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匈奴没那么厉害,而到了汉朝却尾大不掉?
优质回答: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不同于汉代的匈奴。
历史上匈奴是一个族群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在很多人眼中,中原王朝是不断更迭的,甚至上过中学的国人都能够讲出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会背“朝代表”——比如秦以后中国就完全进入了“封建社会”云云。
但是大家看待异邦异族,就完全是另一个视角了。好像罗马就是罗马,一直是到处都是配着喷泉的大理石宫殿,里面的肌肉男元老们都穿着雪白的亚麻托卡袍,没变过的样子。殊不知 在奥古斯都大帝以前罗马并没有几座大理石宫殿;而托卡袍也在帝国初期变成了上等人的朝服或普通公民的“大礼服”,寻常生活在极少用得着。而国人看待匈奴也是一样,似乎匈奴在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古典版的“战斗民族”全然不知匈奴内部既有突厥语系的部族,也有属于通古斯、印欧语系的民族;而匈奴在政治上也是盛衰无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不是个一直强大统一的草原王朝。
比如《史记?匈奴列传就记载》: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匈奴有时统一,有时分裂,有时强大,有时弱小。在春秋战国之际匈奴也出于“战国时代”各部族之间都很独立。而头曼单于时期匈奴也未建立大一统的“帝国”。不过确实在头曼单于时期就,中原王朝就开始和匈奴爆发了战争,也就是秦始皇帝北伐匈奴。我们来看看秦始皇帝打的这一仗,秦始皇二十九年(218B.C.)蒙恬率军三十万北伐,三年后尽得河南地(今河套地区)。以其地为九原郡。这就是秦朝攻打匈奴的全部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帝以三十万大军整整打了三年,可以说明匈奴的实力也到了一定地步。
后来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建立了比较严密的政治结构,此时的匈奴才算得上一个大国,并不断的骚扰汉朝边疆,不仅在白登之围一度困住了汉高帝,并在日后收留韩王信、燕王卢绾这些汉朝的“反叛”,和汉朝结了怨仇。
东周时匈奴贵族的金冠。
东周时期匈奴的金鹿顶子,受到斯基泰艺术影响很大。
此后,匈奴于汉朝虽然号称强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给汉朝带来什么大麻烦,虽然几次入口,一度打到甘泉宫。但这只一次小规模的突袭,真正的大战役中匈奴连汉朝边疆一个郡城都没打下来。而且当时主流意见是反对想匈奴全面开战的,并不是因为匈奴有多强悍,而是不值。比如晁错就指出: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匈奴尤其是武器、训练、军队上差汉朝太远,但是就是能吃苦能受罪上比汉朝士兵要“出色”,而且打匈奴就是再和自然环境环境打仗——赢了也是得不偿失所以,不值得去打。
事实也证明晁错所言不假,整个两汉四百年间,南侵的匈奴都尽量避免主场攻城与野战正面会战,因为匈奴人直到自己拿点家底儿根本就输不起。而匈奴武功最强悍时期恰恰是在汉武帝后期,因为汉武帝的各方面折腾,已将富庶繁华的汉天下搞的哀鸿遍野。北伐匈奴也是先胜后败,以至于卫霍之后每两次对匈奴作战都是汉军主力就覆灭而告终,李广利的七万骑兵被匈奴团灭,李广利投降后又被杀死用来祭神。此时的汉朝边防空虚,不仅匈奴、鲜卑、羌人这些小“杂鱼”们也来天天来抢劫。直到后来汉宣帝时,乌孙国母解忧公主派兵助战“断匈奴右臂”,打得匈奴人口灾难性伤亡三成左右,旋即分裂为“南北朝”。南匈奴入觐长安,降伏汉室,匈奴侵扰中原的忧患才再次消失。
两件匈奴金饰,都是给战马用的,可见其工艺水平之高。
现代人想象的匈奴人举办宗教仪式。匈奴人肯定是主要以萨满教为主,但是考虑的“祭天金人”的存在,不排除也有信奉佛教的少数。
其他网友回答
匈奴国力的迈向强盛,是从冒顿单于开始的,而冒顿单于的崛起,就是在秦汉之交。
以王国维的研究,匈奴的前身,是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到了战国后期,才有匈奴这个名称,其实是北方诸多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中,逐步融合的一个民族。
