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高分悬赏 后现代主义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或影响

基础教育改革

高分悬赏 后现代主义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或影响

问题补充:要求:一千到两千字之间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要事实与价值并重,要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要以人为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rnism)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sm)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方法”以外的任何方法获得的知识则不屑一顾。 后现代主义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科(Foucault.Michel)、德国的德里达(Derrida,Jacques)和伽达默尔(Gadamer.Hans-Geor)等,他们属于解构性(deconstructive)后现代主义一派,主张对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和颠覆,他们“消除了中心与主体,摧毁了本质与基础,否定了规律……割裂了历史”。另一派偏重的则是建构(construction),被称为建设性(reconstructive)的或“重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为罗蒂(R.Rorty)、格里芬(D.R.Griffin),他们主张保留现代概念的精华,用理性来反思现代主义世界观中的种种不是,力图以此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后现代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产生以来,在西方出现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教育管理的思潮,涌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的教育管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 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在格里芬看来,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这就是说教育管理不断进行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福科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以局部的、情境性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些条件是人们正确理解知识的基础。福科运用系谱学”’对知识与学科(discipline)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不仅是建构在某种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而且学科就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它使“某种角度的知识”不断得以再生。这就是说知识不是普遍的、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境域化的(eontexualizational)。可见,知识和真理不是必然的,而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创造,即“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总而言之,知识的情境性甚于其普遍性。既然知识是情境的,就意味着一种非确定性。对教育管理而言,非确定性要求教育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因为稳定而确定的状况是不会有创造性的。 综观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与创造性格格不久的东西: ●在管理思想上,严字当头,强调统一性、服从性、计划性; ●在管理内容上,满足于人、财、物的管理,忽视时间、信息与知识的管理; ●在管理战略上,缺乏整体性、长远性,形不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千校一面; ●在管理方法上,推崇量化管理,学校各部门被分割成块,管理靠表格,教师缺乏主人翁精神; ●在管理质量上,停留在浅层次,满足于已有教育资源的一般性守业型管理,忽视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在人才质量上,仅停留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上,显然这种管理现状重在“守”,忽视了“创”; ●在目前教育组织所处环境从相对稳定变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重“守”的教育管理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管理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二、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 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T.B)率先把现代主义观点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并对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运动”进行了一场“格林菲尔德革命”。格林菲尔德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类发明论和自然系统论两种根本对立的组织管理观。自然系统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具有人类属性的可观察的实体,是一个能回应并适应其环境要求的有机体;人类发明论则认为,组织管理是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发明的社会现实。格林菲尔德将他听建构的理论体系称之为人类发明论,即认为组织是人的创造物的理论: 格林菲尔德试图建立一种主体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他认为,“人不是在组织当中生活.相反却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通过个体而存在”,“组织是被意识到的社会现实,在那里人们作出决定.采取他们看来是正确的、合适的行动”。显然。在格林菲尔德看来.组织不是本体论的现实(Ootological reality),而是人们创造的社会性存在物,既然管理组织是人创造的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组织理论。 格林菲尔德的后现代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具体到每个组织本身的具体情况也有其不同点。反观我国教育管理组织现状,不难发现:(1)在实践方面,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来涵盖各种不同的学校组织,而不注重对各种具体类型学校组织的研究,用统一的教育组织理沦指导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等丰富多彩的教育管理实践。这种把教育管理组织仅局限于某一范围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其僵化灭亡。而且对我国教育组织和学校的现实而言,大多移植韦伯的企业管理科层制,韦伯科层制的五个方面特征(层级结构、劳动分工、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在学校组织中都有反映。这是一种更多强调等级、秩序,强调程式化与组织的纪律制度的组织体系,即注重组织理性的一面,很少或没有注意到其非理性的一面:(2)在理论方面,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论简单套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中,如学校目标管理便是德鲁克(P.F.Drucker)目标管理学的移植。同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组织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组织自身的特性和差异性,这是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学校管理的又一个启示。 三、教育管理要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霍基金森(Hodgkinson.C)也是把后现代主义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的学者。霍基金森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对价值问题的重视。 在霍基金森看来,科学处理的是与价值陈述截然不同的事实陈述。他明确宣称,“在管理的每一阶段.价值都在发生影响并总是自我纠缠不清”。他认为,在一个事实与价值总是纠缠不清的管理世界中,价值领域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事实和逻辑的成分则是次要的。霍基金森说:“对所有的人类组织而言,不管这些组织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愿望或价值。”管理理论的中心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与价值和道德相关的哲学问题,管理不仅要涉及实然层面.更应关注应然层面。 在这一点上,格林菲尔德有同样的观点。格林菲尔德认为,管理科学是具有价值并从属于价值的科学(a science with values and of values),组织是建立在”观念、价值”之上的。任何决策都包含价值成分,任何决策都是一种价值综合体的象征。