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敌的大臣(古代为国杀敌的将领)

网友提问:

古代有哪些文人通敌卖国?

优质回答: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要问通敌卖国的文人,我觉得最彻底、最忠心,危害最大的当属明末清初的大汉奸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一、范文程投奔后金

范文程少年时就爱好读书,十八岁时就中了秀才,但是在接下来的科举之路中却接连失利,一怒之下,年仅20岁的范文程与其兄一起求见努尔哈赤,投奔了后金。

二、范文程为什么要当汉奸

范文程是名门之后,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本来就是名门之后,再加上他有才能,他不甘沉沦一世,他想建功立业,他想展现他的才能,正是他急于建功立业之心让他投靠了后金,帮助后金推翻明朝,建立了大清。

三、范文程骨子里不认为自己是汉奸

范文程的先祖,在明朝初年已经定居沈阳,所以范文程算是沈阳人。明朝当时对东北的统治处于一种半自治的状态。

到了万历年间,后金已经成了东北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在他的思想中,他是个汉人,但并不是明朝人,而更像一个后金人,所以范文缺乏民族认同感,对于辅助后金这件事,他似乎并没有多少愧疚感,反而是殚精竭虑,忠心耿耿。

四、成就范文程的是一场胜仗

范文程虽然是个秀才,是个读书人,但是身体并不孱弱,虽然他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文书或谋士,真正让他得到重用的,是文程守遵化一战。

明军攻来的时候,范文程身为一个文人,却率先力敌,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这是范文程走向人生巅峰的开始。

五、能文能武,游说大凌城,招降洪承畴

明军运用筑城的战略,逐渐蚕食后金的领土,明军大凌城据点,是大明和后金斗争的焦点。

范文程独自一人进入大凌城,对守将晓以利害,结果守将投降,后金后不血刃拿下大凌城。范文程的气魄、能气和口才不能不让人佩服。

洪承畴被俘以后,坚决不投降,谁去劝降,就被骂个狗血喷头。范文程去见洪承畴,先默默承受洪的痛骂,等他骂足骂够了,开始与其谈天说地,绝口不提招降一事。

范文程从洪承畴掸开身上尘土这个细节得出了洪承畴惜命怕死这个结论,劝皇太极对洪承畴继续劝降,最终获得成功。

六、受到重用,地位显赫

范文程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用自己的能力,彻底征服了皇太极。接下来,范文程又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步步帮助皇太极征服明朝,最终成为清朝开国功臣,成为清朝文臣第一人。

据史书记载,皇帝与范文程所议皆机密大事,每次议事都几个时辰才从皇宫出来,皇帝每次议政,必问范文正是否已经知道这件事。如果他已经知道了,皇帝才能放心。皇帝只要听说某件事范文程已经认可,立马就会批准。

七、大胆改革,施行科举

地位提升以后,范文程开始大刀阔斧实行改革,他建议皇太极学习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为清朝选拔人才,拉拢明朝的文人学子,让明朝大获其利。这时的范文程已经四十八岁。

八、老谋深算,趋吉避凶

当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范文程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不想陷入皇族的争权夺势之中,他托病不朝,蜗居家中不理朝政。

正因为范文程老谋深算,所以在多尔衮死后对其党羽进行清算时,范文程躲过一劫,并且重新出山,官运亨通,直到告老病逝。

康熙五年,病逝,年七十岁,谥号文肃,康熙皇帝御书“元辅高风”。九、小结:

范文程的一生,也是波澜起伏的一生,从一个小秀才最后成为国之良辅,历经四朝不倒,又可谓老谋深算,也可以说是一个最为成功的汉奸。

其他网友回答

这道题潇生来答。

纵观古今文人禀烈性自居,不惧贼寇之事比比皆是,前有唐代颜真卿于阵前痛骂安史贼将李希烈,终被缢杀;后有宋代陆秀夫拒不苟活,携帝蹈海赴死。这是属于中国文人的骄傲与精神,但世有黑白,有刚烈之人就自有贪生之徒。宋末皇族子嗣、书法名家赵孟頫坦然降元;明末东林党魁,文坛领袖钱谦益写降清表;此等丑闻也是不胜枚举。今日潇生想谈的是另几位在当时的情形下“通敌卖国”的文人。

