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慈禧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真正的死因,有证据么?
优质回答:
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慈禧的儿子同治帝崩逝,年仅19岁。皇帝正当盛年,遽然崩逝。官方说法是死于天花,民间说法是死于梅毒。民国时编修的《清史稿·》对同治之死一笔带过:“上疾大渐,崩於养心殿,年十九。”得的是什么疾病?《清史稿》没有说。
“读史得间”认为,同治帝是由于梅毒和天花交攻,终至无可救药而死。梅毒是历史上对花柳病的称呼,因该病与风月场所紧密相连。同治帝染上花柳病,与他经常微服冶游、流连风月场所有关。
可怜天子染上梅毒又得了天花
有清一代十位皇帝中,以同治帝驾崩时年最少,才19岁,刚刚成年。民间传说、野史笔记多倾向于认为他因经常微服冶游致染梅毒而逝。
《清朝野史大观》就认为,同治帝经常“出而纵淫”,终于不治:
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传太医院治之。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淫毒,而不敢言,反请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将死之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太医已经诊断出同治帝身患梅毒,但因为该病是“脏病”,事关皇家脸面,是皇室耻辱,因此不敢说,只好去请示慈禧,按照慈禧的指示,只是按照治疗天花的药方来治疗。也可以推测出,同治帝确实已得天花,否则慈禧再阴狠,也不会故意治死自己的儿子,虎毒尚且不食子。
不论是知情的太医还是臣子,怎敢揭露他染上梅毒的事实?于是,我们这位少年天子的梅毒之症被掩盖了,没有得到针对性地治疗,加剧了他的死亡进程。
根据清宫医案资料来看,同治帝确实得了天花,但这不排除他同时染上花柳病的可能。为同治帝诊疗的御医李德立是最知内情者之一,他曾表示“同治帝确实死于梅毒”。
那么,同治帝为何为染上花柳病呢?
少年天子爱冶游致染恶疾
同治皇帝少年天性,喜欢偷偷出宫游玩,据许指严在《十页野闻中说,恭亲王奕?之子载澂经常引诱同治帝出宫游玩——
载澂曰:“偌大京华,城内外皆行乐地,盍往观乎?……身为至尊,而宫禁如牢囚,宁不虚生一世?”帝闻其言,亟赞叹以为然,乃始微行。二人俱好着黑衣,娼寮酒馆,暨摊肆之有女子者遍游之。其病实染毒疮,死时头发尽脱落。
同治帝爱冶游,是广为人知的,民国时期出版的《青岛晚报》(1948年8月2日)即刊登了一篇《同治微服冶游记》的文章(见下图)
1948年8月2日出版的《青岛晚报》刊登了一篇《同治微服冶游记》的文章。
文章写道,“清穆宗(同治帝)在位时,好微服冶游”,有次在京师著名的餐馆宣德楼,公然听王景琦和某侍郎奏曲,一会儿,车马喧闹,原来是恭王来接同治:
恭王从容下车,入语耳语,久之,客始微颔,怏怏从之去,客登车,恭王为之跨辕,游龙流水,顷刻已渺。太史与某部郎心惊不已,知遇上也。
王景琦从同治的衣着和排场中,猜出了客人就是当今圣上,这也说明,同治帝出去玩惯了,就忘记了要时刻保持低调。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出入茶馆酒肆倒还罢了,经常出入风月场所,同治帝得花柳病的几率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同治驾崩后,载澂的郡王衔头与贝勒爵位被削除,据说总管太监张德喜、孟忠吉、周增寿等多人都是引诱同治帝冶游之人,这三人在同治帝死后被慈禧发配黑龙江给官兵为奴,遇赦不赦。
同治帝先患梅毒,再患天花,两病交攻,终至无可救药。
其他网友回答
同治帝是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他6岁登基,19岁驾崩,在慈禧的监视下,走完了短暂的傀儡般的人生。查阅、分析大量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同治皇帝的真正死因,并非如慈禧太后对外宣称的死于天花,其真正死因却是梅毒。
同治虽贵为皇帝,却手中无权,想做事,慈禧不放权。想插手洋务运动,恭亲王不理他。而他从小便在宫中看尽了女人间的尔虞我诈,烦透了女人。可又有生理需求,只能经常出入花街柳巷。
他身边很多太监和猪朋狗友,投其所好,就带他外出嫖娼,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外面的女人比家里的好多了,不耍心机,还听话。就这样,无权做了14年帝国看客的同治,帝业不顺、婚姻不顺、亲情冷漠,必定造成心灵身体扭曲。
他的放浪行为让他患上了梅毒,有轻微的淋巴结肿大和下体红肿现象时,他却不以为意,照样周旋于皇宫和花街柳巷。当病情加重后,他卧床不起,宫中太医全体出动会诊,可大家各执己见,也没拿出个具体治疗方案。大约几周之后,同治帝的病情突然加重,病毒侵入他的五脏六腑,四肢无力,浑身酸软,发热头眩,于1874年十月二十一日驾崩,据说他死时几乎全身溃烂。
那为什么对外宣称同治皇帝死于天花呢?因为顺治帝就是因天花而英年早逝,康熙帝因得过天花而被选为皇嗣,大清朝对天花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心理。太医是明知而不敢言,心里早已清楚,同治帝得的是梅毒。而皇家也不会把这种让大清国蒙羞的事公诸于众,两宫太后对外宣称同治帝得了天花,慈禧命令将痘神娘娘迎到养心殿,宫内铺上红地毯、贴上红对联,营造出一片喜气。同治死后,慈禧继续她的权利统治,对于同治的死,根本没放在心上。可见权利在她心中的重要,同治帝也太悲哀了一些。
其他网友回答
