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作品集(李清照的作品集名是什么)

李清照生平事迹,有哪些最为著名的作品?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优质回答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而在宋代男词人雄霸词坛的时期,李清照这一女词人,却是词坛十分耀眼的一颗星,她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她填词之妙,之美,之绝,令很多男词人感到汗颜。

李清照的学说才华,李清照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胆魄骨气,以及李清照对于词与爱情的深切体悟,让她冠绝一个时代;李清照才情一流,风流、洒脱无二,而其心思之细腻,感受之真切,亦是那个时代无人能与之比拟。特别是在理学兴起的那个年代,她敢于如此真实地表达感情,敢于如此将女性的内心情感袒露地表达于词中,更是惊世骇俗,令很多男人羞愧不已。

宋廷南渡前后,是大动乱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人要正常活都不容易,女人要正常生活更艰难,而作为曾经生活优裕,爱情很幸福的女词人,在深爱的丈夫死后,家庭突发变故,被迫颠沛流离的寡妇,就更加艰难了,而她,李清照这位天才的女词人,却能创作出冠绝古今的极为优秀的词作,奠定了她在古典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就她在词坛上的显赫地位而言,李清照确实是“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她是将词的创造规律运用得最好的古代女词人。她十分重视词的音律,特别善于用精炼字句,同时,她又能非常巧妙地以妙字妙句来深切地表达心境;她的词既容情深厚,却又富有生活意趣,看似没有反映社会现实,但却充满了对于残酷现实的揭示和倾诉;她的词婉约、凄凉,但却又透露出一种大气和洒脱。

她的词情真意切,富有音乐的美,其遣词用句之绝妙,其造境抒情之高深,是其他词人所难以做到的。她以女性的细腻感受去体悟生活中的深厚情感,以潇洒的态度去描写真实生活体验。她填的词,不做作,不掩饰,真实袒露,大胆倾诉。她自在自如地填写她的词,我行我素地表露她自己的真实心境。

她是遣字入词的绝顶高手,是描写女性情感的文字大师,是让词具有美妙音乐感的行家里手。有人说,吟诵李清照的词是学习遣词用句的最好方式,是学习写出让文章更有旋律感的最好方法。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李清照画像

明代词论家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确实,李清照的词,以故为新,颇有独创性;以俗为雅,妙趣横生,是冠绝古今的优秀词作。

第一,书香门第,少时无忧,兴趣的是“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很有文化气氛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的一位很有才学的官员,他进士出身,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李格非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他虽是高官,但却很有文才,工于词章,他家中藏书丰富,这让李清照少时耳闻目染,感受到家中的浓厚文化气息。

李清照少时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的生活环境中,而且,她天资聪慧,敏锐好学,很有才华。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碧鸡漫志》);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对年少时的李清照也大加赞赏。李清照年少时便擅长于写文章,而且,她特别能写诗,她写的诗受到了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的称赞,甚至认为她的诗不会输给古时的诗人。

年少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环境是很优雅的,她生活在京都,其繁华景象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早时,她写诗较多,比如,她读了宋代诗人张耒的《读中兴颂碑》之后,便写了两首“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张耒的《读中兴颂碑》是这样写的: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而李清照的“和诗”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李清照写此诗乃是对唐时的“安史之乱”进行深思,她以诗来斥责唐玄宗奢淫腐败,感叹人们只知道责备唐玄宗宠信高力士、宠爱杨玉环而败家误国,却不知责备唐肃宗宠信李辅国、张后所带来的弊端。李清照的这两首“和诗”很大气,很有想法,而且与张文潜的诗合得很妙,当时一写出来便得到了一些大文人的称赞。宋代周煇赞此两首曰:“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清波杂志》)

除了写诗之外,李清照也开始填写词,她当时写的词已让她在词坛上崭露头角,有的词成了后世广为传诵的名作,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一阕很有意境的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大致是她十六岁所作,这是回忆一次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仍沉迷于优美景色中,忘了回家,乘着夜色,掉转船头,却不料错入了藕花深处,急行船时,却惊起了一滩鸣鹭。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是当时李清照心境的写照,表明年轻时的李清照是过得非常愉快的。

