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清照是才女,你认为她的哪首词写得最好?
优质回答:
我最喜欢的是: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花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天气阴沉沉的,浓云密布,雾气氤氲,香炉里的香气缭绕。又至重阳佳节,所用的纱帐到了半夜感觉凉气袭人。
来至院中篱笆前,黄昏时候,迎风把酒,有花香飘来。此时最消魂,西风吹来,卷起门帘,人比菊花还要消瘦。
词作描写重阴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其他网友回答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李清照有《漱玉词》流传于世。我最喜欢她的一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词人的晚年,上片伤今,注意用了三个问句。
“人在何处?”,写出孤身飘零的处境,当时词人流寓临安,漂泊异乡,家在哪里?国在哪里?
“春意知几许?”,承接上文的视觉与听觉,词人联想到春天。只是初春时节,星星点点的春草,刚刚冒芽的柳枝,春意不浓,有些失望,而人生的春天早已过去,备觉失落。
“次第岂无风雨?”,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风雨可能即将到来,“风雨”这里语义双关:一是自己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人生风雨,二是南宋朝庭时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下片追昔。词人回忆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情景。有几重对比:那时的热闹与现在的冷清;那时年轻美丽与现在年老憔悴,那时的情绪欢乐与现在的心情悲凉……今昔对比,时过境迁中寄寓作者多少感慨,多少沧桑,多少悲痛!
整首词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两种情景,以昔衬今,描写寡居时的孤独痛苦的内心,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江南不思进取的不满。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她的《夏日绝句 》写得最好: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其他网友回答
我最喜欢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和她的其它词作相比,这首词比较特殊。
1、这首词是李清照早起的代表作
在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一对神仙眷侣。我们可以把李清照的词作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这三个阶段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为标志。李清照结婚前为早期,婚后至赵明诚病故为中期,赵明诚病故后为晚期。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充满了少女的情怀,不像中期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包含对赵明诚的相思,更不像晚期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渗透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哀。
2、大意
这首词大意是说,早上,荡完了秋千,我站起身来,轻轻的揉一揉纤细的双手。鲜花上结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香汗已经把我的薄衣湿透了。这时候,园中闯进来一个男孩子,我顾不上穿鞋,头上的金钗也掉了,含羞跑回了屋里。在门内,我回过头装作闻青梅香,倚门眺望那个男孩子。
3、这首词画面感强,极其传神
读了这首词,我们就会对宋代书香门第的女孩子有个大致的印象。这首词就像一段短视频记录了一个女孩子的日常。这个段视频分三个镜头:第一个是荡完秋千、站起来揉一揉手。第二个镜头是花园中闯进一个男孩子,把女孩子吓跑了。第三个镜头是女孩儿含羞跑回屋里,用嗅青梅作掩护倚门眺望。这三个镜头以荡秋千的女孩儿为中心人物,组成了一幅生动流畅的画面,时间虽短,却让人回味无穷。
詹安泰先生评价这首词:
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尘。
詹先生的意思是,对少女情态的描摹,李清照做得最好,宋代词人没有能和她并列的,就是柳永、周邦彦也逊色。
这首词读起来场景如在眼前,有余味,无苦涩,是我最喜欢的李清照作品。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其他网友回答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数量虽不多,但卓然一家,清新婉约,意境绝妙,余韵流动,篇篇都是上佳之作,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最喜欢的一首是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的写作背景
关于此词历来是有争议的,一是时间有待考证。一说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一说是她中年时期所作。二是抒情对象难以理解。有人说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还有人认为也包含了无尽的忧国忧民思想。我个人认为徽钦二帝“北狩”,北宋灭亡,李清照因亡国之恨,丧夫之哀,伤于人事,所以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在国难面前,像她这样的爱国者徽更沉痛,词中虽字面是借景抒情,但确实表现出了家破人亡,哀鸿遍野的惨状下一个爱国者的情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我对《声声慢》的理解
上阙第一句,七个叠词组成了一句,是丢失了什么无价之宝使她苦苦寻觅呢?是的,她失去的是无法估量的东西。“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李清照《蝶恋花》),他寻觅的是被金人侵占的京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他寻觅的是被金兵践踏的故乡;“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无个人堪寄”(李清照《孤雁儿》),她寻觅的是曾经相依为命的丈夫……但此刻她所寻觅的一切在凄惨清冷中都没有了头绪,一无所有,更加觉得悲伤忧愁,十四个叠字更是奇迹般的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又增加了音律美。第二句承前,借天气的突然变化会让人容易外感,很难得到休息,但时局的变化是让灵魂无处安放。第三句又想用淡酒开解“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但谈何容易,还是身寒心忧。第四句仰望飞雁,看不到“好把音信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蝶恋花》)的姊妹沟通;看不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的夫妻相思之情,大雁虽然来了,但传递的却不是亲情,而是亲人离别和国破家亡。
下阙第一句,菊花满地,按古老是习俗,在菊花盛开的时节,人们都要饮酒赏菊,然而,现在就我一人谁会摘取菊花呢?隐寓自己身世无限寥落却没有人怜悯,国家山河破碎却没有人重整。第二句和第三句天气已渐晚,窗下还有点亮光,在窗前心情也许会好点,窗外的梧桐又被“点点滴滴”的寒雨无情地袭击,黑夜来临将是无法避免的,怎么才能挨过着长长的黑夜。表达了作者的迷茫。第四句是词的题眼,用一个“愁”收总全篇,但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悲伤情景,怎么是一个“愁”字所能总结概括的了的。
全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情”、“景”交替描述的方法,展现了一幅尽染色彩但却萧瑟凄惨的多愁画面,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把所看到的秋日黄昏的苍凉悲伤,把所想到的国难家灾的悲苦忧郁,用一个“愁”字刻画得情景婉约,浑然一体,流露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愁情怀。这也正是我喜欢李清照这首《声声慢》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