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相传由 黄帝所创(孔子时期的服装叫什么)

网友提问:

中国最早的服装设计大师是黄帝吗?老子和孔子是如何穿衣着装的?

优质回答:

第一集:初试衣裳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衣又被人们习惯性地排在第一位,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服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我们熟悉的很多成语或者熟语,就可见一斑,比如衣食父母,颠倒衣裳,天地玄黄,文质彬彬,冠冕堂皇,衣锦还乡,经天纬地,孟母断杼等等。

这些词语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典故,更从服装的视角,积累了丰富的时代文化,和凝心聚力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服装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和聪明智慧,更见证着一个个大时代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变化。

那么中国服装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人文初祖黄帝为炎黄子孙设计的服装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的两位圣贤老子和孔子对中国人的穿衣文化又注入了怎样挥之不去的哲学理念?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衣裳第一集《初试衣裳》。中国衣裳的中国就不用说了,指的是咱们的祖国,而衣裳这个词我需要花几分钟讲一下。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似简单的一个词两个字,其实非常不简单。因为咱们的服装文明就是从这个词开始的!这个词呢它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读成yishang,最后这个字读轻音。我们这样读的时候,其实它是衣物的统称。比如说缝衣裳,洗衣裳,买衣裳。但是有的人一不小心就把它读成了yishang(一声裳),说实话,字典里是没有这个读音的。如果考试的时候这么答题,那恐怕是不得分的。这个词呢还有第二种读法,叫衣裳(chang),当这样读的时候,它其实是上下装的分称。在古代,管穿过在上面的服装叫衣,这个今天我们也是这样。但是管穿在下面的围裙叫裳(chang),上衣下裳也就是衣裳制。这是我们传统服装典型的行制。

在《诗经.齐凤》当中,有一首诗,写的是一个人早晨起来穿衣服,结果把衣裳穿颠倒了。也就是把上衣穿到了下边,把底下的围裙裳穿到了上面。他为什么会穿颠倒呢?因为他起的太早了!迷迷糊糊的,很慌乱。他为什么要起那么早啊?是因为他的领导在当时叫公,要求他早早的过去上班,所以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招之。

————《诗经.齐凤》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可见,在周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他们穿的是衣裳。并且那个时候干活,也是要起早贪黑。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最早选择了衣裳制呢?这个就跟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是以农耕为主,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关。首先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上下装分穿,都是一种方便劳动的选择。因为干活的时候,上下装分穿,可以把上装脱掉,这样既散热又灵活。干完活把上装穿回来,那么既体面又保暖。但是上下装分穿以后,下装穿什么?这个呢,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农耕民族,是在土地里劳作,如果穿裤子的话,裤脚上很容易沾上泥土,弄脏了。那个时候布匹纺织的不结实,颜色也染的不牢,所以洗不了几水,就没法穿了。因此穿围裙,这样的话泥土主要沾在小腿上,所以很容易清洗。回家的路上,淌一条小河就干净了。与衣裳制相对应的是衣裤制。衣裤制最先主要是那些需要骑马的游牧民族采用的。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衣裤制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服装的形制,当然源于生活了。但是我们的传统服装,它却远远没有方便生活这么简单。即便是上衣下裳这种看似简单的选择,它其中也有非常深邃的创意。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系辞》

在《周易.系辞》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件事,说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服装,是上衣下裳。是由黄帝设计的。他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服装设计大师。提起黄帝,我们中国人都会肃然起敬。因为黄帝,他站在了中国文明的开端,所以后人称他为“人文初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那么不论我们身体里头是否含有他的生物基因,我们都自觉自愿地把他当做我们的祖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千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围绕着刚才那句话,后人进行了很多解读。这些解读里头至少解读出了如下这些层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咱们中国的最早的服装——上衣下裳,是由黄帝设计的。

第二层意思,他的设计其实是有理念,有思想的。他是参照了天地,乾坤,这样的思想来设计的。上衣象征的是天,而下裳象征的是地。

第三层意思,就说如果是上衣象征着天,下裳象征着地。那么它的颜色上,应该跟他们有相同之处。那么天是什么颜色?地是什么颜色呢?古人认为,上天的颜色是玄色的,而地的颜色是黄色的。那么地是黄色的这个好理解,上天是玄色的,这个怎么理解?这件事它反映了我们古人的智慧。他们认为当出了太阳或出了月亮的时候,天色就已经不是本色了。所以要等到月亮落下去太阳还未升起来,黎明时分,那个时候所看到的那种深邃的,那种有层次,有内涵的黑里边微微地透出一点红色,那种颜色叫玄色。所以,上衣取玄色,就是那种颜色。

