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有何感想?
优质回答
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文学家。
军事家,战略家,范仲淹经略西北,面对西夏对宋的进攻,西夏的强项围点打援,范仲淹一改往日战术,进行蚕食战略,在西夏地盘上一步一步筑城,进行战略反攻,抵住了西夏在与宋交战中的优势,让宋在西北稳住了局势,并且逐渐取得优势。
改革家,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掀起改革先锋,以务实为主,指出了宋的弊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在自己的家乡里建立义庄制度,供自己的贫寒学子读书,为当地学风社会起到模范作用,延续民国。
文学家,岳阳楼记,千古佳文,写的词也很有造诣。
如何评价欧阳修被人诬陷?
优质回答
以欧阳修的性格,在宋代残酷的党争中,是必然要受到诬陷的。我们在读民间野史的时候会发现,宋朝的好多名臣,都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绯闻出现。比如王安石,民间传说他爬灰,苏东坡,民间传说他爬灰,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是传说他坑害了妓女等等。
宋代的这种抹黑政治,类似于现在的西方的选举制度,一党总是要对另外一个党,进行抹黑,而在中国文化中,最高境界的抹黑,就是绯闻,最不可饶恕的绯闻,就是爬灰。而欧阳修被两次抹黑,而且都是与爬灰有关,这也说明了宋代党争的残酷。
下面,好玩的国学以一篇长文,介绍欧阳修的性格,想以此说明,在宋代的党争中,除非你不做事,做了事基本上要被抹黑的。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认为,潜规则就是在我们的现实规则之后所隐藏着的另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才是人们真正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与人们的利害计较紧密相联。书中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淘汰清官”的规律,认为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少清官,甚至淘汰清官,选择恶棍,正是官场“潜规则”发挥效应的结果。而媒体人程万军则在《逆淘汰》一书中提出了“逆淘汰”的概念,就是坏的淘汰好的,劣质的淘汰优胜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潜规则”和“逆淘汰”规律,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规则逆向而行,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官场进化律,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黑洞”,这个黑洞让在政治、学术领域真正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遭冷遇、排挤甚至打击、压制,而一些小人、庸人反而因为善于钻营附会而成为“适者”顽强地生存下来。宋代苏辙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之为“君子斗不过小人”规律。所以有人总结了官场上的最高规则,就是“按显规则说话,按潜规则做事”。
正直文人从政,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官场黑洞要么将君子变成小人,要么将君子彻底吞噬,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懂也不愿去适应官场的潜规则,结果就是个被“潜”的命。恰如一千年前宋代著名政治家、一代文学宗师欧阳修一样,这个天真耿直的大师,是宋朝最容易受伤的男人,也是被绯闻打击得最惨的男人,他一生遭受的贬谪和诬陷,在宋朝恐怕是绝无仅有。但欧阳修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是绝无仅有,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文化大师之一,于文学、史学都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光辉。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州人,乃北宋地位显赫的政治家,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左手执剑于政坛,不平则鸣,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右手握笔于文坛,提携后进,锐意革新,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秋的大师级人物。
欧阳修是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是不平则鸣金刚怒目的官场异类;是心胸豁达慧眼识珠的千古伯乐;他是正襟危坐倡导“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人;是耽于诗酒柔情似水的文艺男人。他少年得志,壮年三遭贬谪,暮年绯闻缠身,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君子本色,在不公的命运如黑云压城之际,他的生命却如野草一般疯狂生长,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他都如云卷风舒去留随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每到一处,均留下与民同乐宽简的政声和千古名文。他是宋代官场潜规则的受害者,也是中国文人践行“修齐治平”理念的典范。
宋代官场的桃色事件
1036年,开封知府范仲淹不满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给仁宗皇帝呈上了一张“百官图”,对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下级公然批评对抗上级,其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被贬往饶州。
