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对中国画的影响(论素描教学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

网友提问:

素描是如何影响中国画的?

优质回答:

素描应该说对中国的绘画艺术,影响还是很大的。

素描由于陈丹青的言论引起了争论,无论争论的内容是什么,这至少说明了素描的确在影响着中国的绘画,而且其影响也不只是互相争论的内容了。

一素描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

素描是由德国早期的民间木刻的版画发展而来的。这种早年流行于德国的民间绘画类似于中国的白描,起初只是一些出自民间作坊里的宗教性题材的版画,随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但那时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了其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从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欧洲画坛独树一帜。所以说,素描只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至少不该对其有什么争议。

二素描引进本来就是要对国画有所影响。

中国素描来源于20世纪初期,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海外留学生,当时引进的目的,就是有感于中国画造型的不足,想要有所改变,所以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影响中国传统的绘画。

而且当初的争论远远比现在更激烈,民国时期分成几派,建国后只剩徐派,后来又加上苏派,构成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家的技术基础.徐悲鸿学派+前苏联素描体系=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基础。

三素描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素描不止对中国的绘画影响,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基础方式影响巨大,现在美术生的高考,素描已经是必须的科目,也让万千学子每天要面对,无论以后是画什么画,还是不画画,这对于其艺术之路的影响好与坏,自己是没有资格评论,但对美术生的生活学习造成的巨大影响,自己还是感同身受的。

如果说对中国艺术或者绘画的影响,应该主要是审美观的影响,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理念不同,而审美观的形成,应该从小从接触开始是关键,不同理念应该是从开始就要不同的灌输,自己想这也许是陈丹青他们争论的根本吧。

就像中国足球老是上不去,应该不是缺人,现在也应该不是缺钱,还是从小学习时的氛围和灌输的理念的原因,就像中国乒乓球为何可以始终屹立不倒,应该不只是技术的原因,技术是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现代的社会技术应该没有秘密,素描作为一种绘画技术影响并没有好坏,它们之间虽各不相同,道理应该还是有相通的。

所以,与其去争论中国素描对中国的影响多大,对中国画的影响好坏,中国画那些水平够了一定层级的大咖,不如一起来好好研究出一种,更适合中国画的基础训练体系,就像当初引入素描对中国现在的影响,也能对中国以后有巨大的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随着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中国传教,西方的圣像画以及景物画、地理插画等传入中国,西洋画中的透视空间及素描明暗表现方法、色彩呈现出的凹凸感,曾使中国画家对平面上出现的立体的幻觉感到吃惊,但也遭到画家们的批评,认为这种再现三度空间的方法是”虽工亦匠,不入品第”。纽约王季迁收藏的明末清初画家项圣谟于一六四九年创作的《山水》册页,有一幅画的中央画一棵大树,树干的圆柱感是以明暗烘托,高居翰认为此画可能受到西画的素描及明暗画法的影响。十八世纪郎世宁在清廷作画,他既教中国画家画油画,又自己学画中国画,他所画的中国画中的马匹、禽鸟,其素描造型基础显示其特点,使中国画受到素描的改造,呈现出如西洋古典绘画一般的高度写实、明暗对比的立体幻象郎世宁的这一改革,曾引起康有为的赞赏。康有为在一九一七年发表的《万木草堂藏画目序》中,极力批评元明清文人画,赞扬西洋写实油画,希望借鉴西洋写实技法来改造中国画和复兴中国画,并视郎世宁 作为变革中国画的榜样。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采用西方的写实主义看成是拥护民主与科学的手段,他要借西方的写实主义来革王画四王”)的命。徐悲鸿于一九一八年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发表的演讲《中国画改良论》,认为中国画退步了,欲振兴中国画也必须采用西方的写实主义。以上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三位在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相继抛出用西洋画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的论点。所谓西洋的写实主义,主要是指文艺复兴至十九纪,以素描为基础的古典写实油画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几乎同时发出用西洋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声音,其原因是,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盛行,向西方学习成为时髦的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希望用以来改造中国社会,西方的写实绘画被认为是符合科学的绘画,中国文人画的简笔草率之画风,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所以将引进西写实绘画技法看成是学习西方科学的宏观计划之一部分。另一原因是,文人画元明清以来,出现陈陈相因,临、抚、模、仿成风,缺少创造活力。理论家和画家们希望找到新的突破口,正值此,康有为在西方国家、徐悲鸿在日本(后在法国)见过西洋古典油画(或在中国看到西洋画册),而西方在一九一八年前后,虽然已经出现现代主义流派,但当时刚刚兴起,没能引起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的重视,他们心目中的西洋画,仍是写实主义的天地。所以借鉴西洋写实主义改造文人画,当时也是文人画自身出了问题需要变革,正好西方的高度写实技法,或可匡正和补充中国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之画法。