而一年之后,李清照又写了一阕《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时,生活依然是悠闲舒适的,酒醒之后,知昨夜雨虽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紧,一夜沉睡,却没能消去残酒,问卷帘侍女,说是海棠花依然如昨日一样。可是,她知道,此等时节,应是绿叶繁茂,而红花凋零。一夜酣睡,细雨急风,残酒未消,绿肥红瘦,这心境有些许的沉闷,但只是闲适生活中的忧思而已。

李清照画像

第二,曾是琴瑟和弦,后来却又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自此结束了她闲适无忧的少女生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此时李清照新婚燕尔,爱情甜蜜,志得意满,生活幸福。她的父亲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而她的夫君赵明诚的父亲任吏部侍郎,两家的家长均为朝廷的高级官吏。

只是,李清照的父亲和公公,皆是谦廉官员,所以,赵明诚和李清照虽系贵家子弟,但家里也属于贫俭人家,赵明诚仍在太学读书,每逢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他的妻子团聚时,常去当铺典质衣物,而后去热闹的相国寺市场,选购他所喜爱的碑文和书画。年轻的夫妇俩喜爱碑文、书画胜于对食物、服饰兴趣,他们经常沉浸在艺术文化的享受之中。

两年之后,赵明诚学业结束,进入了仕途,这使他有了俸禄,但是,夫妇俩仍过着俭朴生活,他们将手中的银两用来搜集碑文书画。赵家虽然有很多藏书,但他们总觉得不够多,喜欢搜集更多的字画古籍。赵明诚对碑帖字画十分倾心,他想方设法弄来珍品,比如,通过亲友故旧,将朝廷馆阁所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摹写,品味欣赏。遇有名人书画,不惜典当衣物去购买。但他们财力毕竟有限,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比如,有一次,有人拿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赵明诚、李清照一见,爱不释手,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但无力购买,只好归还给卖家。为此,他们惋怅数日,深感可惜。这一对年轻夫妇,虽然感到手头不宽裕,但他们却过得很快乐,他们享受着高雅的艺术文化的乐趣。

可是,好景不长,赵明诚和李清照的这种快乐生活很快就被打乱了。朝廷新旧派的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李清照才结婚一年多,他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因而被除去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失去了官职。而赵家却不一样,就在李格非被罢官的同一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先是升任尚书右丞,继而又升为尚书左丞。李清照为救其父,曾写诗给她公公赵挺之,请求搭救李格非,但没有任何效果。李格非只好携家眷回到他的老家。

灾祸并非就此结束,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作为元祐党人,其罪名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朝廷禁止元祐党人的子弟居在京都,之后,又禁止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崇宁三年(1104年),尚书省勘查元祐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皆令在不得在京居住。如此一来,李清照便无法留在京都,她被迫回到原籍,与他的丈夫赵明诚分离开来。

这一对恩爱夫妻,硬是被分隔在两地。而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她对赵明诚十分爱恋,爱得极为深情。早在崇宁二年(1103年),当赵明诚“负笈远游”时,她独住在家,便受不住了,她深情思念远行的丈夫,深闺寂寞,写下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独居在家的李清照感到,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很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之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消魂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还更加消瘦。此景此情,一位深切思念丈夫的闺中少妇的那种凄凉寂寥、孤独寂寞的心情完全表露出来了。

在同一年,李清照还写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此爱恋着丈夫的年轻妻子,如何受得了两地别离呢?李清照被迫迁出京都回老家时,她更强烈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于是,她写下了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女词人所描写的这感受太悲戚了: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有谁会寄来锦书呢?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之时,也只见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西边的亭楼。花也独自飘零,水亦独自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分隔在两处的闲愁。此种相思离愁,是无法消除的,刚从眉间消失,又萦绕在心头。