在战国后期, 匈奴已经崛起,成为赵国北方的一大边患。后来,由于李牧采取诱敌深入之战术,一举消灭十余万匈奴骑兵,令匈奴元气大伤。只是后来赵国的力量都用于对付秦国的进攻,匈奴得以有喘息之机。在秦灭六国后,匈奴的力量已不容不觑。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蒙恬势如破竹,一口气把匈奴人赶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夺取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设四十四县,置九原郡,在黄河沿岸修筑城池要塞。之后,蒙恬又渡过黄河,攻取高阙、阳山、北假等地。由于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来无影去无踪,很难深入进攻,却又不得不防。
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筑长城防线。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故而称为万里长城。但是这个万里长城,与现在的万里长城其实不是一回事,因为秦长城早在历史的风沙中损毁殆尽了。蒙恬主持修筑的长城,是在战国时代秦、燕、赵三国长城的基础上,缀连而成,也并非完全新建。
蒙恬北伐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为了夺回河南地,头曼单于多次反扑,均被蒙恬打败,无奈之下,他只得迁往荒凉的北地。
由于遭到赵国与秦国的两次巨大打击,匈奴的力量甚至不如两邻国,东胡与月氏日臻强盛,匈奴处境尴尬。在这个时候,一位冷血枭雄横空出世,如旋风般席卷辽阔的草原,带领匈奴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个枭雄就是匈奴历史上传奇人物冒顿。
冒顿的父亲是头曼单于,头曼年老另有新欢,新欢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单于开始考虑废掉太子冒顿。他派冒顿出使月氏,准备借月氏人之手,除掉自己的儿子。然而,冒顿大难不死,凭借自己的胆略与智慧,单枪匹马逃回匈奴,并着手开始疯狂的报复计划。
冒顿训练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要求骑兵们对他无条件地服从。他发明了鸣镝作为训练工具,鸣镝射向何处,所有射手必须毫不迟疑地将箭射向鸣镝的方向,违令者处斩。他的训练冷酷无情,为了考验战士的忠诚,冒顿冷酷到达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他甚至牺牲心爱的女人,以考验战士们的忠诚。冒顿在一次练兵中,突然以鸣镝射向自己的爱妾,骑士万箭齐发,把这位可怜的女人射成一只刺猬。
这种血腥的训练,使冒顿锻造出一支忠诚且勇猛果断的部队,并在一次狩猎时,干掉父亲头曼单于。杀父弑君后,冒顿自立为单于。他雄心勃勃,不仅要成为匈奴之王,还要成为北方草原之王。
当时东胡与月氏,实力非常强大,特别是东胡之王,根本瞧不起匈奴。为了给这位新单于一个下马威,东胡王派人前往匈奴,索要单于坐骑与爱妾。冒顿不露声色,答应东胡王的要求。东胡人嘲笑冒顿的懦弱,得寸进尺索要匈奴东部的土地。
可是东胡王错了,精于谋略的冒顿只是故意示弱,目的是使东胡放松对匈奴的警戒心,他落入了冒顿所布置的陷阱。冒顿发现东胡已经没有任何戒备了,时机成熟了,他马上动员倾国之兵,以迅雷般的速度,践踏东胡的土地。毫无防备的东胡,竟然在匈奴人的一击之下,完全崩溃,迅速灭亡了。
冒顿挟狂胜之余威,杀入月氏。月氏乃西北强国,拥有十万战士,在冒顿铁骑的打击下,几乎没有抵抗力,一战即溃。
冒顿刮起的匈奴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写了北方草原的权力版图。匈奴、东胡、月氏三强并立的局面,变成为匈奴一枝独秀。所有的北方蛮族,都在匈奴的铁蹄声中深感震憾与恐慌。冒顿成为高高在上的北方之王,此刻的匈奴,其土地的广袤,几乎可以与汉帝国相媲美。
匈奴崛起的时间,与大汉帝国开国基本同时,因此,两大强国开始碰撞出巨烈的火花,汉匈战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场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能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战国时期到汉朝,中原诸国都在不断地发展,难道匈奴就是一成不变的吗?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赵国,尚能抵御匈奴,但大一统的汉朝,却抵御不住匈奴,真的是因为大一统的汉朝不如割据一方的赵国吗?
