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杀了多少俘虏(长平之战秦军为什么换白起)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坑杀?

优质回答: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间发生的这场决定着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同时也是登顶天下一统的至尊宝座的角逐之战——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还是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以及出色的指挥战胜了赵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卒,把自己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赵国彻底的赶下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那个生产力主要靠人力的时代,为什么主帅白起不将这四十万赵卒压回国内,当作劳力使用,反而做出如此有害于自己名声以及如此血腥之事呢,其实啊,主要原因以及考量有以下几点:

后勤粮草不济,无法供应如此之多的军队及降卒

我们知道战争打的主要就是国力,而粮草又是其中消耗的大头,不论是战争消耗还是运输上的消耗都是十分巨大的,而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了上百万的军队以及征召数十万的民工青壮,作战以及对峙时间又耗时数年,粮草的消耗已经是捉襟见肘,这也就是为什么范睢设反间计让赵王换下廉颇,用年轻气盛的赵括来取代,而赵王也干脆直接的就派赵括出来决战的原因了,因为两国都快耗不起了,再耗下去只能两败俱伤,所以说,粮草消耗到这个份上了,原本供应秦军一方就已经扛不住了,更别说再加上赵国那四十万降卒了。

白起剧照

归途遥远,日久恐生变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发生地距离秦国还是比较远的,尤其是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期,而且又是四十万年轻力壮的赵国军人,这运输上的人力投入,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再者说,几百里地,四十万人的押运耗时上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一旦路上发生暴动,那可就真的是内部开花,元气大伤了,毕竟四十万人而且还是四十万赵国精锐军人,这个的威胁可是巨大的,一旦有所不测,整个秦国都有可能为之陪葬,所以这个风险太大,变数太多,实施成本太高。

白起剧照

战机难得,欲取邯郸

之所以没留下赵军这四十万降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白起此时是想趁着赵军惨败,元气大伤无力防守之际,一举拿下赵都邯郸,乘机直接灭亡赵国,或者彻底击垮赵国,不给他任何喘息之机,毕竟赵国北部还有一支劲旅,一旦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也还是能够恢复一点元气的,那么此战所能达成的效果就要打下折扣了,所以说留下这四十万降卒必将影响白起进攻邯郸的战略规划,加上粮草不济的考量以及考虑到国内此刻也无力消化这批降卒,直接就给全部坑杀。

白起剧照

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白起要坑杀四十万降卒的原因所在了,毕竟如果不是一定意义上的客观因素限制,四十万人,任谁也无法轻易下得去手,尤其是信奉鬼神和因果报应的古人。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时代的战争是灭国之战,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攻城掠地,还要尽最大程度削弱敌国的战争潜力。敌国的战争潜力是什么?在战国时代最大的战争潜力就是人口,消灭敌国的有生人口可以尽快结束战争。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两国都是倾全国之力在战斗,秦国15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发到了战场,赵国同样将15岁以上的男子征发到了战场。两国国内以妇女、老人、小孩为主,护国兵力十分少,二十万赵军押送回秦国做徭役,风险太大。无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都会给秦国的内政带来极大的风险!

古代战争拼人口,还拼粮食,秦赵长平之战前后历时三年,秦国国内粮食十分短缺,要养活二十万赵国俘虏,十分困难。让这些赵国人去种地,一是没有那么多荒地供他们种,二是没有那么女子嫁给他们以稳定他们(男人有妻才有家,才能稳定)。赵国俘虏一旦恢复了体力,在秦国呆久了,必然会思念家人,于是他们就会逃亡。成群的逃亡,沿途会产生许多的社会治安事件,追剿他们也需要花费军响和时间。如果六国再合纵攻秦,而秦国国内的赵国俘虏趁机发难,那么秦国危矣!秦国一旦被六国攻破,那么被屠杀的人就变成秦人了。