官场选边站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审时度势。不选边保持中立的话,那就永远被边缘化,所以在官场选边是硬道理,是技术活。当时的形势很明朗,一边是位高权重的宰相吕夷简,一边是根基浅薄厅级干部愣头青范仲淹,如此明朗的力量对比,傻子都知道站在哪一边。同样愣头青的欧阳修没有站在炙手可热的宰相一边,而是坚定地支持好友范仲淹。范仲淹骂了吕夷简,欧阳修不想重复,这样太没有创意,那就痛骂高若讷吧。因为高若讷身为左司谏,对范仲淹之事不仅未能仗义执言,还阴险地落井下石,实乃小人之行为君子所不齿。欧阳修运笔如飞,写出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除了开头称呼很客气之外,洋洋洒洒数百字,痛斥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出所料,欧阳修“没事找事”,自己“申请”到了一个被贬谪的机会,被“顺利地”贬往湖北夷陵。这一年,欧阳修刚满而立之年。
三十岁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刚在官场站稳脚跟的欧阳修,不去攀附权贵营造个人圈子,反而旗帜鲜明地站在势微者一边,不仅是天真,更是无视官场潜规则的“一肚子不合时宜”。如果说第一次贬谪是对他小小警告的话,那么欧阳修生命中的后两次打击,则是最为阴险而致命的。因为,他摊上了“桃色新闻”。在现代社会审丑的时代,在娱乐圈桃色新闻不算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提升明星的人气和曝光率,但在官场,桃色新闻则是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被绯闻缠身的官员轻则免职,重则掉脑袋。而欧阳修偏偏就碰上了两次,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容易受伤?这和欧阳修的性格大有关系。
范仲淹被贬之后复出,官越做越大,改革的雄心也越来越强烈。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推行改革,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因为任何一项改革必然触动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要打破权力的藩篱,改革者随时要付出代价。果然,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改革三人组范仲淹、富弼、杜衍先后被贬谪出朝,枢密副使韩琦上疏营救,结果也被贬往扬州。反对派认为这四人就是官场的“F4”,诬蔑此四人朋比为奸,称之为朋党。当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本来仕途一帆风顺,但欧阳修再次站错队伍,站在失败者一边。他写下了著名的《朋党论》,指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在给皇帝的《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指出,“欲广陷良善,则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则必须诬以专权”。此文像匕首,一针见血刺向了保守派的要害,保守派对此愤恨不已,睁大眼睛挖空心思寻找欧阳修的过错。恰巧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因私通家奴东窗事发,遭审讯时诬称与欧阳修有染,这是个绝佳的剧本,这样一个“猥琐大叔情挑小萝莉”的故事,绝对可以让欧阳修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欧阳修被投入大狱接受审查。虽然后来查明此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欧阳修还是受到牵累,被降职到滁州。
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哲学问题,而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则是智商问题了。官场智商不高的欧阳修就是在桃色新闻上栽了两次。多年以后,依然在官场发挥大嘴风格不平则鸣的欧阳修,再次绯闻缠身,这一次暴风雨来得更为猛烈,因为,有传言说他与自己的儿媳有染。此等乱伦行为,无论在哪个时代和国家,都是极为致命的。开放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不过和女秘书莱温斯基有些不清不白,都被弹劾几乎下台,何况是已经官居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的欧阳修。
为了不让尊敬的欧阳修先生蒙羞,我把来龙去脉简述如下,宋英宗并非仁宗皇帝亲生,在英宗即位后,他想尊亲生父亲为皇考,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但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没做过皇帝,怎么称呼他已经死去的父亲,成了个性命攸关的大问题。朝廷大臣对此争执不下,欧阳修坚持认为既然是自己亲生父亲,就应该尊称为皇考,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此举很为反对派所不齿,认为他是逢迎拍马大奸大恶之人。不久,欧阳修亲手提携过的御史蒋之奇,上书神宗皇帝,弹劾欧阳修与自己的儿媳妇有染,俗称“扒灰”。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不管有没有,欧阳修的名誉和地位将大受影响。神宗对此颇为重视,命中书省认真调查,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这伙人只得承认是虚构,目的是把欧阳修搞臭。
看来,有历史学家说宋朝是中国最具现代性的朝代,此言不虚,因为连政治斗争都用上了现代的手段,用绯闻抹黑对手,是现代政治斗争极为有效的手段。神宗大怒,一面将蒋之奇等贬谪出朝,一面亲自写信挽留欧阳修,但此时,欧阳修已经厌倦了官场无休无止的争斗和抹黑,萌生退意,多次请辞,最后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的身份出知亳州。这是欧阳修第三次遭贬,这时他已经是61岁白发苍颜的老翁了。
