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以后的蒙古 北元蒙古各部怎么形成的?

网友提问:

北元蒙古各部怎么形成的?

优质回答: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北伐之战,攻克了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北逃至应昌府,一年后去世,其子爱猷识达理腊继位,称元昭宗,这段时期就被称为北元,经历七主,到非黄金家族的鬼力赤篡为自立为可汗计算,国祚为三十四年。

北元灭亡后,在长达数年的战火中,蒙古三部逐渐形成

鞑靼:其主要势力包括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在鬼力赤篡位之后,元昭帝之子本失雅里被迫出逃中亚帖木儿帝国,寻求政治庇佑,蒙古各部分裂,互相征伐。

其后虽然鞑靼太保阿鲁台刺杀了鬼力赤,废掉其政权后,迎回本雅失里继位为蒙古大汗,可大权全部掌握在阿鲁台手上,所以从实际来看,元朝已经灭亡了,其家族势力更多地被称为鞑靼,作为蒙古各部的“共主”存在着。

鞑靼,即蒙古,故元之后。

而此时在鞑靼西部地区的瓦剌部,元朝权臣猛可帖木儿据此自立,作为脱离元朝统治的一个独立王国逐渐兴起。

瓦剌:原称“卫拉特蒙古”,元朝时称其为“翰亦剌”,其势力主要在今阿尔泰山至色愣格河一带,在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分为三部:辉特部、绰罗斯部和客列亦锡部。在和鞑靼、大明的征战中实力日益强盛,逐步吞并其他部落,而其中又以绰罗斯部最为强大,正统年间制造土木堡之变的也先,就是绰罗斯首领、大明顺宁王马哈木之孙。鞑靼和瓦剌是元朝分裂后势力最强的两个政权,而由于鞑靼继承了元朝地位,与大明有无法沟通的血海深仇,明成祖朱棣曾想以怀柔政策收服鞑靼,可大汗本失雅里置若罔闻,还是依旧南下侵犯大明边界,所以大明对于这两部的政策是:“拉一打一”,一般以拉拢瓦剌,打击鞑靼,或者以拉拢鞑靼,打击瓦剌。

永乐七年,大明朝廷册封辉特部首领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绰罗斯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客列亦锡部首领太平为“贤义王”,借助瓦剌的力量制衡鞑靼,并在西北设置“马市”,以经济手段控制蒙古诸部。在明成祖朱棣的威逼利诱之下,鞑靼、瓦剌相继遣使入朝,率部归降者甚众:

吴允诚:原名把都帖木儿,永乐三年归附,赐名吴允诚,朱棣北征蒙古时,吴家多从军远征,允诚死后封国公,谥号忠壮。土木堡之变时,其子吴克忠、吴克勤为保护英宗断后,皆战死沙场,吴克勤之子吴瑾更是在天顺年间的曹石之乱中力战而死,被封为凉国公,赐予丹书铁券;

金顺:原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中期归附,授予大宁都指挥佥事,跟着朱棣北征,接连大败本雅失里、阿鲁台大军,封顺义伯,俸禄八百石。

金忠:原名也先土干,本雅失里之子,与其外甥蒋信(原名把台者),在永乐北伐时归降,深得永乐、洪熙、宣德信任,朱棣第五次北伐时,金忠自请为先锋,虽然因为阿鲁台逃跑而没有立下战功,但勇气、忠心可嘉,洪熙朝被封为太子太保。宣德三年,两人跟随宣德帝朱瞻基北征兀良哈,宽河一役大胜兀良哈骑兵。土木堡之变时,蒋信跟随朱祁镇北狩,被也先编入瓦剌赛罕王手下,但蒋信矢志不渝,最后还是护卫着朱祁镇回国。

在元朝分裂后逐渐兴起的两大势力之外,还有一个实力较弱的兀良哈,这是由朱元璋时期归附大明的辽东哈纳出部“整编”而来,元朝时的主要势力分布在黑龙江南至渔阳塞北一带:

在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北逃之后,其残余势力留在中原地区的有:盘踞于山西、甘肃地区的“奇男子”、河南王王保保,辽东地区的太尉哈纳出,云南地区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等部;

洪武五年,朱元璋发动三路大军北征,西路军傅友德进攻甘肃、内蒙西部、新疆,大败王保保,洪武十四年再进云南,梁王自杀,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军二十万围困辽东,致使朝鲜反元事明,太尉哈纳出归降,封为海西侯,将其部族属地安排到嫩江一带;

兀良哈部建立后,成为了大明北方的屏障,所以成为了鞑靼的眼中钉,经常寻事滋扰,到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开始在兀良哈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所,皆归宁王朱权管辖,而朵颜卫由于掌握了喜峰口、宣府等边境重镇,实力逐渐强大;

靖难之役时,朱棣深感兵力不足,就跨过永平夺取了宁王朱权手里的兀良哈三卫骑兵,并最终扭转局势,成为了永乐大帝。朱棣继位后,因为三卫劳苦功高,就把宁王朱权的封国内迁到江西,并在吉林地区设置“马市”,和兀良哈互通往来,开展贸易,但由于其势力过于强大,而所受到的制衡又日益削减,到正统年间,兀良哈三卫全数反戈到瓦剌,终成尾大不掉之局。

