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和起源(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什么)

清明节和寒食是一天吗?

优质回答

以宋朝为例回答这个问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人多是善感的,即使在清明时节的盎然春色中,黄庭坚也忍不住抒发一下凄苦的愁思。与这种主观情绪形成对比的是,《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则是客观记录了宋朝清明节的游乐景象。他写道:“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节即是寒食节的第二天。宋朝以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又称为“百五节”、“禁烟节”。这一风俗起源很早,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取得政权以后,有大恩于重耳的介子推不愿为官,隐居山林,为找到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烧山,结果却将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寒食前后共计三天不举火是传袭很久的习俗。

寒食的前一天在宋朝叫“炊熟日”,每户人家在“炊熟日”之前提前准备好未来三天的饭食,《东京梦华录》记载,这天人们把面做成的枣饼飞燕串起来插在门楣,谓之“子推燕”。无论官民家家插柳,门口屋檐一片青绿,景象新鲜。

寒食节,宋朝人会举行冠礼。我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是成年人。什么时候举行冠礼,古代没有统一规定,到宋朝形成寒食举行冠礼的习俗。

清明节取新火的习俗在宋朝也得到继承。这一天,皇宫内的侍者会用榆木钻火,最先进火者还奖给“金碗、绢三匹”。皇帝把火赐给臣僚,这是钻燧取火风习的延承。

担酒上坟扫墓以尽思时之敬,是宋朝寒食和清明最重要的节日活动。

皇宫对扫墓格外重视,宫室的亲戚也分别到各陵墓祭祀拜陵。宋朝祖先陵墓在河南,南渡后只有临时的殡葬地。皇室近亲也分别派人到诸陵“行朝享礼”。清明这一天对诸宫王妃、各王子的坟墓也要进行享祀礼。北宋时,皇家还出车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诸宫人坟。扫墓队伍浩浩荡荡,人穿金装,车挂紫幔,锦帛缠额,珠簾垂窗,一派皇家气象。随皇家祭陵的禁卫军列队跨马,奏响军乐。他们旌旗鲜明,军容雄壮,人精马锐,看热闹的百姓塞满了道路。

扫墓祭祖作为一种仪俗,并没有多少伤感的气氛,相反宋朝的寒食和清明呈现出越来多多的娱乐性。

节日里的争标,是专门供皇帝欣赏的一种表演和竞技活动,包括:水傀儡、诸军百戏、赛龙舟等,场面喧阗。

范成大的《寒食郊行书事》将镜头对准了节日的民间:“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女性打扮得俏丽,男性饮酒为乐,心思已不在坟中的逝者,而是放在时节的游乐上,这都是去年有了好收成的缘故。

清明节,东京街市上卖祭品的很多,纸扎的阁楼都堆在铺子门前,又是一道时令风景。携运祭品前往郊外扫墓,人们也借此形成清明踏青的习俗。这个时节,天气晴和,气候宜人,花红柳绿,人们都到著名园林观赏花木,或到郊外观赏春景。人们在这天也会喝酒,暮色降临时才带着醉意回到城市。回去的时候,人们带着枣饼、炊饼、黄胖(泥娃娃)、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等乡下的土特产。回城的轿子用摘下来的杨柳杂花装饰,从轿顶四垂而下,很是清新耀眼。

整个寒食前后,东京的坊市会卖各种当令食品如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南宋以后,临安人清明游春更为普遍,祭扫多在南北两山之间。一时车水马龙,女子们淡妆素衣,牵着孩子,提着酒壶和菜肴点心,到村店人家,吃喝休息,一直要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富人们尤其爱到著名的园林饮宴寻欢。车马往来繁盛,临安城门那里都出现了堵车现象。西湖更是游人喜爱的地方。彩舟画舫上,有钱人家随船行乐。这一天还有龙舟比赛可以观看。临安城里的,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锣鼓喧天。

西湖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寒食节里的各种文娱演出就在这里进行。有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和各种禽虫之戏。还有外地来的乐伎,吹拉弹唱。游西湖的人们在船上听歌看舞、喝酒作乐,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直到月上柳梢,湖面上的歌声、丝竹声还此起彼伏。下船上岸回家时,男骑马,女乘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回家,准备馈赠亲友。

这些享乐活动自然带动了节日消费的兴旺。应该说,宋朝的人,也早就认识到了假日经济的价值。

清明节和寒食节一样吗,他们俩的区别是啥呢?

