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长镜头视频(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穿帮”的经典长镜头。

从电影角度看,一方面这个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长镜头可以说是空前的,甚至也可能是绝后的。

另一方面看的话,这个镜头其实是穿帮了。

“穿帮”的原因在于,在淮海战役时别说是黄维十二兵团,就算是华野和中野的主力部队都走不出这么完美的行军队列。

一、镜头分析

这段长镜头的铺垫是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的一句台词,他的话里稍微带了点嘲讽,说黄维是书呆子。

来,在我们十二兵团的长镜头前,先欣赏一下黄百韬兵团过运河铁桥时的行军队列吧,看看,一座大铁桥都能走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黄维兵团行军长镜头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这些坦克和卡车明显是剧组道具,可能是在另外某个地方专门拍的,你看坦克和汽车都是并排前进的,和后面的长镜头并不协调。

真正的长镜头是从这里开始的,一上来就气势非凡,步兵成六路纵队错落有致分布在并不宽阔的几条田间小路上。

这段镜头最有技术含量的地方在于,在六部步兵纵队中间夹杂着两路快速纵队,分别是骑兵和汽车。

快慢结合,各走其道,互不干扰,看起来很有治愈性。

笔者认为最有技术含量的还不是这里,而是渡河的浮桥。我们看,六路步兵纵队是从远近两个浮桥上下来的,近处的浮桥上走下来三列步兵和一列机械化步兵。

我们再看浮桥,上面是两列步兵在两边,中间留给体型巨大的卡车。

再看上桥的桥头,明显可以看到是三列步兵和一列机械化步兵上桥,也就是说三列步兵上桥之后自动形成两路纵队,下桥之后又自动形成三路原来的纵队继续前进,中间没有人指挥。

前面这一段镜头是精华,长镜头的后半段就是常规操作了,可能是因为道具坦克不够的原因,连五对轮的59坦克都上场了,有点儿小瑕疵。

二、为什么说这段长镜头是穿帮?

上面我们看过了黄百韬兵团过更宽阔的运河铁桥镜头,基本上就跟老百姓逃难是一个水平,这不算是夸张,黄百韬兵团将领回忆录里提到过。

我们再看另一个影视剧里过桥的镜头,这是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湘江浮桥的画面,和历史记录一样也是拥挤不堪速度缓慢。

事实上,在解放前,不论是军阀部队还是国民党军还是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在行军时都达不到电影《大决战》里黄维兵团那个水平,所以有网友评价说,如果那是真的黄维兵团,恐怕淮海战役的结局会改写。

三、为什么行军队列很重要?

我国古语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句话不是说韩信只能打优势兵力的战役,实际上反映了韩信的高超指挥能力。

在没有高度信息化也没有高度纪律更没有思想动员的古代,能指挥千军万马不散架的将领绝对是天才,普通的将领可能打架单挑或者率队冲锋比较厉害,但带大兵团就会相形见绌了。

比如著名的“李广难封”,论单挑,可能卫青霍去病都不是李广的对手,但李广指挥部队连行军都乱成一团,他的部下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行军,比中学生春游都散漫,这要让李广指挥大兵团,不散架都怪了。

国外也有案例,比如著名的英国龙虾兵队列,战场上面对敌人的齐射和大炮毫不慌乱,这依靠的就是日常的严格训练,难以想象一支军队行军时乱成一团,打仗时反而能万众一心令行禁止。

行军队列其实反映的就是一支军队日常的训练水平和指挥水准。

四、长镜头之外

这段长镜头之外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出现在镜头里的那支部队番号也是十二,是当时的解放军第十二集团军三十六师。更有意思的是,该部队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六纵,在挺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部队。

在《大决战》拍摄时,该部正在徐州附近冬训,于是他们就得到了这次扮演当年的手下败将十二兵团的机会,而且拍摄地点和当年决战的双堆集也不算太远,岂不是天意。

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再调真正的大部队参演电影了,而电脑特效技术的进步也让大场面越来越变得数字化,因此《大决战》里的这个长镜头可能在国内电影界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了。

其他网友回答

淮海战役的长镜头,其实是用90年代解放军的一个整师拍摄的。

《大决战》三部曲,包含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部曲,是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这三部影片中各大军区所有部队都有所参与,据说前后总共有上百万解放军士兵参与拍摄。到这里,你就能想象,90年代中国商业片尚未启程时,为何会有如此气势磅礴的大场面了。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大场面,就想到印度的史诗片《巴霍巴利王》,其实《巴霍巴利王》的编导团队,根本不懂战争,各种脑洞大开的军事装备纯属胡闹。反倒是十几年前的《英雄》,高度还原秦国黑甲军团,第一次用弩阵、箭雨,那才是牛。