永乐十一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太师阿鲁台在大明、瓦剌、兀良哈三方的军事压迫之下节节败退,不得已之下,阿鲁台只能接受大明的策封,加上之前的瓦剌三王,兀良哈三卫,北元灭亡之后的蒙古三部已全入朱棣彀中,并最后演变为清朝的盟旗制度。朱棣五次北征,打垮了鞑靼,可始料未及的是,鞑靼倒了,瓦剌又起来了,而打败了瓦剌,鞑靼又过来了

永乐元年,此时实力最强还当属继承了元朝政权的鞑靼,其掌权者阿鲁台不但对大明使者无礼,随意拘留、杀害,还多次出兵南下,侵扰大明边界。可朱棣还是忍了下来,等到七年之后,国力强盛之后,派邱福率大军北征,可出师不利,邱福急功近利,数万大军被鞑靼军全部歼灭。

消息一传来,朱棣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伐,在斡难河大败鞑靼军主力,本雅失里出逃,再围困阿鲁台部,以神机营火器之利追杀阿鲁台,鞑靼国力大挫,阿鲁台只能遣使入大明,并接受朱棣的册封,表示臣服大明。可鞑靼低头了,瓦剌部没了对手,乘机吞并了鞑靼部不少土地,就连那个在斡难河之战出逃的本雅失里都被马哈木给俘杀了,并立了一个来处不详的答里巴为可汗,马哈木自命为太师。

马哈木志得意满,对大明也不像起先那样恭敬了,俨然把自己当做蒙古共朱来看,其嚣张的气焰比起阿鲁台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饮马河一战,马哈木大败阿鲁台军,并有意全吞鞑靼,统一漠北。朱棣自然不可能坐视马哈木坐大,于是再次率领大军北征,此战朱棣还特意把皇太孙朱瞻基也带上,要让他在战火中历练一下。

在御驾亲征、火器加明军战力依旧的情况下,瓦剌三部联军的孛罗部、客列亦锡部被相继冲垮,三部全线奔溃,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乘夜出逃,而朱棣也不去追击,他要的不是灭亡鞑靼或是瓦剌,而是平衡双方势力,让他们相互钳制。紧接着,马哈木又多次被阿鲁台击败,答里巴被杀,马哈木战死,其子脱欢继承“顺宁”王位,臣服于大明。瓦剌在马哈木死后低头了,可鞑靼的势力又起来了,阿鲁台拒绝向大明进贡,并联合了不甘寂寞的兀良哈三部反明复元,于是朱棣第三次亲征蒙古,在乌兰巴托大败阿鲁台,在屈裂河大败兀良哈,阿鲁台再次逃跑,而兀良哈也再次归降。为了捉捕阿鲁台,朱棣又连续发动了两次北伐,但都是无功而返,反倒是急于为父报仇的脱欢,在阿鲁台走投无路之时,于沙漠之中将其擒获斩杀。

而一向做惯了墙头草的兀良哈三卫,虽然在朱棣第三次北伐中被击败,可朱棣一死,兀良哈又和鞑靼眉来眼去的,到了宣德三年,朱瞻基亲征兀良哈,大破三卫联军,兀良哈被迫臣服,伺机而动。两年后,朱瞻基撤销朱棣时期所置的开平卫(九边重镇之一,本意就是用来抑制兀良哈发展的),兀良哈没了忌惮,于是公开和击败鞑靼的瓦剌勾结,成为大明王朝的边患之一。

朱棣在第五次北伐搜捕阿鲁台不成中去世,而脱欢也乘机坐大,先立本雅失里的族孙脱脱不花为鞑靼可汗,自立为太师,再暗杀客列亦锡部首领太平,洪熙年间暗杀辉特部首领把秃孛罗,统一了瓦剌三部,在宣德七年斩杀阿鲁台后,成为实际上的鞑靼掌权者,再派使者进入兀良哈,拉拢三卫势力为其效力。就这样,在大明的“帮助下”,瓦剌脱欢成为了瓦剌——鞑靼——兀良哈蒙古三部的实际主宰。

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承鞑靼太师职位,表面上臣服于明朝,但实际上在内仿造元朝设立中书省和六部,靠着和大明的“马市”大发横财,积累财富,在总结了朱棣北伐时火器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后,开始大肆购买火器,招募工匠发展国内的火器技术,并将实力延伸到新疆、中亚一带,就连当时实力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在其手里吃了亏。终于,在正统十三年,做好一切准备的也先率瓦剌、鞑靼、兀良哈三路大军南下,最后大败大明六十万军队,俘获明帝朱祁镇,造成了终大明一朝也难以挽回其损失的土木堡之变。

总结:自元顺帝死后,原蒙古草原地盘逐渐分为三部:鞑靼、瓦剌和兀良哈

在朱棣皇帝的打击下,原属于元朝正统的鞑靼衰败,反而让瓦剌实力得以强大起来,并最终反过来大败了大明,这事要细究起来,虽然说是朱棣的锅,可是接替其位的朱高炽、朱瞻基并没有朱棣那样宏大的远见。

