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的精髓是什么(儒家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网友提问:

儒家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优质回答:

良知良能,执中精一,人心危危,道心惟唯,唯精唯一,允执撅中。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感觉,应该是容、忍、敬、让!

其他网友回答

仁。我对人仁,人可以对我不仁,我乃以仁对人,只至人对仁。

其他网友回答

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 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

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儒家心学的精髓,后世王阳明给出了很好的总结,大抵就是“知行合一”。

但是,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是建立在人先天就有良知良能的基础之上。要追溯关于良知良能的议论,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性善论”。

1、孟子“性善论”思想中的良知良能

在《孟子》这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要单独理解这句话,大抵不能理解其深意,但是综合孟子人性本善的说法来看,孟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的“善”是天生的,是不用后天学习本来就有的。那些高尚的道德修养,本身就存在人的内心,是不需要权衡利弊,或者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这就是人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

从孟子之“良知良能”这一说法,我们能看出其作为儒家先贤的鲜明特色。孟子此举还是为了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孟子将人之高尚品行提高到了人生来就有的层面,并且还在其行善论中表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先天之善。

基于此,我们可以推理,在孟子心里,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有两大可悲之处,可悲之一,在于其蒙蔽了自己的善之“天赋”,即良知良能;可悲之二,就在于其没有了和“禽兽”的区别。按照孟子的说法,人先天之善是区别人与禽兽的一个标准,人失去了这个“善”,或者换种说法,人的“良知良能”被蒙蔽,那么人就在变成“禽兽”的路上;如果人没有一丝善念,那么人就和“禽兽”无异。

2、建立在孟子性善论上的阳明心学:经典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王阳明综合了在他以前儒家各先贤的思想,又在孟子性善论、宋明理学、道家思想、佛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发挥,继而提出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经典,个人看来,在于其“知行合一”的思想能让“虚伪”无所遁形。

现世对“知行合一”的解读大抵是说行为要和想法一样,这样才是做到“知行合一”。这种说法虽然不准确,也不能说错,此举属于将进行“知行合一”简单化浅层解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要求很高,按照王阳明的想法,人先天就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有时候就表现为高尚的道德品质,人的念头,就是“知”的“行”。也就是说,王阳明心学里的,行为只是表象,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准,一个人是否至善,要看其念头是否“至善”。因为人的本心是“善”的,一个没有被物欲蒙蔽本心的人,其善之念头的体现,就是其先天之“知”的体现。

其实也不能说当前将想法和行为的合一看成“知行合一”有什么错,如果做到知行合一的人,行为是好的,那么与其好行为发源地之念头定是好的,那么好念头,其实就是人先天之良知良能的“行”。所以,将“知行合一”看成是行为和念头的合一,只是减少了王阳明之“知行合一”的理解难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王阳明的“心学”,还是需要明确,“念头”才是“行”,而“知”则是人本心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

3、孟子的性善论衍生出了儒家心学经典:知行合一学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的心学大抵是建立在孟子之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孟子从其性善论上,推演出人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从社会伦理层面来说,孟子此举是将高尚道德品性拔高到“人先天就有,且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性特色”。后世王阳明在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综合了道家思想、佛学思想,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先贤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这里的“知”指的就是人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指的就是指导“行为”的念头。所以,我们不难推理处,儒家心学之“知行合一”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其“以动机断善恶”。这也表明了儒家的一种态度:“即便做的再好,动机不好,念头不好,便是虚伪,虽没做和‘禽兽’一般的事,但是内心已经和‘禽兽’无异”。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虚伪的抵触与讽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儒家心学的精髓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