清人关后第八代皇帝同治是咸丰皇帝的唯一的儿子,一八五六年叶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一八六一年登基称帝,时年六岁,一八七三年亲政。亲政后不到两年,即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关于同治帝的死因,官方说是死于天花,野史说是死于梅毒,也有说是死于疥疮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到底同治帝的死因是什么?《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都是我们今天得以分析研究同治究竟死于何病的第一手宝贵史料。
《翁同龢日记》对同治得病到死亡,每日都有记载。他是同治的汉文师傅之一,《日记》所记都是亲历之事,比之传闻,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属子洽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簿”)。它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一十画一下午载淳得病,召御医季德立、庄守和入宫请脉起,直至于二月初五日夜载淳病死,前后三十七天的脉案,所开的处方、共用了一百零六服药的情况。这本“脉簿”是敬事房太监根据当时御医李德立、庄守和每天请脉记录和所开的方子,誊抄汇辑成册的。它们都是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日记》所记,同治帝于1874年12月8日(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的。“连日圣体违和,预备召见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凉,今日发疹。今日于养心殿见枢臣也。”(《翁同龢日记》十月二十一日)正如“脉簿”中所记载的,当天下午,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的情况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疫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翁同龢日记》十月二十一日)
12月10日(十一月初二日),翁同龢与其他汉文师傅,清早到内务府大臣坐处,即按皇帝出天花时大臣都得换穿花衣,悬红绢于胸的规矩易服,“托案上人请安,送天喜”,上午约9点钟,会见请脉后回来的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得知皇帝自患天花3天来“脉沉细,口渴腰疼,懊恼,四日不得大便,项颈稠密,色紫滞干艳,证属重险云云。不思食咽痛作呕。”(《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二)是昨天申时确认为同治帝得了天花。他察看了昨、今两日的处方,都用芦根、元参、蝉衣、金银花等,吉更、牛蒡、紫草、葛根、酒军等药,皆“凉润之品”。(《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二)
从12月11日(十一月初三),从《日记》称:“天明后同人始集,先至案上请安,知昨日申初大便已通,进鸭粥二次,得眠,咽痛亦减。见昨晚方,有渐见光润之语,不胜喜跃。”待至辰初二请脉。翁抄得药方:“脉案言大便已通,胃口渐开,诸症皆减,惟顶陷板实,色带紫滞,毒尚未清,阴分不足,故皮根未能松绽云云。方大致如昨(翁小注:芦根、牛蒡、酒军二千,吉更、元参,馀不记,引用蚯蚓。)遂出。”(《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三)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同治帝伴有咽痛、便秘溺赤痘粒颜色紫滞的病症,而这些经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是疹痘传染病的一些症状。
翁同龢每天进宫问安,回寓后必在日记中详述脉案和药方。皇帝病情似有起色,天花渐见放白行浆。“脉案云,脉气浮数,天花六朝,渐有放白之象,亦渐光润。”(《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五)12月14号(十一月初六日)同治帝的天花逐渐发出,但是同治帝的体质仍然虚弱。“脉案云,天花七日渐已行浆,亦见饱满,而根晕未收,饮食亦佳,唯咽痛音哑,咳呛堵塞,由于花过稠密,气滞胸中,进清咽化毒。”(《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六)
12月16日(十一月初八日)传下圣旨令翁同龠禾与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同起进见。这是自同治帝得病以来,翁同龠禾第一次被召见,也是军机、御前大臣第一次被召见。他和诸臣先至养心殿东暖阁,见两宫太后正坐于御榻,手持蜡烛在察看皇帝天花病况。太后命诸臣上前瞻仰,同治帝舒臂令观,“微语曰:谁来此伏见?天颜温蒣,偃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瞻仰毕,略奏数语皆退”。(《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八)同治帝确信自己得的是天花,所以无需在重要大臣面前遮遮掩掩,这说明同治帝患的是天花而非梅毒。
第二天17日(初九日),皇帝与太后又在东暖阁召见翁同龢与军机、御前大臣。“上起坐,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饱满,声音有力。”(《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九)在这个描述中,貌似同治帝的病情好转,其实并不然,天花未能正常发出,正是因为同治帝从表面的身体虚弱逐渐向着热毒内扰方向转化。此时的同治帝,已是向着每况愈下的方向发展了。
