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高宗真的是昏君吗?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支持岳飞北伐?
优质回答: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宋高宗是不是一个昏君,可以肯定的说不是。为何这么说?请看我的理由。
首先是宋高宗曾经在第一次汴京之围的出使金营,表现突出。
那时的他,面对敌人的威胁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很对得起他的王爷身份。而且,他还和擅长骑射的金国人比赛射箭,不落下风,以至于金国人后来觉得他根本不是北宋的王爷,而是将门之子冒充的!可见这次出使,康王赵构何其英武。
其次,请看高宗时期南宋的经济状况:
先看自身农业。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推行经界法,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始,逐渐推广至两浙,再推广至诸路。其具体措施有﹕以乡为单位丈量土地,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造鱼鳞图﹕保各有图,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顷亩阔狭,皆一一描画,使之东西相连,南北相照,各得其实﹔然后合十保为一都之图,合诸都为一县之图;规定“南逃汉人(归正人)可以在朝廷领到耕地,再贷款买到耕牛,本金八年还清,前三年免除租税;一无所有的流民(被虏之家)则可以在朝廷贷款,去买种子、买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就是说,终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终未对这些流民收取租赋。这种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人民对土地耕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其次是对外经济:宋元时期是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南宋的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茶叶、陶瓷。繁荣的海洋贸易给南宋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形成了所谓的“南宋大航海时代”。开创这一伟业的自然有经济和政治的整体大势作为主要因素,但宋高宗对这种经济采取的宽容政策也有很大的历史贡献。
最后看高宗个人的生活:
在南宋局部和平之后,他提倡节俭,并且以自己为榜样,终年吃青菜豆腐,即使在元旦奖励下属时也是如此,这在历史上一定是史无前例的,是唯一一个这么节俭的皇上。他禁止全国各地上交供品,避免了毫无必要的孝敬。他的宫殿也非常小,包括大殿也就仅仅就十几间屋子。当然,他的节俭在建炎南渡初期有可能是被迫的,当时确实没钱。但是他能把这种简朴的作风一下保持几十年,这就十分难得了。所以可见,宋高宗并非昏君。
为何他会不支持岳飞北伐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宋朝整体对武将集团得势的恐惧。
宋朝对武将集团的恐惧是承接自五代十国。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手中有点儿兵的人都敢起兵作乱,兵变和是啥皇帝是家常便饭,连宋太祖赵匡胤都是如此上位的。为了遏制武将这一非常大的不安定因素,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兵将相离的政策,严重的削弱了武将的实力。但是皇帝对武将仍然不放心,宋神宗时期的灵州大战,皇帝宁可任用为人浮夸的高遵裕也不用武将,导致最后战役先赢后输,留下了千古笑柄。
到了南宋时期,岳飞异军突起,手中拥有强悍的岳家军,独自北伐都能取得辉煌的战绩,而且得手后还频频和朝廷要补给要援兵。按照宋朝皇帝的传统想法,你岳飞这是不是要拥兵自重?真要是让岳飞北伐成功,那时的天下还是赵宋的天下吗?如此一想,高宗怎么还会支持岳飞北伐!
武将集团在北宋灭亡时的糟糕表现。
刚才说到赵宋皇帝对武将的恐惧,这在金兵灭宋时期有三件标志性事件。
首先是常胜军事件,郭药师的常胜军是曾经金兵最恐惧的力量,但是由于郭药师是降将,一直被大宋的其他武将所妒忌。北宋宣和七年,郭药师和宋朝大将张令徽在白河共抗金军,张令徽不打招呼率先遁走,以至于常胜军溃散,郭药师被迫投降。这里可以看到,北宋军队外战不行,自己内讧倒是很熟练。
其二是姚平仲偷袭事件。第一次汴京之围时,本来朝廷通过拖字诀,已经集中了一部分勤王兵马,并约定了共同进攻的时间。而大将姚平仲狂妄自大,认为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摆平整个金军部队,于是向皇帝打报告提前进攻。结果一战下来大败亏输,暴露了其他部队的合攻意图,让北宋的军事抗金彻底陷入被动。这里可以看到,北宋大将狂妄自大,言过其实,哪个明白的皇帝敢依靠他们?
其三是苗刘兵变事件。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本来保护高宗逃跑的苗傅和刘正彦发动政变,诛杀了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他们的这一做法引起公愤,天下武将都派兵勤王,苗刘害怕,让赵构复辟,最后被韩世忠擒拿,在建康闹世被斩首。苗刘兵变,坐实了皇帝对武将有兵就反叛恐惧,进一步造成了皇帝和武将的离心离德。
这三件事情,可以说都发生在高宗赵构的眼前。目睹武将的拙劣,高宗怎么还敢把手中仅有的家底交给他们浪费?
