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几年学制(黄埔军校学制最短仅半年,连中专都不如,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

网友提问:

黄埔军校学制最短仅半年,连中专都不如,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

优质回答:

黄埔军校学制只有半年,连中专都不如,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

在中国近代史上,黄埔军校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有统计数据表明,黄埔军校前六期出了上千名将军,具体在解放军这边,则有53位名将。他们分别是元帅4人: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7人: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成、宋时轮、郭天民;中将8人: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少将12人: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白天、朱家璧、徐介藩、高存信。

可是,实际上,我们发现,黄埔前六期的学制非常短,尤其是前面四期,实际上只有6个月。这样的军事训练,如果是有一定军事基础还算可以,如果没有,那这只是相当于一个新兵连而已!

可是,为何黄埔的学员,在后期回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呢?

这好比是问,那些淮西农民如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为何出来那么多的名将?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点。

单纯从发展创业角度来看,黄埔系是赶上了国民大革命和国民党逐步统一全国战争红利。

国民革命之前的军队,都是什么军队?无非就三个来源。一个是袁世凯黎元洪为代表的新军,一个是清军残余势力为代表的旧军队,一个是以张作霖等人为代表的招安土匪。

这三种军队,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没有拯救中国社会的理想,他们中的一些人,当兵是为了维持生活,一些人当兵是为了升官发财。只有极少数如蔡锷、李烈钧为代表的军人,是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百姓福祉而努力。

也正是因此,孙中山不得不创立黄埔军校,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军人,带领中华民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而这个黄埔军校,与以往旧军队的军校如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和各地讲武堂最大的不同便是,因为有了苏联的帮助,而变得更有理想了。

有理想的军队,是很难被打败的。

当然,仅仅依靠理想建立的战斗力,肯定是不够的。

机遇也至关重要。

1926年短短半年时间,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就从珠江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之后发生的二次北伐、中原大战等新军阀混战,又给黄埔学员更多的崭露头角的机会。

国民党军队快速扩展到全国,优秀的黄埔学员如关麟征、王耀武快速崭露头角,成为能征好战的好手。这种战场上选拔,战场上任用的方式,最适合名将的培养和成长。

战斗力、机遇,仅仅是个人的,而权力,才是一个名将能否走上更高舞台的关键。

在国民党这边,黄埔学员都是天子门生,只要有黄埔学员的身份,升官发财不是问题。国民党军队从国民革命北伐时的8个军,到抗日战争中扩大到了400万军队,同时还有大量军事干部战死,黄埔学员填补空缺,控制杂牌军队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在我军这边,黄埔学员同样受到重视。参加红军的黄埔学员,大都是入党较早的党员,资历就在那里摆着,同时军事素养也比农会、各地党委推荐的人才更高。所以,同等条件下,黄埔学员优先,实际上也成了惯例。

不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军创建了相当多的军校,比如抗日军政大学的十几个分校,比如各地随军学校,再比如东北的炮校和空军学校。这些都源源不断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军事人才。

只是,这些军校开办相对晚一些,从战绩和名气上,自然就比黄埔学员差了一些。

其实,真正厉害的不是黄埔,而是解放军的建军思想。典型代表是,从大别山走出了300多位名将,这些人一开始甚至都不识字,可是,他们就是在革命战争的熔炉中成长了起来,成为新中国的功勋将军。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黄埔生赶上好时候,抢先把最好的“坑”给站住了,仅此而已。

黄埔军校毕业生是真正意义上国民党自建的军校,而且建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利用黄埔军校军校生为基干组建国民党自己的军队。

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中央军系统。

而黄埔军校毕业生非常幸运的是当时欧美列强出于“遏制日本”目的,在自身不愿意过多干涉东亚内陆地区政局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日本过多干涉,逼着日本签署了对民国武器禁运协议,使得当时军阀武装普遍陷入“缺枪少弹”的窘境。

而常凯申开始由黄埔军校生开始组建中央军系统时,得到了苏联在物质上的大力协助,在武器弹药上比军阀武装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常凯申自己都在对军阀陈炯明讨伐战中表示,陈炯明的军队已经窘迫到用鞭炮放在铁桶里炸响冒充机枪消耗中央军弹药的地步了。

而近代战争一大特点就是士兵本人的军事素质容易被装备上的优势轻易抵消。

比如二战末期东线战场,苏军最鱼腩的部队都可以凭借优势装备和德军最精锐的装甲师打的有来有往,要知道在二战爆发初期,德军精锐装甲师往往可以击溃十几万苏军。

所以,黄埔军校生就这样渡过了自己最危险的“新手期”。

等到了抗战爆发前夕,中央军虽然黄埔学生担任集团军司令的还比较少,但是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这个级别基本上都是黄埔学生的天下了。

等于是黄埔军校生已经把最好的位置站住了,自然随着抗战的进程,我们会发现黄埔军校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名将”。