同治帝的症状不断恶化,到了28号(十一月二十日),已经是“头眩发热均惟徐毒乘虚袭入筋络,腰间肿痛作痈流脓”了,“项领臂膝皆有溃烂处”,(《翁同龢日记》十一月二十日)按照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分析的原因是:上述病症皆由“停浆外剥之时,毒陷经络公耘聚所致”,因此又相当疲顽。所以,到此地步,同治帝已是生机难转,卧以待毙了。
在12月31号(十一月二十三日),“脉簿”中御医李德立曾说“莫蔓溃陷透膜为要”,也就是说,如果是烂穿了,皇帝就会立即丧命的。结果到1月2号(十一月二十五日),“腰臀流汁未消,漫肿串溃,外口小而内溃大”。(《翁同龢日记》一月二十五日)经过几番熨洗,至1月5号(十一月二十八日),也没有使腰部等溃处的脓血有所提换。相反,“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翁同龢日记》十一月二十八日)“气腥,漫肿一片,腰以卞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翁同龢日记》十一月二十九)病情不断恶化,空荡的宫殿仿佛传来了死神临近的脚步声。御医们也对同治帝的病束手无策,死神已至,只待时辰,这已是宫廷上下心照不宣的事了。捱至1月12日(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终于无药可救,一命呜呼,年仅19岁。
通过《翁同龢日记》等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确信同治帝是死于天花。但为什么在稗史和野史中会有同治帝死于花柳病这种说法呢?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同治帝生活放荡,常常微服私行,纵欲取乐。这主要是因为同治帝无家庭之乐。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慈禧经常干涉帝、后亲热乃至夫妻生活的传闻,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传说慈禧经常告诫儿子“毋辄至宫中,致妨政务,且阴使内监时时监视之”,搞得皇帝极为反感,“于是终岁独宿乾清宫”。(穆宗立后之暗潮,清朝野史大观,第一册)可是同治帝是一个18、19岁的青年,精力旺盛又无法发泄,那就只能别寻他途,逍遥取乐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同治帝的放浪不止那些跟随他的小太监知道,还有恭亲王奕盉的儿子载贗。所以当奕盉劝阻修圆明园,君臣发生争执,皇帝坚持要他说出指责自己微服私行有何证据时,奕盉以“臣子载贗”对,并指出了时间、地点,皇帝为之语塞。虽然同治帝私生活上放浪,但这与同治帝最后直接死于花柳病却没有关系。
但是同治帝却因为“西苑受凉”而最后得天花而死,可见同治帝的身体有多差了,正是由于他常常在夜间“微服私行”,寻花问柳,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不然作为一个19岁的皇上,平时有那么多的补药补着,生病时有良好的医疗条件,是绝对不会被天花打垮的。正如《翁同龢日记》中所记载的“阴分不足”、“气滞胸中”,气虚肾亏使他根本没有能力去抵抗天花。所以说,纵情淫乐在某种程度上葬送了同治帝年轻的生命。
其他网友回答
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也就是大家知道的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好不容易到了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岁时亲政,两宫太后退居幕后。然而,同治十三年,刚刚亲政一年的年轻皇帝就驾崩了,这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大谜团。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究竟是得了什么病而驾崩的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同治皇帝是因天花而死。根据一些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尤其是史学价值很高的《花随人圣庵摭忆》都这么记载,那就让人不得不有几分猜疑了。
这事儿还得从同治十一年,皇帝选秀大婚说起。
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经十七岁了,两宫太后决定为皇帝配婚并归政皇帝,但是就在选择皇后的时候,两宫太后之间产生分歧,慈安太后倾向于蒙古正蓝旗出身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却认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更加中意。