咱们古代有一篇经典文章《千字文》,千字文开头第一句话就说的是什么呢?“天地玄黄”。可见这个就是我们古人的世界观。像这种把世界观穿在了身上。这种大创意,大格局,的的确确非常令人敬佩。

第四层意思,古人认为衣服这样穿,就等于把天地穿在了身上,所以天人合一,等于把《易经》当中最牛的两卦——乾卦和坤卦穿在了身上。这个等于天道在社会的运转当中发挥了作用。所以取得了这个(天下制)效果。

如果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应该是黄帝用一套具有哲学味,神秘感的服装,把中华民族带入了文明的大门。这个是关键。

第二点我们看到这句话里头~垂衣裳~,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系辞》

图片发自简书App

‘垂衣裳’这三个字,被后来一些人解释为“无为而治”。“垂衣裳”相当于垂手而立。当然啦,无为而治是后来由老子明确提出来的。但是大家认为其实在黄帝的行为当中,已经有所体现了。那么历史也证明,无为而治的的确确在某些历史条件下,由于对老百姓减少了干预,所以他具有繁荣社会的效果。比如说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主要原因后来认为是当时推行了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所以我们看黄帝那个时代,把我们中华民族带入了文明的大门,并且对老百姓减少干预。因此这两条,它就足以使中国的社会变得比过去和谐有序繁荣。

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最初的服装款式,之后的每个朝代,无论服装如何变化,但大体上都遵循,上衣下裳的这种风格,这都得归功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从黄帝之后,衣服的功能不仅仅是,遮羞御寒那么简单,更多地增加了政治内涵,之后的舜帝又创造性地在服装上增加了十二种图形,这就是深远影响后世的“十二章纹”。

舜帝,他在历史上最为闻名的是他的孝敬。他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后来又结婚了,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后妈当然偏疼自己的儿子,所以在父亲的耳边就不知道说了多少舜帝的坏话。所以父亲有的时候会萌生出来想要杀掉舜帝的想法。一个人摊上这样的家庭,内心当然是很痛苦的,可能会有不少人,采用那种强硬的,对抗的姿态。但是舜帝他没有对抗,他看到父亲如果想要杀自己,他就赶紧逃跑,不能让父亲背上杀子的恶名。当他看见这个事情是小事,那么他就没有逃跑,接受父母的惩罚,让父母出气。

舜帝除了孝敬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善良。他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他赶牛拉梨,不忍心用鞭子直接抽打老牛,而是通过振动其他东西的方法提醒老牛,还用力了。

这样一位即孝敬又善良的舜帝,他在服装上有什么贡献呢?在《尚书》当中,讲了这么一件事情,有这么一天,舜帝跟自己的大臣们讨论如何治理国家,舜帝就提出来了,说我想在服装上做十二种图形,这十二种图形其中六种是用彩绘的方式,把它画在服装的上方,另外六种是用刺绣的方式,把它绣制在服装的下方。那么舜帝所提到的十二种图形,后来在历史上被称为“十二章纹”,也叫“十二章”。

这十二章纹可以说从舜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它一直贯穿在帝王的礼服当中。那么舜帝为什么要做这12种图形呢?简单的就是为了追求美么?当然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舜帝他爱的美,却不是形式上的美,而是爱的是美的品行。因为这12种图形,它每一种背后都有非常美好的含义,都充满了正能量,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行。(附十二章纹图)

这十二章纹,他体现的是尊天道,爱国家。会做人,能做事。所以从这角度来看,舜帝实际上是在提倡以德治国。当然以舜帝的这种孝敬以及善良,他提倡以德治国,这个是顺理成章的。这12种图形它的含义有的我们一看见就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有的则需要绕一个弯子。

比如说这个图案(藻),这个图案的名字叫藻,藻就是水草,那么水草在这里象征着什么呢?象征着洁净。为什么水草能象征洁净呢?这个里面,又有我们古人的智慧了。假如说我们现在发一张纸,发一个笔,让我们画一张图画,去表达洁净,这个还真不好下手。但是古人,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表达洁净,就是画水草。因为水草常年接受水的冲刷,所以它就显得洁净了。