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与价值无关,不存在“白板”状态,事实上政策的制定者是各怀先人之见进行探讨的、 后现代主父重价值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教育管理在研究方式上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为基础的,逻辑实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事实的关注,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重在用明确的数据、具体的事实和可观察的行为来说明问题 它主张教育管理研究应是一种价值无涉(Value-free)的研究,对那些影响教育管理的价值、道德因素,应毫不扰豫地删掉。这样,学校就像所有客观现实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内在有序性,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客观的学校目标,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校的有序性。于是,管理人员就成了组织秩序的维护音,通过约束学校成员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防止学校成员偏离学校目标。 事实上,纯客观的原则和方法在教育管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诸如办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都内在地蕴涵着价值因素;把价值问题排除在教育管理之外而只重视教育管理的事实,实际上是把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教育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方式和实践中,要注意做到在注重事实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放到价值一面,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这是后现代主义给我国教育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四、教育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推崇“本体论的平等”。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一种思想亦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他们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其他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多点或少点实在性。这种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对平等的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更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最终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可见,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为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化主义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的上述观点启示我们,在教育管理中要“强凋一种朝向人的、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即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在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要认可与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相互理解。总之就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我国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重视与教职工的平等对话、交流和沟通,与教职工建立亲密、友好、融洽的关系,强凋学校集体目标的实现与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同一过程,使教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简政放权,注重参与,教育管理不是以领导权威强加于人,不是以呆板的教条束缚人,充分重视并发挥管理集体和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去,发表意见,提出决策,突出其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使每个教职工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后现代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也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具有复杂性,后现代教育管理观还很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还远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的教育管理还处在由经验阶段向科学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我国教育界在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高分悬赏 后现代主义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或影响

问题补充:要求:一千到两千字之间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要事实与价值并重,要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要以人为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rnism)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sm)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方法”以外的任何方法获得的知识则不屑一顾。 后现代主义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科(Foucault.Michel)、德国的德里达(Derrida,Jacques)和伽达默尔(Gadamer.Hans—Geor)等,他们属于解构性(deconstructive)后现代主义一派,主张对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和颠覆,他们“消除了中心与主体,摧毁了本质与基础,否定了规律……割裂了历史”。另一派偏重的则是建构(construction),被称为建设性(reconstructive)的或“重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为罗蒂(R.Rorty)、格里芬(D.R.Griffin),他们主张保留现代概念的精华,用理性来反思现代主义世界观中的种种不是,力图以此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后现代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产生以来,在西方出现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教育管理的思潮,涌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的教育管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 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在格里芬看来,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这就是说教育管理不断进行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福科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以局部的、情境性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些条件是人们正确理解知识的基础。福科运用系谱学”’对知识与学科(discipline)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不仅是建构在某种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而且学科就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它使“某种角度的知识”不断得以再生。这就是说知识不是普遍的、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境域化的(eontexualizational)。可见,知识和真理不是必然的,而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创造,即“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总而言之,知识的情境性甚于其普遍性。既然知识是情境的,就意味着一种非确定性。对教育管理而言,非确定性要求教育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因为稳定而确定的状况是不会有创造性的。 综观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与创造性格格不久的东西: ●在管理思想上,严字当头,强调统一性、服从性、计划性; ●在管理内容上,满足于人、财、物的管理,忽视时间、信息与知识的管理; ●在管理战略上,缺乏整体性、长远性,形不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千校一面; ●在管理方法上,推崇量化管理,学校各部门被分割成块,管理靠表格,教师缺乏主人翁精神; ●在管理质量上,停留在浅层次,满足于已有教育资源的一般性守业型管理,忽视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在人才质量上,仅停留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上,显然这种管理现状重在“守”,忽视了“创”; ●在目前教育组织所处环境从相对稳定变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重“守”的教育管理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管理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二、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 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T.B)率先把现代主义观点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并对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运动”进行了一场“格林菲尔德革命”。