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后苏联的执政者(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鲁晓夫)

网友提问: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优质回答:

勃列日涅夫没有夺取赫鲁晓夫的政权,而是别人硬塞给他的,只是这些人小看了他,结果他坐下来稳稳当当的干了十八年,轻松收拾了一切政治对手,然后利用前任们积攒下来的家底加上突然发现的大油田开始努力扩军跟美国争霸,最后耗光了苏联最后一点气血。

赫鲁晓夫出身草莽,能一路青云直上显然有着过人的能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赫鲁晓夫长期在各级党政机关都担任一把手,让他养成了盛气凌人的作风。虽然赫鲁晓夫敏锐的发现了斯大林的做法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持续下去必然会让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态全面扭曲,最后走向崩溃,但是他发动的改革要么决策过于草率,要么推行手段过于鲁莽,收效不佳。

赫鲁晓夫试图对于苏联管的过死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手段是盲目的放权,在当时的苏联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而计划调节又被他轻率的削弱,结果企业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反而造成生产浪费和无序;想发展农业乱鼓励垦荒,结果造成了生态灾难。对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也使得苏联政府必须大力压缩官僚机构,从编制人员到部门权限都被大幅度削减,另外赫鲁晓夫本身出身社会底层生活较为简朴,所以他也把斯大林时代的官僚特权大幅度削减。这样子一来,苏联的官僚阶层丢了位子,票子,住不上大房子,对其怨气可想而知了。

当然,如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斐然,那么压制官僚的的举动只会让他赢得民心,事实上在他改革的初期虽然激怒了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等老官僚,试图通过主席团会议(即苏共政治局),但是苏共内部的新生力量和军事将领们的支持下,他仍然在中央全会上一举反败为胜。可是赫鲁晓夫改革经过初期让人人体会到社会管制松动的好处之后,就因为上述问题戛然而止了,而他身上同样带有的斯大林式作风却不仅让老派官僚们愤愤不平,更让原本是他主要依靠的苏共内部新生代力量也对他大为失望,没有人还愿意接受他对中央委员们吆五喝六的态度了。

结果,在1964年忍无可忍的老派官僚和新生代一起联合在曾经是赫鲁晓夫最信任的副手谢列平的带领下将他推翻。但是推翻赫鲁晓夫之后,老派官僚的头面人物苏斯洛夫和新生代的谢列平斗得难分难解。因为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想同归于尽,所以最后选了中央书记处中那个看起来最窝囊最没有能力的人——勃列日涅夫临时来过渡一下,他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

勃列日涅夫出身学院派,有学位有工程师职称,但是除了在州一级党委担任过几个第一书记之外,他更多的工作是满街做各级党委的委员,第二书记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等副职。人人都觉得他没啥能力,也就配做一个州一级的官僚。时任苏联塔斯社社长,后来做过驻英国大使的列昂尼德·扎米亚京就评价说:“谢列平对他的看法也是这样。勃列日涅夫充其量只是个州一级的干部,而不是个大国的领导。他头脑简单,把两三种观点归纳一下的能力都没有,理论知识微乎其微。所有发言都需要别人事先写好……”

可是事实很快证明他们都看走眼了,勃列日涅夫坐上总书记那把椅子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个什么新的口号取代赫鲁晓夫那套吧?”,在挨个征询主席团成员意见之后,他又抄起来电话亲自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党委第一书记挨个打电话征求意见。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看了暗笑他是个笨蛋,可是那些加盟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们意见绝对相反!他们觉得勃列日涅夫作风具有高度亲和力,不像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那么盛气凌人,纷纷感叹列宁同志的民主作风又回来了……

就这样子,勃列日涅夫一边用亲和力一边恢复了斯大林时代的官僚特权,逐渐培植起来自己的势力,然后转身就开始收拾那些笑他笨蛋的了。

首先是谢列平因为想继承赫鲁晓夫亲民的简朴作风惹恼了几乎全体中央委员,而勃列日涅夫也不在需要这个克格勃主席为他看家护院了,他找到了自己的亲信了。于是,谢列平所有的部下都被撵到了偏远的小国去做大使,最后成了孤家寡人的谢列平被撵到了工会去当主席,即便如此任何工会想办的事情都没可能办成,尽管谢列平还保持着政治局委员的身份。任何人同谢列平保持密切关系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扎米亚京刚想借助工会为塔斯社的职工建一座疗养院,就立刻被紧急召去见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谢列平身边所有的思想家都已被我们打发到国外或其他地方。现在他正在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上寻找新人。看来,他还没有抛弃自己的理想。所以,你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苏斯洛夫虽然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但是也被勃列日涅夫死死的压在他主管的意识形态领域一小片,任何组织人事事务都别想过问。柯西金虽然当了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但是基本只能主管具体经济事务,所有的大大小小政策决策都得送到政治局去讨论 。

