的说法叫做“九儒十丐”,意思是儒生为地位和乞丐相差无几,后世儒生被称为“老九”也是从这里开始。地位低下的儒生,想改变这种状况,儒生们就想进办法鼓吹《论语》。论语如果被“神化”,那就代表儒生们的研究成果被“神化”了,这样就可以提高儒生们的地位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只是文人儒士自吹自擂的一句完全没有根据信口胡言罢了。何必当真呢!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说的是北宋开国功臣赵普的故事。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表明赵普真的和这句话有什么关联,或者说赵普他自己从来没说过他靠半部论语来治理天下。
我们回顾历史,整个中国历史当中,所有的大争之世用来平定天下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法家人物,他们读的书都是秦法家专著《商君书》《韩非子》,齐法家专著《管子》《六韬》等,这些书都归为黄老思想书籍(包括《吕氏春秋》等一些杂家的书也是),总之中国历史上不论是治国还是平天下,都是以道家和法家为主的。
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中看出,儒家经典中的《论语》汉唐以前连教科书都没有进去过,正所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敦煌曲子词里面也有“忽闻四塞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我们就《论语》的语境和内容来看,一来他也不能和《老子》相提并论,因为他讲的是为臣之道,而《老子》讲的是为君之道,真正的帝王之术。二来没法和《管》《商》同日而语,因为《管》《商》是政治经验的集合,都是实用价值,都是具体的政治理论和经验。
总而言之,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是不靠谱的!
其他网友回答
半部论语治天下,治的是自己的天下,当你对君子的修为融会贯通了,自己的天下就真的是君临天下了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怎么理解“半部伦语治天下,一卷儒学悟人生”?”我是拾肆。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
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
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
由于儒生们毕竟充当着私塾的教书匠,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又很容易流传,所以这句刻意夸张《论语》功能和儒生作用的台词,便得到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欢迎,反得以广泛散播。
这句话的故事出自于:
公元960年,赵普辅佐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宝座。
赵普也由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名相,后来,宋太宗继位,赵普又两次出任宰相。当时人们纷纷传言赵普读书甚少,仅仅一部《论语》而已。宋太宗便问赵普,是不是这么回事?
赵普从容回答说:“我平生的学问哪有那么多?只有半部而已。当初我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打算仍用这半部辅佐陛下达到天下太平”。
后半句是现人为了押韵补充的,无实际意义。
后半句有人对联对为:“一部《孟子》得世间”
扩展:《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500年前后,被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中国、欧洲和印度等地区都涌现出了各自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和最有影响的著作。
在这些历史人物中,孔子因为《论语》中记载了他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谈笑风生,而留下了无比生动的形象,可亲可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君子是既文雅又朴实之人。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行列中,孔子形象,堪称文质彬彬的典型。
《论语》成书距今2400多年了,说到它的重要性,大多数人想到的最精炼的一句话恐怕是这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了。
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心腹和谋士,北宋开国功臣。早在赵匡胤担任后周同州节度使一职时,赵普即追随其鞍前马后,在赵匡胤手下任掌管刑狱的推官。赵匡胤创业之初,赵普尽心尽力、忠心耿耿的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
赵普虽然足智多谋,天生聪睿,也读了一些书,却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儒士,算不得饱读诗书、科场出身的正牌学者。他的智慧和远见,来自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对世态人情的洞烛幽微。
赵匡胤创业之初,战争不断,赵普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应对各种危局提供了先人一步的大智慧,他尽心尽力、忠心耿耿的辅佐赵匡胤,为他出谋划策。
赵普当上宰相后,肚里的墨水稍显不足,治理国家,上书言事,就有点勉为其难、捉襟见肘的窘态了。
公元九七六年,北宋乾德五年,君臣二赵之间进行了一场亲切友好的交谈。谈着谈着不知怎么扯到了年号上面去,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非常自得,认为它顺天应人、琅琅上口,有祥瑞之气 。
赵普心领神会,应声附和,大拍老赵的马屁。他献媚的说道:“近年来好事连连,大宋天兵灭荆南、南汉、南唐、吴越,如今又扫平后蜀,一路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北齐、契丹苟延残喘,覆亡只在须臾之间。如今天下归附,万邦来朝,都是皇上您老这名号改得好、改的妙啊”。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即使稳坐相帮高位的赵普也未能免俗。
老赵捻须微笑,心内得意。这时旁边站着的一位姓卢的翰林学士,他熟读经史,很有学问,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平时就有点瞧不上赵普这位自学成材的“土老冒” 。他不动声色等赵普拍完马屁后,冷冷的甩出一句:“‘乾德’名号好是好,只可惜是新亡的后蜀用过的年号。”
话音刚落,犹如石破天惊,朝堂里一片喧哗。赵匡胤吃惊不小,马上派人查找资料。结果真如卢翰林所说,确实是伪蜀年号,而且正是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灭国时所用的年号。本性豁达的老赵再也按捺不住,他尴尬万分,恼羞成怒,恨恨的想:“赵普这厮贵为一国宰相,肚里墨水少点也就罢了,却仗着小聪明,喜欢人前显摆、卖弄,显自己有文化,平日里不读书不看报,不与时俱进,却喜欢出风头,今日将自己也带到阴沟里去了 。这厮把肉麻当有趣,愣装文化人,让自己在众人面前闹了个这么大的笑话,实属可恶之极,不治治他难出心头之气”!
第二天上朝时,赵匡胤高高在上,阴沉着脸一语不发。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声:“赵普过来”!赵普心怀鬼胎,惴惴不安的挨将过去,以为自己要挨老赵那柄著名的玉斧狠揍了。谁也料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赵匡胤拿起御笔,饱蘸墨汁,在赵普脸上一阵乱涂,刹那间赵普脸上墨汁流淌,淋淋漓漓弄得朝服上墨迹斑斑,好好一张宰相脸被折腾的好似黑脸猛张飞。
老赵一边涂一边骂“亏你还是宰相,却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了卢翰林?今后宰相要用读书人来做!” 满朝文武瞠目结舌,赵宰相无地自容,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赵普视此事为奇耻大辱,回府后痛定思痛,辗转反侧,整晚都不敢洗去脸上的墨汁,直到第二天上朝都以一张黑脸示人。从此以后,赵普开始发愤苦读,只差“头悬梁,锥刺股”了。他有一个书匣,从不许别人碰。家里人只看到他每天从书匣里取一本书出来读,看完后又锁回匣里,连他的儿子都不知他的书匣里藏着本什么宝贝书。赵普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一本《论语》,还只有上半部。
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二赵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汉高祖刘邦和丞相萧何,久经考验,互为倚重。虽然在历史上赵普的名气远远不如萧何,但二人的施政理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而治,与民生息。
”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是被赵匡胤逼这位当朝宰相刻苦读书给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但在他之后,多少寒门子弟通过科考晋身,出将入相,拜爵封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从此不绝如缕。
看来,一个人光天资聪颖远远不够,还得靠后天辛勤打磨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决定你个人成就的并不是你读过多少书,而是取决于你能运用多少其中的知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怎么理解半部伦语治天下一卷儒学悟人生】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