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杀了徐晃吗(徐晃是被孟达射死的吗)

网友提问:

孟达为何能斩杀徐晃,其结局又如何?

优质回答:

在正史上徐晃是寿终正寝,他的死跟孟达这个见风使舵、见利忘义的投机之人没有关系。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给徐晃安排了一个窝囊的结局,那就是命丧孟达之手。

徐晃之所以会命丧宵小之手,恰恰是因为他的勇敢和忠诚

徐晃因为自己的美好品质丧命,这是何解?且听我细细分解。

徐晃在很早就跟随曹操东征西讨,是曹魏元老,在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曹操对他青眼有加,甚至夸他有周亚夫遗风。

因为深受曹操知遇之恩,徐晃对曹操也是死心塌地,忠心不二,他恨不得把有限的一生都奉献给曹魏。只要曹魏需要,徐晃愿意赴汤蹈火。

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曹魏重镇襄阳和樊城,其势不可当,曹操先是派出于禁出征,但准备不足的于禁很快被击败,七军全军覆没,曹魏朝野为之震动。

徐晃不惧困境,临危受命,带领着人马浩浩荡荡的杀奔樊城,他果然也不负所望,一战击败关羽,消耗了蜀汉的有生力量。

这样鞠躬尽瘁的忠义之士最讨厌的自然是不忠不义之人,所以当他听说孟达反叛的消息之后当即怒不可遏,带领人马杀奔新城,途中他和司马懿合兵一处。

大军抵达新城城下,孟达这才大惊失色,慌乱之间他退入城中,徐晃的战马一时收不住脚,奔跑到护城河边才停住,他大骂孟达,孟达见状拈弓搭箭,一箭直中徐晃额头,当晚徐晃就一命呜呼。

这死法有点戏剧性,让我说,徐晃立足未稳还没进入战斗姿态就被孟达偷袭,一时没反应过来就中箭了。

罗贯中为什么给徐晃安排这种结局,个人觉得是为了营造英雄不得志或者迟暮的凄凉感

李广活着的时候没有封侯拜相,死后其美名却广为传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人的结局不完美,人们为他惋惜,同时一部人还有共鸣。

我个人觉得罗贯中对一些人物的塑造上也借用了司马迁这种手法。

关羽不幸被东吴所杀,后人感慨无限,关羽这个形象变得无比丰满,正是因为他如此完美却不得善终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他被后人铭记。

徐晃的名气自然无法和关羽相提并论,但他也算个豪杰,让他死在战场上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从我觉得这个死法对徐晃来说并不好,有损他的形象。

孟达自己也没有得善终,他被申仪所杀

孟达是个反复无常,没有信义之人。他做决定几乎都是先考虑自身利益。

当初他跟随刘璋,因觉刘璋懦弱,遂转投刘备,后为自保不救关羽,因而不容于蜀汉,为了活命他又投靠曹丕,曹叡即位后不再信任他,孟达惊惧中又要回归蜀汉。

只可惜这次司马懿没给孟达机会,曾经跟随他的申家兄弟也铁了心跟曹魏,双方里应外合杀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孟达绝望间仓促应战被申仪一枪刺死。

孟达有这样的结局可谓死有余辜,不忠不义之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受人待见。

其他网友回答

斩杀?不是射杀吗?

其他网友回答

徐晃是曹魏名将,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属于曹魏军事重臣,历史上的徐晃是病逝的,不过演义中徐晃确实是死于孟达之手。

孟达其人

孟达算是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投机分子,孟达原本是刘璋的属下,公元211年,刘备入蜀时,刘璋派遣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结果孟达和法正趁机带领自己的人马归降刘备,刘备命孟达驻守江陵,刘备吞并益州后,孟达升为宜都太守。

公元219年,孟达带军队从秭归北攻房陵,曹魏房陵太守蒯祺为孟达击杀,孟达攻克房陵后马不停蹄继续进攻上庸,刘备对孟达其实是有戒心的,于是命刘封带领部分援军和孟达军队回合,攻下上庸后,刘封、孟达驻军于此,刘封为主帅,孟达为辅。

关羽包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当时,关羽的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并未有失败的迹象,而上庸等地刚刚归附而人心不稳,因此刘封和孟达拒绝了关羽的要求。不料,关羽的战局很快就急转直下。

在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常受到刘封侵凌,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后,在曹丕时代受到重用,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孟达叛魏,徐晃战死

曹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不少人弹劾孟达,而朝廷中和孟达关系好的曹魏重臣桓阶、夏侯尚也都已去世,孟达因此惶恐不安,常谓诸将曰:我本蜀将,势逼于此。

诸葛亮于是借机书信与孟达,在诸葛亮引诱下,孟达觉得举兵叛乱再归蜀汉此 孟达写信给诸葛亮曰:今在新城,听知丞相伐魏,欲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就彼举事,径取洛阳:丞相取长安,两京大定矣。

但是孟达又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申仪将孟达计划泄漏,司马懿写信安抚孟达,暗中遣军进讨。