就这样子,勃列日涅夫稳稳当当的坐了18年,他不停地提高各级官员的“特供”待遇,让他们都觉得满意,轻易也不会解除谁的职务,前面说了就是谢列平这种对手,他也只是将其撸成光杆司令,但是还留着他的政治局委员,手段可见一斑。

但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尽管某种程度上消除了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一些混乱,可是最终让苏联社会变得死气沉沉,官僚集团僵化终究不可救药。而苏联发现了大油田之后,国民经济就染上了“石油瘾”,除了军工行业之外一切轻重工业都被漠视,苏联在八十年代初工业产值里有60%都是军工体系的武器装备……

苏联在石油经济的支持下底气足了就开始满世界的与美国争霸,看似威风一时。可是内里国民经济扭曲畸形日趋严重,用于国民生活的农业和轻工业产品基本无人关心,市场供应始终短缺几乎限于崩溃,僵化的官僚集团则对于利用特权牟取利益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毫不关心。

当美国利用石油土豪打压油价的时候,苏联裸泳的样子立马就露出真相了。国民经济开始崩溃的时候,戈尔巴乔夫一面是面对积重难返的经济体制,仅仅是改革管理制度已经推不动了,因为那会遭遇官僚的阻碍,他因此想从政治体制方面下猛药先排除官僚集团的干扰。兮呼哉,彼时的苏联已经是病入膏肓,招架不住虎狼之药,终于一命呜呼散架了……

由此看来,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不成功,但是那其实是挽救苏联的唯一机会,而勃列日涅夫表面为苏联带来的稳定和一时的繁荣,其实却把苏联的墓穴挖的更深了。

欢迎关注,其他回答更有趣

其他网友回答

赫鲁晓夫,众所周知的“野蛮”总统,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独断专行,他在性格方面与勃列日涅夫比起来可是逊色多了。勃列日涅夫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夺权,所以说赫鲁晓夫的失权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

赫鲁晓夫新官上任三把火,刚上任没多久他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大范围改革,他首先对政府人员进行了裁减,整整二十五个人离开,勃列日涅夫就在其中。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为了解决农业僵化的问题,他废除了干部终身任期制,这样的改革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人的强烈反对。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专断的进行一系列改革,本以为能够各个击破获得进步,没想到不仅没有很好的效果,还把国内搞得一团糟。屋漏偏逢连夜雨,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让苏联彻底失去了颜面,从此赫鲁晓夫的地位变得动荡起来。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就令人不满,再加上赫鲁晓夫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并不好,苏联政治内部出现了反对他的声音。

勃列日涅夫离开之后,便到了国防部,近水楼台的他与苏联的军队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也为他后来夺权做了铺垫。机会很快就来了,1956年,赫鲁晓夫除去了马林科夫等人,勃列日涅夫抓住机会再次回到了苏联的政治核心部位,最终还成为了苏维埃最高领袖。1957年,苏共内部在赫鲁晓夫出国访问的时候召开会议,决议罢免赫鲁晓夫的职位。但是这次的决议并没又通过,赫鲁晓夫躲过一劫。在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又做了一次这样的决议,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接到紧急会议的电话,但他没想到这个会议是决定他命运的会议。勃列日涅夫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赫鲁晓夫再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了。就这样,赫鲁晓夫的时代结束了。

要说他们俩谁对苏联的贡献最大,人们历来都是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的,但是两人各有贡献也各有不足。在很多苏联人心中,赫鲁晓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他所做的那些改革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也有一定的作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很多作为都是在赫鲁晓夫的基础上进行的。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军事和工业方面,他不断地发展军事实力,国防开支在国民总开支中占比很大,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苏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看起来一片繁荣,但也正是因为其大力发展军事,美苏关系一度恶化,再加上勃列日涅夫又盲目自信,最后差点将苏联给葬送。

站得越高,摔下来的时候就越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这样的,赫鲁晓夫由于没有做过太突出的贡献,也没有犯过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所以无论在位还是不在位对苏联人民影响不大。但是勃列日涅夫就不一样了,他在位时让国民体会到了生活富足、经济进步,最后又将 苏联 的经济和外交搞得很糟,自然在人们心中有了落差,所以一直以来风评很不好。

若真的要说谁的贡献最大,我还是认为勃列日涅夫拔得头筹,虽然最后苏联被他搞得奄奄一息,但是至少苏联在他手上辉煌过,这是不可否认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来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签署了一份文件,内容大意如下:“鉴于年已古稀并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我请求苏共中央满足我的请求,解除我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表面上看,似乎是赫鲁晓夫因身体原因,主动辞去苏联党政大权的,其实这都是反对赫鲁晓夫的苏联高层所精心准备的一场重大政治行动的最终结局,是一场由勃列日涅夫、谢列平、波德戈尔内等人发动的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最终将赫鲁晓夫赶下了台。

接替赫鲁晓夫上台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执掌了这个超级大国长达18年之久,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

(赫鲁晓夫)

那么,勃列日涅夫等人是怎样将赫鲁晓夫搞下台的呢?