同治皇帝本人比较喜欢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长两岁,而富察氏此时也就是14岁的小女孩,所以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也正常。再加之阿鲁特氏出身确实比较高贵,祖父赛尚阿是咸丰朝大学士,父亲崇绮更是大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并且这阿鲁特氏还和慈安太后有亲戚关系,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好坚持就默认了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然而同治皇帝的婚后生活不是很如意,据说由于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就以祖宗家法和母亲名义限制同治皇帝去皇后处,同治皇帝刚刚亲政,不敢与把持朝政多年的母亲对抗,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地服从命令。同时,由于同治皇帝从小就是皇帝,养尊处优而养成了恣意妄为的性格,而且朝政之事都是母亲和六叔恭亲王奕訢处理,自己根本不用太过用心,成为摆设让皇帝很不爽,于是在皇宫之内生活不如意的皇帝,开始琢磨“逃”出紫禁城。
京城王公大臣家中从来都不缺少纨绔子弟,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就是之一。由于载澄年纪与同治相仿,有了载澄的带领,年轻皇帝可谓是“见了世面”,原本禁锢在深宫之内的皇帝哪里能够抵御这灯红酒绿的诱惑,于是这哥俩儿是经常出入花街柳巷,过着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
毕竟载淳是皇帝,他的如此种种荒诞行为不可能不为人知。所以在得知皇帝背道离经之行径之后,大臣们纷纷上奏折劝说皇帝改邪归正。因为此事关系到自己儿子,所以起初奕訢没有直接劝谏,但是皇帝对于这些逆耳忠言置之不理,对于指责自己错误行为拒不承认,来个看你们能怎么着的态度。面对皇帝不知悔改的态度,奕訢坐不住了,这次联名十位重臣,以劝说皇帝“停罢修圆明园和停止不务正业的荒唐行为”为目,一同劝谏,其中包括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再加上自己,三位皇帝叔辈亲王,绝对是重谏。
面对“来势汹汹”的劝谏团,同治皇帝实在无法拒绝,勉为其难地召见了朝廷中流砥柱的这老几位,整个劝谏过程印证了上述皇帝荒诞行径,也反应出同治皇帝顽劣不成器而难堪大任。
回过头来说说同治皇帝得了什么病而死,其实从载澄这也能看出端倪。载澄是奕訢的嫡长子,载澄一生只娶了一位嫡福晋,没有其他侧室妻妾,而且28岁也死了并且也没留下一个子嗣。据说载澄在病入膏肓之时,奕訢去看了儿子一眼,匆匆看了一眼临走扔下了一句绝情之话:“你早就该死了。”作为一名父亲,如此绝情不合乎常理,原因不言而喻。而导致载澄失去生育能力,就是因为沾染脏病而导致。因为载澄是嫡长子,按照祖制是要承袭恭亲王爵位的,因此过继老二载滢长子溥伟为子,奕訢的“铁帽子”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溥伟。
对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戏剧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
《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慈德外记》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闻》记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载淳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的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载淳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那根据外国医学团体的内部报告,载淳至少在四五年前就染上了梅毒,并且由于病情的发展而导致了他的死亡。几年之后,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梅毒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到了这一阶段,纵有回春妙手,多半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其实。载淳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这是详实可靠的。
从各方面信息分析,同治皇帝的死因只有两个是最贴近真相的,一、是患天花而死。这是按官方记载的说法。二、是患梅毒而死,官方记载是为了掩人耳目欲盖弥彰而已。
只是在年轻皇帝还没咽气之时,关于这皇位继承之事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慈安太后从皇位宗祖规制方面提议了几位候选人,但是最后都被慈禧否决。其实慈禧心中早已有了合适人选,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为过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即光绪词条皇帝,也就是说载湉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不是同治皇帝的,这样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朝廷政权又“合情合理”和“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两宫太后手中,其实也就是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慈禧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真正的死因有证据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