孟达认为司马懿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达,不料司马懿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赶来时,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

徐晃之死:

徐晃作为司马懿大军的先锋,是第一批到达上庸城下的,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 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 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城上乱箭射下,魏兵 方退。孟达恰待开门追赶,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兵到。达仰天长叹曰:“果不出孔明所料 也!”于是闭门坚守。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司马懿令人扶柩还洛阳安葬。

徐晃的死其实很憋屈,带兵冲到城下,结果猝不及防额头中了孟达一箭身负重伤,回营后便死。

徐晃武艺高孟达不少,孟达连刘封都打不过,而刘封不过是徐晃数合就击败的水平,但是将军难免阵前忘,突遇冷箭猝不及防,战死沙场。

孟达的结局

孟达一生的巅峰就是对抗司马懿大军,射杀曹魏大将徐晃,但是巅峰之后就是地狱了。

上庸易守难攻,孟达一开始还是坚守了十几天的,但是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孟达登城遍视,只见魏兵四面 围得铁桶相似。达行坐不安,惊疑未定,忽见两路兵自外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孟达只道是救军到,忙引本部兵大开城门杀出。耽、仪大叫曰:“反贼休走!早早受死!”达见事变,拨马望城中便走,城上乱箭射下。李辅、邓贤二人在城上大骂曰:“吾等 已献了城也!”达夺路而走,申耽赶来。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 其首级。余军皆降。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

孟达的政治智商几乎为零,申耽、申仪兄弟雄踞上庸、西城二郡三十年,和孟达长期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孟达谋反居然拉上了申耽、申仪兄弟,结果计划迅速被申耽、申仪兄弟密报给曹魏朝廷,在城池被围困之时,申耽、申仪兄弟冒充援军孟达居然也信了,结果出城被斩杀。

总体而言孟达就是个投机分子,反复无常,兵败身死也是必然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孟达(?——228年),字子度。在《三国演义》中(第九十四回“诸葛亮雪夜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罗贯中老先生他在反叛曹魏时,在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射杀了曹魏大将徐晃(字公明。?——公元227年)。可是,在史实中却不是这个情况。孟达,原是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在公元219年孟达率兵攻克房陵(今湖北省房县)。房陵太守蒯祺(诸葛亮的大姐夫)被孟达部下所害。在襄樊战役后,孟达因为害怕刘备追究对关二爷见死不救,以及他与刘封不和等原因再降曹魏。可是,在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孟达又叛曹魏降蜀汉。司马懿率军征讨孟达。孟达,判断司马懿需三十日左右才会到达上庸。但是,司马懿的军队急行军八天就赶到了上庸,打了个孟达措手不及,军心浮动。孟达的外甥和部将开城投降。结果,孟达被司马懿擒杀,传首京师(也就是将他的头,在洛阳示众)。孟达,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或是,叛徒从来就没有好下场。总之,孟达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徐晃

并不是被孟达所射杀,他是病亡的。而且,孟达反叛曹魏是在公元228年,而徐晃逝于公元227年。

其他网友回答

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司马懿

徐晃是如何被孟达斩杀的?孟达后来的下场又是怎样的?首先声明一点,在《三国志》中,徐晃并没有被孟达斩杀,而是死于太和元年。请注意,此时早已没有三国和两晋,而是十六国时代矣!事实上,徐晃去世的那年,石勒正好建立了后赵。

从这点来看,他可能还是比较长寿的。当然了,咱也不能说标题是错的。因为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中,徐晃的确是被孟达射中了脑袋,死了,时年59岁。所以,咱接下来,就按《三国演义》说的,来聊聊徐晃被孟达斩杀这事儿,顺便说说孟达的下场。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陈寿

据《三国志》记载,徐晃早年是在兴义将军杨奉帐下听命的。后来归顺了曹操。据史料记载,此人和吕布、张飞等人不一样。后者要么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要么精于谋略,但却不善于治军。但徐晃不同,他有勇有谋,在徐州之战、白狼山之战等战役中都有不俗的表现。而且,他更善于治军,不光让士兵听命,而且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冲锋陷阵。所以曹操将其比喻为汉代的周亚夫。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年孟达谋反,司马懿提前得到了消息,于是派徐晃前往讨逆。徐晃勇猛,单枪匹马前去叫阵,由于骂得太厉害了,惹怒了孟达,被后者冷不防射了一箭,正中额头。手下人赶紧将其救下,抬回寨中医治,可惜还是死了。

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鱼豢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见徐晃受伤,司马懿赶紧攻城,人家毕竟是能与诸葛亮过几招的人物,孟达哪是他的对手啊,好不容易抵抗了十六天,结果司马懿收买了孟达的外甥邓贤和下属李辅,功亏一篑。孟达被抓,然后斩首,首级送往京师。请注意,在这件事上,《三国演义》倒是没有戏说,与《三国志》说的一致。也许,在罗贯中和陈寿看来,这是孟达最合适的结局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