三次被贬,两次被扣上“老流氓”的帽子,欧阳修在宋代官场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欧阳修忠心谋国,将个人生死毁誉置之不顾,可以说是“孤忠一许国,家事岂复恤”的典范,但这样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却屡遭小人暗算,这正是官场“逆淘汰”的规律在起作用。腐朽的封建官场是个黑洞,它将吞噬所有的光明。所以在官场上,赤胆忠心的红脸君子永远斗不过黑心黑肺的白脸小人。所以苏辙沉痛地总结出了“君子斗不过小人”的规律。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中是晴天朗日,无事不可与人言说,小人心中是乌云密布,阴谋诡计充溢其中。君子言义,小人言利。而欧阳修是个标准的君子,他在《与颜直讲》中指出,“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意思是说,君子不管是做官还是闲居,都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这样才会无怨无悔。他一生为了心中的道德准则而奋斗,虽遭受打击而无怨无悔,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宋代惨烈的党争,既造就了一批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的名臣,也催生了一批汲汲于功名利禄臭名昭著的小人。小人们有才但无德,以损人利己为乐。而欧阳修则是个损人不利己的典型,对朝政、对小人,他不会隐忍不发,看不惯就要说,说了就会被惩罚,但他仍然痴心不改。可以说,欧阳修的几十年贬谪生涯,是他自己没事找事招来的,这源于他的“君子性格”。
古人说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在欧阳修身上,这种理想人格时时在闪光。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天渊之别,正因为此,欧阳修的人生才会充满悲剧性。
关于欧阳修的性格,《宋史》说得很清楚,“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他性格豪爽耿直,君子之风让他大嘴巴乱说话,文人气质让他五彩笔易惹祸。他天性随和浪漫,喜欢宴乐冶游,爱开玩笑,少不了和歌女们插科打诨,其词集中有不少“艳词”。他写的一首《望江南》,就被敌人拿来攻击他,作为猥亵外甥女的罪证。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词的上阕用各种比喻,描写了少女之美,下阕则传神地写出了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堂上堂下地跑着在玩簸钱游戏的情景。而正是这首词,被别人拿来攻击他“为老不尊”,说他是个不怀好意的“萝莉控”。对于此,冯梦龙在《情史类略》中感慨地说,“意赠婢之词也,而忌者诬公为盗甥。噫!词之不可轻作也如此”。
王安石变法把它弄倒了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优质回答
自从明朝人朱右提出了“唐宋八大家”这个口号以后,唐宋散文也开始在中国文坛上闪耀夺目光彩,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唐代古文,三苏父子、欧阳修和曾巩,领导了宋代古文运动,他们八人被后世称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可是在这八人之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曾巩,却显得有几分德不配位。宋朝还有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这样的文学代表人物,为何一个看似默默无闻的曾巩,却突然入选了唐宋八大家行列之中呢?
名气卑微,到底是何原因?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巩自幼展示出记忆力超群的过人天赋,读书时能过目不忘,脱口就能吟诗词,十二岁就能写文章。这样的一个天才神童,十六七岁时已经名闻四方,二十多岁携文章拜见欧阳修,轻松成为了这位文坛大佬的门生。根据《宋史》记载,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欧阳修一读到他的文章,可谓是:“一见其文而奇之”。以至于在后来的古文创作中,曾巩也成了古文运动中的核心人物。
只可惜在世人的印象中,欧阳修最杰出的徒弟是苏轼。其实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宋代文学的巅峰作品为“词”,纵然有许多入选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可是仍然难以取代宋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曾巩作为一代文人,一代文学大家,竟然在光彩夺目的“词海”种毫无建树,实在是让人心生遗憾。毕竟宋词背起来可要比古文朗朗上口的多,传播度更是远胜于古代散文,纵然曾巩在古代散文中成就颇高,也难以改变散文流传度低的这个事实。
曾巩除了只有一技之长傍身以外,他不为后人所知的换一个重要原因是,别人了解他的渠道实在是少得可怜。先来看看这八人之中的其他七人,韩愈流传最广的散文为《师说》,柳宗元也有《黔之驴》这样叫得出名字的散文名篇,同时这两个人更要拿得出手的古诗,比如语文课本中必学的《早春》、《江雪》,只要会背这两首诗,自然会对这两人印象深刻。再说说曾巩的老师欧阳修,还有他的同窗苏轼,更是宋朝有名的诗词大家;即便是没有什么记忆作品的苏洵、苏辙两父子,“一门三学士”的故事,足以让这一对父子光耀百年了。
就连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的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王安石更不用说,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又有几人不知,几人不小晓,他的名篇《伤仲永》,历来都是中学课本里面的必选佳作。无论是这些入选或没有入选“八大家”的这些文人墨客,抛开散文不谈,还有自己的传世佳作和绝活。反观曾巩,他除了“唐宋八大家”这个名号,似乎也就没有什么亮点了。没有让后人印象深刻的散文名篇,没有流传于世的优美诗词,更没有可以依托的家庭关系。所以当这个人被选入“八大家”之列时,世人多多少少都会觉得他有些名不副实。
德不配位,是真是假?
