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优质回答
1.李承乾:李世民长子,自幼聪明伶俐,深受父皇喜爱。可惜长大后不成器,纵情男色女色,逐渐失宠。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他孤注一掷,于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情败露后,按律当死,太宗不忍,将其废黜,迁离长安,二十六岁去世,玄宗时灵柩归葬昭陵。
2.楚王李宽: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亡,没有后代。
3.吴王李恪:母妃是隋炀帝女儿。李恪曾多次违法乱纪,遭到太宗责备,劣迹有赌博、骑马踩踏农民庄稼等。他的特长是打猎,性格和父皇有些相似。唐高宗继位后,将李恪冤杀。
4.魏王李泰: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李泰也心知肚明,想争夺太子之位,可惜最后没能如愿。贞观后期,太宗将其贬出长安,改封濮王。李治即位后,大幅提高其待遇。永徽三年死于郧乡县。
5.齐王李佑:母亲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失败赐死。
6.蜀王李愔:纨绔子弟一个,多次犯法,遭父皇责罚。永徽四年,因为吴王李恪“谋反”,李愔受到牵连,废为庶人,不久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死于流放地。
7.蒋王李恽:高宗后期,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遽自杀。真相大白后,李治斩张君彻,追赠李恽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8.越王李贞:母亲燕德妃。唐高宗驾崩后,与韩王、鲁王、霍王反对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9.唐高宗李治:李世民接班人。在位三十四年,开创永徽之治,灭亡西突厥、高句丽,将大唐版图继续扩大。683年病逝,享年五十六岁。
10.纪王李慎:母亲韦贵妃。李慎幼年出藩,很有才华,在地方政绩卓著,百姓为之立碑。垂拱四年,越王李贞起兵反武,李慎受牵连下狱,死于流放途中。
11.江殇王李嚣:早亡。
12.代王李简:早亡。
13.赵王李福: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男性后代被屠戮殆尽,为了不使其绝后,赵王李福被李世民过继给隐太子。他的一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皇子罢了。咸亨元年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左右。
14.曹王李明:母亲巢刺王妃,也就是李元吉的妻子。由于父母的原因,李明同学非常尴尬,因为他母亲的名分一直是巢王妃,可父亲却不是巢王李元吉。李治即位后,把李明过继给了四叔,这样李元吉就有后代了,李明母亲的身份也说得通了。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合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被都督谢佑逼死。
时拾史事/高成原创问答,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龙生九子,秉性各异,太宗李世民的14个儿子贤愚分明,有的名垂青史,有的身败名裂,有的惨遭武则天杀戮,还有的身世不明,留下历史谜团。我们分类介绍,借此一窥大唐皇室的风起云涌。
第一类:历史过客之四王
本着精彩的放在后面的原则,先介绍最不起眼的四位王爷。
1.楚王李宽(619—?)
李宽是李世民的次子,与长子李承乾,三子李恪同年出生,生母不详,他出生后就被过继给了李世民的弟弟李智云为子。
李智云即李渊的第五子,李世民的弟弟,14岁时被隋军杀害。不过李宽也命薄,在李世民登基前就早逝了。
2.江王李嚣(?—632)
李嚣是李世民的第11子,生母燕德妃,贞观六年早夭,时年不超过4岁。燕德妃出身北燕慕容皇族,她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和两位贵妃。其母杨氏,与武则天的生母是堂姐妹。
3.代王李简(?—631)
李简是李世民的第12子,生母不详,贞观五年受封,当年早夭。
4.赵王李福(634—670)
李福是李世民的第13子,生母杨贵妃,被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为子。李福活了36岁,一生中规中矩,也可以说默默无闻。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李世民的嫔妃中至少有四位杨氏,分别是杨贵妃、杨妃、杨婕妤和巢王妃杨氏。杨贵妃地位虽高,但身世却不明。
第二类:身败名裂之四王
作为皇室子弟,天生富贵的他们往往无法抑制欲望,所以历来不缺自蹈死路的人。
1.齐王李祐(?—643年)
李祐是李世民的第5子,生母阴妃,他是李世民的儿子中,唯一一个被废为庶人的儿子。
其实李祐并不算太坏,之所以滑向谋反的深渊,责任不全在他。按史书记载,李祐就一个缺点——喜欢田猎。其实李家父子都喜欢打猎,实在算不上缺点,他远比践踏百姓庄稼的李恪收敛得多。
问题出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李祐的舅舅阴弘智,一个是他的长史权万纪。
提到阴弘智,就必须先交代一下他的父亲阴世师。阴世师是隋朝的长安留守,李渊晋阳起兵时,就是他杀害了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并掘了李家的祖坟。因此李渊攻克长安后,就杀了阴世师,并将其家眷罚入宫中为奴。
后来李世民看中了阴世师的女儿,纳其为妃,阴家咸鱼翻身,阴弘智成了京城新贵。为了更上一层楼,这家伙怂恿外甥:你兄弟太多,将来要想长盛不衰就得有武士相助。本来就喜欢舞刀弄剑的李祐正中下怀,于是不断招募侠客剑士。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祐虽然聚集了不少武士,但除了打猎并未有出格举动,但却引起了长史权万纪的不满。
权万纪当过御史,以刚猛直谏著称,曾经匡正过李恪,深得李世民信任。权万纪见李祐围着一群武士,整天刀光剑影,担心他生出异心,于是不断劝谏和约束李祐,并时不时向李世民打打小报告。
李世民一听说儿子不学好,顿时火就大了,一次次写信臭骂李祐,结果导致李祐对权万纪愈加仇恨。后来权万纪做了三件极端的事,导致李祐铤而走险:限制李祐出城、释放李祐的所有鹰犬、赶走李祐的亲信。
被怒火烧得失去理智的李祐,竟然暗杀权万纪,事情泄露后被权万纪举报。李世民大吃一惊,派刑部尚书前往齐州调查,并令李祐和权万纪一起入京。这份诏书压垮了李祐,他一怒之下杀了权万纪,并招募兵马打出了反旗。
当然,以李祐的那点本事根本成不了事,朝廷平叛大军还没到达,地方官员就生擒了李祐。李祐被解押进京后赐死,并被废为庶人,其母也被降为嫔。
2.蜀王李愔(?—667)
李愔是李世民的第6子,生母杨妃。这位杨妃就是隋炀帝的女儿,除了李愔,她还给李世民生第三子李恪。
李愔作奸犯科的事如同家常便饭,他政事不问,游猎无度,祸害百姓,且滚刀肉一般,谁劝都不好使。李世民在世时气得骂他“不如禽兽、铁石”,将他的封邑削尖了一半;高宗李治骂他“可耻”,并降了他的职务。
不过这家伙有一点很高明——宁可把自己活成混蛋也绝不碰政治,所以无论他犯了多大罪,始终可以当逍遥王爷。有意思的是,他最终还是栽在了政治上,因为哥哥李恪卷入房遗爱案件,他受牵连被流放巴州,最后死在了那里。
3.蒋王李恽(?—674)
李恽是李世民的第7子,生母王氏。李恽的为人两个字就可以概括——贪、奢!李治有一次赏赐诸王布帛,唯独给他上了两车麻:这辆车麻给蒋弟做绳子,用来穿钱。史书说,李恽大肆搜刮敛财,又竭尽豪奢,光服装器完装了400车。
李恽的结局让人想不到,他居然被一个录事参军给搞死了!这位芝麻官叫张君彻,他告李恽有谋反罪,李恽在恐惧之下自杀而亡。后来高宗李治一调查,发现张君彻就是诬告,于是斩张君彻。
我总觉得里面有文章,事件似乎很不合逻辑,你相信吗?
