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后两句表现了什么?该怎么赏析?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去理解的,《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詩人范成大所写,这首是一组田园组詩当中的一首。
作者的简单介绍和写作的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吳郡(现为江苏苏州)人,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詩人,早期中过进士,任过很多的官职,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疾苦深感同情,在减轻百姓赋税,兴修水力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对百姓改善生存状况
起到一定作用。晚年归隐故乡的田园生活,对于农民的辛苦劳动感同身受,描写得深刻细致,与杨万里、陆游、尤袤被人同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詩人”。
我们再来看看《四时田园杂兴》的詩歌是怎样写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詩的生活气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写到白天要下地去耕田劳动,打理各种庄稼,晚上还要纺纱织布劳动,确实是十分辛苦。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说得是人人都有事干,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各有各的活干。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讲得是小孩子们还不懂得农活和织布的时候,在大人们的影响下”也傍桑阴学种瓜”,这结尾的第四句说明了孩子们耳闻目睹大人的劳动,也在桑树阴中学习劳动。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对农民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深有体会。特别是詩中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开朗,很是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流传至今成为一个千古的名句,提起范成大之作,首先就会想起这句,是那样的脍炙人口。
不过多的解释了。
再次感谢问答平台的邀请!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描写农村景色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有名的。四时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各个时期的自然景色和农民劳动生活做了比较细腻的描写。
这是那些组诗中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小场面。他从侧面着笔,反映出农村中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场面是这样展开的,初夏,小农忙的季节。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昼出耘田”,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产。当时种棉技术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穿衣是靠养蚕和种麻。阔人穿丝绸品,穷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过程,是在把苧麻收割以后,沤在水里,除去表皮,抽出纤维,晒干,然后搓捻成线,这叫做”绩麻”,再织成布。妇女在白天干完别的家务劳动,到晚上就”绩麻”。耘草和绩麻,作为例子,照应到第2句的”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从诗中人物的口吻来说,自然是年轻人。诗意说,村庄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闲。”当家”,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这里的意义,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当家作主”。
除了正在劳动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还有另一种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们。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也投入生产的热潮中了。”童孙”,指更晚一辈的小孩子们。这些小娃娃们,还没有劳动的本领,不会耕,也不会织。注意”未解”这个词,是”不会作”。如果会,也就参加”耘田”,”耕麻”的劳动去了。虽然不会,他们却也不闲呆着。那么又干什么呢?农村的孩子嘛,耳濡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干的农业活路,而且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树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这是农村中常见的事情,却具有特色。在这里,不能参加劳动的小孩子们尚且这样,那么正在担当劳动重担的成年人,又是怎样忙着生产呢?
童孙种瓜的描写,虽然是从侧面着笔,却不是陪衬,而是深入。这样写,在艺术上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热烈的劳动生产的图景,使诗的语言留下了强烈的韵趣。
其他网友回答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其第三十一首诗主要写,农民白天在田里锄草,睌上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女各有农务,小孩也学种瓜。
古诗背景,诗人功成名就,致仕回家,归隐田园。
昼出耘田夜绩麻。农民白天在田里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线。农民忙于农务,日夜辛勤劳动。表达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庄里的男女各有各的农务。指村里的农活家务,分工明确。成年男女都很忙,都有工作。间接赞颂农民勤劳的品质。
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懂耕田织布。为下一句诗作铺垫。儿童年纪小,不懂耕田织布的农活是正常的,那么儿童能干什么呢?
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种瓜。儿童年纪小,但是从小生活在村里男男女女辛勤劳动的环境下,父母为了家庭,生活更美好,整天辛勤劳动,忙农活。父母言传身教,儿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父母的教育下,从小就热爱劳动。父母勤劳的美德传承给孩子。一代传一代,中华民族的勤劳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诗中后两句表面写儿童年纪小,不懂农活,但是还在向大人学习种瓜,表现纯真可爱的儿童性情。实际是写农民这种勤劳品质的传承。整首诗,诗人表面描写村里农忙的情景,歌颂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的美德,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喜欢田园生活。
其他网友回答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其实,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整体的图景,或者是一个整体的场景。所以了解这首诗的后两句,必须结合前两句的场景来理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是描写村庄里的人们白天下田耕种,晚上熬夜纺织的场景,男男女女都各司其职,有自己的事情在做。一幅不分昼夜辛勤劳作的画卷。
后面两句其实是对前面两句的一种补充描述,使得这幅劳作的场景画面更加丰富,更加的积极性。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描写小孩子们不懂得耕种和纺织的技术,但是也偶尔跟着大人们,观摩,学习耕种和纺织的技术。同时更主要的是在田间地头的桑树下,观看大人们怎么翻地种瓜果,这是种田应该知道的最基本的一些事情。
这首诗以劳作为场景,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创造美好,幸福,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
其他网友回答
诗题为“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者,春夏秋冬是也。东风解冻,百果草木皆甲垞,则草木萌发,春天到来。桃花落尽子规啼,谷雨来临,春去也,夏天将到,则万物开始兴旺。至秋,则草木结实,一岁将熟,人将得食而延续生活,生生不息繁衍将得到保障。冬来,颗粒归仓,人食其实则留种,以备来年。
古代中国,农业立国,最能把握住四时的,莫过于农人了。不同的季节,广大农村即田园之中百姓家园里,虽然景象不同,但总是充满人间烟火,表现出不同的生机。
古代天子重农,在立春祭效,把牛犁地,以教天下人兴农,以得丰衣足食为重大目标。而民以食为天,则乐于故土之上,辛勤于田亩之间,以岁熟为幸事,以得到收成为有福禄。所以总是在不同季节用不同收获祭天以示对老天爷的感谢。
中国人纯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简单的追求,并不影响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受。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强鸡笼,最喜小儿无耐,溪头卧剥莲蓬。
悠久的农耕历史,还有如辛弃疾村居一样的诗词等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最美好的农耕文明成果和文化成就。进入田野走到哪里都可以让人想起那美好的情境。
范成大,历经北宋南宋,对其所处时代有很深刻的感受,其诗作尤其在田园诗中表现农村生活显得成就显著。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其实与前述写一家人的词,大儿如何,二儿做啥,小儿如何有趣,有异曲同工之妙。
童孙未解学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不仅反映了农人的农忙季节的忙,以致于童孙也要当做帮手为忙于栽秧种稻的父母分忧;从侧面反映农忙的真忙。
更重要的是反映百姓的忧患意识。中国自古有瓜菜半年粮的传统或说法,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主食之一。当灾荒如虫害发生影响主粮收获,可能影响人们生存时,瓜菜就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也表现了农业生的全面性。说明,中国农业在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的保障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这首诗更加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良好的传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