曾巩真的是名不副实吗?不妨先去了解一下等待人对于曾巩的评价吧。前文中有提到,欧阳修除了初次读曾巩文章,就感到这是一个奇才以外,曾巩更是他最喜欢的学生。这位文学巨佬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评价曾巩:“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原来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已经认定曾巩是他的百位门生之中,可以展翅高飞的那一只雄鹰。不仅如此,当时有不少的人诽谤曾巩的人品和散文,这个时候为他站出来辩护的竟然是王安石,他曾写过这首《赠曾子固》: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後日犹为班与扬。
一位是宋代文坛领袖,一位是朝堂之上的政治领袖,他们二人既然都能对曾巩如此推崇,足以说明曾巩是有真才实学的。即便是年少成名,比曾巩小了十几岁的苏轼,也对自己的这位同窗学长推崇有加,苏轼为曾巩写过一首《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此诗的前四句为:“醉翁门下土,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此诗诗意极为简单,苏轼其实是在夸赞,曾巩在欧阳修的门下绝对是学造诣和水平最高的一位。对于这位未曾身居要职,在散文中颇有成就的文人,当时的这些文坛名流自然不必拍他马屁,他们对于曾巩的夸赞是真心流露,是对他才华的敬仰。
他之所以能够在宋朝文坛掀起波澜,必然与他的文学成就有很大关系。曾巩自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经世致用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之中,所以他写文是为了明道,为了给人民提供治理天下的方法,他怀揣济世之心借古言今,这种经世观,正是他文章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正因为他的文章在治理国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才会被当时的时代如此所推崇,即便是在元明清三代,曾巩散文是那一些怀有伟大抱负文人的必读之作。他虽不善于诗词,因为他对诗词从来没有刻意而为之,曾巩也有诗词流传于后世,可是他在写诗写词之时,是一如既往采用朴素风格,摆脱了宋词的靡靡之音,自然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不过他鲜明独特的散文个性,流传于后世的文学思想观,至今都在文坛中熠熠生辉。
就曾巩的名气而言,他或许不像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成为那个时代拒不可攀的高峰。但是他自幼所接受的儒学修养,让他将古代散文作家的修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才是他真正的鲜艳夺目之处。更何况时代潮流也并没有抛弃他,曾巩一直在文坛中散发着淡淡的光芒,但是他却未曾暗淡过。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曾巩散文在两宋的接受研究》
《曾巩文学思想及其传播与接受》
所谓唐宋八大家,一般认为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在历史上,曾巩的名气比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七人要小得多,有些人就误以为曾巩的散文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也应该最小。
甚至还有人会问,在宋代,很多文学家的名气要远远大于曾巩,如范仲淹和司马光等,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而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却选不上?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弄清楚以下几个小问题:
曾巩的散文成就真的在唐宋八大家中最小吗?