在接连不断的战火之下,两帝改变外扩的政策为内缩,放任蒙古三部互相吞并,再加上瓦剌的也先也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执政的朱祁镇又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如此一来才造成了土木堡之变,只能说是时也命也,大势所趋之下,光凭朱祁镇一人也无力回天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元朝灭亡之后,元顺帝逃往上都,稳固政权继续称帝,仍以“大元”为国号,史称北元。

北元的蒙古各部形成是长期对立所形成的,北元共传惠宗(元顺帝)、昭宗(爱猷识礼达腊)两帝,爱猷识礼达腊之子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之后,蒙古高原进入混乱状态。

各部落首领开始相互兼并,蒙古族开始了重组。

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大部分驻守各地的蒙古人都滞留在内地,或者与汉人融为一体,或者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所以蒙古本部中,只剩下原有为成吉思汗守护埋葬地的兀良哈部、木华黎的后裔札剌亦儿部、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鄂尔多斯部等原本无足轻重的小部落;此外就是成吉思汗诸弟与诸子,比如:合撒儿、斡赤斤、窝阔台、阿里不哥等人后裔的部落;而忽必烈的属部大部分都陷入了汉地没有逃出来,只有从属于皇室的部队在明朝军队的打击下大量损失。这样在蒙古高原上势力均势被打破,忽必烈的后裔变成了弱势。

但是蒙古人依然崇尚者成吉思汗的威力,在蒙古高原上,只有成吉思汗的家族才是正统。其他克烈部、汪古部、阿速部、兀良哈部、斡亦剌人虽然被视为蒙古人,但却没有统治蒙古人的权力;只有元朝皇室才能蒙古本部的正统,忽必烈的后裔才能做蒙古大汗;大汗的长子才能继承汗位,除非长子绝嗣、被废,才会立其他子孙为大汗。

这些非黄金家族的部落、非长子后裔的子孙,在蒙古高原上不断的攻杀,最后逐渐将蒙古高原分为瓦剌与鞑靼两部。

狭义的鞑靼人就是蒙古本部的自称,自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尔杀死之后,蒙古汗位在杀戮与争夺中五传至坤帖木儿,鬼力赤篡位后去帝号,于是明朝开始称蒙古人为鞑靼。阿鲁台杀死鬼力赤,迎立本雅失里。此后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君臣分裂,本雅失里投奔瓦剌被杀。阿鲁台遣使投降明朝,瓦剌多次击败阿鲁台部,开始取代蒙古本部在高原上称雄。

瓦剌就是所谓的斡亦剌人,他们最初被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征服,成吉思汗宠幸其首领忽都合别乞,并且给予其部落自主选举首领的权利,为自己的子女与斡亦剌贵族联姻。所以斡亦剌诸部在元朝时代地位显赫,不断扩展势力,吉利吉思、克烈、兀良哈部的一些部落不断加入,逐渐形成与蒙古本部抗衡的局面。明朝初年,蒙古本部遭到明军大规模打击,损失惨重,卫拉特诸部乘势崛起,在也速迭尔袭击脱古思帖木儿大汗的过程中,瓦剌就是最主要的辅助者。

其他网友回答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但是此时的元朝还没有灭亡。广大的北方地区还在元朝的控制之下。1370年,明朝第一次北伐,元顺帝跑到了蒙古草原。这时候的明朝彻底统一了全国。我们历史书上的记载元朝灭亡了。不过,元朝并没有灭亡。如果一个王朝灭亡,那么这个王朝的末代皇帝一般会被杀或者被俘,但是元顺帝没有。元顺帝不仅过的好好的,还继续在蒙古做自己的大汗。这时候的元朝被称之为北元。不过我们对北元的了解都比较少。我们看一下北元大致的历史。

  其实,元顺帝之所以在中原被打败还能在蒙古草原立住脚,和他的身份有关。元顺帝不仅仅是中原的皇帝,还是蒙古人的大汗,对于他来说,中原只是自己统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中原被明朝占领之后,元顺帝就回到草原继续做自己蒙古大汗。不过此时人家仍然称之为元,并不是北元。我们称呼为北元,主要是和统治中原时期的元朝区别开。

  元顺帝到了蒙古草原之后,又做了两年皇帝才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继位。不过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做了八年大汗之后也去世了。之后继位的就是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不过他也是只做了十年的大汗就去世了。主要是在明朝蓝玉的打击下去世的。他死后,蒙古大汗不复有汉式庙号、谥号。这也标志着元朝的灭亡。北元只存在了二十年时间,不过这二十年的时间北元的发展非常迅速。

  这段时期的北元是整个蒙古族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时期。因为蒙古在中原统治的结束,导致蒙古把中心放到了蒙古草原。所以蒙古草原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还有就是蒙古上层在离开中原的时候也把在中原学习很多先进的东西带到为了蒙古草原。

  北元灭亡之后,整个蒙古草原再也没有当时的辉煌,之后一度陷入分裂。一直到女真人兴起之后,被女真人打败。最后和女真人结盟。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北元蒙古各部怎么形成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北元以后的蒙古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