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谁给解答一下出处和深意?
优质回答:
唐,杜甫“王杨卢骆当時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主要是歌颂唐初四杰,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开创和提倡的一代诗词风格和体裁。
其实,当時四杰并非以诗词著称,而主要是骈体文和赋,后来遂延申为诗。据说《讨武曌檄》出自骆宾王之手,把武则天“劣迹”写了个夠,也骂了个狗血淋头。但武氏看到骆宾王文笔后,不仅不生气,也大为赞赏,尤其当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時拍案而起,准备重用,可惜骆宾王宁愿讨武,也不侍武。
这四句古诗,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唐初这四个人开则的诗词风格和体裁,你们这些浅薄的评论者对此的讥笑是无止无休的。你们这些守旧的文人,在历史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也只能是身败名裂,待你们都化为灰土之后,也絲毫不影响江河的万古奔流。
特别是后两句,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改革和创新,不要守旧,更不要顽固不化。历史的车轮总是滾滚向前,凡妄想阻止历史前进的,也必将被历史碾得粉碎,并不能阻挡住滚滚奔流的东流的水。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两句唐诗,出自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是盛唐时期的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而且他与李白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两个人都代表了唐诗最高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也都是脍炙人口,尤其是杜甫的诗,每一首都别具一格,可能初读的时候会觉得很一般,可是他往往把现实生活中的无奈,还有感伤之怀,全部融入进作品中,也就令作品更加的厚重。
当然杜甫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那就是他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始终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这也正是杜甫之所以能够在这一千多年来,一直感动我们的原因,读他的作品,最是能够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奈,还有对于现实的忧愁。
杜甫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可是他并没有过多的描写自身的悲痛,而是把仅有的一丁点爱全部给予了更需要关怀的普通民众。杜甫这种家国情怀,还有关怀之情,也是他作品的特色。那这首《戏为六绝句·其二》正是为“初唐四杰”打抱不平,当时有很多的文人,认为“初唐四杰”徒有虚名,作品根本不值得一读,杜甫知道了之后很是气愤,于是写了这么一首诗来反驳。
如果对于文学比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初唐时期有四位大名鼎鼎的诗人,他们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他们也被后世称为“初唐四杰”。由于他们的文风很华丽,一直被受争议,可是杜甫不这么认为,而是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认为他们的作品一定是会流芳百世,所以在这首诗中,他更多的还是告诉了世人,千万不要去嘲笑“初唐四杰”,他们的作品一定是会永垂不朽。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文人与文人之间有的时候惺惺相惜,有的时候可能就会恶语向相,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人相轻,很显然当时的人们太过于自负,觉得“初唐四杰”的作品,没有什么文学性,自然也不屑于去读,而杜甫在这首诗中,其实是肯定了他们的才华,认为他们的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直接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小人,这也正是杜甫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要知道王杨卢骆是属于开宗立派的大师,他们开创新的文风,只有一些尖酸刻薄的评论家,才会认为他们的作品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这显然是很可笑。杜甫在这两句中,先是赞美了“初唐四杰”,同时又是讽刺了那些尖酸刻薄的小人。
最后两句正是题主要所问的问题,另外也是这整首诗最经典的两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等到你辈都化为了尘土以后,那么丝毫不会伤害滔滔不绝的江水。在这两句中,杜甫又是进一步地讽刺了那些小人,意思是说,你们死了之后,一切都为了尘土,你们将不可能会记住你,但是“初唐四杰”则是会像江河湖泊一样,一直会存在于天地之间。
杜甫骨子里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是最为令人感动,而且在这首《戏为六绝句·其二》中,他正是以一种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初唐四杰”,从各个方面肯定了他们的才华,同时也是告诉了世人,他们的成就一定是万世永存,而那些嘲笑他们的小人,最终只会灰飞烟灭。
其他网友回答
倘若杜诗皆出处,本文或许可参详。
这句诗的典故比较多!
尔曹:出处源自于《世说新语》,说的是东晋名臣殷仲堪的故事,他在荆州任上时恰好碰上水灾,所以日常生活也变得晚为节俭,吃饭的时候掉下一个饭粒都会捡起来吃掉。他经常对学生和子弟说“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大意就是怎么可以因为当了官有了出息,就忘了本呢?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话。延伸到这句诗里,就是劝告年轻人不要忘本,不要觉得王杨卢骆的诗文不好,不要随随便便地否定今人。
身与名:出处源于《史记》,是战国时期著名谋士蔡泽与范睢之间的对话,其大意为如果死后才能成就美名,那么孔子不能成为圣人,管仲也不能成为名相。人只有活着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其间说了一句话“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即生命和名誉都可以保全的是上策。延用到这首诗里就是说,这些批评家们也会有故去的一天,而他们的批评更会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因为历史会证明,王杨卢骆的文学地位不容置疑。
不废:出处源于《论语·公冶长》,原句是“邦有道,不废。”这个废指的是不用,废置,搁置,剔除,删减之意。应用到本诗之中,大意就是他们四人的文学造诣和成就不会因为无知文人的质疑和嘲笑而泯灭,反而会形成江湖之势,万古长流。
大宗师黄庭坚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并且极力推崇,更是应用到自己的诗词之中。然而另一个古人却偏偏说欣赏杜甫的白描和清澈。这两种评论都是对的,王安石写诗也善于用典,但是不懂典故的人仍然可以看懂他的诗。
杜甫也是他的偶像!
杜甫的绝句,常常用典,却不必要求别人懂得,哪怕不懂,一样可以看懂!
诗圣,就是诗圣!
其他网友回答
此句摘自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第二首,全首: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
若体其义,须明其意。诗词歌赋一般都寄托作者当时的抱负、思想或对时局的看法。清人李重华评论杜甫绝句诗“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与众不同。
首先,其从内容方面拓宽了绝句的领域。感时议政,谈艺论文,身边琐事,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其次,绝句诗在艺术上,摒弃朦胧雅韵、无病呻吟,采用朴质健雅之风,独开胜境,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剪烛谈心;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或者嬉笑怒骂也好,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此绝句从开篇到结尾,整体论述,一气呵成。从庾信文笔到王杨卢骆之体,采用举例,针砭今人窃攀屈宋,利用清词丽句之类伪体附庸风雅,殊不知尔曹身与名俱灭,而遭汝等轻薄之体,却如江河万古奔流不息。从而阐明各位官人须转益多师,采众家之长,才能避免才力难夸数公,步齐梁后尘之尴尬!
通古喻今,诗内所提倡之思想同样适用于当下。目前国内文风轻糜,娱乐至死、金钱崇拜大盛,一场“肺炎”即是对国民的考验,也是机遇,望诸公以此为契机,奋力前行,不负国家所期,不负时代所托!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杜甫《戏为六绝句》后两句。全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写这首诗是针对当时文坛中轻薄讥笑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
诗中肯定四杰的贡献。反映杜工部反对那些文评“好古非今”的观点。
其中杜甫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兼采并蓄等见解,在当今还是有借鉴意义。
你们这些非议之徒现在攻击污蔑他们的文章,等到你们身朽,名也忘掉,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声名,他们的文名像江河万古流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谁给解答一下出处和深意?】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