那么第二种图形黻(fu)比较难写,这个理解起来也相对绕一些。这个黻看上去,是两个弓字相背,怎么理解它?当然想要理解它,相背是其中的要点。什么相背呢?善恶相背。所以,这个图形他就代表了叫是非分明,知错就改。后来,这个图形也有时会从十二章纹中拿出来,单独的用在皇帝的衣领上,叫“黻领”。因为衣领跟头脑相接,所以它在提示皇帝要是非分明。

那么十二章纹出来以后,怎么运用呢?这个在《后汉书.舆服制》当中,(附诗词)

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后汉书.舆服制》

过去天子出场的时候,身上十二章纹那是要穿整齐的,而公爵就不能穿十二章纹了,要从山这个地方向下,一共是九个章纹,这其中就含有龙,而侯伯只能够从花虫,花虫就是雉鸡,俗称野鸡。从这个往下穿,这个其中是没有龙的。那么老百姓呢?老百姓可以穿同样款式,同样颜色的服装,但是身上什么图案都没有。这种做法我们感受一下,是不是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军衔制。同样的服装,只是因为图案的多少或者图案的形状不同,它代表了级别的不同。因此,它也体现了我们古人的智慧。

因为前面有黄帝的上衣下裳,后面又有了舜帝的十二章纹,那么他们都有不同的思想体现。黄帝提现的是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舜帝提现的是以德治国,等级分明。两种思想汇聚到同样一套服装当中,这套服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那是不可估量的。日期,我们传统的服装不仅仅是上衣下裳和十二章纹里面有讲究,很多服装现象都有它深刻的有趣的想法。

比如说,我们看见秦国的电视剧,经常感觉是黑压压的一片,这个是为什么呢?难道秦国当时染不出其他颜色么?比如说我们看见古代皇帝帽子上头有那个冕旒,这个是用来干嘛的呢?难道是给皇帝没事晃着玩儿的吗?比如说,我们看见古人经常在腰前有一条下垂的布带子,这个是干嘛的?是没事干完活了以后擦手的吗?在比如说,我们古代的女性很喜欢穿百褶裙,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当时布料太多了吗?其实,这些服装现象后面都有它的设计的考虑,甚至都有非常有趣的故事。

中华文明的两位圣贤老子和孔子对中国人的穿衣文化又注入了怎样挥之不去的哲学理念?

我们中华民族的服装其实它是非常具有人文意味,是大有可观的。(附图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师祖老子最早明确提出,自然是人的精神价值来源,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和自然环境就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这个理念,无不体现在中国各种传统文化之中,服装也不例外。

在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传统服装它很容易形成自然,宽松的特点。这样的服装穿在身上,人的性情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如果你要想打架的话,这样的服装穿在身上就碍事,不容易两边打起来。所以,我们这个传统服装它就具备了这种和平的气质。自然,宽松这是典型风格。在这个典型风格的基础上,老子还提出了更加进一步的他喜欢的这种着装理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第七十章》

老子说,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披褐怀玉”就是老子的独特的服装理念。说圣人穿着粗布衣裳,但是怀里头却揣着美玉。这个就说明老子他本人追求的是质朴 天然 本真。他不喜欢用华美的服装来装饰自己。所以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里要有美玉。也就是人要有高境界和大智慧。这样的人你不用装,也会受人尊重的。反过来,假如说是一个无才无德的人,穿了一身非常华美的服装,其实这个是没有用的,你装不了几天。

庄子跟老子,他们在这方面的想法是一致的。庄子这个人虽然姓庄,但是这个人的为人处世那是一点都不装的。他的穿着就非常简单,简单到简陋。甚至别人会嘲讽他,说他穿的很寒酸。但是庄子并不在意,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内心的美丑,跟外面的服装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他曾经写过故事,这个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杨朱,就是杨子的故事。说杨子去宋国,在路上要住店。住店的时候发现,客栈的老板娶了两房太太,其中有一位太太长的非常漂亮,另外一位太太就比较丑陋,但是奇怪的是,比较丑陋的这位更受人尊敬。而比较漂亮的那位经常被人冷落。他就问老板,为什么?老板跟他说(附诗词)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山木》