世事变化莫测,政治风云的变幻也难以预料。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官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但是,至六月,因为他与蔡京争权,屡次谴责蔡京的奸恶之行,担心被陷害,想辞职回避,遂称病请求辞去右仆射之职。然而,过了半年多之后,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被罢相,赵挺之又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而且,朝廷毁去《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无罪释放,成了“监庙差遣”,李清照也随之结束了她与丈夫分离的日子,返回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但是,团聚还不到一年,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这次,是赵氏一家遇上了政治灾难,三月,赵挺之被罢去右仆射,不久,他便病死了。而且,由于蔡京的诬陷,赵挺之的家属、亲戚在京者皆被捕入狱,过后不久,他们虽获释放,但赵挺之已失去官职,赵明诚的荫封官位也丢了。此次,赵明诚无法继续留居在京师。李清照也只能跟随她丈夫一家,回到青州的赵氏的私宅中,过着屏居乡里的生活。

在青州居住,李清照将其居室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她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归隐之意来取其居室之名,而以渊明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义,自己取名为“易安居士”。

李清照与赵明诚虽失去了在京都时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但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生活乐趣,算是有“易安”之乐。他们研读诗文,搜求金石,收集古籍,一道读书、赏画、鉴赏金石,过得很快乐。

青州乃古齐国腹地,碑石古器丰富,李清照与赵明诚收集到了《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和唐李邕撰书的《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增加了收藏品。

李清照随丈夫屏居乡里,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远离了都市的喧嚣纷扰,他们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这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于是,他们攻读诗书而避开了烦事,过得安静而快乐,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享受和甜蜜的爱恋之中。于是,李清照写下了《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作者托物抒怀、咏物抒情,咏颂桂花的独特风韵,赞其秉性温雅柔和,认为桂花惟将浓郁的芳香飘人间,犹如隐居君子,以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世人敬佩。作者叹惜屈原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美德,唯独不收桂花,实在可惜。

李清照画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李清照三十一岁,赵明诚在她的照片上题写道:“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易安居士画像》)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基本完成了他的著作《金石录》,当时的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后序》。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赵明诚任莱州知府,而李清照暂时独居青州,她深情思念丈夫,这使她写了《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四个月后,李清照也到了莱州。她写了《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不久,又写了《感怀》诗一首。到莱州之后,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并写了《金石录后序》。四年之后,赵明诚改守淄州,得了白居易所书的珍贵的《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靖康二年,金人大举南侵,宋徽宗、钦宗父子被虏,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朝崩溃了,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开启了南宋的历程。三月,赵明诚母亲去世,赵明诚南下奔丧,八月,赵明诚任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危急,李清照开始整理遴选家中收藏品,准备撤离;十二月,青州兵变,郡守曾孝序被杀,李清照家里没有整理收好的一些书册被焚,而李清照押运着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又遇张遇攻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李清照于兵荒马乱之中,历尽艰辛,将她与赵明诚收藏的稀世文物押抵江宁府。

宋高宗拒绝主战派的建议,实行妥协投降政策,只求苟安于一隅,李清照对朝廷的投降政策十分不满, 她写下了“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进行讽刺。

在江宁期间,李清照写了表达她的苍凉沉郁之感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放弃江宁,弃城而逃,当李清照与赵明诚船行至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时,李清照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并借以讽喻南宋统治者。五月,朝廷下旨让赵明诚知湖州,但是,在赴任途中,赵明诚染上重疾,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丈夫弃城逃跑,后又奉命任新官,可是,官没有再当成便死了,李清照成了一位孤独的人,此时,她是心情很痛苦,她为他的丈夫写祭文,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四六谈麈》卷一)

当时,李清照的心情非常不好,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在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她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画像

第三,颠沛之后,身心憔悴,无奈再嫁,“也拟泛轻舟”,却恐“载不动许多愁”

丈夫去世后,李清照极力想保住赵明诚所遗留的文物书籍,她本想护送文物书籍去投奔赵明诚妹婿、兵部侍郎李擢,当时李擢跟随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可是,船还没有到目的地,洪州已被金人攻破,李清照运送的大量文物丢失了,她只携带少量轻便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投奔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不久,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立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次年,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住于土民钟氏之家,但夜间书画被盗,李清照悲痛不已,立重赏收赎,但没有能赎回,她的所有图书文物基本都散失了。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她感到十分痛苦,一路颠沛流离、艰难逃亡,途中,图书文物都丢失了,文物古籍是支撑着她勇敢前行的精神寄托,而今几乎全散失了,这使她受到了重大的精神折磨。此时,他失去精神寄托,走投无路,孤独无依,实在很难再撑下去了。

