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小时候我的家乡的河水长年不断流,这些年都干涸了,什么原因呢?
优质回答:
80后之前的农村小伙伴,基本都有过村头小河抓鱼的经历,但当前再回到农村,不但鱼虾少见,甚至熟悉的小河流也已经干涸断流,尤其是北方地区,几乎已经很少能看到潺潺流水的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变成了梦中画面。即便偶有河流未断流,基本上也是污浊不堪,隔着老远就能闻到“臭味”。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气象因素,二是人类发展因素,且人类发展因素占比更大。
先讲自然气象,虽然地球是否存在气象周期,还没有准确的科学测算数据,但近几十年,地球气候确实出现了明显不规律,在我国体现为降雨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北方地区,降雨量比同期历史最佳水平少了近三分之二,降雨减少的直接影响就是水库、河流存不住水。而且,一直在升高的全球平均气温,也促使北方地区高温频现,这增加了地表蒸发量,所以很多河流根本形不成地表径流,久而久之河道萎缩消失。(其实自然气象变化的背后,也多有人为因素)。
再重点讲一下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包含非常多的点,最明显的当属水资源需求量变大,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地表用水已经不再能满足企业需求,所以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抽取地下水,但却常常空流浪费,这使得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而得不到补充,地表河流下渗消失。此外,用水需求增加还体现在农业生产,因为人口总量上涨,由建国初期的5亿人左右,增长到当前的14亿人口,整整多了9个亿,多增加的人口就代表要更多的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势必要河水灌溉,过程中阻断河流、改变河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无疑也加快了断流。
人为因素还体现在城市建设,随着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原先的农村地区先是发展为市郊,又发展为城市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原本的地表河流很多都被埋入地下,变成暗河消失不见,我们在城市所穿过的柏油马路,路基之下往往就是你曾经熟悉的那条小河。另外,城市建设过程中,也伴随有河道规划,原本川流不息的河流,在上游多已经建设起了拦河大坝,或用做水利发电,或用做工业蓄水,这也使得下游河道干枯断流,最终消失不见。
另外,全民经济时代,养殖企业、加工作坊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农村地区,建设了一批又一批,这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监管环节十分薄弱,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塑料垃圾直接排放到河流当中,久而久之不但污染河水,还会造成河流堵塞改道,但并没有专门的机构会清理农村河道,河流堵塞失去径流动力,最终干涸消失。虽然一些较大河流还没有断流,但已经污浊不堪,失去了往日清澈风采。
总之一句话,小河流遭遇干旱,缺乏降水,自然断流因素多,大河流污染、改道、建设,人为影响断流因素多。不过,今年北方地区的降雨略有恢复,以我所在的山东半岛为例,断流了近10年的山溪,前段时间又见流水,但不知会持续多长时间。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水总是在地下、地表、空中循环往复的,只有地面上有雪山、有森林、有灌木、有花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才能源源不断地汇溪成河。
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只有单一的植被,就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就会洪涝干旱交加,而难有细水长流。
其他网友回答
兴修水坝造成的,水能兴云,云能积雨,雨多山林茂,林茂水汽足,水汽足霜雾浓,霜雾浓露水多,露水,雨水丰富河流水自然充盈。断流的机会就会相对减少。水坝如同血管里的栓塞,是河流断流的主要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那是因为现在没有人清淤了!“小桥流水人家“一直是儿时记忆中的美好景象,可是如今再回到农村老家看看,那里的河流大多淤塞,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地表径流已经破坏殆尽,遇到特大暴雨,容易形成水患。
其实在1990年之前,很多农村是没有自来水的,居民用水依靠河流、沟渠、井水等等,在水稻生长季节,需要大量用水,农业站需要从大江大河调水灌溉,这些沟渠就是水路,以前的生产队每年都要组织人力清理沟渠。对于河流,也需要定期清淤。
第一:淤泥是非常好的肥料,以前农村种地少不了
那时候,化肥的使用量不高,人畜排泄物也没那么多,河泥就是很好的底肥了。人每天要吃五谷杂粮,都要从土地获取,一茬茬、一年年地生长庄稼,土地里面的营养物质会逐渐减少,最终影响产量,特别是一些磷肥、氮肥、钾肥会逐年变少,需要补充。河道的淤泥中,含有大量腐烂的植物、动物组成部分,丰富的营养元素,经过河底细菌的发酵作用,已经成为游离状态,便于植物吸收利用。
以前在农村,农闲的时候,可以看到大人撑着小船,拿着特制的工具,实际上是一种夹具,相当于两个勺子,上面是两根长竹竿,并拢后就可以捞取河泥,提上来,放到船舱里。一个成年人,一个工作日,可以整一千斤淤泥,放到方塘里面腐熟一下,方塘里面铺有植物碎屑。在土地开垦之前,把淤泥铺到田里,晒一两天,耕田的时候,就被翻到下面去了,成了底肥。
在清淤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玩耍,里面会夹带不少田螺、河蚌之类的东西,用篮子过滤淤泥就可以得到,收集起来,晚上爆炒螺蛳,或者是河蚌炖咸肉,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
第二:清淤可以改善水质,我们都是喝着小河水长大的
俗话说,流水不腐,河边生长着大量的杂草和树木,大量的落叶飘到河里,逐渐沉底,这些叶子腐烂变质,就是淤泥了。同时,河里也会有不少动物尸体,长年累积,滋生细菌。河里面的淤泥积攒过多,河床抬高,河水里面的藻类大量滋生,河水泛绿,几乎成了有毒的水体了,农民用这些水洗衣做饭,很容易得病,淤泥过多,河里就会滋生其他生物,比如:钉螺之类的东西,传播血吸虫病。
同时,河泥过多,会导致水葫芦、浮萍等植物疯长,覆盖整个河面,导致下面的水质变坏,整条河流就会散发臭味,这样的河水是有毒的。定期清理淤泥,漂浮植物就会少很多,谁就会变得清澈了。
不要嘲笑过去村里人用河水洗衣做饭,这样的情况才过去30年,我们记忆中一直如此,好日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第三:清淤可以方便防汛,抗旱
河流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防范洪水,在雨水多的季节,土地来不及吸收降雨,就要通过河流排出去,一直汇集到大江大河,干旱的季节,河流也要负责储水,浇灌土地。如果河底淤泥增加,水流受阻,遇到洪水,就会泛滥成灾,同时干旱季节的储水不足,影响灌溉。
定时清淤就是保证河流畅通的良好手段,过去是人工,每家安排劳动力,现在是机器,通过管道抽取河底的淤泥,扬到岸上,作为肥料使用。
疏于管理,河道淤塞
如今,农村的饮用水基本上依靠自来水了,河流的作用弱化了,庄稼大量使用化肥,对于自然肥料需求下降,人们就不会积极清理河道了,很多曾经的河流,已经被大量的落叶、枯枝淤塞,更有不少的河流成了人们倾倒垃圾的场所,一片狼藉。
很多地区在搞工业开发的时候,遇到大河,可以架桥,那些几米宽的小河流,直接堵死了,连涵洞都不留一个,成了死水,逐渐干涸,成了常态,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村生态。
这里的河床也干了。
总结:
梦里的潺潺流水不再流淌,浓醇不少地区已经是满目疮痍,不忍回头再看了,再过几年,那里肯定会杂草丛生,荒芜一片,人口都迁移到城镇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
气温变暖,小时候冬天小溪边能见到冰柱,现在啥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