4.曹王李明(?—682)
李明是李世民的第14子,也是他最小的儿子,生母巢剌王妃杨氏。杨妃原本是李元吉的妻子,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全家被杀,杨妃被李世民笑纳。
按《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对杨氏宠爱有加,曾想立她为后,被魏征阻止。不过《旧唐书》没有这个记载,甚至连杨氏是李元吉妻子的记载都没有。我觉得《旧唐书》更可信,因为这位杨氏连个封号都没有,李世民既然宠爱她,怎么会让她一直跟前夫称呼,连个名分都不给她?
后来,李世民将李明过继给李元吉为子,这恐怕就是误传的开端。
高宗末年,李明跟章怀太子李贤打得火热,因此得罪了武则天。李贤被废后,李明倒了大霉,他先被流放黔州,又被谢祐矫旨逼令自杀,他的儿孙们,成年的全部被杀,幼年的匿名逃亡民间。
第三类:青史留名之三王
以下三王的结局都很悲惨,却留下了美名,他们的悲剧也让后人看清了李唐皇室内部政治斗争的惨烈。
1.吴王李恪(619—653)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3子,生母杨妃。据《新唐书》记载,李恪从长相到性格最像李世民,也因此获得李世民的喜爱,他于武德三年,一周岁时封蜀王,益州大都督。这么小不可能履职,于是从他开始,有了“遥领”这个惯例。
贞观十二年,18岁的李恪赴任安州都督,却因为跟乳母的儿子玩游戏,踩踏百姓庄稼,遭到弹劾被罢官,且被夺封三百户。不过,从那以后,李恪痛改前非,成了好孩子。
李世民一度准备废掉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李世民为此生气地责问长孙无忌:你不同意,难道不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吗?
恐怕就是因为这段过节,让长孙无忌深深地嫉恨上了李恪。高宗时期,房遗爱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兴冤狱将李恪卷进来。李恪临死前对长孙无忌发出诅咒:“假如社稷有灵,你长孙无忌会被灭族!”果然多年后应验了。
顺便说一句,南唐皇族自称,他们就是李恪的后人,但是学家认为是伪托。
2.越王李贞(627—688)
李贞是李世民的第8子,生母燕德妃。李贞在两部唐书中形象稍有不同,《新唐书》说他善骑射、涉文史、有才干;《旧唐书》在承认李贞的才华同时,又指出他听信谗言,贬抑正直之士,纵容属下侵暴百姓,是个才高德低的人。
我们都熟知西汉的“八王之乱”,其实唐朝在武则天称制时期也有个“八王之乱”。
垂拱二年,由李贞、李冲父子;李元嘉、李撰父子;李灵夔、李葛父子;李元轨、李绪父子八王为核心,秘密组织起了一个反武联盟。
垂拱四年,洛阳名堂建成,武则天诏诸王参加庆典,李元嘉敏锐地觉察到武则天想借机大肆杀戮宗室子弟,于是密信李贞立刻起兵。
不料因为通讯不畅,李冲率先发难,等李贞赶紧相应儿子的时候,李冲就已经败了。很显然,李家父子都不是擅长用兵的人,李贞居然靠道士作法保佑来抵抗官军,结果搞得人心涣散,连他的女婿都背叛了他。
举兵才20天城池就被官军攻破,李贞服毒自尽,全家人大多自杀身亡。这件事还牵连两位驸马爷,其中就包括武则天的女婿薛绍,被活活饿死于狱中。
3.纪王李慎(628—689)
李慎是李世民的第10子,生母韦贵妃韦珪。韦珪是个二婚,她初嫁隋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后来李子雄参与杨玄感之乱,李家被灭族,韦珪作为罪犯家属被没入宫中。
李世民攻破洛阳后,为了拉拢韦氏集团,将韦珪和她的堂姐妹韦氏(王世充儿媳)一起纳为妃嫔。
李慎与李贞是李世民的庶子中,名声最好的两个,被世人并称“纪越”。李贞起兵前曾经给李慎写信,邀请他一起参与,结果李慎认为不能成功,就拒绝了李贞,但也没有举报他。
李贞兵败后,他们二人沟通的秘密被揭开,李慎临刑前被赦免死罪,被改姓“虺”,流放巴州,死于途中。
李慎的儿子们最惨,他的七个儿子,除了长子早逝,未成年的幼子外,其余五子全都被杀害。除此之外,李慎的孙子也有多人遇害。
李世民儿子虽多,但嫡子只有三个,即李承乾、李泰和李治。
1.废太子李承乾(619—645)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武德九年被立为太子,时年7岁。
李世民跟朱元璋一样,在培养太子方面可谓呕心沥血,可二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不过人家朱标是天不假年,朱元璋是成功的;李承乾则走向堕落,李世民是失败的。
其实李承乾的天赋要远高于朱标,他同年就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聪慧,可惜成年后的他耽于酒色,逐渐堕落。李承乾特别善于伪装,在李世民面前是乖宝宝,回到东宫就变脸。
纸包不住火,越玩越出格的李承乾被老师们多次抓现行,于是这些学究们纷纷告御状。李世民发现儿子居然是这个德行,爱子心切的他抓紧上发条。殊不知,李承乾在老师和父亲的双重压力下,变得越发的叛逆,乃至于走向公然对抗。
把李承乾推向不归路的还有两股势力,一股就是魏王李泰一党,他们仗着李泰受宠,早就悄然图谋扳倒太子。另一股就是李承乾的死党,包括侯君集、封师进、纥干承基等人,他们建议:咱干脆反了,把皇帝干成太上皇!