就在这孤独无援、居无定所,身心憔悴的时候,李清照遇上了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张汝舟,此时李清照已经49岁,张汝舟追求她,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李清照嫁给了他。其实,张汝舟是一个势利小人,他并非真正喜欢李清照,而是觊觎李清照的珍贵收藏。结婚后,当张汝舟发现了李清照家中其实文物、财物很少时,他因大失所望而经常谩骂甚至动手打李清照。对张汝舟的野蛮之举,李清照再也无法容忍,不想再跟他在一起了。后来,李清照又发现了张汝舟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不再忍耐了,她报官告发张汝舟,并提出与张汝舟离婚。举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被获准离婚,可是,依宋朝法律,妻子告丈夫要判处三年徒刑,李清照因此身陷囹圄。后来,由于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尽力营救,李清照只被关押了九天后便被释放。

经历了仓促嫁给渣男张汝舟的这一段惨痛生活历程,李清照想开了,她不再想有所依托了,不再想寻找别的男人了;她所珍爱的文物书籍也没有了,她不再专心于古物上了,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她将痛苦的经历和心情转变为诗词的题材,同时也关注国家大事。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对国势抱有一丝的希望,遂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诗歌为两位使者送行,诗中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了她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体现她充满了爱国情怀。

李清照画像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不久,她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利用游戏文字评论时事,阐述了历史上抗恶杀敌的英雄壮举,颂扬忠臣良将,借以讽刺南宋统治者不用良才贤将,抱怨宋廷无力收复失地。

金华期间,李清照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该词云: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表达了她当时的心境:花已尽,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想说话,泪先留下来,想双溪行舟,担心载不动许多愁。

此外,她还创作了《题八咏楼》诗,悲叹宋室之不振,感慨江山之难守: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绍兴十三年(1143年),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曲折,这是在那个动荡年代很难避免的,而她却以她的绝妙词作,获得了“千古第一才女” 的美誉。

感谢提问!

李清照(1084一1155),号易安居士,齐河济南(今章丘区)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有“千在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为后人广为传诵的著名作品有:

词:《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凤凰台上忆吹箫 》等。

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作为万千人偶像的李清照却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她不但好赌,而且是不吃不喝通宵达旦地赌,但却从未输过,智商不愧才女之称。她还好酒,较之诗仙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她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关于饮酒的诗文,达16次之多。她更是一个购物狂,狂恋金石,常因购买宝石和新奇物件而入不敷出。

这就是真实的李清照,有血有肉的一代词宗。

我是山居斋主,喜欢的请关注我。

李清照《武陵春》写的是什么内容,请作赏析?

优质回答

李清照的词在宋词中独树—帜,称易安体。《武陵春》是她的代表作之—。

全词为:风住尘香花巳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词大致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词人时巳过天命之年。春日睹景思人,触景生情,写下这篇千古名作。

.首句写眼前之见。风停了,满地是被风吹落的花瓣,连尘土也因之散发出香气。此句—语双关,既是眼前实景描写,更是词人艰难处境的写照。第二句说日头巳高,自己却懒于梳洗,—句寻常的语言尽显词人内心的百无聊赖和巨大哀伤。笫三句直抒胸臆,物是人非-夫死,国破,词人心中有千言万语,说不出口已是双泪频流。下片的闻说,也拟,想借戏水泛舟来解脱,可是,转而—想,我这—身的愁,舴艋之舟能载得动吗?此为千古绝唱,以夸张的手法给无形的愁绪附以有实感的重量,却丝毫不见雕琢牵强,付与读者无比震撼力。

李清照的词早期多女儿声,写离别相思之情。而后期作品则更多的是亡国之恸。她的词风婉约,多釆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浅近,具有典雅,情致,协律诸特点。独特的易安体被之后许多词家仿效,可见其吸引力。