曾巩(1019年—1083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师从欧阳修学习古文,秉承了欧阳修的古文主张,主张“文以明道”,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骨干人物,散文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根据现代《曾巩散文全集》可以看出,曾巩一生散文著述非常多,数量多达800余篇,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应该是散文著述最多的。
“唐宋八大家”之名成于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遴选的八大家散文篇数分别是:韩愈58篇,柳宗元18篇,欧阳修38篇,苏轼27篇,苏洵2篇,苏辙21篇,王安石17篇,而曾巩一人就有110篇。
曾巩不仅散文著作多,而且成就也非常高,历代学者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与曾巩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都对曾巩的文章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北宋曾肇曾经回忆说:
是时宋兴八十余年,海内无事,异材间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曾巩)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自朝廷至闾巷海隅障塞,妇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世谓其辞于汉唐可方司马迁、韩愈,而要其归,必止于仁义,言近指远,虽《诗》、《书》之作者未能远过也。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对唐宋古文运动的成果进行总结,如吕祖谦《古文关键》中的唐宋七大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张耒,曾巩便名列其中,其中并无王安石。
南宋真德秀在《跋彭忠肃文集》中说,唐宋散文,韩愈居首,其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都是“以大手笔追还古作”,对曾巩的评价不谓不高。
由于曾巩的散文结构简略清晰,章法有章有据,文章开合、起伏、结尾都非常的严密、规矩,文章极易为学子们模仿和学习,所以虽然唐宋派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为宗,但是,在唐宋派之中,曾巩的散文却是人们学习的首要对象。
因此,到了元明两代,曾巩在散文学习者、研究者心中的地位如日中天,元代赵琬在《重刊元丰类稿跋》中说:
曾氏之文粲然如日星之丽天,而光耀不可掩焉者。
到了清代,曾巩在文坛上的地位仍然很高,但是批评之声也日起,其中批评得最为严厉的是王夫之,他说曾巩文如“村老判事”。
随着唐宋派的没落,从清代中后期开始,研究、宗法曾巩文章的人开始越来越少,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现代研究曾巩文章的文学理论很少,这与他的散文大家身份严重不符,所以就给了我们一个错觉: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中散文成就最小。
但是,从曾巩的散文成就及时人、后人对曾巩文章的评价、效仿来看,如果抛开欧阳修是曾巩的老师,曾巩的散文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至少可以排到前三。
范仲淹、司马光的散文成就如何?
1.范仲淹的散文成就
范仲淹的散文成就也很大,现存散文一共有300多篇,其中的《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被广为传颂。《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人们视为国人家国情怀的象征。
范仲淹虽然也主张文章改革,为推动宋代古文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与曾巩不同,范仲淹并非唐宋派门人,他秉承的是杨雄、刘勰等人的文学主张。
2.司马光的散文成就
让司马光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的不仅仅只是他的史学名篇,如《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等,还有他那些数量惊人的散文,司马光有《传家集》传世,《传家集》中的散文就有一千多篇。
司马光写散文擅从经义入手,借古喻今,散文风格辽阔深沉,名作也很多,如有名的《训俭示康》等。
司马光的史学造诣太高,人们一提起司马光马上就会想起《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忽略了司马光在散文上的巨大成就。
司马光和范仲淹一样,在历史上的名气大,散文成就也大。但是,他秉承的也不是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不是唐宋派门人,更不是唐宋派的领袖或骨干。
唐宋八大家是谁评选的?
从韩愈开始,一些唐宋文章大家高举古文旗帜,发起了唐宋古文运动,之后,凡是直接或间接师从这些大家或者接受唐宋古文运动文学主张的学者、学子,人们将之称为唐宋派。
从南宋开始,唐宋派门人就开始了总结唐宋派领袖和骨干人物的文章,将其选编成书,供唐宋派门人或天下学子学习,如吕祖谦的《古文关键》中的唐宋七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张耒)选文。
到了明代,唐宋派门人朱右、唐顺、茅坤等也开始在唐宋派前辈的选文的基础上选编唐宋派领袖和骨干人物的散文,方便门人及天下学子学习。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选编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的散文,自此,现代所谓唐宋八大家开始成名。
所以,很明显,后世所谓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派门人甄选的。
唐宋八大家评选的标准是什么?