就当一群人嘀嘀咕咕时,齐王李祐谋反涉及到了纥干承基,这家伙为了立功赎罪,把李承乾卖了。于是,李承乾被废。贞观十九年,李承乾病逝于流放地巴蜀。
2.魏王李泰(620—562)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4子,曾经被过继给李玄霸为子。李泰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最富才气的一位,也是李世民最钟爱的一位。李世民给了李泰高于太子的待遇,允许他开文学馆,自己招募学士,用四年时间编撰了一部著名的《括地志》。
李泰的文学馆人才辈出,门庭若市。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当年天策府不就是如此?李世民靠这些人才搬到了李建成,所以李泰也蠢蠢欲动了。
可叹李世民迷失于亲身的经历,居然看不透其中的危机,甚至在褚遂良、魏征等人的多次提醒下,他依然对李泰一味骄纵。
李承乾倒台后,李世民干脆准备立李泰为太子。这位同样善于伪装的王爷,撒娇地躺进父亲的怀里说:“将来我要把皇位传给弟弟,为此我可以杀掉自己的儿子!”
这种弥天大谎,居然让被爱迷昏了头的李世民相信了。好在有褚遂良点破了李泰的谎言,又尖锐地指出:李治做太子,兄弟们都能保全,李泰做太子,兄弟们的下场会很惨。
惊得一身冷汗的李世民赶紧询问李承乾,才得知当初李泰针对李承乾做了多少卑鄙的事。又赶巧李泰威胁李治被曝光,看清了李泰面目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贬李泰为顺阳王。
高宗永徽三年,李泰病逝于封地。
3.高宗李治(628—683)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9子,一个在鹬蚌相争中得利的渔翁。其实李世民对李治很不中意,因为李治性格懦弱,一点不具备天子的霸气,生怕他守不住李唐江山。
后人大多也是这么认为,其实这是个误解,李治是被低估了帝王,也是个积善伪装的皇帝。李治在位期间有个特出的贡献——扳倒了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士族集团。
在史料中,李治似乎是长孙无忌的傀儡,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前期李治利用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勣等人影响,巩固自己的地位,后期他联合政治盟友武则天,对士族集团和新贵集团大开杀戒。
表面上武则天是杀害长孙无忌、房遗爱等人的罪魁祸首,其实那个一脸哭相,表面仁慈的李治才是总导演!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李治是嫡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李世民肯定会选择立嫡子。二是比他大的两个嫡子都被都被放弃了,这不就只有他了嘛。
李世民在共有子十四。其中嫡子三人,就是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其余儿子你会发现在历史上基本提也不太提。在古代比较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尤其是李世民本身作为王朝的第二代。希望为子孙后代立下一个好的规矩,为王朝的长治久安定下一个好的开端的情况下。
李世民肯定会遵循有嫡立嫡的原则的。所以一开始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如果历史正常发展。肯定没有李治什么事的。就好像历史正常反正。他爹李世民应该也是富贵亲王的一生。
但他爹当年玄武门之变开的不好的头给儿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嫡次子魏王李泰也想学父亲李世民谋夺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而李承乾可是清楚的知道他伯伯李建成失败后的结局的。所以眼看李泰咄咄逼人。自己越来越处于劣势。果断背水一战,想通过军事政变提前接班。
李世民就是搞政变起家的祖宗,李承乾的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既然谋反失败。那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显然不能再做了。能留下一命都算他爹法外开恩了。
现在李世民头疼的是立不立李泰。李承乾虽然失败,肯定要辩白自己的行动都是李泰逼的。如果就这样让李泰上位。那李世民不就被李泰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且给后世留下了储君之位可以阴谋经营的坏印象。所以李泰也在李世民心目中被放弃了。
幸好嫡子除了这两,这不还有老九李治吗。所以李治被立为储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千万不要相信史书上李世民说李恪英武类己这句话。就觉得李世民曾经想过立非嫡子的李恪。那样的取乱之道一代明君李世民是不是干的。
所以李治的上位在他两个亲哥出局之后。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李治就是以不争为争最典型代表!
长孙皇后生三子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爱的人,她温柔美丽惹人怜爱,她知性大方善解人意,她直言劝谏忠君爱国。李世民虽为志刚至强的帝王,却也常有心中苦闷,长孙皇后就是他的慰藉之所,李世民每到长孙后处均能寻到安慰。
长孙皇后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为当朝太子,次子李泰被封魏王,幼子李治相对两个哥哥年幼被封为晋王。
兄弟相争形同水火
李渊生有三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公元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酿成人间悲剧。
二十年后,历史的故事似乎要再次上演,只不过这一次主人公由李渊变成了李世民。
李承乾为当朝太子,但是李世民却偏爱李泰,常常教诲李承乾而表扬李泰。
李世民的态度引起众大臣恐慌,众大臣生怕再次发生玄武门似的惨案,以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为首的众大臣立保太子而排斥魏王。
但太子却越来越不争气,反而魏王却越来越得宠,形势越来越不明朗。
小皇子晋王李治
就在两个哥哥明争暗斗形同水火,李世民为此绞尽脑汁头痛欲裂时,才十几岁的小皇子李治却一直充当一个为父皇排忧解难的孝顺儿子。
但是此时李世民被李治的两个哥哥弄的是心烦意乱,完全没有注意到李治,全当他是一个懦弱招人怜爱的小孩子罢了。
太子谋反
太子李承乾在与弟弟李泰的争斗中,逐渐处于下风,他的心愈发的感觉到不安定,愈发的感觉自己皇位不稳,直到贞观十七年,李承乾打算发动政变以谋取皇位。但是事情败露,李承乾被愤怒的李世民废为庶民,发配边疆。
李治横空出世
就在李世民以及众大臣感觉魏王李泰稳稳的能坐上皇位之时,小晋王李治横空出世。
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众大臣齐声上奏称魏王李泰权欲熏天,一心夺权,间接的致使哥哥李承乾谋反,若立他为太子,阴谋得逞,后世必将争相效仿。晋王李治仁孝爱民,可立为国本。
长孙无忌为当朝首辅,由他牵头,朝中超过一半的大臣都声援李治,李治瞬间声势滔天,最后李世民权衡利弊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成为太子的奥秘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李治也不会无缘无故的被封为太子,那么李治是靠什么获得的太子之位呢?
