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朝灭亡跟张之洞的去世有没有关系?
优质回答:
清朝的覆灭是必然的,但是清廷在1912年覆灭就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这其中跟张之洞的离世存在一定的关系
清朝在经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所依仗的八旗铁骑就基本上宣布凉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支撑起清廷大梁的就是一些效忠于满清的汉族大员。
其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为帝国力挽狂澜的四大肱骨之臣,史称“中兴四大名臣”。
(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
曾、李、左三人年纪要大张之洞不少,前三人为帝国相继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西北回乱和新疆叛乱,并发起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旅程。
可以说,若无这三人,帝国早已作古。
因为年龄上比起前三位小了至少十来岁,张之洞步入官场的时间较晚,但起点要比前三位都高。
张之洞出身于进士探花,也就是全国统考第三名,“学历”是中兴四人中最高的。其进入仕途之时,又正值晚清汉臣势力崛起之际。
因为学历高,所以起点也高,张之洞以谏官身份进入朝廷,深得慈禧太后器重。之后擢拔外放,历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他在地方任职之时积极参与了曾李的洋务运动,创建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军事工业。此外,他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今天武汉大学的的前身自强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等都是由他建立的。
(汉阳铁厂旧照)
张之洞虽然本人未曾亲自带兵上过战场,但也前后参与了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在中法战争时,张之洞主战,与李鸿章观点相左。而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张之洞却与李鸿章站到了同一战线上,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力保江南免于战火。
作为晚清的重臣,张之洞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相继离世,张之洞更是成为清廷最具威望的人。
在进去20世纪之后,张之洞积极推动立宪运动,努力发展民权。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辞世,清廷已是风雨飘摇。
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病重,奏请开去各项差额,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
临终之时,张之洞念念不忘天下安危,希望朝廷能积极回应民愿,早开国会,力避冲突。
但摄政王载沣却回复道:“不怕,有兵在。”
张之洞听罢,再无一语。(摄政王载沣,清廷入关始于摄政王,也终于摄政王)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在“国运尽矣”的独自哀叹中去世,清廷赠谥“文襄”。
张之洞死后,清廷再无一人可威服天下。
张之洞死后仅时隔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一时纷纷独立。清廷环顾四周,竟寻觅不到一位愿意“挺身而出”之人。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在“举目无亲”的绝望中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晚清人物。(约650字,阅读需时3分)
有一定的关系。张之洞的去世让清王朝失去了一个忠臣,也失去了一个能臣。
在晚清的历史上,能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能臣不多,曾国藩算一个,其后是李鸿章,然后就是张之洞了。与那些靠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发迹的军功大吏不同,张之洞是依靠清议起家的。当张之洞出任封疆大吏时,虚心学习西方,大力兴办洋务,增强了自己的势力。在李鸿章、刘坤一等人撒手归西后,张之洞成为当时威望最高的汉族大臣,也成了王朝的一个支柱。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撒手人寰后,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是日薄西山。宣统作为新皇帝年纪尚小,国家的权力操控在宣统皇帝的父亲载沣手上。
但载沣才二十多岁,无多大的政治才干和经验,又特别想揽权,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取汉人权力归满洲亲贵,还收取地方权力收归中央。面对他人对他任人唯亲的质疑,载沣辩称“本监国用人行政,一秉大公,即如信任亲贵,亦系量能授职,因才器使。”(《民吁日报》)最后权力落在了载沣、载涛、载洵等少数人手中,在这个过程中,载沣与张之洞等人数次冲突。当时汉人权力属袁世凯最大,威望还是要数张之洞最高,但张之洞拿载沣没办法,人家是摄政王。载沣与袁世凯等人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袁世凯被开缺回家。
宣统元年六月,张之洞肝病发作,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操劳国事,在其弥留之际还劝来看望他的载沣不要大权独揽,数月后张之洞病死。作为当时汉人中权势和忠诚度都较高的大臣张之洞一去世,在汉人中威望最高和权势最大的人就落在了有自己小算盘的袁世凯手上。张之洞去世后,载沣依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加速集权,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两分钟走进历史现场,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的灭亡和张之洞没有必然联系,和清政府腐败无能有关系,和清政府慈禧乱政有关系,和清政府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有关系,和清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有关系。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孤立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各种势力联合绞杀和内部原因而造成灭亡的。
撰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以前还真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张之洞晚清名臣的名声来说,能力是有的,要说挽救清朝于力挽狂澜是不可能的,个人无法决定历史走向,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
但是细细品来,好像还真有一些关系!
张之洞1909年去世,1911年革命党人就在武昌发动起义,随后清朝灭亡,两个事件仅仅相差两年,不得不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
武昌起义能够成功跟张之洞有着巨大的关系!
关于武昌起义能够成功,是各方都没能想到的,以当时的同盟会活动轨迹来说,基本集中于两广地区,想要重复当初洪秀全反清的革命路线,然而,两广起义无一成功,反而是长江流域的武昌新军爆发起义成功,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武昌革命党人邀请同盟会来领导起义,同盟会甚至没有给予相当的重视,致使武昌起义成功后,竟然会出现没有领导人的情况,最终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拉了出来,成立了军政府。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迅速形成革命如火如荼的形势,大多数省份跟风闹革命,换一个名称辫子一剪也成了革命政府。
可以说,武昌起义的成功对于清朝的灭亡有着巨大的联系。
武昌起义能够成功,跟武汉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关联,
在民国十大城市排名中,上海和天津排在首位,武汉排名第三,力压广州和南京,武汉的地理优势是一定的,地处长江中游,辐射整个华中。
正是在张之洞的治理下,武汉成为清末全国数一数二的城市,适合革命思想的孕育,在武昌起义后,武汉就成为革命中转站,在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中,武汉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晚晴时期张之洞那批人的重视,汉阳造,重工业一直影响很深,民国时也以内陆运输为主,在经济中占了很大比重。
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也坐落在武汉,武昌起义后,新军一下子就缴获了数万支步枪,几十门大炮,为武装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没有这些枪和炮,什么革命都是白扯。
张之洞撒手人寰,武汉这么重要的地方瞬间就失去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大员,自然而言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观点,张之洞去世和清朝政府灭亡没有关系。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汉阳铁厂创办人,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他在世时候重视教育,创办了不少学堂,政治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支持康有为的“戊戌变法”,镇压义和团运动,是一个和李鸿章媲美的朝廷重臣,为稳固清朝末年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清朝政府的灭亡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多少个中兴名臣都挽不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