从吕祖谦、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选录的唐宋派散文辑录可以看出,这些唐宋派门人甄选的都是唐宋派中人的散文篇章。唐宋派以外,从唐宋派形成开始,尤其是宋代的很多散文大家如范仲淹、司马光的文章都没有被选录进去。
而且,吕、茅等人选录的对象要么是唐宋派的领袖人物,要么就是唐宋派的骨干人物,像吕祖谦《古文关键》中选录的张耒散文,到了茅坤等人的文钞中,因为在唐宋派中的地位不够,就被删除了。
因此,唐宋派门人选录唐宋古文运动中的散文杰出作品的标准是:
只选录唐宋派领袖人物及骨干人物的散文。
因此,这些唐宋派门人选录的只是唐宋派领袖及骨干人物的散文,现代所谓的唐宋八大家要么是唐宋派的领袖,要么是唐宋派的骨干人物。
写在后面的话
从与曾巩同时代的散文大家和后世唐宋派门人甚至清代桐城派对曾巩散文的推崇就可以看出,或者曾巩在历史上的名气远不如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七人,但是他的散文成就却很大,在唐宋派内部的地位也非常高,甚至要远远高于三苏和王安石。
曾巩的文章被唐宋派门人选录流传,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实至名归,并非浪得虚名。
历史上很出名的范仲淹、司马光二人,散文成就也很大,但是,由于他们并非师承唐宋派,不是唐宋派中人,所以,虽然他们的散文成就很大,但是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没有被唐宋派门人选录,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严格来说,所谓唐宋八大家更应该叫唐宋派八大家,而不是唐宋两代(朝代)八大家。
宋仁宗的庆历新政是哪位大臣主持的?范仲淹是如何化解两次危机的?
优质回答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发起的
一句话说明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之根源?
优质回答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总共有十条内容,但是主要的方面还是想要精简机构,减少吃财政的人员,而他的失败也就失败在这方面。
北宋时期的主要问题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也就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太多了,老百姓负担不起了。
因此,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执政时期,他推出了新政,一共十条,分别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
这十条之中,前五条是重点,后五条基本都是些泛泛之谈,没有实际的计划。而前五条则是五项具体的措施,是针对着冗官过多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范仲淹打算建立起一套严格的人事制度,包括如何选拔官员,如何考核官员,如何奖励或者处分官员以及官员的物质待遇等等。他打算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官员队伍,消除大多数官员饱食终日混日子的状态,同时还要筑起一道制度的篱笆,防止各种各样混饭吃的人挤进官员的队伍。
范仲淹的想法当然是好的,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关键是他的顶头上司宋仁宗是个老好人,没有杀伐决断的魄力。
范仲淹的做法实际上要砸掉很多人的饭碗,因此自然就遭到群起而攻之。当范仲淹受到攻击之时,宋仁宗没有给他有力的支持,结果导致范仲淹被迫下台。“庆历新政”很快就无疾而终,最终彻底失败。
庆历新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失败是必然的这是封建官僚体制所决定的,但也有具体原因首要一点为仁宗改革意志不坚决,其次北宋时期官僚权贵阶层已经利益最大化成为不可憾动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范仲淹的新政主要是吏治改革条条触动削减的是官僚集团的既有利益而封建专制体制依靠动用的力量只有官僚集团以官僚反官僚这可能吗?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中官僚做为一种世袭恩荫人身依附的特权阶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技术程序的执行者当然这是后话。
欧阳修是因何事被贬到滁州的?