一、父皇的信任
无论李治的声势有多么的滔天,最后李治能否成为太子,还是要父皇李世民拍板的。
李世民最后选择了李治而放弃了他看重的李泰,并不是因为李世民认为李治能做的比李泰好。
而原因只有一个,待自己百年之后,只有李治登基为帝,才能保证自己的儿子们不会手足相残。
若李泰登基为帝,必会迫害李承乾与李治,这是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群臣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方才齐声声援。
二、群臣支持
朝中群臣起初都是一心支持李承乾而反对李泰,没想到李承乾出了昏招谋反叛乱,打了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李泰是一个瑕疵必报的人,而众大臣早已与李泰交恶,若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泰登基,众大臣必然会受到清算,这是众大臣不敢想象的事情。
所以众大臣冒险一搏,以保全皇室子孙为由推举李治。
这个利益胆小懦弱,若他成为了皇帝,众大臣必然也会过得更加轻松舒服。
三、李治韬光养晦
李治虽然胆小懦弱,却也仁德孝顺,况且他一心孝顺父亲,从不谈及他事,给李世民留下了一个好孩子的印象。
加之与他两个整日明争暗斗的哥哥相比,李治确实令人舒心,这为他以后能够登上皇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刻录品历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李治的两个哥哥就是鹬蚌、两虎,而李治就是“渔翁”、“猎人”。
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李治以不争而争得了皇位!
喜欢时刻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为什么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长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
优质回答
虽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除李承乾外,李世民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恐怕都改过名,原因大概是和避讳有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李承乾的儿子叫李承宗(早逝)、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叫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看到没,全叫“李承某”。再结合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李渊是给孙子们定了“承”字辈,李世民的其他儿子理所当然也应该叫“李承某”。
不止是孙子辈,李渊一共二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十五子李凤、十九子李灵夔六人外,其他十六人都叫“李元某”,如:李元吉、李元昌、李元嘉、李元婴等等。同时,经过考证,李玄霸是后来到了清康熙年间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玄”字,改写为李元霸,所以,不排除这些“李元某”原本都是“李玄某”。这样就可能只有五个特例。甚至李世民也曾在四岁时,李渊带他遇到一个术士,说他二十岁能济世安民,所以改名世民,原名已不可考,搞不好也是“李玄某”或者“李元某”,其他几个也难保不是这种情况。所以,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李渊给子孙们定了字辈;第二,原名是可以因为各种原因改掉的。
因此,我们认为,正常情况下,李世民的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原名也应该是“李承某”。但是为什么后来都改单名了呢?这恐怕还是因为刚刚提到的“避讳”。
我们举一个后世的例子,清朝,康熙的儿子们都叫“胤某”,胤禛即位后,把所有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允字,就是因为皇帝的名字你是不能用的。于是,我们可以推导出李世民也有这个想法在。李承乾是很早就定为太子了,也就是今后要做皇帝的。那其他兄弟如果还叫“李承某”,以后都要改,省得麻烦,我都替你们改了吧。于是直接都去掉了承字。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已经被杀,并且是罪人,平素无人再提了,也就不急着改了。后来继位的也不是李承乾,故而没人翻旧账去给这些人改名了。
那为什么不把承字改成其他字而直接改了单名呢?恐怕还有点防患于未然的味道。如果把其他儿子的“承”字统一换成了别的字,就假设为“继”字好了,而李承乾没能顺利继承皇位,比如早逝或者获罪被废(后来也确实如此)。李继甲做了皇帝,难道其他的李继乙、李继丙们再改一次名吗?岂不是太麻烦了。所以,直接改了单名,一个字,怎么也撞不上了。
上面说的观点从宋朝就可以证明。我们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两个弟弟分别叫赵匡义、赵匡美,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赵匡义、赵匡美就改名赵光义、赵光美。接下来赵光义又做了皇帝,赵光美又改成了赵廷美。你说麻烦不麻烦?所以,从赵光义即位后,所有皇家子孙都是单名了,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改了单名“赵炅”。唐朝恐怕也是如此,李世民之后,除了李隆基这辈之外(这是特例,因为还正好遇到武则天削弱李唐宗室准备自己称帝),其他皇帝(包括皇子们)也都是单名。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之间的故事终结在玄武门之变,在这之后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都被李世民解决掉。
而关于这些李世民的侄子们,从名字来看似乎都是一个字辈,但同为兄弟的李世民,却只有一个儿子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李承X”的名字相似,其他的儿子都是单字名,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开始说起。
以下名前同一字母为同一代:
1、A李虎被李渊追谥为唐太祖,一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B李延伯、李真、李昞(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璋、李绘、李祎、李蔚、李亮。
