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关羽刮骨疗毒的毒箭是谁射的,为何会有毒?
优质回答:
关羽刮骨疗毒在历史上实有其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运用这段史实,并用文学手法进行再创作,这才有了现在脍炙人口的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中的毒箭是曹仁射的,是毒性特别强的乌头毒箭。而在《三国志》中,没有说这次见是谁射的,毒箭的毒性也不是特别强。原文是这么说的: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由上面内容来看,关羽是被流矢射中的,也就是曹军射来的乱箭。虽中的是毒箭,但中毒不深。箭伤已经好了,但阴天下雨胳膊疼痛才做刮骨手术的。做手术的大夫也不是神医华佗,而是一个普通的军医。
至于为什么用毒箭,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能推测。我猜想,很可能是曹军樊城主将曹仁为了对付关羽专门打造的吧。毕竟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势头正猛,樊城危如累卵。在当时的万分危急情形下,曹仁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运用化学武器一招制敌,以最彻底的手段解诀强敌,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这支毒箭是到底谁射的,《三国志》中没说,而《三国演义》中说是曹仁。我倾向于史书的说法,是由士兵在乱箭齐发的情况下,一支毒箭碰巧射中了关羽。如果真是曹仁射的,可算得上曹仁的一大战绩,有什么好隐晦的呢?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云长刮骨疗毒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情节。不但体现了华佗高超神奇,妙手回春的医术,更体现了关羽坚如钢铁般的超人意志,这段故事流传至今,可谓千古佳话,万众崇仰。
那么,也有朋友会提出一个问题:关羽所中的毒箭的箭头是用什么毒喂成?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出现过关于毒箭的描述。大家都知道,关羽刮骨疗伤所中之毒箭,是在关羽北征襄樊,兵围樊城之时,被曹军守将曹仁下令手下士兵所射。
如果说夏侯惇是曹军中的“平头哥”,张郃如同曹军中的“斑鬣(liè)狗”,那么曹仁就可谓是曹军中的“毒蝎”。他非常擅长使用毒箭。吴蜀两方敌军主帅都曾在他的毒箭下倒过大霉。
在《三国演义》的第51回中,东吴大都督周瑜率军攻打曹仁驻守南郡的南郡之战中,就挨了曹仁一记毒箭。
赤壁之战,吴蜀联军使用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率残部北还,留下重将曹仁驻守荆州的南郡和夷陵。东吴乘胜扩张地盘,大都督周瑜挂帅,率大军直逼南郡。
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几仗,曹仁兵少落在下风。而曹仁就搞了个诱敌深入“瓮中捉鳖”之计。曹仁率兵诈败回城,周瑜紧追不舍,被曹仁诱入了瓮城,曹仁的部将陈矫等到周瑜率兵进入,就下令埋伏在城上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周瑜见状不妙,慌忙退兵,但已经迟了,“被一弩箭正射中左肋”,翻身落于马下,被部将丁奉、徐盛救走。周瑜回营后,接受军医治疗,箭头虽已拔掉,但伤口仍然疼痛难忍,因为“此箭头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这次受伤导致后来周瑜情绪激动,毒素激发,年仅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病故于柴桑。
不仅东吴主帅挨了曹仁的箭,蜀军猛将关羽也拜曹仁所赐,一支毒箭把关羽从所向披靡的“超级猛将”行列中剔除出来,战斗力大减,成为二流水平,连徐晃都打不过了。
关羽北征襄樊,巧取襄阳,兵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城保卫战中,曹仁再次使用毒箭,这次射的是蜀军主帅关羽。“英名震于华夏”,曹操甚至想迁都以避其锋芒。