优质回答

很高兴为您答疑解惑,提起清明节我先说说寒食节的由来:早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逃避政治迫害流亡国外,路上饥饿难耐都快饿死了,却找不到吃的。这个时候他身边的大臣一个名叫介子推的随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为晋文公做了一碗肉汤,拯救了晋文公。

后来晋文公做了国君,封赏群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是一个对名利看的很淡的人,从此归隐山林,晋文公听说此事后,便亲自去找介子推,此时的介子推心灰意懒,无意出山,只愿归隐山林。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下山,不料当晋文公发现他时,他却已经抱着一颗烧死的柳树死去了,晋文公非常伤心,下令介子推去世这一天全国要禁忌烟火,寒衣素食,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重耳再次来到此处,他蓦然发现去年已经死去的杨柳今年居然又长出新芽,晋文公当下大喜,莫非此乃天意?遂命名这棵柳树叫做“清明柳”。并规定寒食节的后一天为清明节。

后来人们便逐渐形成习惯:每年寒食清明时禁烟忌火,寒衣素食,祭奠先人,出门踏青,因为由于这两个节日挨着很近,唐朝官方遂将这两个节日合并,统一称做“清明”。

欢迎关注和评论历史读书君,我们共同探讨历史知识。

为什么说今年的清明节不一样呢?

优质回答

今年清明节很多地方受疫情影响,停止墓园祭祀,

非常时期,服从政府安排。

主要是疫情影响不能去祭扫,只要心在就行,疫情过了就好。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优质回答

清明是怎么来的,古时把清明喻为寒食节,踏青节,尝青节,大地回春,春暖花开,说起清明与二十四节气有密切关系,水清则明,清明当然离不开祭祀,也是一种传承,祭祖宗,拜祖先,悼亡灵。

清明是开年来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也是一年来几大鬼节日之一,清明是一年来首个重大祭祀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对亡灵的一种哀悼。

清明也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节气,春耕春种也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的是勤劳,收获的是喜悦,一年四季在于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网图。

今天是清明节。

首先祝愿大家在追思或悼念彼世的先人时,都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

当然了,清明节也要学学新知识:清明这俩字是怎么来的呢?

清明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个节气的由来是与自然现象的变化有关。根据《历书》的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的天气,确实是与这番描述类似,开始变得清澈明朗。如同唐朝诗人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所云,“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以清明二字描述这个节气,当真是入木三分。

不过,清明和清明节并不是一回事。

清明节是后来才兴起的节日,并且吸收了许多其他节日的元素。例如,清明节的前身包括寒食节,相传这原本是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设立的节日,规定当天不许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人们还要扫墓、踏青。

直到唐朝以后,寒食节才逐渐与清明节合并,并发展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的形成过程是很漫长的。

清明祭祖还是寒食祭祖?

优质回答

从节日的渊源来说,原本是寒食祭祖。这一习俗至迟形成于唐朝,唐玄宗正式将寒食节确定为扫墓的日子:“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

不过,由于寒食、清明的时间非常靠近,寒食节为冬至后第一百零四日至一百零六日,连续三天;而寒食节一结束,即是清明节。所以古人基本上将寒食与清明连着过。又由于种种原因,扫墓不可能在一日之内全民完成,只能是陆陆续续、分散进行,用宋人的话来说,“或寒食日阴雨,及有坟墓异地者,必择良辰,相继而出。”由于祭祖活动“经月不绝”,民间又有谚语称“寒食一月节”,意思是说,寒食节之后一个月时间,都可以上坟。清明节自然也会有扫墓活动。

到明清时期,寒食节消失了,寒食扫墓的习俗融入了清明节。我们现在所继承的清明节,实际上是融合了寒食节与清明节而来。

谢谢邀请!清明祭祖还是寒食祭祖?现在人生的生活福裕了清明祭祖的习俗还是没有大大的变化,上坟,扫墓,赔土,上香,念悼词,给先人汇报这一段时间的情况,说说心里话,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烧纸,祭点,叩拜,这一系列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仪式,更是怀念先人的一种表达方式。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就是禁烟,禁火,禁止一切大型活动的表现方式,有诗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个雨字表达了大多数人们的心情,寒食祭祖就成了一种习俗,也成了我们这里长期遵守的习惯。万变不离其宗,寒食祭祖就是我们这里的习惯。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和起源】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