2、B李延伯早逝,无子,李真亦无子。
3、B李昞:李澄、李湛、李洪、李渊。
长子C李澄:D李世衍、李世证、李世训
二子C李湛:D李博义(E子李玄弁)、李奉慈
三子C李洪不详
四子C李渊:D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等
4、B李璋生下两子C李韶,字孝继(D子李道宗、李道素、李道兴、李道弼、李道立),C李孝基。
5、B李绘生下C李贽(D子李道玄、李道明)。
6、B李祎生下C李伯良、李叔良(D子李孝协、李孝斌)、李仲良、李季良、李德良、李幼良
7、B李蔚生下C李安(D子李琛(子李俭)、李璥,字孝恭、李瑊、李瑰)、C李哲(D子李瑗)
8、B李亮生下C李寿,字神通(D李道彦、李孝察、李孝同等)、C李神符(D子李德懋)
以上的整理可能看起来比较乱。
我大概解释一下,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八个儿子当中,只有大儿子李延伯为双字名,很有可能是因为李延伯和父亲分道扬镳后,记载史书的人忘记或未探究其名字,我认为“延伯”二字或是其字号。
而李渊的大哥,李世民的大伯李澄有后嗣为“李世X”和李世民同辈。
上所列的第4点中,后人多称李璋的长子为李韶,而次子为李孝基,说明很有可能李孝基也是有个单字名,但未被史书记载。
在4、5、8点之中李璋、李绘、李亮三人的孙辈都是“李道X”,但李璋的孙子李道宗的字号是承范,而李亮的孙子李道彦的道彦二字却是字号,因为他的弟弟们都是“李孝X”。
同样是在第8点,李亮的儿子李神通和李神符,李神通有名记载为寿,字号为神通,而李神符无记载字号,按理李神符可能叫“李福”或者“李禄”之类的名字。
由此我认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以及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现在存于世的名字或许为字号,而不是名。
也就是说李承乾应当是有一个和弟弟们一样的单字名,但未被记载下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文化现象叫“以字行于世”,如上述所说的李神通,还如管仲,名夷吾字仲;屈原,名平字原;项羽,名籍字羽;尉迟敬德,名融字敬德;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元曲四大家的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明代“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名明昭字伯承等等。
那么很有可能李承乾及其叔伯的儿子们,亦是“以字行于世”,不见其原名记载。
另外据《旧唐书》记载:“恒山王承乾,太宗长子也,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我认为这只是巧合。
当时的情景可能是李建成已经生下儿子,并且取名为“李承X”,而李世民的长子刚好在名字为承乾殿的宫殿生下,反正大家都是堂兄弟,不如以此为名。
又根据建成元吉的儿子们死时都年幼,很有可能“承X”是他们的乳名,李承乾亦或有可能是乳名。
李承乾聪明可爱,深受李世民的宠爱,甫以即位就立为太子,希望李承乾能继承大唐天下社稷。
而承乾之名,可理解为“承继乾坤”,虽是乳名却不被弃用成为正式的名字。
结语:上面的描述比较混乱,总的而言我认为李承乾此名可能为乳名或者是字号,而不是名,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子女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育了三子四女,外加一个长孙皇后收养的养女,除了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大家比较熟悉之外,其他几个孩子其实也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
长孙皇后原本不姓长孙,也也不是汉人,她其实北魏皇室的后裔,本姓拓跋,鲜卑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长孙皇后的祖上因为是宗室之长,又立有功劳,因此被赐姓为长孙,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她还有个亲哥哥长孙无忌,以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和长孙安世。
在长孙皇后还很小的时候,由于长孙晟的哥哥长孙炽觉得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睿智大气,还特别善于教养子女,所以做主将长孙皇后许配给了李世民,等两人长大后成婚。
但不幸的是,还没等长孙皇后长大,长孙晟就意外去世了,她与哥哥长孙无忌还被长孙安业和长孙安世赶出家门,去到舅舅高士廉家居住。
因为长孙无忌跟李世民从小就是好友,所以高士廉通过他对李世民的了解越来越多,认为他未来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再加上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早有婚约,所以当长孙皇后长到十三岁的时候,高士廉就迫不及待地让两人结婚了。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年纪虽然小,但是两人婚后感情非常好,后来也携手度过了互爱互信,相伴相知的一生。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贤内助,给了李世民不少帮助,李世民因此对她的感情非常深厚。
就比如说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决定十分支持,还出面鼓励将士,这给了李世民莫大的鼓舞,也最终取得了政变的胜利。
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长孙皇后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时常纠正他的过错,还给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也扶持了一大批贤臣良将,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不错的佳偶良佐,也堪称是一代贤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也越发深厚,但长孙皇后不幸在贞观十年因病去世了,李世民在悲痛之余,也开始将对她的爱放在几个孩子身上。
长孙皇后一共生过七个孩子,他们分别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这三个儿子,以及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四个女儿,她还收养了李世民一个下等嫔妃生的女儿豫章公主。
那么,这几个孩子结局如何呢?