关羽乘大胜之势,率重兵围困樊城,关羽耀武扬威,恫吓守城曹兵。曹仁在城上望见关羽“只披着一付掩心甲,绿袍斜袒”,就下令弓弩手一齐放箭。关羽急忙回马,但已经迟了,“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众将士慌忙将关羽救回营中,让军医医治疗,但“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然后神医华佗到来,演绎出一段“刮骨疗毒”的千古传奇,令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
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和蜀汉的荆州主帅关羽都在曹仁的毒箭下吃过大亏,所以曹仁可谓是曹魏阵营中的“毒蝎”。那么,曹仁所用的毒箭上的毒是怎样搞来的,又有些什么毒性成分呢?咱们来分析一下。
东吴大都督周瑜中箭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是“疼不可当,饮食俱废”、“急切不能痊可”,而蜀汉荆州主帅关羽中箭后患处则表现为“青肿,不能运动”、“疮又不痊”。而神医华佗经过症断后认定,关羽所中毒箭头上喂有“乌头之药”。
所谓乌头,别名叫做“五毒根”,在古今医典上都有记载,是一种草药,含有大毒,早在汉朝的《淮南子》中就曾经记载,“天下之凶者,莫凶于鸡毒”,说的就是乌头。它的侧根被医书上称为“附子”,汉宣帝刘询的皇后许平君,就是被这种毒草害死的。病人中了此毒后,兴奋后抑制,患处感觉神经和横纹肌都会受到麻痹。这与周瑜、关羽中箭后的症状完全一致,可见《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非常严谨的。
乌头这种植物广主要生长在湘、鄂、云、贵一带的山林中。猎人用来喂在箭头上射猎野兽,“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可见曹仁麾下的弓弩手箭头上所喂的正是这种乌头之毒。
三国迷们不难发现,其实在三国时代,还有一个人擅长使用毒箭,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
大家记得,诸葛亮南征孟获时,蜀汉大军到达三江城下,诸葛亮派赵云和魏延率前锋部队攻城。朵思大王率银坑洞将士们在城上使用连弩进行防御,“一弩齐发十矢,箭头上皆用毒药。但有中箭者,皮肉皆烂,见五脏而死”,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大家都可以猜测到,所谓的“诸葛连驽”正是诸葛亮在征服南蛮后,缴获了这种弩箭,进行拆解研究,仿制改进,最终在蜀军中推广应用,成为克敌制胜的大杀器。
诸葛亮后来将这项连弩技术与自己总结的兵书战策《武侯遗书》一并交给了自己的接班人蜀汉大将军姜维。姜维后来九伐中原,在阳平关一战中曾经使用过这项神技。
演义的第108回,姜维兵围牛头山,大战魏将陈泰,郭淮率兵奇袭洮(táo)水,欲断蜀军后路,姜维只得率大军返回阳平关,在归途中遭到司马师的阻击。司马师追到阳平关下,正欲攻入,没想到城两边埋伏着百余张诸葛连弩,“一弩发十矢,皆是药箭”,把司马师麾下的将士们“连人带马射死不知其数”。
那么,诸葛连弩射出的毒箭上所喂的毒药与曹仁所用的毒箭是一样的吗?其实不是,诸葛连弩所用的是另一种毒药。
根据书中的描述,中了诸葛连弩的毒箭后,症状是“皮肉皆烂,见五脏而死”,说明这种箭毒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既然这项技术是诸葛亮从南征孟获时所获得的,那么可知这种毒是产自于云南彝族反居的深山密林之内。当地彝族猎手习惯将蛇毒和蜂毒涂抹在箭头上去进行捕猎,射中的猎物通常会出现肌肤腐坏溃烂的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曹仁所用的毒箭是一种植物毒素,挨了箭以后如有神医治疗,还有痊愈的可能性;但诸葛亮的箭毒是属于动物毒素,毒性更强,中箭者通常无法治愈,难以生还。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里是曹仁,历史上没有记载是何人所射,可能是战场的流矢乱箭。小兵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因为古代战场记功,一是计算斩获人头(很多时候因携带不便以割耳朵替代),二是验看战场上所中箭矢上标注的姓名。假如是曹仁这种的名将的箭矢,便能辨认出来,算是一件大事,必会在《三国志》里强调以彰显曹仁的武勇。
至于为什么涂毒,这问题很简单吧,为了杀敌啊。不过所谓箭上涂毒,不需要很复杂的制毒流程,因为大多箭头上涂抹的其实是一些常见的污秽之物,便算做涂毒,古代医疗水平不高,箭头上污秽多则各种细菌病毒容易对伤口造成感染,对敌军造成的伤害已经足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