毫无疑问,统一的汉朝实力是远在赵国之上的,因为无论从物资还是动员能力,都是如此。所以,造成赵国名将李牧能随便虐匈奴,而汉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匈奴没有优势的最大原因,就是匈奴变了。
战国时期,匈奴不过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中的一个小部落而已,它的力量远远没有后来那么大。一直到秦朝时期,匈北方与匈奴并列的还有两个巨大的游牧帝国,东胡和月氏。据记载,当时匈奴头曼单于面临的局势是”东胡强而月氏盛”。所以,在中原诸侯割据时,漠北也是如此,赵国与匈奴作战,实际上就是两个不同体系下诸侯国的作战而已。当还是一个漠北割据政权的匈奴,遇到中原大一统的秦王朝时,匈奴立刻吃瘪,贾谊的《过秦论》提到,秦将蒙恬”北却匈奴七百里”,《史记》也记载,”头曼(单于)不胜秦”。
然而,匈奴的崛起,就是从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开始的。据记载,冒顿单于在杀父继位后,先是消灭了宿敌东胡,向西又大败大月氏 使之远走中亚,南并楼烦,甚至控制了整个西域。匈奴此时真正成为了漠北草原上唯一霸主。再加上此时正值楚汉争霸,匈奴趁机夺回了被蒙恬开拓的河套地区。史记记载,此时匈奴”控弦三十万”,可见其势力之强。
对于这样的游牧帝国,百废待兴的汉朝自然不是对手。
因此,匈奴实力的增强,是其面对中原政权时表现不同的最大原因。
除此之外,由于汉朝是统一的政权,其与匈奴的边境线极长,这也造成了防御力量的分散注,每一点防御的薄弱,只要匈奴每次攻击一个点,那么汉朝的边境就很容易被攻破。而由于赵国时期边境较短,自然可以集中力量进行防御。这也是一个原因。
以上。
其他网友回答
匈奴真正崛起的时间是在秦汉期冒顿单于掌权之后,战国时期的匈奴实力并不强,还受东胡和月氏等强敌的环伺,而战国时期实行普遍征兵制,国家常年处于战争状态,诸国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军队,而秦赵诸国普遍民风彪悍,匈奴除了偶尔派出万人以上的骑兵进攻南方,大多数时候只敢小规模袭扰,并且还被李牧等名将一再吊打,基本处于被虐的地位。
战国时期,北方的草原上活跃着胡林、楼烦、匈奴、月氏等许多部落,一直到秦国开始攻伐六国前后,匈奴才逐渐开始强大起来。
此时,匈奴不断南下进行袭扰,但规模有限,且遭到了秦赵燕三国的强力阻拦。
秦人民风彪悍,以军功论行赏和地位,早早就把西戎打的大败,对草原民族拥有充分的作战经验,匈奴和秦军打,占不到便宜。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成为战国军事实力第二强的国家,尤其是骑兵天下无敌,不断北上扩张,先后设立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赵军在李牧的带领下,一次就剪灭匈奴十万骑兵,整的单于十多年不敢派兵南下。
燕国在燕昭王时期,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国土一度拓展到辽东以东,对匈奴也形成了相对优势。
有三国组成的军事屏障,使得战国诸国之间无论打的如何激烈,匈奴也无法趁虚而入,染指中原。
在秦赵燕三国中,由于地理因素,赵国受匈奴袭扰最严重,在常年的对匈奴战争中,赵军的战力越来越强。
李牧常年带兵镇守赵国北方,他一般不主动袭扰匈奴,而是不断养精蓄锐,用诱敌深入的方式,不断给予匈奴打击。
匈奴单于吃了几次大亏之后,就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大举南侵,毕竟匈奴南下是为了捞好处,损失过大就得不偿失了。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匈奴在秦汉时期的“发家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蒙恬率30万军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把占据河套地区的匈奴赶往更北的地区。
秦末局势混乱,匈奴冒顿单于趁机于公元前209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对中原地区构成了直接威胁。
同时,匈奴秦朝灭亡前后已经攻灭了东胡,还逼的月氏人西迁,逐渐成为草原上拥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刘邦想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亲率32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率领的40万骑兵围在了白登山。
当时刘邦登高远望,发现匈奴的实力实在太强了,匈奴在白登山东西南北四个放向布置了大量骑兵,西面清一色白马,东面青马,北面黑马,南面红马,几乎一眼望不到边。
没办法,刘邦不得不向匈奴求和,后来的70年,汉朝一直以和亲和各种贿赂来维持双方的大致和平,但匈奴依然袭扰不断。
公元前166年,匈奴彻底击败月氏人,把他们的王的头骨做酒器,月氏人不得不逃往中亚,在中亚建立了贵霜王朝,虽然是匈奴人的手下败将,但依然还能称霸中亚,可见当年匈奴的强大。
同年,匈奴单于率14万骑兵大举南下,一路抵达陕西凤翔,直逼长安,汉朝出动十万骑兵迎击,不过匈奴人没有与汉军正面作战,而是且战且退,劫掠一番后就北还了。
基本上在冒顿和老上两位单于统治的50年间,匈奴处于北方草原的绝对统治地位,并迫使西汉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即位多年后,汉朝以百年发展之积累,倾举国之力多次北伐匈奴,才彻底扭转了劣势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北方游牧部落(应该有匈奴部落)在西周末期贵族的内引下,攻破了西周都城,造成西周灭亡,东周起,春秋五霸时,五霸争雄,游牧剩机蚕食中原土地,一度发生危机。后齐恒公说服各诸候一起联兵,驱逐了,游牧人。到了战国时期,诸候国建长城防御游牧人,到秦统一时,匈奴人强大了统一了游收各部,但秦更强大,出兵30万,将匈奴人赖以生存的河套地区夺回。但不久秦内乱,匈奴人又回来了,在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相争这段时间,匈奴人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更加强大了,而初立的汉朝,经过十几年的内战,人丁不兴,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所以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处于战略防御,到了汉武帝时,国力恢复了,经过拉据战,终于击败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