01,叛逆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他出生于619年,很小就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皇太子,可以说是妥妥地人生赢家了。
李承乾小时候很聪明,也勤奋好学,有成为明君的潜质,因此到李承乾稍稍长大,李世民为了更好地培养他治国理政的才能,就派了很多大臣去辅佐他。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善于纳谏的人,也鼓励臣子多发表意见以纠正他的过错,这就导致许多大臣都敢于直谏,朝廷上也逐渐形成了一股为了进谏而进谏的风气。
李世民派到李承乾身边去的大臣之中也有很多人十分苛刻,李承乾稍有过错,他们要么当面批评,要么一言不合就上书弹劾。
比如说,李承乾盖个房子而已,太子詹事于志宁就上书批评她过于奢华;李承乾只不过跟太监一起玩耍,于志宁又上书说他荒唐,还将他比作秦二世;还有一个叫做孔颖达的官员更过分,哪怕是李承乾说错一句话,他就言辞激烈地进行弹劾。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李世民认为李承乾越来越顽劣,所以对他越发严格;而李承乾则因为李世民太过于严苛,而变得越发叛逆。
关于这一点,李承乾的乳母就曾劝说孔颖达,她说李承乾的年纪越来越大,不能再当面批评他了,得给他留点面子,然后慢慢纠正他;如果你不分缘由地去批评他,那他就越觉得委屈,结果就是“谏诤逾切,逾不能纳”。
乳母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李承乾原本是个好孩子,但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大臣们如果揪着他的缺点不放,还为了成就自己而借机大做文章,这样只会加重他的叛逆心。
由于大臣们对李承乾太过于苛刻,导致李承乾的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放纵自我,比如说宠信男宠称心,在宫中扮成胡人打仗,大玩cosplay,等等。
李承乾越是这样,李世民就越发对他严格,但因为念及长孙皇后的感情,始终没有放弃李承乾。
在此过程中,李承乾的弟弟李泰看到了机会,他趁机博取李世民的好感,导致李世民对他十分宠爱,李泰的待遇甚至超过了李承乾。
这让李承乾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机,于是暗中勾结侯君集等人密谋造反,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不得不将其废为庶人,安置到黔州。
644年,李承乾在被废一年多之后去世,死时年仅二十六岁,被李世民以国公的礼仪安葬。
可以说,李承乾作为李世民最宠爱的爱子,但因为他太过严格的教育而被毁掉了。
02,野心家李泰。
李泰因为是嫡次子的缘故,所以无法成为太子,但他才学卓越,一直瞧不起李承乾,特别是李承乾摔成瘸子之后,李泰夺嫡的野心就更加暴露了。
随着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表现越来越不满意,他对李泰就越发宠爱了,可以说是他走到哪都要带着李泰,甚至对李泰的赏赐逾越了礼制也在所不惜。
李世民本来没有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的打算,他之所以宠爱李泰,一是因为他欣赏李泰的才学,二是因为李泰表现得十分孝顺,跟李承乾完全不一样。
但是,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李泰的宠爱会让李承乾感受到巨大的危机,甚至不惜密谋造反。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曾对李世民说,如果立他为太子,那么他将会杀掉儿子,将弟弟李治立为继承人。
李世民最担心的就是兄弟相残,因为他本人就曾经历这些,所以对此深恶痛绝,他见李泰有保全兄弟的想法,就答应立他为太子。
褚遂良知道这件事后,就对李世民说,虎毒不食子,杀子传弟这件事不可信!
褚遂良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世民这才明白李泰是个歹毒之人,于是打消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而是立虽然柔弱但更加仁义的嫡三子李治为太子,以此来保全三个嫡子。
李治继位后,对李泰非常好,“车服羞膳,特加优异”,而李泰则因为痛失皇位而一直郁郁寡欢,最终在永徽三年的时候去世了,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03,白捡了个皇帝当的李治。
李治出生于贞观二年(628年),是李世民年纪嫡三子,小时候并没有过人之处,长大后也没什么卓越才能,因此一直没有参与夺嫡。
不过,因为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这让李世民意识到,只有找个性情淳朴,忠爱仁孝的人当太子,他的三个嫡子才能得以保全,而李治就是最合适也是唯一的人选。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治被动成为了黄雀,成为了最终赢家,这里面当然少不了长孙无忌的功劳,正是因为他的运作,以及向李世民进谏,说明了利害关系,才让李世民才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
需要指出的是,李治年轻的时候确实十分柔弱,但这极有可能是他故意为之的,其目的是为了不引起两个哥哥的猜忌。
李治在当太子期间,表现是非常不错的,不但十分孝顺,还展示出了不错的才能,这跟他之前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李世民将要去世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在一旁侍奉,两人暗生情愫,最终成就了一段孽缘。
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继位为帝,是为唐高宗。
除了娶武则天并让其参与朝政,导致武则天在他死后称帝这件事之外,李治的整个皇帝生涯还是非常成功的,他让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居乐业,万国来朝,可以说是开创了不亚于贞观之治的盛世。
需要指出的是,在李治执政期间,武则天其实并没有真正骑到他头上去,只是因为他时常生病,所以借武则天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罢了,权力一直都牢牢把控在他手中,大事也都是他做主的。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后去世,时年五十六岁,他的儿子李显和李旦相继成为皇帝,但最终都被武则天废掉,自己当了皇帝。
让李治万万没想到的是,武则天作为女人居然有称帝的野心,李治要是早知道如此,可能就不会分权给她了。
04,李世民最喜爱的女儿长乐公主李丽质。
李丽质出生于武德四年(621年),因为她是李世民的第一个女儿,所以李世民非常宠爱她,在她八岁的时候就封她为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
正所谓名如其人,李丽质天生丽质,长大后成为一个容色绝姝的大美人,李世民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对她的宠爱超过了其他公主。
为了李丽质的婚事,李世民可谓是煞费苦心,他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长孙皇后兄长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
之所以是长孙冲,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长孙一门出身高贵,又是皇亲国戚,长孙冲之父长孙无忌还是开国功臣,位居宰相之首,且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选择他的儿子长孙冲作为驸马是一种亲上加亲的做法,这于公于私都是最合适的选择。
贞观五年,李世民准备给长孙冲和李丽质举办婚礼,他下令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