格林菲尔德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类发明论和自然系统论两种根本对立的组织管理观。自然系统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具有人类属性的可观察的实体,是一个能回应并适应其环境要求的有机体;人类发明论则认为,组织管理是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发明的社会现实。格林菲尔德将他听建构的理论体系称之为人类发明论,即认为组织是人的创造物的理论: 格林菲尔德试图建立一种主体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他认为,“人不是在组织当中生活.相反却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通过个体而存在”,“组织是被意识到的社会现实,在那里人们作出决定.采取他们看来是正确的、合适的行动”。显然。在格林菲尔德看来.组织不是本体论的现实(Ootological reality),而是人们创造的社会性存在物,既然管理组织是人创造的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组织理论。 格林菲尔德的后现代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具体到每个组织本身的具体情况也有其不同点。反观我国教育管理组织现状,不难发现:(1)在实践方面,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来涵盖各种不同的学校组织,而不注重对各种具体类型学校组织的研究,用统一的教育组织理沦指导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等丰富多彩的教育管理实践。这种把教育管理组织仅局限于某一范围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其僵化灭亡。而且对我国教育组织和学校的现实而言,大多移植韦伯的企业管理科层制,韦伯科层制的五个方面特征(层级结构、劳动分工、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在学校组织中都有反映。这是一种更多强调等级、秩序,强调程式化与组织的纪律制度的组织体系,即注重组织理性的一面,很少或没有注意到其非理性的一面:(2)在理论方面,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论简单套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中,如学校目标管理便是德鲁克(P.F.Drucker)目标管理学的移植。同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组织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组织自身的特性和差异性,这是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学校管理的又一个启示。 三、教育管理要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霍基金森(Hodgkinson.C)也是把后现代主义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的学者。霍基金森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对价值问题的重视。 在霍基金森看来,科学处理的是与价值陈述截然不同的事实陈述。他明确宣称,“在管理的每一阶段.价值都在发生影响并总是自我纠缠不清”。他认为,在一个事实与价值总是纠缠不清的管理世界中,价值领域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事实和逻辑的成分则是次要的。霍基金森说:“对所有的人类组织而言,不管这些组织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愿望或价值。”管理理论的中心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与价值和道德相关的哲学问题,管理不仅要涉及实然层面.更应关注应然层面。 在这一点上,格林菲尔德有同样的观点。格林菲尔德认为,管理科学是具有价值并从属于价值的科学(a science with values and of values),组织是建立在”观念、价值”之上的。任何决策都包含价值成分,任何决策都是一种价值综合体的象征。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与价值无关,不存在“白板”状态,事实上政策的制定者是各怀先人之见进行探讨的、 后现代主父重价值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教育管理在研究方式上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为基础的,逻辑实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事实的关注,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重在用明确的数据、具体的事实和可观察的行为来说明问题 它主张教育管理研究应是一种价值无涉(Value—free)的研究,对那些影响教育管理的价值、道德因素,应毫不扰豫地删掉。这样,学校就像所有客观现实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内在有序性,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客观的学校目标,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校的有序性。于是,管理人员就成了组织秩序的维护音,通过约束学校成员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防止学校成员偏离学校目标。 事实上,纯客观的原则和方法在教育管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诸如办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都内在地蕴涵着价值因素;把价值问题排除在教育管理之外而只重视教育管理的事实,实际上是把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教育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方式和实践中,要注意做到在注重事实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放到价值一面,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这是后现代主义给我国教育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四、教育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推崇“本体论的平等”。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一种思想亦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他们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其他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多点或少点实在性。这种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对平等的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更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最终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可见,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为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化主义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的上述观点启示我们,在教育管理中要“强凋一种朝向人的、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即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在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要认可与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相互理解。总之就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我国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重视与教职工的平等对话、交流和沟通,与教职工建立亲密、友好、融洽的关系,强凋学校集体目标的实现与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同一过程,使教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简政放权,注重参与,教育管理不是以领导权威强加于人,不是以呆板的教条束缚人,充分重视并发挥管理集体和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去,发表意见,提出决策,突出其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使每个教职工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后现代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也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具有复杂性,后现代教育管理观还很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还远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的教育管理还处在由经验阶段向科学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我国教育界在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基础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问题补充:基础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2001-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  ——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整个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纵向衔接、层次递进的目标。