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能分享你的“道”是什么,你的“一”是什么吗?
优质回答
孔子一身这也不满哪也不满!所以孔子思想就是借权力之手收拾哪些他认为不满的事!因此在孔子的整个思想里很难找到治国之理念!
用一个道理贯穿起来。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一以贯之”不是一个方法,而是原则,“一”就是专一,“贯”就是坚持,这都是原则性的东西。至于孔子所说的“吾道”这个“道”,我们更不能将之具体化,按孔老夫子提供的线索,“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这个“道”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比生命更重要,这就要我们细细的品味了。
比生命更重要的“道”
我们中国文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的文化认为,上天赐给我们一个小生命,不是为了让我们吃喝玩乐、浑浑噩噩度日子的,而是为了成全那个大生命,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生命的。所以“天人合一”一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怎么成全?就是子思在《中庸》中所说的“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就是辅助、弥补的意思,不但要辅助天地造化生养万物,还是能够弥补天地造化的不足,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中所说的“道”。
心里存了这个目标,我们才能心甘情愿的付出,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也无怨无悔。孟老夫子的“舍生取义”,就是这种精神的延伸。
其它还有很多,比如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等等。
这世上就怕认真二字
1957年11月17日,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接见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的时候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主席这个话,就是对“一以贯之”的“一”所做的最好的注解。
“一”是什么?就是一心一意。《尚书·大禹谟》中讲“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讲的也是这个“一”。简单的讲,所谓的“一”就是内心绝对的纯粹,没有任何杂念,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我们去做任何事情,都会达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我们平时能做到“一”吗?恐怕还差很远,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事情多少都会抱有些许疑虑,将信将疑,又瞻前顾后,这样的话,在做事的过程中,必然难以完全投入,不知不觉的就会缩手缩脚。
也就是说,由于缺乏“一”的修养,我们根本没办法全副身心投入到我们所做的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边做边观望,心是散开的,这样就难免出错,结果越出错越疑虑,越疑虑又越出错,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我们经常觉得活的很累,感觉人生充满了坎坷。
所以老子就强调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德经·三十九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通过自我的修养,我们也可以逐步来净化自己的内心,但一时的净化并没有太大效果。这就象是夜空中的闪电,虽然很亮丽,但转瞬即逝,还是无法带来永久的光明。
我们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有一句名言:“坚持到底就能胜利!”净化内心容易,但坚持不断的净化很难,其实坚持也不算难,真正难的是能够坚持到底,这才是最难的,所以这世上最终能取得成功的,永远是极少数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没有别的,就因为他们坚持到了最后。
孔子的“一以贯之”,这个“贯”讲的就是坚持,初心不改,始终贯穿如初,这个就是“贯”。如果把“道”看作是目标的话,那么“一”就是对这个目标的深信不疑,而“贯”就是绝不退缩,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只有具备了这个气魄,我们才谈得上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文化。
事情越是做到最后,难度越大,就越难以坚持,古人讲“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走了九十里,最后十里路的难度,几乎与前九十里路的难度相当,这就是为什么世人做事会有那么多半途而废的原因,黎明前的黑暗中的寂寞,不是人人都能耐得住的。
总结
总之,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就是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不能再抱疑虑,这只能降低做事的效率,以及提高事情的出错率;第二就是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的坚持到最后,否则前面再多的努力也会统统浪费,一切归零。
这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前人经过一代一代的实践检验后为我们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做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庆幸,能够生于此世此地,真的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本章中所讲的“道”,是指孔子的思想学说,曾子的理解是两个字:“忠”和“恕”。其实,曾子对孔子之道的理解并不全面,孔子之道,除了“忠恕”之外,还包括“仁”之道、“中庸”道,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和核心。“一以贯之”是说其思想学说由一条主线来贯通,这条主线就是“仁”,“忠恕”乃“仁”之方,“中庸”乃“仁”之用,整部《论语》其实都是在讲“仁”。
“仁”之道是孔子一生从事政治、教育、文化等一切活动的行动指南,就像写文章一样,孔子无时无刻都不会偏离“仁”的主题。他曾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种对理想的坚守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具体体现。
教育有也自身的规律,育人之道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系列理念和方法,也应“一以贯之”,不可左右摇摆,更不可打着“创新”的旗号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顾明远先生指出的教育领域的八大悖论,实质上是一些偏离教育规律的行为,违背了育人之道“一以贯之”的要求。
育人之道包括哪些内容?我想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即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二是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法论体系,如管理之道、德育之道、教学之道等;三是体现在一所学校,乃至一名教师身上独特的教育追求。
首先,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一以贯之”。建国以来,我们国家虽然经历多次政治风波,但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却贯穿始终,从毛主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再到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到习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每次调整虽然表述上有变化,但始终贯穿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也是新形势下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借鉴和创新,这样的理念理应始终“一以贯之”,因为它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其次,学校也要将自身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学校是贯彻和执行教育方针的最基层单位,学校可以在教育方针和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提出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但是理念一旦确定,就要成为全校上下共同奉行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都要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
比如,有的学校提出了“为学生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作为德育处和班主任,就要思考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这一理念;作为教导处和任课教师,就是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学生的未来奠基。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应随着校长的更换而发生改变,新任校长应继承学校固有的传统,并结合学校现有实际,对理念可以作出微调,但不能随意改变学校的文化精神。
再次,教师要胸怀教育理想,将自己的教育追求“一以贯之”。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形成各自的教育理想和追求,这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比如,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春风化雨,喜欢用生动的讲解、严密的推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有的教师则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学中善于教给学生方法,课堂上虽无多少言语,但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都来源于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并且符合自身的特点,有时候其他教师是学不来的。因此,学校对教师不可强求一律,强制推行某某模式和方法,要引导教师将自己的育人之道“一以贯之”,鼓励教师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对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你觉得曾子理解的对吗?