但房玄龄和魏征等人反对,李世民执意而为,最终花费的钱财超过了李世民的妹妹永嘉长公主,可以说是大大逾越了礼制。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准备效仿西周时分封诸侯一样,将诸侯王和功臣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永久担任地方长官,子孙还可以世袭。
长孙无忌等人很反对李世民开历史倒车,曾进行劝谏,但李世民没有采纳。
长孙无忌就找到儿媳李丽质,让她入宫劝说李世民,最后果然说服了李世民,这就避免了唐朝过早进入到分裂的局面。
李丽质还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她继承了长孙皇后的一套墨宝,练就了一手被时人称赞的书法丹青,只不过因为她是女性,所以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这件事在她的墓志铭中是有重点讲到的。
据记载,李丽质虽然是公主,但并没有公主的架子,她在嫁给长孙冲之后,夫妻之间琴瑟韵合,生活甜美,平时敬顺公婆,谨礼持家,于是“家道以正”。
贞观十七年,李丽质突然病倒,不久后去世,年仅二十三岁,没有子女。李世民表现出了极大的悲伤,“悼深夭蕙,怀三号而犹感”,下令将其陪葬昭陵。
李世民对李丽质的这份深厚感情,甚至让成为太子之后的李治都感到无比羡慕。
05,子女最多的城阳公主。
杜荷因为娶了城阳公主,直接被李世民封为襄阳郡公,这本来是一桩美好的婚姻,但杜荷因为是李承乾的心腹,最后下场不太好。
李承乾谋反的时候,杜荷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曾积极策划谋反,并各方联诺,还曾建议李承乾假装生病,骗李世民前去探望,然后将其控制,让他退位为太上皇,李承乾则提前登上皇位。
后来,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杜荷被捕下狱,最终被判处死刑,城阳公主因此守寡,且没有子女照顾。
李世民非常心疼城阳公主,就又为她选择了出身河东薛氏的卫尉卿薛怀昱之子薛瓘作为夫婿,这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李世民这一次的选择没有错,因为薛瓘神宇辉杰,高标朗秀,颇有才学,并且他对城阳公主非常好,两人的感情也非常和谐,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即长子薛顗,次子薛绪和幼子薛绍。
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对城阳公主特别友爱,只要一听说她生病,李治就又是派人去对她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赏赐给她大量药物和慰问品。
武则天崛起之后,爆发过一次城阳公主使用巫蛊的事件,历史上对此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李治并没有治罪于城阳公主,只是将她的丈夫贬黜为房州刺史,并让她也搬到房州去居住。
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推测,城阳公主巫蛊之事极有可能是被人诬陷的,李治之所以贬黜城阳公主的丈夫,有可能也是为了保全她。
后来,李治还做主将武则天最心爱的太平公主嫁给城阳公主的儿子薛绍,也有保全她一家人的考虑在里面,可见李治对她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
咸亨二年(671年)五月十六日,城阳公主在房州去世,推测她的年龄应该在四十五岁到四十七岁之间,不久后她的丈夫薛瓘也去世。
李治对城阳公主之死感到十分悲伤,于显福门举哀,哭之甚恸,连续五日不视事,下令让其陪葬昭陵。
06,最像长孙皇后的晋阳公主李明达。
李世民偏爱嫡子嫡女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各种逾越礼制的做法层出不穷,就比如说晋阳公主,她的名字明达就是李世民娶的,来自于佛教用词,明指三明,达指三达。
李世民还为晋阳公主取小名为兕儿,意思是希望爱女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能够像兕一样顽强并健康成长。
李明达是不幸的,因为她还很小的时候,长孙皇后就去世了,李世民就将她与幼子李治一起放在身边亲自抚养,她也是可考的唯一一位被李世民亲自抚养的公主。
虽然李世民很疼爱李明达,但李明达到五岁的时候,还是觉得母爱,因此时常观看长孙皇后的画像,日夜思念母亲。
据记载,李明达从小就喜欢书法,因为在李世民身边的缘故,受到了李世民飞白体的影响,写下的字很有李世民的风格,大臣们甚至无法分辨究竟是谁所写。
李明达还是最像长孙皇后的女儿,她温婉机智,聪慧伶俐,还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李世民晚年脾气暴躁,大臣们触怒他之后,李明达就常常像长孙皇后一样劝导他,每次都能消除了他的怒火,同时也保全了大臣们的,而大臣们也都很感恩于她,对她很喜爱也很照顾。
除了李世民之外,李治对李明达也十分疼爱,这对时常在一起的兄妹俩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甚至李治因为参与朝政而稍微离开她一会儿,她就哭着找身边人要李治回来。
但不幸的是,李明达在十八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李世民非常悲伤,竟然连续一个多月都无法正常进食,每天一想起李明达就要哭上好几回,身体也开始急剧消瘦,大臣们都无法劝谏。
07,让李世民悔婚的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出生于贞观八年(634年),因为是李世民最小的嫡女,所以得到了格外恩宠和照顾,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公主,还破格获得了汤沐邑。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倒在床,李世民非常着急,曾亲自去探望,他见魏征病情深重,为了让他快点好起来,就决定给他冲冲喜,于是决定将新城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魏叔玉。
但不幸的是,第二天魏征就去世了,李世民十分悲伤,准备择日给新城公主和魏叔玉举办婚礼。
同年四月,侯君集因为牵连到李承乾谋反案而被处死,大臣杜正伦也因为涉事而被李世民罢免。
因为这两个人都曾被魏征说成是有宰相之才,也曾推荐过他们,李世民怀疑魏征与这两人有勾结,就很不高兴,于是下诏解除新城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这是李世民人生中唯一一次悔婚。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多方挑选之后,选中了长孙皇后叔父长孙敞的从兄弟长孙操之子长孙诠。
长孙一门当时富贵无比,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位公主加入长孙家族了,算上新城公主就是第四个了。
晚年的李世民多愁善感,他自觉命将不久矣,于是下令加快筹划新城公主的婚礼,但紧赶慢赶,直到李世民去世,婚礼还是没能举行,这成为他人生一大遗憾。
李治继位之后,对妹妹的婚事十分上心,下令马上举行婚礼,但大臣于志宁却反对,理由是子女应该守孝三年才能结婚。
李治没办法,硬是等了三年才给新城公主举行婚礼,而此时她已经虚岁十九岁了,这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晚婚了。
不过,好在有皇帝哥哥的照顾,新城公主的婚礼还是很成功的,她也享受了一段十分美满的婚姻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李治和武则天将长孙无忌扳倒,整个长孙家族开始遭殃,新城公主的丈夫长孙诠在流放之后被杀,这距离新城公主嫁给他才不过七年而已。
新城公主对李治怨言很大,但因为武则天的存在,她不敢表现出来,而是将悲伤藏在心底,自此也不再梳妆打扮,面容也消瘦了许多。
李治见新城公主心情不佳,就再给她选了个夫婿,对方是出自京兆韦氏的韦正矩。