魂断宋朝陇西梦,西夏名相、北宋巨患——张元

张元,本名张源,出生于陕西华阴,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当然要出仕为官,一展胸中伟业。可是天下从来不缺有才的文人,尤其是宋朝,张源屡试不第满腹牢骚,与几位相熟旧友流连于大街上游荡,喝酒外加吐槽。

后来又想在边关献策以求晋身,可边关武将也没听几位初出茅庐的穷酸文人的话,还将其赶了出去。张源等胸中怒气郁结,返回家乡又因犯法为华阴县令毒打,一气之下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与吴久侠反出宋境,前往西夏。

途中为求标新立异,将夏主李元昊之名拆为自己和吴久侠的名字,改为“张元、吴昊”

《西夏书事》记载:“过项羽庙,沽饮极酣,酬酒像前,悲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大恸而行。既入国,二人自念不出奇无以动听,各更其名,相与诣酒肆,剧饮终日,引笔书壁曰“张元、吴昊饮此”。”

此时西夏甫立,李元昊很在乎市井言论,当他听说自己境内出现了两个放浪形骸的文人还敢将自己名字“元、昊”取来玩弄,怒火中烧的李元昊下令抓二人入宫奏对,张元出口成章,满腹韬略一下就征服了这位党项豪雄,赏赐、爵位、官职毫不吝啬地疯狂洒出。

当二人叛宋的消息传入宋廷时,宋仁宗大怒:

下令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

如此做派,张元心中“大丈夫生不得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的疯狂因子彻底爆发,接任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从平民一跃而成炙手可热的朝堂巨擘,此时的张元一定在想:“宋国啊,自此以后,咱们之间的游戏可就开始了!”

同年,宋朝户部尚书夏竦兼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刚一到任,夏竦立刻发榜:“得赵元昊首者赏钱五百万贯。”而张元听闻后,暗中派西夏人扮作贩夫走卒潜入宋境,私下发放传单,印着:“得夏竦首级者,赐钱三千文!”

夏竦听闻后,气的几欲吐血。

一年后,宋庆历元年(1041年)韩琦部将任福不听调遣,被西夏激将引兵深入,全军覆没于好水川。韩琦精心训练的万余人马一朝丧尽,倾尽心血打造的大宋西北防线被撕开口子,北宋泾原路驻扎的兵将几乎尽没。

始作俑者便是张元,好水川之战后,张元题诗界上寺庙: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这一战直接废掉了宋朝边防,环庆、秦凤两路兵马纷纷来援,宋朝不得不云集数十万大军拱卫西北,同时自澶渊之盟后就一直蛰伏的辽国趁火打劫,庆历增币自此而始。

吕思勉先生评价道:“宋朝屯大兵数十万于陕西,还不能戢其侵寇。到1044年,才以岁赐成和”

在之后的数年里张元令夏军屡屡攻宋,几番大战覆灭宋军精锐数万,猖狂至极的元昊对辽国也不再恭敬,对辽国和亲的公主大为不满,而在1044年辽夏战争中,元昊击溃了辽兴宗的部队,为了避免辽宋夹击,元昊决定暂时向宋称臣。

这可就气坏了张元,面对愈发暴躁自满的元昊,张元怒急攻心,不久病亡。张元虽死,但他的存在令宋朝主战派受创严重,韩范二人分裂,庆历党争彻底爆发,令西夏的建立成为了既定事实,宋朝的陇西彻底成为了横贯一个朝代的巨型包袱。

魂断宋朝陇西梦,张元绝对是“通敌卖国”的文人中名列前茅的存在。

名声虽不显,恶事延百年、二臣贼子——孙之獬

提到“降清”的汉奸,我们会想起很多人,譬如: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钱谦益、刘泽清、刘良佐……等等。但若是提到潇生最恶心的人,除却某几位灭明急先锋外,当属孙之獬。

孙之獬何许人哉?