让我们回到1964年10月14日的前一天,看看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13日,赫鲁晓夫正在黑海之滨度假,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他惬意的假期。留守在克林姆林宫的苏斯洛夫在电话中请求他迅速返回,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而且语气强硬地强表示,如果赫鲁晓夫同志无法准时参会,他们将对会议内容进行集体表决。

下午4时,满腹疑惑的赫鲁晓夫乘坐伊尔-18飞机匆匆返回伏努科沃二号机场,迎接他的只有苏联克格勃主席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秘书。赫鲁晓夫和米高扬鱼贯走下舷梯,随即被车队径直护送到了克林姆林宫。

当天晚上,一场为赫鲁晓夫精心准备的中央主席团全体会议悄然拉开了帷幕,他昔日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同志们轮番对他进行口诛笔伐,打了赫鲁晓夫一个措手不及。

首先发言的是勃列日涅夫,他连珠炮般地向赫鲁晓夫发问:“为什么把州委员会分成工业和农业两块?五年计划变成八年计划意义何在……”

赫鲁晓夫沮丧而无助地看着他说:“我一直把你们大家看作朋友、同志,很抱歉,我有时容易发怒。”显然,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的一通责难打晕了,他似乎还没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紧接着发言的是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列斯特,他不容赫鲁晓夫有喘息之机,又问道:“你在1957年承诺的肉类、奶及黄油产量赶上美国,为何没能实现呢?住房问题、提高收入等解决了吗?”

(勃列日涅夫)

接下来轮到部长会议主席沃罗诺夫。他抱怨在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缺乏集体领导,指责其大搞个人崇拜。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无法向赫鲁晓夫表达个人意见。

还有被赫鲁晓夫一手提拔的谢列平,也毫不留情地加入了炮轰的行列。他几乎咆哮着指责了赫鲁晓夫的外交错误政策,尤其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批得体无完肤。

第二天早上,会议继续,在与会者一一表态后,中央主席团一致要求以“自动退休”的办法,解除赫鲁晓夫的全部职务。赫鲁晓夫虽然试图反驳、辩解,但根本没人听。他不得不投降,在辞职报告上签字。于是,后面的事一切水到渠成,在14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全票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实际上,由于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工农业等经济政策的失误,政治改革引起的危机,背离集体领导原则,独揽党政大权,纵容对自己的个人崇拜等问题,早已引发苏共党内高层的不满。他们密谋将他赶下台的计划,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展开了。

只不过在当时的反制阵营中,勃列日涅夫并不是最关键的人物,充其量就是个配角。他既不如同辈苏斯洛夫那样世故老练,也不如比他年轻的谢列平那么野心勃勃。

实际上,勃列日涅夫是一个胆小谨慎之人,甚至不敢通知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回来开会。在1964年9月,当他听说赫鲁晓夫已知悉密谋之事时,竟然害怕得差点晕厥,还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苏联解体前的情景)

也许正是勃列日涅夫在众人眼里就是一个平庸之人,即便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也不会对其他人构成真正的威胁,大家才将他作为临时“过渡性”人物,推到了权力的最高峰。就连赫鲁晓夫也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他太软弱,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让人牵着鼻子走。”

可就是这个在赫鲁晓夫眼里软弱可欺的人,在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不断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把上台之初的“三人驾车”体制变为了他个人独揽党政大权,从而执掌苏联长达18年。

当然了,要对比两人的政绩,总体上讲,赫鲁晓夫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斯大林时代“神圣不可侵犯”的坚冰,开启了一系列改革模式,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废除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合同收购制;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将农业机器折价卖给集体农庄;放宽对家庭副业的限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缓解了社会矛盾。

勃列日涅夫则被认为是一个缺乏领袖魅力、喜欢过平静生活的庸才。他享受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并适当予以调整。因此,苏联在他当政期间,综合国力得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不过,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 年,是苏联自取灭亡的决定性的阶段。