新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做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对中华民族命运具有责任感;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意识。  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具有为国家发展和人类和平而服务的态度。  四、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尊重他人,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  五、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  六、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爱好体育活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具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和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具有基本的安全保健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公平竞争意识、集体合作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七、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  乐于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表现美、创造美的尝试和实践。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补充: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德育、课改、均衡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确定工作重点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 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首先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具体措施包括颁布《中小学德育规程》,推动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颁布新修订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此外,教育部还将通过“形势教育大课堂”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小学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组织好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迎接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 2、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根据工作要点,教育部要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指南》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工作。修改颁布《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启动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 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还要完善教材审查机制,更新教材审查委员库。积极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要推动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系统。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推广将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同时,教育部将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范围。推动建立高中校本教研制度。研究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参与指导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还要积极推动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工作。 以上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体系。 3、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将继续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各地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工资收入标准,实施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同时,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资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政策措施。还要加强对城市义务教育免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在争取各地统一解决教师地方津补贴的基础上,教育部将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各种形式的对口支援。 他还表示,在加强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调研的同时,推动各地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 教育部负责人强调,针对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将切实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工作要点还提到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中国扫盲和能力增强计划”,引导民办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等。

3D动画设计,这个行业,当今需要什么基础? 发展前景怎样? 比软件开发累和难吗?

问题补充:3D动画设计,这个行业到底怎样? 需要什么基础? 发展前景怎样? 和软件开发比起,哪个更难更累? 3D动画设计需要编程吗,我不想做软件开发工作了。
●动画动漫发面主要是设计,需要很好的想象力和绘画功底,软件主要是编程比较费脑子,楼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选择,可以到www.pc6000.com上看看,会对你的选择有帮助的
●随着我国动画漫画、游戏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巨大的动画漫画、游戏市场越来越受社会重视。有人估计国内动画漫画、游戏市场蕴藏着每年将近10亿元人民币巨大商业空间。然而,相关动画漫画人才却严重匮乏,学校培养的又多是初级工作者,高层次的设计原创人员十分缺少,造成动画产业存在人才高薪难求的现象。另一方面,日韩漫画大举进军中国,占领了相关市场,不仅电视台播放的多是日本动画片,学生手中拿的也是日本动画漫画书,就连各种游戏也有相当部分产自日本、韩国。对此现象,中央有关领导对动画漫画产业发展强调,一定要大力扶持我国动画漫画游戏民族原创产品的发展,扩大对动画漫画游戏方面人才的培养,青岛泰德动漫游戏教育学院(http://www.td-dongmangame.com/)是韩国SBS动漫游戏学院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家分校,也是国内首家中韩合资联合办学的学院,是2009年青岛市政府在大力发展青岛文化产业的理念基础之上引资过来的。入驻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为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能量,为中国学生接触国外先进知识和教学理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3D专业就业职位–建模师、材质表现设计师、高级渲染师、高级灯光师、工业产品设计师等。CG动画专业就业职位–影视特效数字特效师、数字合成师、特效导演、广告三维特效师、电视包装设计师、剪辑师。
●编程主要用C++,其实开发游戏有好多岗位,选择适合你的!推荐你个网址www.rzgame.org日照动漫游戏学院,全国都可以报名,据说免费提供住宿。我表弟在哪学的,还不错,毕了业合格之后就输送到国软或巨人等0633-6333363qq:865232096
●选择培训院校的四要素:1、考察培训机构的行业知名度;2、考察了解培训机构是不是具备良好的口碑;3、培训机构的教学师资和学员管理怎么样;4、学员毕业后的就业保障和就业质量;上海交大南洋动漫学院直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齐全,采用目前最新的电脑配置,教学就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本部,建议有时间最好来学院实地参观一下!(交大徐汇校区本部达通广场8楼)咨询QQ:120782902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用羡慕别人考试资料比你多,91UP快学堂考试资源区,真题试卷无限,谁能比你多?好好学习,你就是广告师!

