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赢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代表战力)

网友提问:

甲午战争前期,清军实力能排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为何还会一败涂地?

优质回答:

按照清朝海军当时的实力是根本排不上世界第三的,稳坐亚洲第一那是毋庸置疑的。根据1889年,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富兰克林·特蕾西在他个人的一份年度报告中指出,当时的清朝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在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土耳其之后,但排在美国、日本之前,列在世界第九位。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晚上说的世界第三、第四这种荒谬之论,就拿同一时期的定远、镇远(北洋水师最先进的两艘定远级铁甲舰)跟英国的君权级印度女皇号比也是比不过的啊,更何况北洋海军的铁甲舰还是从英、德购进的,实在是不存在世界第三这种荒谬之论。甲午战争为什么会败,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连当时的西方列强都站在清朝这边,不仅仅是北洋海军有压倒性的优势,其次西方列强也未曾想到作为四大古国、亚洲第一强国的中国会被日本这种弹丸小国给打败。而且整个甲午战争起源于朝鲜半岛上的陆战,平壤会战之后清军主帅叶志超丧失续战信心,率先主张退兵。按照他的撤退命令,城内的清军丢弃全部辎重,涌出平壤城门向各个方向逃窜,一路上丢掉武器、粮草、弹药,刚好给本来就缺少粮草的日军解决了燃眉之急,在此次撤退中,1500多名清军士卒没有战死疆场,反而是在无序的撤退中死于日军乱枪乱炮之下。甲午战争为什么惨败,除了北洋海军的炮弹、燃煤以及李鸿章的御敌保船不主动出击迎海作战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清政府的那些顽固守旧派的阻挠,致使清政府的海防理念完全停留在传统的海防思想指导。清军必须执行以军港为核心,以岸基为主体,以舰队为配属的方针,根本不注重发挥舰队应有的作用,相反还是把如此具有机动性和攻势作战能力的北洋铁甲舰队困在这小小的军港中,把北洋海军当成为了防卫京畿地区安全的要塞舰队。在黄海海战爆发后,清政府令北洋海军“严防旅顺、威海、勿令阑入一步”,又令“在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各处梭巡扼守,不得远离”,放弃了本能在广阔海域同日舰决一死战的最佳时机,最终画地为牢,陷入了消极防御的被动局面,迫使整个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保卫战之中,成了瓮中之鳖,最终被日本联合舰队全歼,清廷辛辛苦苦搞了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建设出来的近现代化北洋海军就此拱手相让给了日本人。二是因为清朝陆军与海军的不和,陆军将领的无能。致使李鸿章花了巨大精力建设下的威海卫多处炮台相继失守,北洋海军处于腹背受敌之困境,再加上日本鱼雷艇的多次连夜偷袭,使得原本就遭受重创的北洋海军更加雪上加霜。在日本海陆两军的夹击之下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至此经过清政府十余年苦心经营的环渤海防御体系彻底崩溃,那些原本用来防御日舰的炮台,反倒调转炮口打向了停留在威海卫里的北洋舰队,那些花巨资购进的舰船和营建的海军基地也统统落入了日本之手。甲午惨败这样还没完,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西方列强的利益驱使之下迫使日本没能成功占据辽东半岛,反倒是将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纳入了自己的殖民统治版图之内。

这一割就是五十年之久!

其他网友回答

清军与当时的日本对比,所有列强都不看好日本,甚至英国在前期还偏向清朝,武器上日本的步枪是单打一,就是打一枪退弹壳,自己在拿出子弹塞进去,火炮就是铜的滑膛炮,而且数量不多,军舰虽然都是新式快船,但是普遍火炮口口径小,穿透力太差,下濑火药稳定性很差,就日本的薄皮军舰真的没有什么防护,而清军的定镇即使日军把炮弹打光了也没办法有效击穿,人员上更不用说,清军主场作战,战场内陆相连,无论在补给线还是人数还是单兵装备还是国力还是影响力,数据上来看几乎一边倒,就算参考历史!唐代虐日本!明代虐日本!几千年从来没有日本登陆大陆打胜的情况!可事实上。。。。。。败的都磕碜,怎么比喻最恰当呢,就是你把冲锋枪给清军,清军都得:妈呀!我不要这玩意!别给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