历代以来把李清照列入宋+大词家,她是当之无愧的。

《武陵春》是李清照晚年所做,也是她的经典作品之一。

1、全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时代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了北宋都城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这对李清照夫妇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在这场大变故之中,赵明诚也因病亡故,对于李清照来说,这也是莫大的打击。南逃过程中,他们毕生收藏的金石、书画也损失殆尽,所剩无几。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无疑是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又一重打击。一连串的变故,使她晚年的生活里充满了痛苦,再也没有好心情了。

3、欣赏

古人写伤春,常常伤的是自己。暮春的大风,把花都吹落了,吹走了,把春天也带走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倦梳头”,就是懒得梳头,梳给谁看呢?物是人非,李清照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变了,留给自己的只有痛苦,还没有说话,眼泪就止不住留下来了。

“闻说”是听人说,具体是不是并不太清楚。听说双溪的春景还好,打算去划小船散散心。可是“蚱蜢舟”这样的小船,根本载不动她太多的愁。这简直是神来之笔,把无形的“愁”用重量之大给描写出来了,与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堪称其曲同工。

这首词不是少女时代的伤感,也不是闺中少妇的哀怨,是李清照对生命即将逝去的悲慨。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李商隐和李清照谁的作品里感情最真挚?

优质回答

中国的诗词作品讲究“情感”的真挚与否,自古以来都有“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观点,李商隐作为晚唐抒写情感的高手,他的诗中情感流露得十分恳切,爱情诗种类繁多,有“绮密瑰妍”之称;而李清照作为宋朝第一女词人,她以女性的角度写闺阁之情,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夫妻之情、相思之痛,被誉为“婉约词宗”。二人的诗词均自然展现人的情感,其作品虽无法穿越时代来衡量,但若比较二人作品的真挚性,本文认为李商隐的作品情感最真挚,下面将对比二人作品的题材、风格、主旨三个方面来探析李商隐和李清照的情感高度。

作品题材对比:李商隐的爱情题材丰富多样,李清照仅有相思之愁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抒情对象若隐若现,创作题材可依据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未成婚之前,他的诗中多表达男女初恋时的甜蜜幸福、分手后的惋惜与感悟;成婚之后的李商隐,由于仕途的坎坷导致二人异地分居,这一时期的李商隐寄情于物,借物来情真意切地表达与妻子的离别之痛;此外,也有“无题”诗,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真切情谊。在李商隐的抒情之作中,最杰出的应该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代表了李商隐最独特的艺术作品,如《无题》中写道: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中,首联就说尽了离情别恨,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道尽了情侣之间的见面之阻;颔联写春蚕蜡炬,到死成灰,用比喻的手法象征爱情超越生死的执着精神;颈联写二人的思念穿越了云、月,寄托了二人的情思;尾联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反前几句见面的无望,寄托给未来希望,表达情感的真挚缠绵,惹得后人读起来就心生伤悲,却又蕴藉着希翼。

而李清照的爱情诗,也可依据时间划分为早期的天真烂漫、中期的思念重重和晚期的凄凉愁苦,可总结起来,竟只剩下个“愁”字,她与赵明诚在未结婚之前有“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羞涩;而结婚后夫妇二人因为聚少离多,李清照便借自然之景,咏思愁之苦,如她在《醉花阴》中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这首词中,首句就用“愁”字开头奠定情感基调,全词交代时间、情景,极力描写了秋景的凄凉,尾句用“人比黄花瘦”将词的情感掀起到高潮,表达作者独特微妙的相思之愁。无论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均是李清照望夫词中的苦涩与幽怨,相比于李商隐,她并未走出“闺怨词”的题材,去扩大作品的丰富性。

李商隐的抒情诗,有将爱情纯化的缠绵悱恻,也有夫妻离别后的爱怜与思念,更有无题诗中的纤细情感,表达了诗歌幽美凄凉的情调,相对于李清照的“闺怨之思”,可谓是感慨深沉。