可是,这些比起《淮海战役》来,还是距离太大了。

让我们十分瞧不起的黄百韬兵团,居然没有在运河上搭建浮桥,以至于秩序井然的国军到了运河边就乱作一团(只能说解放军当群演当的好,不管是有秩序行军还是有限度混乱,都有条有理)

黄百韬被围困,徐州南下的要冲宿县(今宿州)也被中野拦腰斩断,从华中战场开过来的黄维兵团12万精锐成了整个大会战的胜负手。

于是,长达2分钟的黄维兵团行军开始了。

从坦克底部开始,给人一种重兵压境的压力感。

然后时五路纵队快速行军,坦克和汽车在人群中速度并不慢,还有马匹在飞驰。

队伍过河,五路纵队汇合,自动成为二路纵队,还是车辆在中步兵在左右。如此快速的行军,绝非一个所谓的大导演带着几十个副导演能够指挥调度完成。

这完全就是一场解放军的例行军事演习!

军迷们看完这个长镜头,纷纷表示,解放战争中的国军绝无可能走出这样的阵型,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也不能,甚至抗美援朝时期的解放军也不能。即便到现在,恐怕也只有解放军等少数军队能够完成。

那么,有人要问了,作为一个两小时的电影,有必要耗巨资打造这样一个长镜头吗?

我告诉你!当然有必要!

因为,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的胜负手,也是唯一由中野主力消灭的的一个重兵集团。

一个一个来说。

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的胜负手。

黄维兵团,由陈诚土木系发展而来。土木系,就是以十一师为基础的十八军。十八军在土地革命时期一度达到了8个师,后来这八个师,扩展为十个军,都是陈诚的心腹充任军长师长和团长。到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包含了由十八军、 十军、 十四军、 八十五军及(个快速纵队组成, 骨干力量是十八军, 共12万人。

事实上,对于黄维兵团,刘邓大军丝毫不敢怠慢。从蒙城开始,黄维就遭到了第一、 二、 六纵队的顽强阻击。第十八军强渡涡河, 进攻蒙城,第十一师向中野一纵、 二纵驻守的阵地黄家, 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两天两夜的激战,黄家一带片瓦无存, 土地都被炮弹翻耕了一遍。最终,中野推出了主阵地,后撤。

接下来就是南坪集,中野方面是陈赓的中野四纵,十八军的118师主攻,快速纵队20两坦克掩护,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亲自督阵。仅仅一天时间,中野又丢了阵地。黄维正高兴着,却没想到已经被中野七个纵队包围了。

可是,问题是,中野在挺进大别山时丢了所有重武器,兵力也只有十几万。这样的兵力,这样的装备,怎么可能围歼黄维兵团,甚至极有可能造成南麻、临朐、帝丘店等战役的“中央突破”!

于是,中野祭出了大杀器“飞雷炮”,用汽油桶抛射炸药包,所过之处人人都是七窍流血而死,无一处伤口。国军管这个叫做“没良心炮”。然而事实,却是飞雷炮射程只有一二百米,如果与黄维兵团对轰,根本够不到对方,甚至有可能自爆。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射程更远的华野特种兵纵队支援的炮团,尤其是榴弹炮,射程超过1000米,被称为“老太爷”。

当时华野向双堆集调去了了特种兵纵队炮兵 第1 、 第3团和 山东兵团炮兵团 。每次攻击开始,解放军以榴弹炮、野炮和山炮轰击,然后土工作业让飞雷炮阵地前移,飞雷炮轰完,就剩下步兵收割残余兵力了。

黄维兵团是中野主力歼灭的唯一兵团。

淮海战役中,国军总共有五个兵团被全歼,分别是黄百韬兵团14万人,黄维兵团12万人,杜聿明率领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各10万人。其中,只有围歼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是中野的功劳,其余的四个兵团44万人,则是华野的功劳。

所以,黄维兵团有多厉害,围歼黄维兵团的中野就有多厉害。

为了让中野三大领导邓、刘、陈戏份多一点,华野粟裕戏份少一点,黄维必须比杜聿明和黄百韬厉害地多很多!

