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湘军与太平天国(曾国藩的湘军在与太平军的诸多战役中)

网友提问:

未解之谜: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哪支军队的人数多?

优质回答:

太平天国祸害无穷,把整个南中国搅得民不聊生。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浙江,各地组成乡勇,保境安民。乡勇算湖南的湘勇最厉害,他们能够独立作战,最后成为湘军,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埋葬人。而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的乡勇必须配合清朝政府军作战,而且被太平天国匪军打败。太平天国军队烧杀抢掠,把这几个省份的人杀怕了,见到太平天国匪军一哄而散,根本没有战斗力。但是领饷却很积极。就是这些没有战斗力的乡勇,致使太平天国匪军长驱直入,占领南京,建立伪政权。祸害江南人民。

最后湘军成为了消灭太平天国的主要中坚力量。

要说太平天国匪军多还是湖南湘军多呢?

太平天国伪政府占领了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许多地方,主要收刮民脂民膏的地方在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域的下游平原,太平天国的兵员,粮草,财政收入基本上来源于这些地方。尤其是鄱阳湖平原的粮食,湘军和太平天国匪军在这里展开了鄱阳湖水战,太平天国伪政府想打通赣江,抚河水道,把江西的粮食运往南京。

太平天国伪政府控制的地区,也是和湘军,政府军激战的地方。湘军兵员大部分来自湖南,最后湘军水师扼住了长江水道,掐死了太平天国的财政命脉,粮食命脉,和兵员补充命脉。最后太平天国匪军渐渐失去了优势,湘军却增加了优势,包括兵员财政的优势。湘军实际人数超过太平天国匪军的优势。

湘军兵多将广对南京进行了围困,太平天国军队逐渐走入了失败的低谷,湘军人数远远超过太平天国匪军。

最后以压倒优势夺取南京,消灭太平天国伪政权。

其他网友回答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单论兵员数量,曾国藩的湘军完全没法和太平军相比,哪怕把李鸿章的淮军合并到一起,也不如太平军。

太平军的兵源是东南各省广大的基层劳苦百姓,而湘军的兵源多数来自于湖南一省,这是最本质的区别。

而且太平军后期节节败退,并不是因为曾国藩的湘军兵力占优,而是由于内讧和兵员素质、以及天王洪秀全自己的原因长导致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前提:

第一,初期的太平军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完全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初期时,清政府各级官员的怠政导致的。

甚至是有些官员为了邀功行赏,要么干脆隐瞒不报,要么就是虚报战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太平军迅速发展壮大。

第二,初期的清军完全是一种一触即溃的状态,这和后期的清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满洲八旗军的腐败程度早在乾隆时期就出现了大幅度下滑,长期骄奢淫逸的生活使得“满洲勇士”不再愿意为满清朝廷继续卖命。

各地的绿营兵、蒙古骑兵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败。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清政府的各级衙门、官吏吃空饷、变卖武器装备的情况屡见不鲜,整个官场的灰暗深不见底。一些制造武器装备的军械所、衙门成了官员们吃拿卡要、发横财的私人衙门。

军队腐化程度,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第三,后期的太平军中充斥着大量的投机分子,这和后期敢打敢拼、普遍装备了步枪、榴弹炮、完全采用西式战术思想武装起来的清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太平天国政教合一,洪秀全既是实际掌权者,又是最高精神领袖。

在政治军事上,洪秀全在永安建制以后,实行了一套完整的功赏奖罚制度,使得太平军的战斗力迅速发展,穷苦百姓为了高官厚禄,往往舍命相博。

在宗教上,洪秀全整日专注神学,努力神化自己,蛊惑部下为其卖命。太平军称自己是“天兵、天将”,清军是“妖蛆”,妖蛆怎会打败天兵天将?所以早期的太平军各个都像打了鸡血。

洪秀全之所以造反会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戴,完全是抓住了当时广大劳苦百姓的心理。满清政府为了支付列强巨额的战争赔款,不断大肆剥削劳苦百姓,再加上各地的官吏常常为虎作伥,强取豪夺,最后买单的只有穷苦的广大基层百姓。造反,是要杀头的,出身于广西大山里的这些老百姓可能连《大清律例》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但是关于造反,是不可能不知道后果的。现在与其被满清酷吏、苛政压迫、甚至是饿死,倒不如放手一搏,为了活下去,去造反。