就说那个长得美的人,自以为为美,所以她为人处世就比较傲慢,所以我不觉得他有多美。而这个长的丑的人,她觉得自己长的丑,所以待人接物都比较谦和,所以也不觉得她丑到哪儿去。

当然庄子除了自己不装以外,其实他也不喜欢别人装。在《庄子.田子方》当中,曾经讲到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庄子见鲁哀公,当然,从历史上看,这个故事当中的庄子和鲁哀公他们俩生存的时间对不上号。但是这个故事却说明庄子这个人做人的态度,做事的方法。庄子见到了鲁哀公,鲁哀公对他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但是几乎没有人去学你那个道学。庄子说了,其实鲁国的儒士很少。鲁哀公不服气,说我们鲁国上下有那么多人穿着儒士的服装你怎么能说儒士少呢?这时候庄子说了,儒士带着圆帽子,说明他知天时,穿着方鞋说明他知地形,挂着五彩丝所系的玉玦,说明他善决断。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学问,有没有本事跟穿什么是没有关系的。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不一定非要穿儒士的服装,那么即使是穿上了儒士的服装,也未必说明这个人有学问有本事。如果不信的话,你不妨试试,您就发一个号令,说在鲁国之内,如果发现哪一位没有学问没本事又穿着儒士服装的就杀掉,就杀!鲁哀公办事还挺较真,他就真的发了这个号令,结果五天下来,鲁国上下几乎没有人再穿儒士的服装了。但是这时候还是有一位穿着儒士的服装立于朝门之外,鲁哀公把他请进来,向他咨询国事。结果不论多复杂的事情,他都能够一一作答。所以庄子说了,你看这么大的鲁国,其实只有一位儒士,怎么能算是多呢?

其实“被褐怀玉”这种着装理念对我们中国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说在八仙当中,就有好几位穿衣服不修边幅,甚至衣衫褴褛,甚至连佛教的济公也来凑热闹。说什么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形象。可见“被褐怀玉”这种理念的影响还是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理想是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而修身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人的外在装饰。那么儒家创始人孔子又给出了怎样的穿衣理念呢?

儒家思想对我们中国着装的理念影响其实是最大的。孔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附诗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往往一句话,可以用于很多领域,但是我们的主题是服装,所以我们就从服装这个角度切入。“质”显然是指一个人的本质或者品质,“文”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的打扮 修饰,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的本质很好,但是他的打扮不够的时候,这个人难免就显得有些粗野,反过来一些人打扮很好,但是他的本质比较差的时候,这个人难免叫人觉得虚伪。所以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这个才是真正的君子,也就是文质彬彬。这是孔子的基本看法。

有这么一回,孔子的学生子路,来这上课,就穿了一身非常华美的服装。我们知道子路这个人呢是孔子学生当中,比较耿直的一位,他可能知道孔子很讲究服装,所以他故意穿得非常华美,他认为这样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老师一夸奖,同学们就会投来羡慕的目光。但是他没想到,一见到孔子,孔子给了他如下的点评。孔子说:子路,你怎么会穿的这么花美呢?子路不懂,孔子就给他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你看那个大江是从那个高山上发源,在源头的地方,你用一个酒杯,放在水流之上,它都能够顺水漂流,酒都不会洒出来。可是在下游,假如说你没有足够大的船,假如说你不注意风向,那你根本无法渡过它。这是为什么呀?这不就是因为下游的水太多,太泛滥了吗?所以(附诗词)

今汝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汝矣!

————《荀子.子道》

今天你把你自己打扮的这么华美,而且面带得意之色,那普天之下有谁敢跟你接近,跟你说真话,跟你提意见。子路一听,哦,原来自己穿的这么华美,就相当于在大江的下游,太泛滥了,确实不合适。因此就回家,换了一套合适的服装回来。从这件事我们看出其实孔子对文胜质,他是不认同的。接下来还有一件事情就反映出孔子对质胜文的态度。有这么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去拜访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也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有名的一位隐士。因为是隐士,所以他更加喜欢“被褐怀玉”,就是老子的那种着装态度,所以他不太讲究穿着打扮。因此孔子来的时候,既没有带冠,也没有穿迎客的服装。当然啦,孔门弟子看见有人对老师不够礼貌,心里头就很不高兴。回来的路上就对孔子说:老师啊,你干嘛要去看这么个人呢?孔子心里当然不会真正生气,但他依然希望这样一个人能够对社会多做贡献,这是孔子心中的理想。所以孔子说了,他说这个人啊他的质很好,但是可惜的是文不足。我见他面主要是想提示他一下,让他文一点,这样不就完美了么。