创作风格对比:李商隐多种创作手法凝聚深厚情感,李清照单从景物表达清婉意境

李商隐吸取初、中唐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深知韩愈、白居易等人的诗歌情感与士人心态逐渐分离,不再适应表达纤细情感的需要,故他吸取了唐代情爱诗歌的创作题材,开始追求细美幽约、主观与心灵并重的层次性与丰富性,采用用典、象征、比兴等多种创作手法,彰显一种凄艳浑融的艺术风格,凝聚一种孤独、飘零、惘然、无奈、伤感的情绪态度,浓郁深厚,直击人心,如《锦瑟》中写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仅56个字,却运用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庄周梦蝶、蜀国君主化鸟、南海鲛人泣泪成珠、蓝田美玉化气升空,每一个典故都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感叹。李商隐作此诗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锦瑟”起兴,写自己睹物思人,抚琴怀念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日子,那些日子有如庄周梦蝶般的陶醉、如沧海明珠般美好,如美玉生烟般的浪漫,亦有杜鹃啼血时的执着,饱含作者穿越时空,寄予情思的浓浓爱意。

而李清照作为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中,多是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方式表达一位妇人的细腻情怀。李清照自小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喜欢自然之景,所以她的词中多有美景相伴,表达对美景的怜悯之情。以至于在李清照结婚之后、晚年之时,依然是在内心忧愁难以排解之时,走向自然看一看,以拓宽胸襟,消解焦虑,如《一剪梅》中写道: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值丈夫赵明诚出仕做官时期,二人刚成婚不久,夫妻离别后,李清照的生活出现了短暂的缺憾,甜蜜之后的李清照愈发怀念甜蜜,才会想着赵明诚“云中传书”,聊以慰藉。词中还是李清照喜欢的荷花,只不过已经凋零了,只剩下饱满的莲蓬,她一个人坐上小船,看到大雁携带家书,频频回头,内心更加的愁苦,说一句“花开有时,落叶有时,水流有时”,不如打开心情,想着丈夫也在思念自己,各自分担一些,就减轻了许多,刚想开,又发现这相思呵,集聚在了心里啊!全词皆是景,全词皆是情,读起来朗朗上口,却需要有共情之人去理解清照的文艺心绪。

李商隐的诗中,巧用各种修辞手法,铸造了一番丰富多层次的情思韵味,这些创作手法意蕴着故事中的故事,情感中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矛盾的体验和认知,极富有张力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沛情感,相对于李清照的词,显然更富有节奏。

创作主旨对比:李商隐朦胧多义中寄予多层次情感 ,李清照家国同构中体现巾帼气概

李商隐的诗歌并不像一般诗人,将内心情感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将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等清晰揭示出来,表达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形成一种雾里看花、辞意飘渺难测的凄美幽约。李商隐将自己的心灵作为诗歌中的描写对象,善于展现内心独白与心理状态,跳跃性的展示各种意象,往往会给读者提供更多解读的可能,构成了多种意义的解读,如《无题四首》其一中写道: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的这首诗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该诗抒发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男子一直记着女子给他许下的誓言,说会来看自己的,可直到醒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在做梦,梦中醒来就赶紧写信告诉心上人,仿佛觉得自己是古代的刘郎,与心爱的人远隔万水千山;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友人离别时的万般不舍,古代友人离别多是由于贬谪的官位调动,而李商隐仕途一直不顺,处于寻觅友人的过程,他反复体验过友人若即若离的心绪,故借此诗来表达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因此,李商隐的诗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凄迷心境,这种情思是需要读者不断揣摩的,难免会多一番情感间的碰撞。

而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多集中于南北宋交替之际,李清照在经历家国破败的劫难后,提升了易安词的意境,是一种家国同构的忧国之意、悲痛之情,如她咋《声声慢》中写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易安词中,开头就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凄惨冷清、寻觅无门,在这寒冷的冬春之时,再无看花有情、见雁有意的相思,而便成了憔悴无神、孤寂乏味的灰冷凝重,言辞之间,是李清照老年时寡居寂寞的心绪,惹得读者读此词时,心生悲悯之意,不及李商隐诗中的凄美之情。

李商隐的诗歌具有象征性和多义性,他吸取了齐梁诗歌的辞藻声律、阮籍诗歌的虚拟象征、李贺诗歌的幽奥瑰丽、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开始将内心的情思铺陈在毒针面前,其扑所迷离的丰富情感,是易安词达不到的境界。