素描大规模地影响中国画,另一原因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中国新式高等美术教育机构和学校兴办,上海美专、北京美专、杭州美专、武昌艺专、杭州艺专纷纷开办,而这些新办美术学院中,均设有西洋画科,素描成为学西画的基础,在当时洋画、西学盛行之时,国画专业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也有将素描列入国画教学的基础课,素描似乎成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所以在民国时期,素描练习已经在美专中普遍使用,这势必影响到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推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加之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俄的写实主义油画和素描教学体系也被我们仿照,由于历史的巧合,徐悲鸿提倡的素描和写实主义方法,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创作方法,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和教育方针用素描和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仍然是一项政策与方略。在这一改造之中,加入了写生和深入生活的内容,也创造出了一些表现劳动者形象和生产劳动场面的优秀作品。而民国时期出现的蒋兆和的《流民图》,是素描改造中国画的榜样。总之,用素描的方法改造中国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徐悲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同时徐悲鸿也把素描当成改革中国画的良药加以推崇直到现在都在影响整个中国画的发展。素描作为现代水墨人物教学的基础教学方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做用。从徐悲鸿的提出到蒋兆和的发扬,再到80年代中期的改革使素描这一西方传统造型艺术与中国画紧密的结合起来。

徐悲鸿在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也积极地进行了大量艺术实践,他倡导写实主义,形成了自己“融和中西的水墨现实主义语言并达到相当程度的表现力。特别是现代水墨人物画如《愚公移山》等堪称国宝的艺术作品,其造型准确严谨,丰盈厚重的内涵鲜明博大的时代精神,无不散发着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其画面中的人体是吸取了从严格的透视角度来观察的全面素描,因而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入微,造型更加扎实,中华民族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被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幅作品是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徐悲鸿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高峰,也是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还有如《奔马》更是画家与时代的交融,以英俊的人物形象和勇敢、自由、奔向光明的时代精神,代表着中国绘画新的高峰,是徐悲鸿把西方素描严谨的造型运用到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典范。

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从被“不似之似的文人画写意折腾的奄奄一息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蒋兆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徐悲鸿的艺术观点,他将西方绘画的素描融入到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把两者更完美的结合起来。他增加了形象的逼真性,且非常重视把线条尽可能地保留在身躯衣纹的处理上。蒋兆和是位重视形式感的画家,他能紧扣着艺术的内涵,特别是紧扣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蒋兆和的艺术被称为“悲剧美,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坚持画贫民,着重反映下层人士的生活,将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发挥到极致。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西画素描对他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虽然是用中国的纸墨所做的素描,但统一整个画面的不是线条的节奏,而是拌有中国画线条的西画素描节奏,画面中蕴涵着悲天悯人的情绪以及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读者。

“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水墨人物画的基础学习的同时,其素描自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甚至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体现尤为显著,“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理论受到了广泛的怀疑和否定。尤其在当今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中,只有传统中国画创作和理论被重新重视起来人们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中国画自身的规律,才能真正发展和创新中国画。

由于徐悲鸿所学与其所推崇的契司恰科夫素描的绘画概念,所以他所遵循的审美原则,技巧方法都以西画为标准。徐悲鸿提出的这种绘画概念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在五四宏扬科学与民主的氛围下,中国画摹古风气盛行时期,是拯救中国画的济世良药。然而在当时理论与实践都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徐悲鸿的这种理论显然是不够成熟的。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原因首先来源于西方国家与中国的绘画概念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崇尚哲学、追求意向,中西艺术家观察与体验世界,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导致了素描和水墨人物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显得异常困难,在对素描写实造型追求越高的情况下,就会降低对意向造型和笔墨韵味的要求。相反,注重了意向造型和笔墨韵味,在造型上又达不到水墨人物高标准的要求。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画家一直努力把写实造型和传统笔墨的意向造型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融合。在此期间许多水墨人物画家总结经验,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把德国结构素描加以改造,使用线条直接表现结构以线为主的结构素描,摆脱了自然光线对物象的直接影响,以研究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和内在运动规律为基础,从而表现物象的美。水墨人物画是在徐悲鸿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基础后经过几代画家们为适应中国人物画基础造型训练的需要,继承传统以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借助国外对形体结构的研究手段,摸索出的一种为水墨人物创作基础的素描方法。

国画的造型语言是以线为主,以表达主观精神为主,而现行素描必须与中国水墨人物画结合,以表达客观自然与主观意向同为主体。国画中水墨语言与素描在艺术形式上是有联系的。因为中西绘画都是基于多形体的描绘,最初的绘画中都是用线对轮廓的刻画,之后才由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产生了不同面貌,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有相互渗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也出现过注重透视,解剖的立体造型方法,只不过昙花一现。而在西方绘画中,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都在造型语言中大量吸收了东方造型语言,特别是线的运用。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是相融的。但无论如何,素描做为水墨人物画的基础是没有改变的,也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及补充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包容力和消化力很强的民族,我们老一辈画家如徐悲鸿、蒋兆和、刘海粟、林风眠、吴作人等在洋为中用、西为东用这方面的美术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开放的借鉴过程中找到一条融合之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