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骨肉相残的例子?
优质回答:
李世民杀自己的哥哥李建成
胡亥杀自己哥哥扶苏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历史上,骨肉相残的事件重复上演,尤其是围绕皇权产生的弑父杀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等乱世更是频繁发生。接下来,我会列举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手足相残事件。
01 春秋时期赵国的“沙丘之乱”
提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不顾大臣反对,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公子何,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将王位传给大儿子公子章。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公子何,为赵惠文王,自己则为主父。公元前295年,公子章浴趁机诛杀公子何,夺取王位,但终究战败,公子章自杀,而赵武灵王活活饿死。
02 秦朝的“沙丘之谋”
秦始皇在沙丘宫去世后,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遗诏,赐死了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胡亥继位。暴君胡亥继位后,残忍杀害了兄妹几十人。
03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手足相残
刘宋王朝除了宋武帝刘裕,儿孙个个骨肉相残暴力淫虐。公元453年,宋文帝刘义隆被皇太子刘劭所弑。后来,刘骏起兵杀了弑父的大哥刘劭当了皇帝,刘骏病死后,皇太子刘子业继位,后来把刘义恭的和府上下杀了个精光,赐给弟弟刘子鸾毒酒,当时十岁的刘子鸾死前哀叹:“死就死了,没什么,愿来世不要再生在帝王家了。”当刘子业杀光了大臣和弟弟们后,他又开始杀叔叔们。后来,刘彧的势力杀了刘子业,成为新皇帝,随后将三哥刘骏的儿子们杀光。
04 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的互相残杀
开国皇帝萧道成在称帝后第4年就去世了,太子萧赜继位,为齐武帝。而齐武帝死后,手足相残,不断上演。齐武帝堂弟萧鸾,趁局势混乱,阴谋夺取了帝位,并把开国皇帝将萧道成与齐武帝萧赜的子孙屠戮殆尽。在此之后,南齐的所有帝王继位,无一不是骨肉相残,宗室相争,走上了前朝一样的覆灭之路。
05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政变”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在长安城的玄武门策划了一场流血政变,诛杀了自己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事后,李世民又诛杀二人诸子。李世民在政变后成为皇太子,不久逼迫其父李渊退位,李世民成为唐太宗。
06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皇室的互相残杀
十国中的闽国,自从开闽圣王王审知死后,子孙争夺皇位,骨肉相残,最后终于导致国破家亡。王审知病故后,长子王延翰继位,不久王延翰被王审知的养子王延稟和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钧称帝。935年,王延钧被长子王继鹏杀害,王继鹏即位后改名王昶。939年,将士兵变,王昶仓惶出逃,被其叔王延羲与侄王继业捕杀。王昶死后,由王审知七子王延羲继位,改名王曦。944年,王曦被部将诛杀。其弟王延政又带兵攻杀叛将。不久,南唐趁势灭了闽国。
07 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
康熙在位时,废掉了二阿哥胤礽的太子之位,之后四阿哥和八阿哥两派势力围绕皇位展开争斗。公元1722年,康熙病逝畅春园,步军统领宣布康熙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这场争斗以皇四子胜出而结束。雍正继位后,八爷党人遭到迫害。同时雍正为了防止后世再出现此种争斗,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
除此,在中国古代,围绕皇位争夺而发生的皇室成员手足相残的事件屡见不鲜,因而导致不少人感慨:“宁生百姓家,不入帝王门”。
其他网友回答
胡亥杀扶苏,玄武门之变,就不细说了,武则天杀自己的孩子算么?明英宗跟明景泰皇帝,雍正跟八王爷。就知道这么多了<(`^′)>
其他网友回答
说一个汉文帝的吧,文帝以人仁孝治天下,太史公在孝文本纪里也是满篇溢美之词,但在外戚世家有一条比较隐晦记录,整个事件只有三十六个字
几个字一个事件,读史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掉了。这几个字讲的是汉文帝的发妻跟四个嫡子的故事。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有王后(太史公未记载这个王后姓甚名谁),王后生有四子(四个嫡子同样没有记载叫什么名字),代王未登基而王后卒(没有说怎么死的),登基后先王后所生四子全部病死(划重点)乍看之下平平无奇,但皇帝的嫡妻嫡子全部死掉,容易让人引发无限想像,值得细细品味,细思之后脊背发凉。
四个嫡子在母亲死后相继“病死”,这病的蹊跷。真病假病?是天意还是人为?如果说是人为,那是何人所为?嫡子死了,窦姬和她儿子是最大的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往往就是最有动机的人
但如果单单是窦姬让四个嫡子全部“病死”,而且在文帝登基后的短短数月间,四个嫡子全部死透,没有强大的外援没有办法轻易办到。奇的是四个嫡子怎么没有保护者?他们父亲在这期间有什么作为?他们的亲奶奶又在做什么?他们怎么任由自己的骨肉在眼皮底下相继死去,他们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协助?主导?还是不知情?短时间内一下死了四个儿子,要判断文帝母子在这个事件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就得先探究一下文帝登基前的背景
史记记载:
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天下
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後,疾外家吕氏彊,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弟薄昭封为轵侯。
代王继位是大臣议立的,议立皇帝大臣是陈平跟周勃这些刘邦打天下时候的功臣集团。他们能议立皇帝的候选人,这说明他们掌握了朝堂的绝对权力。他们议立新帝的时候最怕什么?怕吕后的事情重演。所以选择的标准是新帝的母亲仁善,这个是台面上的说词,那台面下真实的原因是薄太后母家无势(柔弱可欺有时候也能变成一个优势,也是世事无常)
母家无势,自然给不了新皇帝助力,更不可能会出现吕后那样干政。也因为无势,手上没有什么可谈判的筹码,为了得到至上之位,自然会予取予求。功臣集团为了不让诸吕乱政的事情重演,也可谓费尽心机
从当时的权力格局来说,能对他们母子予取予求的只有功臣集团了,功臣集团都已经握有议立皇帝的权力了,还有何求?
求个能安心享受荣华富贵,为了能安心,要选择一个善人,并且不能让吕家血脉重新掌握皇权的机会,吕太后当权时让自己母家吕姓女子全都嫁刘姓诸王,代王发妻虽然未留名姓,但就吕后渗透的程度,连代王姬妾都是她的宫人
连代王姬妾都是她的宫人,那代王后他姓的可能性就不大,代王后如果姓吕,那她的儿子就有一半的吕姓血统,四个如果活着,总有一个继承黄位,那诛杀母家的那些人能有还下场吗?所以未雨绸缪,各得所需,几个人就都陆续病死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很多了,第一任皇帝秦始皇的两个儿子,曹操的两个儿子,李世民,等等,这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