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阿难迦叶索贿(西游记后传迦叶和阿难)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西游记》中阿难佗、摩诃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

优质回答:

佛家有三宝的说法,供养三宝即是修行。

三宝即是:佛,法,僧。

所以,进庙烧香要烧三支香,这三支香即意味着三宝。

很多人,对供养佛,供养法没有疑义,对供养僧往往不能理解。

我们先来看几段经文:

《四十二章经》: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 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位 无修无证者。

以上不能理解,且看『盂兰盆经』:

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

提到盂兰盆经,就要提到由佛教经典转化而来的一个传说《目连僧救母》,目连僧的母亲就是因为活着时候不修善行,还骂僧恶道,于是坠入饿鬼道中,佛陀开示目连,需供养十方僧众方能救母于苦海。

其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

七月十五,祭祀超度亡灵,这在各地也已然是一种民俗,其根源就是《佛说盂兰盆经》中的记载。

佛教之所以强调供养僧,其实很好理解,僧人是传递佛教,弘扬佛法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僧人的“扬佛”“普法”,就没有佛教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西游记》会写到两位尊者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而且佛陀还默许了。因为,供养僧对于佛门弟子来说就是一项很重要,而且是必须的修行,没有这一步,真经不可能取得,修行也不可能圆满。

供养三宝的目的是要皈依三宝,惠能祖师讲到: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

如果还是很难理解,僧说白了就是老师,没有老师的讲解,一般很难得到佛法的真谛。

而老师的工作是教导和净化你的心灵,他的生存和生活就需要学生给予照应,相应的功德自然也给了你。

《西游记》的本名就是《西游释厄传》,“释厄即是证道,证道即是释厄”,善哉斯言!

其他网友回答

鬼知道吴老先生在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反正写书的比导演都要牛逼,让书里的人干嘛就得干嘛还不能反抗,神仙也不例外,吴老想黑谁就黑谁,他就算把唐僧如来佛祖搞成女的也是易如反掌!

其他网友回答

西方世界也是大千世界

阿难、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发生在师徒五人经历种种磨难来到大雷音寺,佛祖批准让阿难、迦叶两位弟子拿经书给唐僧好让他们回去传法。唐僧拿不出像样的礼物给两位弟子,结果背回去一大堆白纸。

辛辛苦苦一心求法,结果为了这点”人事“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哭笑不得。历来对这个情节有多种解读,一说这是九九八十一难的一难,有了这一难才使得取经功德圆满;一说白纸就是真经,这叫”无字真经”,因为佛法讲的就是个“空”字,有字的都不是真经,无字真经拿回去好好悟去吧。这都难说没有道理,但是小说来自生活,我们更相信作者是通过这一哭笑不得的情节要说下他的真意思。

纵观整本小说,并没有对佛法有过多阐释。佛祖、佛教僧团更多的是体现在法力高强,降魔除妖上,西方世界是一个与玉皇大帝领导的天庭对等的存在。一路上遇到的和尚则多有妖孽,贪图唐僧宝贝袈裟的、冒充大雷音寺的所谓和尚都不是好东西。整本书里妖怪层出不穷,花样不断,使人怀疑哪有这么多妖怪,怎么都让他们遇上了?!阿难、迦叶的索贿部分地给出了答案:西方世界也是个大千世界,除了法力高强的大德,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按佛法办事的中德小德。这些拥有顶级资源的神通都这样,凡俗世界能清净的了?

阿难、迦叶闹的这一出,使取经这件事公信力大打折扣,不能不怀疑这事值不值得做?作者写这么一出,就是要告诉我们,取经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他要颂扬的,他想说的在别的地方。至于在别的什么地方,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

无我才能得真经

其他网友回答

少不看红楼,年少也不看佛经

大都数人都是成年或者中年,经历人间的大悲大喜之后,才会选择亲近佛法和出家。为什么会这样?

人经历红尘,很认真的对待某些事,或财富,或爱情,拥有了大喜,失去了就大悲。佛经讲的是放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的时机。如果不愿意放弃积攒的财富,说明你把财富当真,这个放不下,佛法让你放下,你也放不下。佛经给了你,你也会弃之不用。

而对一个未曾经历人事,人间之事的人,给他佛经,让他放下什么?没有什么可以放下。如同给一个小孩佛经,他只会在上面涂鸦或者撕书了。

憨山大师十二岁时就要求出家,去了金陵寺。寺庙没有给他剃度,而是教他四书五经,考取功名方面的学问。到了19岁成年,憨山大师出寺庙是有能力考取功名的,但他仍坚持要出家,这个时候才给剃度。

从这个问题反应了大家对佛法的一个误解,佛讲普渡众生,但只是随缘渡生,不求普渡众生。佛是无所求,求普渡众生,也是一种求,他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呢?世人把普渡众生当成一个事业看,才会广撒网,捞一个是一个,恨不等给见到的每一个人发一本佛经,这只是众人的想法。佛不是这样的,未到时候,他是不会给你经书的。

当然上根之人,不需要再经历人事,人间之事,就能明悟,这种时候是不需要佛经的。给他一本无字真经就够了。

所以,在西游里,师徒没有给人事,两尊者给的是无字真经,这也是真经呀。给了人事,就给了有字的真经。

另外从这个问题也同时反应了大家对佛法的第二个误解,大家以为佛让大家出家,离开红尘,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佛自己也是三十几岁成家生小孩后,才出家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