但是这其实不能代表黄埔军校生真实水平,国公两方都有将领不同程度诟病过黄埔军校生水平相对不高。

比如徐向前元帅就曾经说过在黄埔军校就学了走正步和放枪就毕业了,没学到什么东西,他是后来在实战中学习成长的;

对方郝伯村也说过中央军系统的黄埔生在军事指挥上普遍水平低劣:

黄埔一期仅受训六个月,完成一个排长的教育……故以黄埔一期为主的高级将领,对于战略、战术素养,尤其大军指挥能力,普遍不足……他们在第一线的指挥都是失败的。

其他网友回答

论中国战争史,就绕不开黄埔军校,不仅为国民党军培养了大批少将以上的将领,我解放军中就有5名元帅、3名大将、8名上将,均毕业于黄埔军校,因此,不得不说,一代黄埔人,书写了半部近代战争史。

黄埔军校,关注战争史的读者都知道,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具体位置位在当今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

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所设立,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此后,被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一般军界包括民间都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门口,所立的标语,充分体现了当时黄埔军校的校风,”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在当时“三民主义”旗帜下慕名而来,报考军校的年轻人,心中都有坚定的信仰,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旧军阀,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民主政权,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时代的军人,特别是黄埔学生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真理、追求革命,朝气蓬勃,富有牺牲精神,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由这样的热血军人所组成的军队,其战斗力远在北洋军阀之上。

黄埔军官学校,1-4期早期毕业的军官,都是人中翘楚,在北伐时期,以黄埔系军官为骨干力量国共组成的北伐军,从广东起兵,一路北伐,攻克北京,打得北洋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旧军阀抱头鼠窜、屁滚尿流,取得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

北伐战争,摧毁了旧军阀,结束了全国各地不同军阀统治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这个是历史的进步,必须以事实就是的态度予以承认。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家开办的正规军事院校,但前几期的学制都非常短,特别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一期,学制却只有区区半年的时间,以当下的眼光来看,真的是中专学历都不到,学制非常短促,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许多名将。

在”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这般浩然正气的黄埔精神的深刻影响下,即便黄埔军校的学制非常短,但仍然能够培养出那么多出色的革命军人,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为中国的统一之战、抵御外敌的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战争是要书本和实际相结合的,通过实战来不断积累经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军官的成长,其实并没有多大的益处,不打仗不经过战争洗礼,不可能成了善于统兵打仗的将领,因此,从黄埔军校中走出去的优秀将领,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都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

陈赓、蒋先云、贺衷寒史称“黄埔三杰”,左权,八路军(第18集团军)副参谋长,为掩护总部撤退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黄梅兴,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是淞沪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个国军将领;郑作民,第2军第9师少将师长,在昆仑关战役中中弹牺牲;蔡炳炎,是第67师第201旅少将旅长,罗店战役率部冲杀,身中数弹英雄牺牲。

宋希濂,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杜聿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李仙洲,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范汉杰,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陆军中将,此五名黄埔一期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其他网友回答

黄埔军校出品的名将着实不少,国共两党都有大批优将领都出自于黄埔军校。

中国共产党中,十大元帅中的林帅出自黄埔四期、徐帅出自黄埔一期;十大将中陈赓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许光达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罗瑞卿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还有萧克、宋时轮、周士第、张宗逊等一大批开国上将也是出自黄埔军校 ,牺牲的左权、黄公略等高级将领也曾是黄埔军校的学员。

据统计,10大开国元帅中2人出自黄埔军校、10大将中2人出自黄埔军校、57名开国上将中10人出自黄埔军校、177名开国中将12人出自黄埔,1360名开国少将中有23人出身黄埔。

国民党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黄埔系是老蒋的核心力量。出自黄埔系的国军高级将领有胡宗南、胡琏、王耀武、戴安澜、杜聿明、关麟徵、黄维、廖耀湘、郑洞国、邱清泉、桂永清、宋希濂、张灵甫……

正是因为黄埔将星闪耀,以至于有人说:中国近代史的后半段,是一场黄埔军校内部的较量。

黄埔多名将,是因为黄埔军校的教学质量有多厉害吗?

