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哲学(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看山无所谓是不是山)

网友提问: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优质回答:

此话偏向唯心,是指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一种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看山是山,这是一种肯定。看山不是山,这是一种否定。看山还是山,这又是一种肯定。

其他网友回答

是唯物主义

其他网友回答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包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思想。既非唯物主义也非唯心主义,即是唯物主义也是唯心主义。即是可以是物质决定精神,也可以是精神决定物质。相容相即。这是一个究竟菩提的境界。非有非空,即有即空,真空非空,妙有非有,妙山非山。正所谓“山河大地是如来”,“山河大地化为无上正遍知觉”,破除一切执着,执着是凡人的心,不执着是菩提心,即不执着唯物主义,也不执着唯心主义,彻见妙境,究竟菩提。

从上面的提法,和《金刚经》中的“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的意思一样。是佛教的内容,佛教从究竟上来说,是非唯心主义也非唯心主义的。而从方便来说,是可以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方便来度众生从而使众生觉悟的。如密宗采用坛场,使修行的人进入坛场这个物质的结构而增加福德智慧,进而觉悟证菩提,是物质决定精神,是属于唯物主义的方法。显宗建立塔庙使修行的人观看礼敬而增加功德福德,达到觉悟而证菩提。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胜妙境界可以使人民见到时能增加功德福德而觉悟等等,都是以唯物主义的形式为方便,是物质决定精神,是属于唯物主义的方法。禅宗直指,相从心转,从心方面进行参悟开导,是从心的方面以心的形式作为方便进行修行,是精神决定物质的,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方法。究竟上,无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如《西游记》中须菩提讲给孙的偈颂所说的“若知无物及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无模样,一颗圆光含万相。”一样,非唯物主义也非唯心主义,是无物和无心的菩提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咱们高中的哲学教材认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就是唯心主义。实际上,在我看来,西方哲学从来就没有过唯物主义哲学,而不论是西方的唯心主义也好,唯物主义也好,它们同属唯心主义。因为世界的本质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意识和物质密不可分,不能泾渭分明地分割开,因为物质具有意识性,意识也具有物质性,物质和意识本就是一体的,你把这个本质的东西通过分别、分析的手段分离开,就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本质性的东西,从它被分离的那刻起,一切就已经变质了。那么以分析为前提和逻辑基础的一切西方哲学和一切的西方文化,它或者说它们的一切错误也源于此。用数学表达式来说,我们知道1+1=2,但是哲学的数学表达公式不是这样,而是1+1=1,1=0。也就是说哲学的数学表达公式是1+1=0。世界的本质是0,而它的表现形式物质和意识却是那两个1,既然物质和意识是表现形式,那它们就是现象,而并非本质。所以西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它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现象当做了本质,因此它们全都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在否定了西方哲学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唯物主义哲学是什么?到底谁才是唯物主义哲学?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既然明白了西方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那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我们伟大的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牛逼的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一体的哲学。我们现在明确了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唯物主义之后,我们再来说什么是唯物主义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唯物主义,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概念来阐述这个问题,用我已经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述,那就是心物一元、知行合一、体用合一、色空不二等等,基本上儒释道三教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都在这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既统一了物质和意识,也就是现象,又超越了物质和意识,也就是超越了现象层次,从而真正上升到了对于世界本源认识的极致境界。其实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规矩,统一物质和意识这是第一层次的否定,超越物质和意识,就是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用道家理论讲,就是庄子的齐物论。所以什么是唯物主义?就是既统一了物质和意识,明确了物质和意识的密不可分性,又超越了物质和意识的现象层次的哲学,这才是唯物主义哲学。当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这种唯物主义哲学,你也可以叫它唯心主义哲学,叫什么都无所谓。明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自然就知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主义了。关于看山是山的禅宗三境界的理解,我在我的头条里,已经做过最简短最明确的答复,这里不再重复。但是这里我再说一个题外话,就是关于王东岳先生对于哲学的解读。他说哲学本身是不求用的,这个我承认。但是他说马克思不是哲学家,而是哲学应用家,并且他还说凡是求用的这些人,就根本不明白这个时代的哲学讨论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了。关于这个观点我是绝对不敢苟同的。马克思既是哲学家,也更是哲学应用家。为什么这么说?王东岳先生的观点错在哪里?首先,我承认哲学和科学一样,它本身是不求用的。原因何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梨这个东西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没有人之前,它就静静地待在那里,梨树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结出梨,梨没有人吃,然后烂掉或者掉下来,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梨的不求用。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的本源就是如此,自然而然,不求为任何人所用,它按它自然规律发展变化,所以对于人来讲,它是没用的。虽说它对人没用,但是不等于它没用。但是当人出现以后,一切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人要生存就必须要通过剥夺别的生物的生命,来转化成维持自己生存所需的能量,那么这时候梨就遭殃了,人不但能任意采摘梨吃,还学会了种植梨树从而结果的这一本事。虽然梨还是不求用,不求为人所用,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知道了梨的用处,梨的这个有用是针对人或者需要靠通过吃它来维持生存的生物而言,是有用的。因为梨虽然本质上无用,但是从现象上讲,它又变得有用。那么这就涉及到了人和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了。那么王东岳先生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哲学无用论和哲学有用论,其实也跟这个梨的道理一样。哲学不求用,或者说哲学无用,是从哲学的本质上讲的,哲学无用,并不是真的说哲学无用,而是看哲学怎么用,哲学为谁所用。也就是哲学或者是科学和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那么王东岳先生承认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却否定了客观事物与人的意识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哲学本质上是不求用,但是哲学也有其为人所用的另外的属性。因此,马克思不但是西方哲学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应用哲学的大家。而且马克思不但理解了他那个时代哲学所要表述的问题,而且还把哲学与人的意识联系了起来,用哲学来指导人类的行动,这不但是对于之前西方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也是在实践角度对于西方哲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