维持教育改革系统的动力机制是

问题补充:维持教育改革系统的动力机制是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有三个“高尚”行业在今天面临着灾难性的挑战:一是连都承认的众所周知的医疗行业,缺乏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保障(如公共流行疾病的控制、预防接种、大气饮水卫生等),使国民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二是新闻媒体业,管制导致大量泡沫新闻和庸俗化的媒体每天使国民心智处于信息垃圾和奴化情节之中。三就是教育行业了,目前乃至中长期的教育致贫和教育致愚的结果,耗散了每一个家庭和纳税人的资源和社会可预期的未来,恶化了当前的教育环境,扭曲了当前的社会心态。由于政府、社会、各行业普遍缺乏方向的焦虑和缺乏稳定的预期,教育行业也难免陷入方向性危机的困境,这种危机的关键在于在尝到以市场方式改革教育的甜头后,没有深入彻底改革,当市场手段出现一定负面效果的时候,出现质疑市场化的倾向。 希望这绝对不是教育行业管理者的主要思路。所以,结合上次视察提出的几个观点,以文字方式尽可能简要阐述。可能有些非专业的提法难以深入而明显地实现,但是可以从这些方面指导操作。一、约束政府行为:作为教育行政的主要部门,约束自己行为的前提下为各种所有制的学校营造宽松自由的办学治学环境,是教委的主要责任。但从目前红头文件上看到的:规范、加强、深化、进一步整治等强化集权和强制管理的语境和意境来看,以政府行政治理为主的治学思想不断地在人治思想指导下强化,宽松、自由、温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治理风格不见了,缺乏约束的教育行政无处不在。导致目前,教育没有出现良性循环而缺乏继续投入,有限财政投入却没有得到更好的运用,教育资源的约束和缺乏,却没有真正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来解决。在公平前提下的虚假竞争和竞争前提的虚假公平,不断破坏开发教育资源所依赖的市场环境。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学校营造相对长久的自由、宽松的治学环境,不直接或间接干预学校的微观管理,抵制组织各级政府对教育的不当干预和部分民意误导,教育财政运用上透明公开,并善于运用各种教育基金手段解决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环境的良性循环问题。二、学校办学方向自主:在们这个封建意识形态占垄断地位的国家来说,办学方向是要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的,然而,这和实施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透明、开放是相矛盾。如果不解决办学方向自主问题,学校和市场和社会的衔接就必然割裂,毕业即失业和企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将得不到解决。的意见是:只要不培养恐怖性质的革命意识和组织,就不要干涉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自主选择合乎市场和社会的办学方向,自主聘用各类人材,并通过长久的市场竞争来检验这样的方向。如果办学方向不能自主,中国教育将继续在没有前途的道路上积重难返,放眼未来,们的教育还是只会培育一个个长不大的人群和人格,相反,被千篇一律的僵化教育边缘化的人群中,却没准会出现布尔波特或润之式的革命人物。三、办学公私分明:经过多少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行业出现了既没有市场竞争带来的优质教育产品,又没有计划经济带来的义务教育的低廉成本,体制垄断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乱了,民营教育几乎要死了。教育体制虽然目前还未成为广大民意声讨的怪物,但医疗改革的失败应该给教育体制改革敲响警钟。本来国有企业已是恶源之最了,作为比国企还国企的学校教育,因为国家垄断和不会由竞争形成淘汰的情况下,导致背离教育宗旨的现象千奇百怪:乱收费、乱补课、拖教师欠工资、招生收取各种回扣等,更是恶化国民的心态环境。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大量“名校”开始办“民校”,垄断优质教育资源将逐渐被不明不白地空心化的情况下。是否考虑直接使由教师们为主创造的中小学名校(部分高校)通过改制成为校长和教师们的民校(私),放开私有教育价格管理,让他们正大光明地按市场选择来定价,并行将纳税人的财政投入逐渐而明确地退出。同时,将公共财政大部乃至全部投向提供基础教育的普通学校和边远地区学校,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收费政府定价。只有这样,通过市场竞争带来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将不断推进教育产品的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开花结果。四、重塑教育理想:由于树人教育的滞后性,在短期很难看到教育方向选择和竞争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和正当性。所以,艺术地引导学校树立现代教育理想十分重要。由于们缺乏宗教普世的传统,也就很难形成所谓的崇高、高尚、伟大等灵魂感招这类的精神元素,所以,树立一些现实的教育理想还是十分必要,以解决目前教育行业普遍缺乏教育理想和现实理想过于实际等这些问题,弥补市场竞争带来的缺陷和矛盾,缓解短期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问题,尽可能地避免比较严重的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但尤其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绝不能将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教条强加于学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