宋高宗个人与皇族的政治博弈。
这个问题要从高宗出使金营说起。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由于母亲韦贤妃不受宠爱,他从小也不受父亲待见。出使金营,说好听了是为了大宋挺身而出,说不好听了是为了在父皇面前博取眼球。由此可见,他和自己父兄的关系并不好。当他在第二次汴京之围时再次出使的时候,就听从了宗泽等人的意见,没有冒傻气的前往金营,而是留了下来。这种行为既可以说是为宋朝复兴留下火种,又可以说是没有完成出使命令。此时的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父兄?绍兴和议之时,宋钦宗曾经拜托宋使,让其对赵构说,只要迎我回去,我不会于他争皇位,给我一个郡养老就行。(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原话为:“先是,太母(高宗母韦氏)归自北方,将发,得与天族别。渊圣(钦宗)偃僵卧车前,泣曰:‘幸语示相归我, 处我一郡足矣。”)可见,宋钦宗还是想回来的,而且以他当时的境遇,居然还想和高宗要地盘!那他要是真回来了又会怎样呢?恐怕这是高宗赵构不敢想象的。
岳飞北伐的旗号是“迎回二圣”,想想宋高宗和自己皇族人士的尴尬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消极了。
而且这方面,还有一个官方的理由可以说:高宗赵构母亲韦贤妃深陷金国,如果宋朝执意北伐,也害怕金国人投鼠忌器。
岳飞的个人问题
人们现在提到岳飞,总觉得他是道德完人,一心为国,身经百战,之位光复中华。但是,岳飞实际上也是有弱点的。他这个人,首先是政治眼光不好,在官场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可以从绍兴七年的立储事件看出。那一年秋天,岳飞写奏疏建议立高宗的义子赵瑗为太子,结果被高宗一个软钉子给怼了回来,弄得岳飞自己也很害怕。在封建王朝,妄议立储本就是管家大忌,更何况高宗此时已经丧失生育能力,这时候立储无疑是扇他的脸。同时,还会让高宗有这样的想法:你岳飞北伐喊的是迎二圣,现在又让我立太子,也就是说在你的眼中,只有我赵构不适合当皇帝是不是?有了这样的想法,赵构又怎么会放心让岳飞北伐?
其次,岳飞任性使气,不给高宗面子。这个方面的主要事件是岳飞的庐山隐居事件。其实,这件事的错起先在赵构。也是在绍兴七年,刘光世自请解兵符。知枢密院事张浚是南宋为数不多的主张抗金的文官之一,他认为可以将刘光世的军队五万人移交给岳飞。赵构于是亲自下御札,让刘光世麾下王德等听岳飞节制。而且说岳飞就基本代表自己。但之后,赵构害怕岳飞掌兵太多,变卦不给了,岳飞觐见,赵构说要留这支部队保护都城,岳飞无言而退。后岳飞回去自请解军职,但是却带着军队留在庐山,名义是给母亲守丧。赵构为此很不高兴,后来甚至还对岳飞动过杀心。可以说,事情的起因确实是高宗的言而无信,但岳飞此时不给皇帝面子,难道不怕皇帝认为你有心割据吗?