还真不是。

说句实话,黄埔军校的前几期,教学质量还真不怎么样。黄埔军校成立之初,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很多军事教官都是苏联人,虽然有翻译,但是学员基本听不懂苏联教官讲了什么,毕竟语言不通。再说,黄埔军校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速成性质的学校,学制本来就只有半年到一年,比如说黄埔一期1924年5月入学、11月就毕业了,黄埔二期8月入学、次年9月毕业。

说句实话,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还真学不到什么东西,美国的西点军校,学制是整整4年,学员要学习的科目达到了40门。对比一下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在哪里。

黄埔前六期将星闪耀,第一个原因在于生源的质量很高。

黄埔前几期招生,并不是公开招考的,而是需要推荐,然后在被推荐的人选中进行招考。能被推荐之人,本身就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自然不会太差。而一些主动前来报考之人,也都是思想比较先进之人,否则也不会不远万里去报考。

生源质量高了,成材率自然也就会跟着长高。现在很多初中高中想尽各种手段去挖优质生源,就是这么个道理。

黄埔前六期将星闪耀,第二个原因在于他们是真正经历战火洗礼成长为起来的,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亮剑》中常乃超对李云龙说:学员可以从军事学校学到99%的东西,剩下的1%需要灵光一闪。但真正能够改变战局的,正是这灵光一闪的1%。

对于黄埔军校的学员来说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军校学到的只有1%,剩下的99%需要他们去战场上灵光一闪。

黄埔前六期的学子们,真的一路是在战场里拼杀过来的,先是两次东征陈炯明,然后是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国共摩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天都在打仗。能够在战火纷飞中存活下来之人,哪一个又不是身经百战之辈。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战争打下来,只要是活着的,都有几把刷子。

举个简单例子,陈赓大将:

1925年,陈赓大将参与了第二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还顺便救了老蒋一命;

1926年,陈赓大将参与了北伐战争;

1927年8月1日,陈赓大将参与了南昌起义;

1928年至1931年,陈赓大将进入中央特科,在隐蔽战线上和国民党特务展开生死较量;

1932年,陈赓大将参加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次反围剿;

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其间参与大小战役无数;

1937年参加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是日军头痛的对手;

1946年参与解放战争。

陈赓大将的经历 ,从北伐战争一直贯穿到了解放战争,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战争中度过。其余的开国将帅,也都是一样。

再举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王耀武的例子: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生,尚未毕业时就参与了第二次东征陈炯明的战役,紧跟着有参加了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

真正让王耀武成长为一名出色将领的,是抗日战争。

王耀武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先是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表现算不上太出色。但此后,王耀武越发出色,在兰封会战中重创日军,紧跟着万家岭大捷中协同友军毙敌4000余人,上高会战中再一次沉重打击日军,另外在第一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鄂西战役、雪峰山战役均有不俗的表现。

可以说,王耀武是一个在抗日战争逐渐成长起来的抗日将领。当然,王耀武的巅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就稀松平常,这也是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有关系。

战场是最好的学校,战争是最好的老师。黄埔学子能名将辈出,是因为他们经历是无数战争,在战争中不断的成长。这样的经历,是在军校四年甚至是十年都学不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黄埔军校能如此成为国人心中的军校的图腾,个人以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校风文化价值观;另一个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黄埔军校的创校史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孙中山在革命失败以后,痛定思痛觉得拥有自己的坚定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军人才能达到真正革命队伍的建设。于是黄埔军校在1924年广州黄埔长洲岛上成立,当时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为地处黄埔岛,所以叫黄埔军校。

建校文化与校训

从建校开始,孙中山就给黄埔军校设定了很好的校规校风,当时他在黄埔军校门口立了一副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其校训为“亲爱精诚”,要求所有学员之间能够相亲相爱、精益求精、诚心诚,一心为了革命。

其中也包含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些在当时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激励黄埔军校的军人有种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且还有当时的国共合作的有力条件,自然接受到的都是最新的思想和最好的军事训练。

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黄埔军校不断涌现的赫赫战功和耀眼战星

从建立军校开始,黄埔军校的学生就有很强的使命和外部很强的军事斗争,最好的军人都是从战场上锤炼出来的,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说的,和平时期只能培养天花板和办公室将军,自然不可能那么出名的,更加称不上名将啦。

从1924年成立起,就在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中不断锤锻中。如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就出现很多名将,如“北伐名将”叶挺、开国元帅林彪、开国上将周士第,开国中将彭明治、谭希林聂鹤亭、韩伟等;到了抗日战争,那就更多了也不一一枚举。悲催的解放战争也就是国共内战,基本上是黄埔内战,怪不得蒋介石先生后来都会骂他手下高级将领,“黄埔一期的打不过黄埔四期的”,说的就是林彪元帅……这些让后人怀念的战场上都有黄埔军人的影子和声音,无论是国民党方面的将领还是共产党这边的将领,都是井喷式的出来,因为他们有能力更加有机会啊,每一场战争的来临,都为他们大展身手提供了平台和场地,自然也就不难冒出众多名将了,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创业下海机会,很多人获得了第一桶金,成了万元户;还有恢复高考前三届毕业生获得了更多更好的机会一样,平台在机会多,再加上他们的能力又足够出众,自然就成为历史的弄潮儿,让后人铭记并加以崇拜啦。

所以有些黄埔军人尽管入学时间不长,但是他们有足够的军事实践经验和在军事斗争中学习进步的机会,自然也就不难成为名将啦。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黄埔军校学制最短仅半年连中专都不如为何能培养那么多名将】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