结语

文学强调“诗缘情”,意在强调诗词创作应该源自于内心的情感,只有真挚的流露方能得到后世的认可。晚唐李商隐和北宋李清照均将个人的生命历程蕴藉与情感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相比之下,李商隐的诗歌吸纳了多家学派的创作格调,在作品题材上,以初恋时的懵懂、婚姻里的离别和观他人爱情的无题诗,远超李清照闺怨词的单一性;在作品风格上,李商隐善用典故、比兴、意向群等多种表现手法,酿造了丰富多层次的情感,迸发出一种别样的情思之意;在创作主旨上,李商隐的诗旨呈现出扑朔迷离般的多义性,这是李清照最大成就的“家国同构”词中难以达到的境界。李商隐的诗歌将复杂的情感和人生体验融为一体,带动读者深入把握其诗的意境与美感,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作者:蔡小记

李商隐!

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你认可吗?

优质回答

我赞同《永遇乐》超《声声慢》,但不是在遣词造句上超越,而是在格局上超越,但我不认同这是李清照最好作品,我认为李易安最好的作品是《题八咏楼》。

《声声慢》里的悲伤痛苦

我们再评价一首诗词的时候,其创作背景是一个半点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①1127年,夏五月,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靖康之耻刻在北宋文人墨客心头;

②同年三月,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为奔母丧南下金陵;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15车,与赵明诚会和,谁知兵荒马乱,待得两人会和之后,没多久,兵变突起,李清照所携藏书和赵明诚家中十来间屋子的藏书尽皆被焚毁,这对于爱书如痴的两人而言,更是一场巨大灾难。

③1129年,赵明诚病逝,当时李清照已经46岁,金兵南下,直入浙西,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后,就一直避难奔走,颠沛流离,身边财产消耗殆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出了《声声慢》,这一首词,亡国、丧父、孀居、流离的悲伤痛苦凝结心头,转入笔墨,终成就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绝唱。

《永遇乐》里的豪气渐生

李清照不是普通女子,在当时,女子再嫁相当罕见,不仅受人非议,还会有牢狱之灾。而李清照就敢做,1132年,快50岁的李清照到达杭州,颠沛流离的生活令其悲苦无依,这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生活,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瞬间获得了李清照的芳心,可惜张汝舟真正看中的是李清照的“珍稀收藏”,可惜多年的流离之后,那还有什么收藏呢?

等张汝舟发现这点之后,他开始家暴、谩骂,最后无法忍受的李清照一纸休书直接休夫,这在当时可就“不可能”了,休夫可是要坐牢的。所幸李清照的名头太响,朝中文人学士皆为其求情,最后关押9日获释。

尽管碰上了这种糟心事,李清照仍未意志消沉,既然儿女情怀已成虚梦,何不寄情家国天下?自此李清照文风开始逐渐变化,到《永遇乐》一词,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此等磅礴景致跃然纸上的时候,“豪放”的雏形已经慢慢出现了。

《题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这是李易安的绝唱,已经不再是词,而是一首诗了。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终于放下了爱恨情仇,放下了家国天下,不再“薄雾浓云愁永昼”,也不再“不肯过江东”,她登上八咏楼,笑看江南川流纵横,心念“一剑霜寒十四州”,气魄顿生,只道“江山留与后人愁”。

对于有人说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个观点,作为我个人来说,是不认可的。

判断两首词谁更优秀,必然需要将它们进行全面的比较,而一首词主要包括:立意、格局、意境、文笔等几个方面,下面来逐条分析。

立意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本来有一段幸福明媚的生活,可惜天不从人愿。金兵入侵,宋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李清照和赵明诚南下逃亡,颠沛流离,却不料赵明诚又在途中染疾而去。

从此,李清照一个人四处漂泊,晚景凄凉难言,《声声慢·寻寻觅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吐露了自己的愁苦哀痛,如泣如诉,极具感染力。

而《永遇乐·落日熔金》通过对比两地两时元宵节的不同,主要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国的哀叹,同时也略带了一点自己的困苦生活。

从立意上来说,《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着眼点基本在于表现自己的惨和愁,整体较为灰暗;《永遇乐·落日熔金》则加入了一些之前的美好回忆,给词增添了一些明媚的色彩。