所以初期的太平天国还是比较得人心的,但是到了后来,一切就都变了。

首先是太平军内部等级森严,表面上说“天下众生平等”,但实际上统治阶级特权依然存在。

其次,为了争权夺利,太平军内部开始逐渐派系林立,藩王纷纷拉起自己的小山头。再加上洪秀全打下南京以后,迅速坠进了温柔乡,导致东王杨秀清的势力急速膨胀,为日后的天京事变埋下祸根。

最后,天京事变后,宗教神话理论完全破灭,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天王洪秀全不再是神。所以洪秀全开始变得疑神疑鬼,神神叨叨的不再相信任何人,在外,洪秀全大力提拔无能的宗亲,打压翼王石达开为代表的异姓藩王。在内,洪秀全实行大清洗,大肆逮捕屠杀异己。搞的太平军内部人心惶惶,纷纷带着部队成建制的投靠清军。

反观后期的清军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起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清军,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等人大力推动团练发展,使得曾国藩的湘系势力、李鸿章的淮系势力、各地团练茁壮发展。

这些后起之秀不同于以往的清军,这些清军作战勇猛,战斗意志坚定,肯为高官厚禄抛头颅洒热血。而且武器装备上普遍装备了步枪、榴弹炮、臼炮等新式武器装备,出操训练完全由洋人负责,这群洋教官训练出来的清军,他们的战斗理念已经完爆了从前八旗军和绿营军好几个代差。

后期清军以少胜多的战例屡见不鲜,清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往往都是以少胜多。而且后期的太平军已经是穷途末路,像纳王郜云官这种带着部队成建制投清军的,多如牛毛。

所以后期的太平军对上初期的湘军,兵力确实是多了很多,但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就完全没法比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光从数量上看,肯定是太平军的人数多。

历史上的湘军有很多支,曾国藩的湘军只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而已,各支湘军战法大同小异,这里以曾国藩的湘军举例,湘军由于薪水高,选拔标准高,训练严格,所以兵员一直不多,哪怕曾国藩直辖的湘军最高峰时期也不过5万人,太平军动辄几十万的野战军,湘军均能战而胜之,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制江权,后勤有保障。

第二,家乡子弟兵,靠得住。

第三,薪水多,收益高。

第四,战法上扬长避短。

双方武器差距并没有很大,在一些方面湘军还占有优势,在此战中,双方武器都基本差不多,主要武器是冷兵器,常见的军事用途的刀跟矛,甚至还有农具,比如锄头,长叉,短柄小斧,次要武器则是火器,最常见的就是被称为鸟铳的火绳枪了,但是湘军拥有购买自西洋的各类重炮以及火炮,还有清政府以及外国的支持,对面的太平军虽然也有洋炮,但是这些只是少数,只能通过走私来购买,没有湘军多,所以湘军战斗力比太平军高得多,从此战的经过也能看得出。三河镇之战中,导致湘军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而是双方巨大的人数差距,这场战斗中,湘军只有5000兵力,却要对抗来势汹汹的10万太平军。尽管如此,湘军仍然发挥了出色的战斗力,由李续宾这名猛将指挥,湘军甚至还一度占据上风。

三河镇之战时,太平天国已经处于下滑时期,而这一时期天京发生变乱,太平军内部斗争激烈,内讧导致太平军一大批优秀将领被清理,石达开也带着一批太平军出走,这一时期招募的兵源素质差,大部分是强制拉来的壮丁,战略战术虽然屡次大败清军,但是缺乏创新,打来打去还是那几样,被清军识破后就开始屡屡战败。而湘军这边已经将战斗力弱的绿营进行改编,并开始编练新的勇营,湘军也大量购买了洋枪洋炮以对抗太平军,双方之间甚至开展过一系列的军备竞赛。这场战斗不过是太平天国灭亡前的一次回光返照罢了,因为权力斗争,而清洗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军队内曾经的信仰也被无情的内讧所破坏,从这一时刻起,这场农民起义就基本可以说是已经完结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