由此可见,岳飞确实是极有才华的军事人才,但是在政治方面,他太过纯直任性,也让他失去了高宗的信任,进而便不再支持他北伐。
有了以上4点的说明,也就不难理解高宗赵构不支持北伐了。
其他网友回答
网络上一直在喊所谓岳飞主张:“迎回二圣”。其实这只是段子,岳飞在这方面敏感性远远高于韩世忠,迎回二圣是早年跟着赵构先生自己一起喊几嗓子而已,后来跟着赵构改口不提这事了。韩世忠曾经策划截杀议和使团,而且在被秦桧赶下野之前一直在公开斥责议和的各种事情,照这逻辑韩世忠哪可能安度晚年呢。
之所以北伐不行,主要是岳飞没厉害到那种程度。按照岳飞孙子吹的其实,岳飞绍兴十年也不存在什么吊打都是死战郾城双方骑兵直接的一次中等对决,宋军小胜随后派去接应张宪部队的杨再兴300军官团被团灭,许昌一场死战岳家军开始被打崩了王贵怂了后来才反败为胜,秦桧黑成500战绩,实际应该是5000,然后张宪再击破金人的8000后军。
最后牛皋打游击打到了差不多朱仙镇,金史有对应的哪个将军在开封附件击败宋军,然后岳家军一共我估计不到5万北伐部队,这都兵分多少路了?正好对应岳飞回复赵构,你让东路军全撤了我守不住河南地自己撤了,王曾瑜后面写淮西大战说金人大概投入了9万军队,意思可能是岳飞去年干掉了对面1万郾城之战,个人觉得类似于斯大林格勒。打破了敌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歼敌数估计也都差不多在千余人左右。并且也是局部胜利,全面失败。
南宋怎么能和北宋比,北宋尤其是初期好歹还有大量北方兵和异族兵,战斗力不比辽国差,赵二不瞎指挥跟辽国五五开也不是不可能,对西夏也一直保持攻势;南宋吗,除了借着蒙古人的手打了打末期的金真是乏善可陈。从开过到亡国都没有完全领有汉地,你说蒙古太强大,契丹强大,女真强大,那西夏呢,不是在你宋手上独立的,还有云南的大理,甚至从汉到唐都是中华领土的越南也是在你手上独立了吧。你要宋文化经济还可以,但是国力,军力真是古代大一统王朝中最差的。不说汉唐明,哪怕是秦可以击退匈奴夺取河套,西晋也可以统一中国,军力都曾经超过宋朝。
割地,赔钱,给钱,称臣,称侄,宋从太宗以后就一直是懦弱不堪。文风盛行,军事孱弱。对付不了辽,金,西夏,也对付不了蒙古,甚至还一度让越南攻进两广之地。所以宋吹还是停止不切实际的想法比较合适。
其他网友回答
汉人政权有过三次南迁,分别是东晋衣冠渡江,宋室南渡以及南明抗清。其中宋高宗的基础最不好,登基的时候身边只有几千兵马,还被金兵追着打。虽然一路逃窜,但他在短时间内稳定了局势,守住了江淮,做到了与女真人的攻守平衡。宋金讲和后,南宋的经济也恢复发展起来,所以宋高宗算是一位中兴之君。
宋高宗之所以不支持岳飞北伐,主要原因有:
首先,金朝以七千人的家底起兵,在短短十三年的时间里灭掉了当时东亚大陆的两个超级强国(辽和北宋),其军威之盛,让后来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人也逊色几分。南宋初期,金朝整体上还处于国力的上升期。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基本态势还是宋若金强。岳飞北伐,胜算并不是很大;
其次,由于立国之后南宋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所以统兵权几乎全在前线大将手中。这从当时“岳家军”,“韩家军”等称呼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军权,自然君权不彰。宋高宗需要一个和平时期来整顿军队,将军权收归中央;
再次,南宋之初,分别发生了苗刘兵变和淮西兵变。对于靠兵变起家的赵家人而言,忌惮提防武将擅权干政是祖宗家法。军权不在自己手里,北伐成功,岳飞有可能就是刘裕第二。北伐失败,那南宋王朝就可能乾坤倾覆。所以,无论成败,当时北伐都对宋王室不利;
第四,由于连年征战,南宋社会经济已经难以承受。当时政府的财政状况非常困难,大部分官员的薪俸都不能足额发放。至于一般老百姓,那生活自然就更加艰难。一个君王做决断,当然不能只考虑军事问题,他需要统筹全局,需要考虑国家是否能承受这样一场战争;
第五,当时南宋军队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并未取得战略性或者说是决定性的胜利。另外就是,南宋当时各支军队的配合也并不默契,这显示出赵宋军制的短板。宋高宗肯定也了解这一点,但右文抑武是祖宗家法,同时他也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先罢兵言和。
后世评论高宗杀岳飞或者十二道金牌招岳飞回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岳飞提出“迎还二圣”。这种说法是牵强的,是值得商榷的。
历代封建王朝皆以孝道治天下,岳飞这个口号在政治上无比正确。按理来说这个口号不但是岳家军的口号,应该也是整个南宋王朝的口号。因为只有提出这个口号,宋高宗才能显示自己继父兄丕绪,得位很正。
而且“迎还二圣”只是把两位太上皇迎回来尽孝道,一雪国耻,并未说要迎回来做皇帝。徽宗早已退位,而钦宗断送社稷,在臣民中早已威信扫地,回来自然不敢有再次称帝的奢望。而南宋王朝文臣武将皆是宋高宗的嫡系亲信,加上宋高宗自己年富力强,颇有作为,谁还会冒着砍头的风险去拥戴毫无威望与实力的前朝皇帝呢。对于这一点,宋高宗不会不清楚。
其他网友回答
赵构是不是昏君?是,但这并不是说赵构这个人的智商不行,而是说赵构在当了皇帝之后屡出昏招。
实际上,赵构这个人不但不笨,相反他还很聪明,也正是因为这份聪明,他后来才会屡出昏招。
这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实则不然。
赵构在史书上的出场是金兵兵临汴京城,金兵让宋钦宗派宰相重臣和亲王过去商量一下和谈的事。
为了让金兵退兵,宋钦宗只能选择妥协,然后选择派赵构这个亲王代表宋钦宗过去和金兵谈判。
谈完了之后,赵构就顺势被当成人质留在了金兵兵营。
赵构那时候心里其实是很害怕的,但是他极致地发挥了他的表演天赋,愣是表现出了一副不怕死的样子。
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就睡。
赵构的这种行为就打破了金兵对赵家皇室成员的固有印象,他们对赵家皇室成员的印象是胆小如鼠。
可是,赵构竟然不怕?