因此从立意来对比,《声声慢》1分,《永遇乐》1.5分。

格局

两首词格局的不同可能正是某些人认为《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最主要原因。

《声声慢·寻寻觅觅》全篇都是卖惨,确实凄凉得让人落泪,但也实在太消极,只关注了自身的身世。

《永遇乐·落日熔金》则是叹息,叹岁月无情、世事无常,叹往昔难在、故国难寻,这个格局就高大上了一些。

因此从格局来对比,《声声慢》1分,《永遇乐》2.5分。

意境

本来应是先有文笔,才能谈得上意境,毕竟意境都是由文笔写出来的,但介于很多人探论诗词首重意境,因此将它提前来说吧。

《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拉小提琴,声音轻浅而入,初觉缓,却是慢慢调动人的情绪,然后逐渐急促,直至慷慨激昂,再突的戛然而止。情绪是渐近的,逐层渲染、叠加,将人带入词中,再难出来,读罢,只觉意犹未尽,音止而情飘。

《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似弹钢琴,起调即高,后虽然起伏有序,但高不过两阶,低不过两调,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词读完,意也基本就完了,对于情绪的调动差了很多。

因此从意境来对比,《声声慢》2.5分,《永遇乐》1分

文笔

对于一首词来说,文笔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立意和格局需要文笔做为支撑,意境更需要文笔进行塑造。

《声声慢·寻寻觅觅》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首14字的叠词,虽然也许谈不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能用得如此让人震惊、贴切,可算得上是唯一。

其后的文字中也不乏名句,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全词基本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名句,只是全摘下来的话,那就像又抄了一遍。

整首词用字用词平实顺畅,并没有晦涩、孤高之句,组合起来却韵味深远,一气呵成而如行云流水。

《永遇乐·落日熔金》不知是词牌本身的句式缘故还是为何,读来总觉磕磕绊绊,字与字之间的跳跃性过大,近乎一字一变,很不顺畅,比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铺翠冠儿,捻金雪柳”,而且文字的表达也较为普通,只有“谢他酒朋诗侣”“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几句勉强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从文笔来对比,《声声慢》3.5分,《永遇乐》1分。

由此两首词的总分为:《声声慢》8分,《永遇乐》6分。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清楚的看出,《声声慢·寻寻觅觅》要比《永遇乐·落日熔金》强得太多,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其最好的作品。

我知道他们主要是认为《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格局高,但是一首词包括立意、格局、意境、文笔这么多方面,缺一不可,不能独格局而不见其它,如果仅仅以其中某一个方面比对方强就认为整体都强了,不免有失偏颇。

还有一个方法也能简单有效的对比出两首词的差别,可随意挑选这两首词中的句子读给别人听,问他们听过哪些就知道了。

李清照的所有作品中,为何从未提及抗金英雄岳飞?

优质回答

李清照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写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而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同时,她也有些词是咏史感时、情辞慷慨的,例如耳熟能详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岳飞在当时也是名动一时,至于为什么没有写关于岳飞的词,对比他们两个的事迹,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猜测:岳飞从1128年起才开始渐露锋芒,她的丈夫也是死于1129年,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已经是44岁了,她已经过了那个热血少女的时期,于是就沉浸在丧夫的悲痛中不能自已,她早已没有了那种豪情壮志,所有的词都用来悼念亡夫、抒发哀思了。

又或者是李清照写了,但是乱世动荡,她写的关于岳飞的词早已毁于一旦,所以我们现在自然就看不到李清照写的关于岳飞的词了。

这能说明啥?李清照不写又咋了?岳飞就不是民族英雄了?能说明啥?不光岳飞,就韩世忠,宗泽,王彦,吴阶,刘锜她可曾写过一句?最后附上一首陆游赞岳飞的诗:

书愤

陆游(宋)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宋代才女李清照的作品里容易看到酒的踪影,在那个时代,女子饮酒普遍吗?

优质回答

我觉得宋朝最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开放的朝代来说,女子饮酒应该是普遍的现象!正如《水浒传》中所描写当时女子都可以饮酒。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李清照的作品集】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