从这两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质彬彬实际上是一种中庸的态度,就是两边都不过分。这样为人处世,穿衣打扮,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它会成为普遍适用的着装标准。这个标准它既不简单强调美感,也不简单的强调实用。它强调的是从内到外,从美感到实用要兼修。

“被褐怀玉”是圣人的特征,所以他适合少数精英去追求。而文质彬彬则适合大众去追求。孔子作为古代的一位礼仪大师,穿着打扮其实是他专业范围之内的。那么孔子除了文质彬彬这个总得原则之外,他还有哪些想法?

首先第一点,孔子肯定是支持等级分明,有一次孔子病了,国君来看他。(附诗词)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论语.乡党》

孔子病了,病的很重,起不了床,即使是这样,国君来了,孔子以他对礼的这种坚守,他也一定要用他的行动表示尊重。怎么办呢?起不来床了,就换一个方向,头朝东躺着,这个朝向在古代它是由礼的含义在里边的。国君来了,穿着家居服躺在那也不行啊,所以他把朝服盖在了身上。并且把绅带也放在了身上。那么朝服绅带这个就跟国君之间的服装形成了明显的等级差异。讲究等级差异这显然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二,孔子还特别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尊重,通过修养互相表达尊重。比如说孔子说(附诗词)

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

那就是说不论我们之间有没有级别差异,我们人呢互相见面的时候,都要通过我们的衣冠整齐来对对方表示尊重。当我们对对方表示尊重以后,对方当然也会对我们表示尊重。因此我们衣冠整齐一些,其实于己于人都是有益的。

第三,孔子他也非常讲究能把符合礼制的服装穿出美感。那么在孔子的言论中,其实有很多讨论到服装的形制,服装的颜色等等问题。除了这些之外,孔子在实际的穿着当中,他也特别注重如何能够呈现这样的服装的美感,比如说(附诗词)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

————《论语.乡党》

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君让他接待宾客,孔子到场以后,立刻脸色就变得非常庄重,并且脚步轻快麻利,他与其他傧相之间行礼,左右拱手,前倾后仰,衣着整齐不乱,引导客人前进。孔子脚步轻快,大袖张开,形如羽翼,我们看一看,这样一位孔子干净利索,进退自如,姿态飘逸。相比起来那位温和内敛的孔子来说,虽然反差很大,但是他更显得有生命的活力,有人性的魅力。所以文质彬彬在他身上可以说是得到了完美的体验。

作者:小鱼茶社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7a54914e791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系辞》

在《周易.系辞》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件事,说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服装,是上衣下裳。是由黄帝设计的。他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服装设计大师。

他的设计其实是有理念,有思想的。他是参照了天地,乾坤,这样的思想来设计的。上衣象征的是天,而下裳象征的是地。

古人认为,上天的颜色是玄色的,而地的颜色是黄色的。所以,上衣是玄色,下衣是黄色。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第七十章》

老子说,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披褐怀玉”就是老子的独特的服装理念。说圣人穿着粗布衣裳,但是怀里头却揣着美玉。这个就说明老子他本人追求的是质朴 天然 本真。他不喜欢用华美的服装来装饰自己。所以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里要有美玉。也就是人要有高境界和大智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从服装这个角度切入。“质”显然是指一个人的本质或者品质,“文”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的打扮 修饰,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的本质很好,但是他的打扮不够的时候,这个人难免就显得有些粗野,反过来一些人打扮很好,但是他的本质比较差的时候,这个人难免叫人觉得虚伪。所以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这个才是真正的君子,也就是文质彬彬。这是孔子的基本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你这话问的真是山羊放了个绵羊屁 既骚气又洋气 穿衣服不就啥年代穿啥 老子 孔子 给学生讲课 难道赤裸裸?这东西不就是皮裤套棉裤他是必定有缘故啊

其他网友回答

吃饱了才会考虑设计,所以一开始是各有千秋,风格也是多变的,老孔都是有各自的风格的,一个严谨,一个放浪形骸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