所以,金兵就认为赵构一定是一个冒充的亲王,不是真正的亲王,让宋钦宗换人。
赵构就这样用一招“反其道而行之”,引起了金兵的怀疑,从而换取到了他当时所渴求的自由。
这种人,他能不聪明?
赵构能够在当时那么复杂的形势之下,却还坐了几十年的皇位,谁又敢说他确实是一个聪明人。
可是,赵构这个人是聪明有余,而胆魄不足!
赵构聪明是聪明,但就是太胆小了。
从金兵攻入汴京城,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的那一刻开始,赵构其实就已经被吓破胆了。
当时宋钦宗本来派了赵构北上再一次和金兵谈判,但是赵构走到了半路,他就不敢走了,找了个借口不走了。
他为什么不敢走了?他第一次去金兵兵营还可以壮着胆子演一场戏,可是再去一次的话他根本不敢保证还有没有那个勇气。
也正因为赵构走到半路不走了,他才得以因此幸免于难,而且还成为了宋徽宗唯一一个活着并且自由的子嗣。
于是,他就这样幸运地当了皇帝。
赵构在河南当了皇帝之后,觉得那里里金兵太近了太危险,所以干脆一路往南跑,一路跑到了杭州。
不过,在跑到杭州之前,赵构还一度被吓得坐船跑到了海上。
这就是一个被吓坏了的“孩子”,他后来之所以没有再生下子嗣,据说也离不开这一次次惊吓。
被吓破胆了之后,赵构首先想要的就是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那怎么才能获得一个让他感觉到安全稳定的环境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金兵想要什么,那赵构就给他们什么。
他们想让岳飞消失?好办,杀了就是。
他们想要地盘和钱?好办,给了就是。
他们想让赵家当小弟?好办,赵构从此就披上“臣构”这个马甲。
总之,只要能让金兵不再来吓唬赵构,赵构都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条件。
如果赵构继续让岳飞挥师北上的话,那么就势必得不到他想要的那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赵构没什么雄心壮志,反正得过且过就行。
和尚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赵构就是当一天皇帝认一天怂。
赵构后来没有儿子,只能把皇位传给一个几辈子打不着一竿子的亲戚的时候,他就不想继续当皇帝。
因为他继续当皇帝的话,治理得再好也得便宜了外人,如果出了事还是他背锅,而且还得继续披着“臣构”这个马甲。
而且一旦金兵打过来的话,他不是皇帝,他可以无所顾忌地直接跑路!
所以,赵构就干脆撂挑子不干了,才55岁就把皇位传给了宋孝宗赵眘,然后又无忧无虑地活了25年。
赵构,他聪明吧?
赵构就是因为聪明,才会在被吓破胆的情况下干出了一些昏君才干得出来的事。
其他网友回答
答: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和弟弟吴璘,在西北地区给予金国军队巨大的杀伤!
吴璘临死之前在给宋孝宗的遗表说:“毋弃四川,毋轻出兵”。意思很明白,愿陛下不要放弃四川,同时不要轻易出兵。
高宗在位期间,屡次三番地阻止北伐战争,不是没有根据的。我认为,他之所以不选择北伐战争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打不过人家!
这样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将领是不错,但是士兵的战斗力太弱了……一开战就是全军覆没,丢盔卸甲,偶尔遇到几场胜仗,侥幸成分还是主要的!硬拼拼不过人家,高宗心里清清楚楚。我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的!
就说孝宗不听吴璘的话,隆兴北伐惨败过程中,主将李显忠就仰天长叹: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扰如此!
我们在隆兴义和的原因中可以看到:金国的让步是因为内部政治上不稳定;而宋朝的妥协完全是战场上的不争气!
高宗皇帝还是非常明智的。不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