优质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评述】参乎,曾子名。恕,忖己度物。忠恕,就是修己安人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亲人、朋友,只要能力所及,就要不断往外延申,直到国家,乃至天下、宇宙。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认为天下的道理只有一个。
“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这个道就是——忠恕。
孔子的这个论述,与明朝的王阳明“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事”相同。
这一论点,与我们现在的社会论述出入非常大。我们现在的社会学科非常多,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科学、数学、……
这么多门科,孔子却说道理只有一个——良知而已。事实苟真如此?
举二个例子分析分析,是不是也就一目了然:
第一个例子:管理学
成功的管理是什么样?如何做好管理?这两个决定了我们做好管理的思考方向。就说餐饮管理,要做好管理,是不是要从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服务等等入手?而这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服务不就“忠恕”吗?试问如果不从这些地方思考,怎么可能做好餐饮管理。餐饮管理就是要让自己的食品更安全、更营养、更卫生、服务更好,如此才能符合消费者心意,也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第二个例子:科学技术
什么发明才是成功的发明?发明的方向在哪?
就说手机,手机企业想基业长青,靠的是什么?
是技术,确确的说是对人有用的技术。如摄像、智能、上网、定位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都是人需要的技术。所以手机企业想基业长青,就必须从发明出更多“对人有用的技术”。而这“对人有用的技术”就说“忠恕”。没有位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心,哪里会去发明“对人有用的技术”。看了这两个例子,再去想想其他的学科,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是对的。
可见,现代社会学科虽然多,但其核心道理,只有一个——忠恕而已。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抽象几句话说不清。先说曾参,父子皆为孔子学生,小孔子四十六岁,十六岁跟随老师学习,深得孔子学问思想精髓,孔子去世时把孙子托付曾参教导。这次是孔子主动点拨学生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曾子深以为然,躬身施礼:是。您说的对。我明白了。看到学生领会了,老师下课走了。同学们围着曾子:老师说的是啥意思啊?曾子答:老师讲的“道”不过忠恕而已。这是曾子的理解吗?不是,忠、恕不只是老师思想精髓的全部,也不是贯穿仁义、礼、智、信的那条主线。孔子讲课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奋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思路不清,老师不会启发提点。老师一句话,曾子眼前一亮茅塞顿开,兴奋地说:老师,我明白了。老师讲的同学们不明白,曾子当时的状态更讲不明白,只是说:老师讲的“道”,忠、恕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你好,
解说:致虚极,容纳万物之生生;守静笃,始终引万物归于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万物的不断生生。那么物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如树成长开花结果,果又发芽生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生发成长。复命成长是平常,有盛衰有强弱;知平常是明白,明白如何辅助。不知平常,妄作凶;妄作害生,反受其害。知平常容,相生而相容;容乃公,相互协调,天下相生;公乃王,天下相生,推举领导层而赞天地之化育;王乃天,赞天地之化育,皆从天道;天乃道,从天道乃成万物之道;道乃久,道一以贯之乃久;殁身不殆,群体一直会按道理来发展。
孔子为什么追求一以贯之?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一以贯之,是指按照其基本思想所指引的道路坚持到底、贯彻始终。孔子在《论语》里说过“吾道一以贯之”,按他弟子曾子解释夫子之道即为“忠恕”。很明显,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和传授弟子,追求的道就是对君主(或者上级、长辈、老师)应忠厚,对其错误要宽恕,其目的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以此来赢得统治者和长辈们(君亲师)的信任、赏识和重用。对于孔子的道,有忠恕之说,也有克己复礼之说,孔子本人并无明述,但不管怎么说,他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和个人利益,这是不可否认的。
单就“一以贯之”而言,本意并没有什么错,关键在于其基本思想和所指引的道是否正确并出以公心。如果是正确的,就应该一以贯之;如果是错误的,则应当改正,而不能一错到底。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真正坚持做到“一以贯之”,并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证明是伟大而正确的思想家、政治家,唯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人所共知,毛主席的基本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他指引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公有制为基础、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不仅说到做到、贯彻始终、坚定不移,而且鞠躬尽瘁、全心全意、无私奉献,有错必纠,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崇敬。就当今来看,倡导共产党人坚持毛泽东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非常正确的,还需像毛主席那样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必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因为孔子只有一生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加以贯彻到底才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是怎样来传播运营自己的流派学说的?
优质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百花齐放,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现象,他们的学说传播的方式大体有几种:一是如孔子,他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来达到传播的目的。二是如管仲,鲍叔牙等人利用自己官家身份影响学说的传播,三是战国时期国家之间战争频繁,各国之间弱肉强食,胜者兼并了败者国家的所有财产及人才学说,为了拉拢人心,国君们就会对文人名仕许以高官,给予厚禄,推行他们的学说,这些学说大部分是对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有益,学说的思想基本是推行皇权主义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频仍的时期之一,也是诸子学说最鼎盛的时期。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吾道一以贯之什么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