此僚字龙拂,山东省淄川县人氏,为明朝天启年间进士,因此时魏忠贤权倾朝野,故此献媚于阉党,任职翰林院检讨,恣意一时。

后在清算阉党之时,被罢官遣送,但不久清军入关,孙之獬倒头就降,获封礼部右侍5郎,竟恬不知耻地主动剃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等汉家习俗当不需赘言),卸我汉家衣衫而改换清廷服饰,甚至勒令全家立刻效法自己,剃发易服。

当他梳着金钱鼠尾辫,穿着满族服饰,来到朝堂时。满人对这个东施效颦的家伙不加以辞色,汉臣对这个臭不要脸的贼子更是横眉冷对,一时间孙之獬无地自容,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而孙之獬竟不知悔改,上书要求对清廷的“剃发令”严格执行,勒令京师必须十日内完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此而生。一时间汉人群情激愤,连蒙元都不曾干涉的衣冠束发,却被孙之獬给捅破了天。

“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而孙之獬呢?不久,因羡慕其他汉奸们招抚地方获得高官厚禄,他主动要求抚平江西,于是加封兵部尚书衔,前往江西。

恶人自有天收,草包的孙之獬后因“久任无功,市恩沽誉”罢官返乡,不久山东人谢迁率领乡民起义,波及到了淄川。孙之獬自是逃不过农民军的追捕,将其五花大绑送往谢迁面前,谢迁早就听闻此僚的所作所为,狞笑着令下属用钢针扎遍孙之獬的身体,边扎边往里面塞入毛发,冷声说道:“我为汝种发!”

就这样这个小人在哀嚎中死去,顺治听闻此信后本想为其哀悼,赐他哀荣,但遭群臣反对,就此作罢。乾隆更是诛心,将其写入《贰臣传》,这些事孙之獬恐怕做梦也不曾料到。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文人通敌叛国的非常多,由我来一一叙述一下。

西周太子姬宜臼的舅舅申公——为了保住自己外甥的地位引入犬戎兵,间接导致灭了西周

战国赵国末王的宦者令郭怀——为了荣华富贵,葬送了赵国

西汉陪嫁匈奴的太监中行说——这厮干的卖国坏事太多了,虽然他是为了泄愤,但是毕竟是汉奸

唐朝借回鹘兵镇压黄巢和安史的唐肃宗李亨——长安洛阳两都被回鹘兵烧杀抢掠——这是说好的报酬。

北汉末代国主的养子刘继业——就是杨业,杨老令公了,抗辽英雄没错。但是收受宋太祖的贿赂,反戈北汉国主,卖了北汉。一点抚养之情都不念,哪怕卖了国你把国主放跑也可以啊,赶尽杀绝。从小养到大,养了十几年,就养了条白眼狼。

很多人说吴三桂是卖国贼,准确的说他不是卖国贼。因为那时候作为山海关总兵的他扼守山海关阻挡清兵。结果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上吊了。他面临两条路,一个勤王,一个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但是李自成做了件事情直接导致他走了第三条路,放清军入关——李自成总兵劫掠路过他家,抄家过程中杀了他父亲吴襄,抢了他小妾陈圆圆。杀父抢妻之仇不共戴天,正巧清兵说要为崇祯报仇……

清康熙,这厮在教科书上说打赢了俄国鬼子,可是我们看尼布楚条约的时候看来看去少了一大块地方。怎么打赢了还割地?看来中法镇南关战役所谓中国不败而败不是首例了。

清慈禧,量中华之力博诸国之欢。这句话太tm卖国了。

袁世凯,为登帝位秘密和日本签订21条。

民国时期的卖国贼如下:

一、汪精卫

汪兆铭,祖籍浙江山阴,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纵观他的一生。一辈子的英明一朝尽丧这很不科学。用后六年时间卖国求荣,贪图权势,奴颜婢膝,鱼肉百姓。真是匪夷所思。这难道是日本人的无间道?还是他隐藏的太好了,民族气节,生死大义也能装出来,一装就是五十多年?