韦正矩当时只是个小官,但因为新城公主的缘故,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李治升为正三品的殿中监,连升八级,可以说是坐上火箭一飞冲天了。
不过,因为新城公主对前夫长孙诠的感情太深,以至于她与韦正矩的感情不睦,韦正矩也因为心中不满而失礼于她。
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心病去世,时年三十二岁,李治下令以皇后的礼仪将其下葬。
李治在悲伤之余,又觉得此事必有蹊跷,于是下令彻查,结果发现韦正矩曾对新城公主无礼,便认为是他导致妹妹去世了,于是在盛怒之下将他给杀掉了。
新城公主本来被认为是唐朝第一个死于家暴的公主,但多年后此事真相大白,韦正矩确实跟新城公主吵过架,被外人传为驸马“遇主不以礼”,但实际上新城公主之死是因为对前夫的思念以及自身有病,李治是错杀了韦正矩。
因为韦正矩之死,后来唐朝人很忌讳娶公主为妻,甚至有谚语说,“娶妇得公主,平地买官府”。
李治后来得知真相,下令让韦正矩与新城公主合葬,但并未恢复韦正矩的名誉,或许是因为天子犯错不认错吧。
08,豫章公主。
豫章公主是李世民的一个低级嫔妃所生,因为这个嫔妃在生她的时候难产而死,长孙皇后便将其收养,并对她格外疼爱。
历史上对豫章公主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她长大后嫁给了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之子唐善识。
豫章公主与唐善识婚姻生活海选美满,两人一起生育了一个儿子唐见日,为了求自身及儿子平安,豫章公主还曾出资建造了龙门石窟南壁两小龛,可见她也是信佛的。
不过,豫章公主在李世民在位期间就去世了,李世民还曾着素服很久不肯脱下,是因为魏征苦苦劝谏,他这才穿上常服上朝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育有三子四女,还有一个养女,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但这二位都是清一色的宠娃狂魔。
三个儿子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唐高宗李治了,没错,李治也为长孙皇后所出。公元 636 年, 35 岁的长孙皇后病逝,时年 8 岁的李治哭的撕心裂肺,痛失爱妻的李世民更是暗自神伤,一面安慰自己,一面安慰这个年幼的儿子。
公元 649 年, 50 岁的李世民驾崩,21 岁的李治登基即位,是唐高宗。别人 21 岁登基,我们 21 岁最牛逼的最多是快误航班了,喇叭里高喊“某某登机”。其实这个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败家子,连偌大一个大唐江山都被老婆武则天给卷走了的李治,皇位原本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李治能当皇帝,活脱脱的天上掉馅饼。
公元 619 年,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诞生,几年后被册立为皇太子,这才是大唐真正的接班人。李世民为这个嫡长子操碎了心,11 岁便练习听政,锻炼治国理政能力,从小身边就配备了一支超一流的名师队伍,悉心照料教育,大牛人魏征更是成为李承乾的太子太师。
李承乾小时候知书达理,尊师重道,周围人都觉得大唐又一位明君即将横空出世。但到了青春期,李承乾大变样,各种骚操作层出不穷,生活作风上不仅乱搞男女关系,还乱搞男男关系,总之就是没一个正形。李世民很郁闷,但始终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他也期望自己这个培养了 10 多年的儿子有一天能回心转意,然后把大唐江山交到他的手上。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是
魏王李泰。如果说三个儿子中谁的综合能力最强,那无疑是这个李泰,比李承乾强一点,李治那更是被甩出 18 条街。李泰从小聪明伶俐,还喜爱文学,经常组织一些文化沙龙。李世民对他的赏赐那也是没谱,甚至超过了太子的待遇,爱的不要不要的。
李承乾这时候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又患了足疾,眼看着二弟魏王李泰的风头越来越盛,就有点坐不住了。李泰看父亲对自己这么好,也会错了意思,怎么着,这大唐的接班人还可以换人吗?也有了新想法。
其实这兄弟二人都会错了意,这绝对是单纯的父爱,没有其他。但李承乾不这么认为,于是决定发动政变。想想都可笑,李世民是什么人?那是政变专家呀!“玄武门之变”这才过去十几年,大家都忘了吗?李承乾要搞这一套,那不活脱脱的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事实也是如此,政变还未发动便已败露,参与政变的人被诛杀,这一年是公元 643 年。
(唐太宗李世民)
其他人好说,一切按照法律办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按照原则办事,但李承乾怎么处理?于是召集文武大臣一起商量,能不能给我儿子一条活路呀?最终“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太子呢,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就放外地,于 645 年去世,年 26 岁。
李承乾倒了,魏王李泰还没来得及高兴便被李世民直接贬谪外地。李世民这是什么操作?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努力保全自己和长孙皇后的这三个儿子!李世明明白,立李泰,李承乾活不了,把李承乾找回来,李泰日子也不会好过,不如两个都放弃,让跟这俩一点关系都没有,跟皇位一点关系都没有,年纪又小性格又懦弱的李治来接班,三个兄弟都有活命的机会。这点李世民没有想错,李治接班后,对李泰倒没有为难。
这就是一代明君李世民找接班人的原因,这哪是在给大唐找接班人,这是在给自己的儿子们找活路呀!李治的这个皇位,那活脱脱是靠运气而非能力,俗话说“靠运气挣来的最终都会靠能力输出去”,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公元 683 年,在位 34 年的唐高宗李治去世,时年 55 岁。
7 年后的公元 690 年,武则天闪亮登场,建号称帝,大唐从此改武了。
(文德皇后长孙氏)
如果说这三个儿子让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操碎了心,五个女儿还好,就是无边无际的播撒父爱和母爱,各种赏赐出嫁的嫁妆,那是一个赛一个,但凡有谁有个风吹草动,李世民夫妇都着急的不行。这几位也没有摊上什么大事,算是比较省心。
豫章公主是李世民和一个妃子所生,妃子难产而死,豫章公主便被长孙皇后收养。因为有长孙皇后这层关系,豫章公主就不同了。豫章公主后来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之子唐善识,唐俭还是明朝才子唐伯虎的先祖,豫章公主的人生也算是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可惜豫章公主无福,不久就去世了。李世民十分悲痛,长期素服在身,悲声连连,把朝廷大臣吓个不轻,皇帝你要控制呀,你天天穿素服,我们这花花绿绿的朝服算是什么样子呀?可见李世民对这个公主的喜爱。
虽为千古名君一朝天子,抛开这些身份,李世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说不是呢?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人,你知道多少?
优质回答
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人最著名的有:长子李承乾、二子魏王李泰,均被废而死,李治登上帝王即唐高宗,三子吴王李恪被国舅长孙无忌以谋反罪冤死,五子蜀王李愔受牵连被贬而死,女儿中结局悲惨的有新城公主、东阳公主,死于谋反的巴陵公主和高阳公主等。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李世民的儿子们分别叫什么名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