秦国养不起赵国二十万俘虏,放归赵国等于白打了三年仗。长平之战秦军亡者过半,如果放了二十万俘虏,那么赵国立刻武装起来攻击秦国,那么秦国又危矣!不论是放归赵国,还是押回秦国做徭役,都是不现实的事,都不符合秦国的最大利益,因此二十万赵国俘虏只能被杀。后世很少大规模杀俘虏,那是因为统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家都是中国人,投降了就行了,没有必要多杀。战国时代,虽然七雄都是华夏族人,秦赵两国还同祖同宗,但是秦国人是秦人,赵国人是赵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

长平之战,秦国出兵六十万,伤亡三十余万;赵国出兵五十五万左右,阵亡四十五万有余,其中二十余万人降秦,除240名小兵被释放外,其余皆被坑杀 。赵国军队强悍,秦军攻击廉颇的壁垒,赵括主动出击期间以及冲围时,秦军伤亡三十余万,付出这么大的伤亡才完成合围赵国主力大军。乐毅伐齐时,俘虏了齐军三十余万,这些军人被燕军押到辽东做苦役,数年间全部被折磨致死。乐毅用仁政化齐,却将俘虏用来做苦役,充分说明战国时代战争的残酷性。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回秦国为徭役,而是直接坑杀呢?时过多千载,回首昔几人?不妨大家去共同研读一下《资治通鉴》长平之战。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功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长平之战白起胜。)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俘虏;赵人大震。

二月敲竹,三月桃花!英毫中坚,无处不杰。白起真可谓是化时代的秦帝国最伟大的战略指挥家。从《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到《非尽杀之,恐为乱》的战略思想中,充分展现了战无不胜的白起大将军的过人之处。

事实证明,白起《坑杀之念》先长平之战已成定论。所以说:这是时代的召唤;这是历史的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据《史记》记载,秦将白起坑杀了赵国投降兵卒四十万。

关于40万这个数据,现在的历史学家们是怀疑的。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论证,当时的赵国降兵不可能有40万。

但这并不重要了。司马迁老先生是史学家兼文学家。文学家嘛,有时候难免有一点夸张,比如“血可漂橹”什么的,文学笔法而已。

但白起坑杀大量赵国降兵这件事,应该是千真万确的。

我军的政策,一向是优待俘虏。在解放战争时期,很多俘虏经过教育,都补充进了我军。

白起为何不优待俘虏呢?

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粮饷有限。

几十万降军啊,吃饭是个大问题。秦军远程奔袭,粮草问题本身就很棘手,如果突然添上几十万张嘴,那么秦兵肯定吃不饱。

秦兵吃不饱,战斗力和士气自然受到影响。而那些降兵吃不饱,可能就会引发哗变。

第二,害怕降兵反水。

几十万降军放在自己身旁,谁敢睡个安稳觉啊。如果这些降兵突然反水,进攻秦军,那么秦军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从概率上来说,这件事是存在的,而且概率并不小。为了预防此事,白起只好快刀斩乱麻,杀之。

第三,泄愤。

白起率领秦军攻打赵国,中间曾经遇到了很大挫折。后来使用离间计,让赵国国君临阵换将,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才取得了大胜。

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作战,攻下一座城池后,经常会屠城;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杀害,曹操攻破徐州后,也是屠城。

为何屠城呢?就是为了泄愤。

综上,白起经过全盘考虑,不可能把这几十万赵国降兵送回秦国做劳役——如果真的这样做,那得派出多少秦兵护送啊。

于是乎,为了防止夜长梦多,白起便坑杀了40万降兵。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恐引起俘虏兵变。长平之战历史记载白起俘虏赵军20万人,人数太庞大,且都是训练有素。

第二,后勤保障不足。此次战役,据历史记载,秦国投入兵力接近百万,战役中伤亡一半,剩余兵力还接近50万人,再加上赵兵的俘虏20万人,总人口接近70万人,在古代,这么庞大的人数后勤,是极大的考验。

第三,战略威慑。此次战役后,赵国国内成年男人几乎没有,留下的全部是老弱病夫。为秦国彻底打败奠下基础。再就是对周边的国家起到战略威慑,凡不听秦国指挥的或对秦国敢于侵犯的,只有这个结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