当然,这个电影还浓墨重彩介绍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书记邓主席(当时是军委主席)。邓主席在冬日的寒风里洗冷水澡,指挥华野和中野两大军队协同作战,相当厉害。

可是,真实历史却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好像并没有起到统筹全局,指挥整个淮海战役的作用。

总前委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仅仅开过一次会,那时候黄维兵团已经被全歼,杜聿明集团也跑不掉了,基本胜局已定。所以,淮海战役总前委开的唯一一次全体会议,并没有讨论淮海战役问题,反而时为渡江战役做准备。倒是渡江战役,确实是这个总前委指挥的。

淮海战役由华野的饶漱石、粟裕、谭震林提出时,中央不仅同意了,还电令中野同时动作,配合华野行动。当粟裕提出“陈邓统一指挥”时(一贯的让帅举动),中央表态同意,但仅是在电报中要求陈邓以中野主力配合华野作战。甚至,中野都没有电台,只能借用陈赓四纵的电台对外沟通,即使是想指挥华野,也没条件啊。

中央军委的电报中,25封给中野,29封给华野,没有一封给总前委。华野中野给中央的电报,也都没有以总前委名义发出。中野华野互相之间的电报,也没有总前委给委员的电报,没有所谓的上下级关系。所以总前委没有机会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指挥整个淮海战役。

讲这么多,就想告诉你,黄维兵团的强大,既有历史真实,也有宣传因素。

其他网友回答

《大决战》系列电影,是我国在1991年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而拍摄的三部战争题材影片。因为这三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这三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群众演员数量,在国产影片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特别是拍摄《淮海战役》影片中黄维军团行军画面的时候,更是直接调动了解放军战士参演。影片中的黄维兵团,实际上是由1万多名解放军战士来扮演的。

电影中的黄维兵团行军的画面,已经令人十分的震撼,而在历史上黄维兵团的总人数高达12万,在行军的时候,要比影视剧中显示的人数多得多。不过历史上的黄维兵团在我军的攻击下根本不堪一击,肯定没有影视剧中解放军整齐的步伐和英姿飒爽的军姿。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发动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共歼灭了国民党55.5万人,是三大战役中消灭国民党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而黄维兵团就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一个主力兵团。黄维兵团下辖国民党4个军,12万人的兵力,指挥官黄维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深受蒋介石的喜爱。黄维在国民党军中素来有“书呆子”的称号,他打仗指挥死板,崇尚硬碰硬的打法。在淞沪会战中黄维指挥的一个师,打到最后连一个团都没能剩下,虽然在事后国民党当局嘉奖了黄维勇敢作战的作风,然而黄维也因此落下了“书呆子”的绰号。

在淮海战役爆发后,黄维奉命带领军队向徐州地区靠拢,在运动作战中被我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在包围黄维兵团后,我军通过土工作业等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圈。由于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黄维兵团内部早已人心惶惶,在几次突围失败后,黄维兵团最终被我军全歼,黄维本人也被我军俘虏。歼灭黄维兵团一战,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战役。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军团纷纷仓皇逃窜,大多在我军的运动包围中被歼灭。在黄维军团被全歼20天后,淮海战役正式结束。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彻底控制了长江以北的战局,为以后渡江战役打下了基础。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出场的时候非常的华丽,战败的时候也非常的狼狈。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战役中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击败,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两个字,浩大。黄维并不是什么书呆子,打仗很有水平的,他的失败不全是军事上的问题,他指挥上确实有错误,但上司的指挥,共军的顽强,内部的反水,友军的不力,最明显的对比是百万老百姓的支前和国军要灭亡了还互相扯蛋。当时的国民党大势已去,靠杜聿明还能多撑几天,结果老头子又瞎指挥。

其他网友回答

记得当年看《大决战》的时候还在上小学,那时候就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大决战》每一部的放映时间虽然长,但真刀真枪打仗的时间也不少,而且八一厂超级用心……

《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非常好看,尤其是塔山阻击战和锦州外围,打得异常激烈。整个电影看下来,四野和国军部队的装备都展现得很真实,八一厂的服化道果然名不虚传。

更牛的是第二部《淮海战役》,八一厂服化道的水准只高不低,而且一段“黄维兵团行进”长镜头更是看得人“目瞪口呆”。当时年龄小,不觉得长镜头有什么特别。现在回过头看,那段“真材实料的长镜头”确实震撼。

当时,为了拍摄壮观的《大决战》三部曲,八一厂几乎动用了所有力量,除了武器装备外,就是真实的部队了。

也就是说,“黄维兵团行进”长镜头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军素质高,一气呵成地拍了下来。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