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能做到:父母在,不远游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论语·里仁篇》是儒家思想的宗。儒家思想所涉及的最重要的词语都出现在本篇里面:仁,德,利,义,礼,孝,君子,小人;用于表态的关键词也出现了:智知,唯,劳,怨,贤,志,好,去,患,耻和恶。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呢?这篇不但给予了答案,而且围绕这个根源,全面地导出了孔子思想的内涵。研究儒学,应当由此篇开始。
“忠恕”是孔子自己行为之道,是其思想根源,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还有一个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是他的理想,毕生追求。上面列出的儒家重要词语都是围绕“忠恕”展开的,阐释构成“忠恕”的思想框架。
本题出于该篇,但是引述不全,应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词,游和方。儒家其它文篇都有运用和解释。
游,指的是随意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出现在《礼记·学记》中“。。。。游其志也。”
方,指的是官,且是重官,大官。《礼记·王制》载有“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代表天王镇府一方,替天行道,安抚治理。
儒家思想从来没有鼓励成为庶民,可以为士,更崇尚君子。这些人都可以为国为官。父母在,你可以在“百里之内”或“千里之内”做官;如果受命,再去“千里之外”做方伯,当重官,大官,替天王守江山。这就是孔子之道的孝忠。不是不游,是受命而游。忠孝两全由此而引来,受天命大于孝。
其他网友回答
《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真意是:父母在,不要疏远出游,即要出游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十九章,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以往的翻译多错,其真意是:父母在,不要疏远出游(即要出游的意思),出游必须有游的方向、地方和方法。
根据:
例如:远小人,不远君子,意即不疏远君子。由此可证,“不远游”是不要疏远出游,即要出游的意思。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其实每个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出去远游呢?
陪伴父母是每个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远游的意义要么是在家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抑或是避免父母因为自己的远游而担心。如果是自己出门没有一个好的去处,会使得父母更加担心子女,所以必定要游必有方。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工作的话,打电话回家给父母,父母总是会给你报喜不报忧,因为你在外远游是有更好的发展,父母不想让你担心。
自古忠孝两难全,如果是选择了离开家乡就一定得有志,有利益万事的要去做,就可以选择离开父母去实现更加伟大的抱负,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