优质回答
【文藏来答】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至于欧阳修被贬滁州的原因,则是他替大宋名臣范仲淹鸣不平。
(欧阳修像)
欧阳修虽然比范仲淹小十八岁,但他非常钦佩范仲淹,称赞范仲淹“每以天下为己任”,而且不惜多次以贬官为代价替范仲淹说话。
庆历年间,范仲淹带头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也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新政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惨遭失败,范仲淹被贬。
(网络配图)
欧阳修替范仲淹上书申辩,说:“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四人(主持新政),天下人都知道他们有治国才能,而没有听过他们有什么罪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敌国振臂喝彩,臣真替朝廷感到悲哀!”因此,朝中有人更加忌恨欧阳修,到处罗织他的罪名,最后非常牵强的用欧阳修外甥女犯罪一事往欧阳修身上套,导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欧阳修在滁州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无独有偶,范仲淹这次被贬为邓州太守,也在邓州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由此而观,范仲淹与欧阳修还真是心有灵犀。
(范仲淹像)
另外,这已经不是欧阳修第一次因范仲淹申辩而被贬。早在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欧阳修刚刚做了馆阁校勘,负责编修书籍,可以说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官。而彼时范仲淹已经是吏部员外郎,兼任开封知府。范仲淹弹劾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宋仁宗进献了《百官图》,劝皇帝改革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结果范仲淹反被吕夷简诬蔑、排挤,被贬为地方官。
朝中多位官员设法替范仲淹申辩,而身为谏官的高若讷却对此事不发一言,明哲保身。欧阳修非常气愤,写信谴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连贬三次。
(醉翁亭)
景祐年间的这场范吕之争,牵连甚广。更有侍御史火上浇油,列出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宋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因为欧阳修等人替范仲淹出头,便被人诬蔑为“党朋”,世人对此议论纷纷。于是,欧阳修不得不写了一篇《朋党论》呈给宋仁宗,加以申辨。
因此,当后来范仲淹带头推行庆历新政时,欧阳修作为他得力干将,自然成为保守派和小人的眼中钉。至于利用欧阳修外甥女犯罪一事往欧阳修身上泼脏水,纯属于欲加之罪。好在欧阳修虽然被贬官了,但在这件事上证明了清白。
(岳阳楼)
参考书目:《宋史·范仲淹传》《宋史·欧阳修传》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欧阳修被贬滁州,与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有关,直接原因是有人诬陷他卷入桃色事件!
欧阳修是宋代文坛领袖,也是宋代政坛上的后起之秀。按照人生的逻辑,要是欧阳修懂事,要是欧阳修能遵从官场的潜规则,溜须拍马、拉人下水、捕风捉影之类的,他就能在官场干的风生水起。
但是欧阳修不是那样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特别正直的人,属于不平则鸣的人,看不惯的就说,简直就是一个大嘴巴。当年欧阳修在进京赶考的时候,就有个和尚说他的嘴巴大、耳朵边上发白,容易惹上口舌是非。果然,欧阳修在他的一生中三次被贬,都与这些口舌的是非有关。
第二,欧阳修是个很随性的人,喜欢吃吃喝喝,喜欢呼朋唤友一起喝大酒,喝多了就写一点艳词之类的。这本来在宋朝的文人中,写点这样的东西,也无伤大雅,连宰相晏殊、苏东坡等人都写过,连一贯老牌保守主义者司马光也 写他做了一场了无痕的春梦,但是偏偏欧阳修倒霉,家里面老是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幺蛾子的事情,这些诗词就被政敌拿来,作为他为老不尊甚至是乱伦的证据。欧阳修这种事情竟然摊上了两次,虽然说最终查无实据,但对他的仕途的影响是致命性的。
第三,他的官场的站队技术有问题。范仲淹要搞改革,特别是在人事上的动作很大,欧阳修坚定地站在范仲淹一边,结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了,范仲淹被贬,连带着欧阳修被贬。
范仲淹被贬之后复出,官越做越大,改革的雄心也越来越强烈。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推行改革,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因为任何一项改革必然触动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要打破权力的藩篱,改革者随时要付出代价。果然,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改革三人组范仲淹、富弼、杜衍先后被贬谪出朝,枢密副使韩琦上疏营救,结果也被贬往扬州。反对派认为这四人就是官场的“F4”,诬蔑此四人朋比为奸,称之为朋党。
当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本来仕途一帆风顺,但欧阳修再次站错队伍,站在失败者一边。他写下了著名的《朋党论》,指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在给皇帝的《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指出,“欲广陷良善,则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则必须诬以专权”。
此文像匕首,一针见血刺向了保守派的要害,保守派对此愤恨不已,睁大眼睛挖空心思寻找欧阳修的过错。恰巧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因私通家奴东窗事发,遭审讯时诬称与欧阳修有染,这是个绝佳的剧本,这样一个“猥琐大叔情挑小萝莉”的故事,绝对可以让欧阳修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欧阳修被投入大狱接受审查。虽然后来查明此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欧阳修还是受到牵累,被降职到滁州。
但是,和被贬到黄州的苏东坡一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样成就了欧阳修大师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穷而后工,挫折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范仲淹罢宴文言文翻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