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孙权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优质回答:
孙权是一个相对弱势的领导人,他的很多人马都是孙策留给他的,内外事都不能独断。在曹操南下时,就有人说投降了。东吴的本土势力非常强大,孙权也不能尽灭之。
孙权在位时间长,诸子缺少历练机会,加之魏更强大,孙氏政权解散是早晚的事。
其他网友回答
孙权,史载孙权一生有子七人,除老大孙登、二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外,孙亮前面还有五哥孙奋、六兄孙休。
应该说,孙权在教育子女方面成绩还不错,几个儿子除孙奋喜欢田猎、喜欢胡闹外,个个聪明仁慧,尊师重道,知书达理,选谁来做皇太子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孙权立孙亮也不算错。
但在托孤问题上,孙权选人不当,直接导致了后世的内乱!
孙权临终托孤五人,太子太傅是大将军诸葛恪,侍中孙峻、太子少傅是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孙权对诸葛恪很了解,刚愎自用,本不打算用他,但其人聪慧过人,名声在外,其父诸葛瑾当年也以谨慎持重深得人心,东吴朝臣都很看好诸葛恪,孙权也不想在这问题上过多纠缠,就顺从了民意……
孙权去世后不久,孙弘不满诸葛恪专权,密谋除之,事泄,反被诛杀。诸葛恪为转移国内矛盾,兴兵伐魏,兵败威去,被孙峻诛杀。而孙峻其人,阴险狠毒,好玩弄权术,孙权放着刁玄、张邠这些心底醇厚、也颇有权谋的人不用,偏偏选择孙峻或许有其更深的考虑,但这却把东吴搅得天翻地覆。太常滕胤虽然正派,但属于名士,并无权谋,根本无法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在诸葛恪与孙峻先后主政时期无所作为,最终与吕据两位托孤臣在与孙琳的争权中被杀。
孙峻擅杀,朝纲紊乱,所幸其在领兵伐魏期间病死,其从弟孙琳上位接掌权力,滕胤、吕据被杀之后,将军王惇密谋诛杀孙琳,亦事败被杀。太平二年(257年),孙亮亲政,被孙琳掣肘,心生不满,暗中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琳,但事泄被废。至此,孙亮的时代结束,孙权的托孤也宣告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孙权是三国英雄里面,寿命比较长的一位。252年辞世的时候,已经70岁。在古代王朝权力结构中,长寿的帝王,不知道约束自己,往往形成晚年的悲剧,孙权也没有逃脱这个命运。
当年的孙权,尚能改过迁善,约束权力,把持自己。可是晚年的孙权,听信谗言,昏聩骄狂,手握大权不放,疑心重而听不进劝谏。
他任用的宰相,不是平庸之辈,就是远离京城的前线统帅。前者不敢用权,后者无法执政。孙权也想改革,可是,他用吕壹进行的改革,变成了苛政。特别是在接班人选择上,反复无常,终至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他培养的接班人孙登33岁就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已伤心欲绝。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1
孙权麾下无人才。
孙权即使想培养接班人,烂泥扶不上墙,他也无能为力。
他对他们十分失望。
2
孙权能力不足。
他无法培养出出色的接班人。
3
形势所迫。
三国鼎立,吴国实力不足。
4
孙权不想培养接班人。
所有孙权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