二、陈公博

陈公博在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时,得到了汪精卫的大力帮助。1925年4月回国后,廖仲恺亲自介绍他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陈公博先紧紧追随汪精卫,后又与蒋介石打得火热。由于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矛盾十分尖锐,陈公博反复权衡,还是选择到武汉,投入汪精卫的怀抱。

 抗战爆发后,他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汪精卫伪政权的第二号大汉奸。陈公博一生在政治上变化多端,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下场:1945年8月25日,陈公博夫妇等人乘机秘密离开南京飞抵日本,10月3日又被强行引渡回南京,关押在老虎桥监狱。

三、周佛海

 周佛海是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同时又是个颇有文人气息的汉奸。早年是小有名气的共产主义理论家,后来又成为三民主义理论家,再后又是汪伪“和平运动”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一贯善于文墨、勤于写作,写的内容却经常见风使舵、变化多端。

 周佛海甘当汉奸,但绝对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成立伪政权后,他在日本人默许下,做诱降重庆政权,谋取“全面和平”的联络工作,同时不忘瞒着日本人和汪精卫,向重庆时时表明自己的“苦心为国”的合作意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预感到日本必败,更是频频向陈立夫、戴笠、顾祝同等人示好,如出面保释被捕的国民党要员、搞物资交换、在自己家中设立与重庆的直接联络电台、允许国民党特工在自己身边公开或秘密活动等。

下场:1947年3月,蒋介石发布特赦令,将周的死刑减为无期徒刑。在国民党逮捕和判刑的2万多名汉奸中,周佛海成为唯一得到特赦的汉奸要犯。但周长期恐惧,重病缠身,已是时日无多,不到一年即病死监房。

其他网友回答

许衡,汉奸的精神祖师。

北宋之前,社会整体舆论是“华夷之辨”,做汉奸是让人瞧不起的。然而,在南宋末年,在金国控制区域,出了一个奇才,名叫许衡!他创造了这么一个理论,即:“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用如今的话来说,这就是追求文化认同,忽必烈、多尔衮等来了,只要认同儒家,那么就奉他们为明主。

不夸张的说,这一理论出现,可谓惊天动地,因此从此文人投降卖国,有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没了精神障碍。大家不妨想一想,一个文人投降异族之后,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自己,我这是找到了明主,虽然皇帝是异族,但信奉了儒家,已经是“中国人”了!因此,许衡成了汉奸的精神祖师!

汤斌,清初的驯静奴隶!

汤斌是清初的重臣,如今几乎都是这么评价他,非常的正面: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所以被尊为“理学名臣”。需要注意的是,理学是清政府的官方哲学,所以用“理学名臣”来评价,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对于汤斌为人,梁启超有过评价,即:“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可以说,汤斌的榜样行为,“煽三百年来恶风”,对中国影响极大!

其实,关于此人,还有三点值得一提,(1)对清初满人圈地等恶政,汤斌为何不敢站出来多说半句话?(2)在顺治康熙大规模文字狱之后,汤斌被拿出来作为典型,可见汤斌骨头有多软,(3)近代邹容称汤斌为“驯静奴隶”。因此,汤斌虽说清廉清苦,但却一点都不值得钦佩,因为这是一小人!

其他网友回答

夷狄入华夏,则中国之。这句话和平年代可以适用。在战争年代这么干的文人都属于叛国,这句话的提出者许衡为儒家投降主义提供了法理基础,很多文人这么干,但不敢这么说。

如果这句话不好理解,我换个角都跟你解读。如果当初日本人征服了中国,那中国又多了一个融合民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