(参考资料:《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世界历史》《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其他网友回答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在1957年将斯大林的近卫军,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打成反党集团,并将他们全部开除出党。同时对其上台有特别重要贡献的朱可夫,撤销其国防部长职务。从而开始了赫鲁晓夫的时代。此时的他,在苏共中央拥有绝对权力。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将勃列日涅夫,作为他的亲信提拔到苏共第二书记的职位上。勃列日涅夫,能力较差,为人厚道,跟随赫鲁晓夫,才获得了政治上的飞黄腾达。这样一个人,赫鲁晓夫从未将其视为政治上的对手,只是把他作为自己的下属看待。

1957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独揽大权7年,他所进行的各种改革,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确实得罪了权势很大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不能容忍赫鲁晓夫走得这样远,所以他们要换人了。勃列日涅夫是个温和派人物,是理想的继承者。权力斗争在暗中进行着,苏共主席团成员们,在老资格的政治委员,掌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的操作下,逐渐达成一致。

机会终于来了,1964年,勃列日涅夫代表苏共中央电话通知在外地的赫鲁晓夫回莫斯科参加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会议。赫鲁晓夫感觉不妙,无奈被迫只有参加。赫鲁晓夫一下飞机,克格勃主席亲自在飞机场将其控制起来了。赫鲁晓夫几乎是被押送到随即召开的中共全会上的。会议由勃列日涅夫主持,按照事先的安排,政治局委员们纷纷发言指责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面对这一切,赫鲁晓夫知道大势已去,尽管事情来得太快,他还没有缓过神来,但此时的他,更多的是应该考虑他的身家性命的安全,反抗是无用的,最终他同意引咎辞职。

最高 权力发生了和平的更迭,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构成的三架马车,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而苏斯洛夫成为了教父式的人物。又经过了很多年的演变,勃列日涅夫才逐渐地成为了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大,真要说起来得写一本书,而不是一篇没稿费的文章了。不过我还是愿意简单聊聊,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组成了三架马车的集体领导,随之担任苏共总书记,至少在国内问题上两件事上是非常正确的。一件是抓捕了试图夺权上位的克格勃头目——阴险狡诈的贝利亚,避免苏联走向一个秘密警察主宰的集权国家(好色的贝利亚不但染指了许多名媛贵妇,而且搜集了所有领导人的隐私,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是立即毁掉所有文件,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另一件是对斯大林时期的冤案进行了平反,破除党内之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事确实深得民心,很多人为此给赫鲁晓夫加分点赞,确实是苏联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在国际问题上至少也有一件事是正确的,他提出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共存,尝试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改善双方全方位对立的相处方式,避免爆发全面战争。

赫鲁晓夫的上台在当时确实可以说把苏联带向另一个较为正确的方向,调整经济政策,注重民生,发展轻工业,避免了保守派继续走斯大林主义老路的企图。适时灵活的运用政治手段,几次在危急时打击了一些试图密谋反对他的政敌,也是从那时起苏联政府领导人即使被终结了政治生命,但再也没有象斯大林时期一样担心被肉体消灭了。

当然了,赫鲁晓夫这个精力充沛的小个子,本身就是一个脑子一发热就盲目的行动派。后期经济政策出了偏差没有适时调整,国际问题上的缓和政策在实施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党内反而自己又走上了个人崇拜的老路,执政时间一长问题暴露的多了,搞得树的敌人也多了,最后只有被迫乖乖退休了事。

勃烈日涅夫是一个和赫鲁晓夫截然不同的人,他能被各方接受推举上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平庸之人,不会是一个强势的独裁者,在大家对活蹦乱跳的赫鲁晓夫厌倦之后。勃烈日涅夫再合适不过了,本身是一个相对温和的人,不象赫鲁晓夫那样锋芒毕露,四处树敌。但看上去平庸的勃烈日涅夫上台之后逐步改变了赫鲁晓夫激进的经济、国际政策,使苏联走上相对平稳的发展道路,经济实力发展大为增长,军事实力直逼美国,在国际竞争当中采取进攻态势,逼迫美国及其西方国家采取守势。

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开始了苏联有名的“老人政治”——政治上日趋保守僵化,经济上裹足不前,军事上穷兵黩武。一个军事上强大到可以比肩美国的大国,竟然在轻工业上、食物供应上无法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活需求,排队购物成为苏联人的必修课。苏联这头令人望而生畏的北极熊的一只胳膊可以轻易拗断对手的大腿,另一只手萎缩软弱到提不起一篮子伏特加。

凭心而论,赫鲁晓夫也好,勃烈日涅夫也好,他们的上台都比前一任更进步,对国家的发展更好一些。如果非得要说对苏联来说谁的贡献更大,我个人认为还是赫鲁晓夫,他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处在十字路口时,把国家带上了一个正确的轨道,避免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列车飞快的奔向另一个错误的方向。如果当时贝利亚夺权成功或保守派继续执政,对苏联和世界可能都是一场不幸。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赫鲁晓夫这家伙更有意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