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王阳明和朱熹,在儒学层面,谁的水平更高?
优质回答:
朱熹儒学深厚,造诣高深,学术性强,王阳明儒学精勤,知行合一,更胜一筹。
其他网友回答
殊途同归,各有千秋。
非圣即贤,不可妄评。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不错。
前面这些老师回答的更不错。
真心点赞
个人感觉,朱熹的贡献,主要是规范,把儒家传到他这辈的东西整理归纳格式化,看起来清清楚楚了,高大上。
可是,一规范,不合朱熹理念和胃口的,就边缘化了,剩下的,朱熹老先生自己又加以注析说明,那就自古华山一条道,狭隘。
王阳明走的路,大不一样。
他先前也是学,学而思,可憋坏了,功夫不到,憋不出什么东西来,憋屈。
到了贵州,那地方生活艰苦,可就是王阳明的福地。龙场悟道成功,阳明心学盛大开启
再往后,赣南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大成之地,尤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经教育传播,不仅影响赣南客家子弟,也推而广之,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命运走向。
凭心而论,纯粹从儒家儒学来说,朱熹的功劳大,因为理论不能光靠口传心授或各种理解开悟,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才能更广泛地传播,被更多的人认知和接受。
从开创性和对后世的影响力而言,没得说,王阳明完胜。
都是先贤,都是值得学习的大儒。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朱子的理学,是学有师承的。是二程嫡传。且一部《四书集注》定后千余年学人轨则。客观来讲,朱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王阳明晚朱子近五百年后。其学是龙场“顿悟”而得“致良知”之学。以为圣人之学,只在良知显现。其实,王明的“天桥传道”和“山中论花”和佛教禅宗的玄之又玄,并无二致。
朱王分歧:
1、阳明的因为按照朱子的格物致知七天而病,就认为程朱理学不对;但是阳明自创的“致良知”之圣学。传到第一代弟子,就王门内乱,同室操戈了。可见阳明学之自相矛盾之程度。
2、阳明的《大学或问》主张程朱改定的《大学》是不对的。应该恢复古本儿《大学》。他的这个主张,我读过三遍《大学或问》觉得有理有据,可以反对下程朱。
3、朱熹一生笃实学问,用力精勤,史称理学集大成者,有宋一代大儒。实在是客观评价,一生著述颇丰。《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是儒学宝典。
王阳明为世人所推崇的是《传习录》,王学梗概,是在这本书可以囊括。
我个人觉得:两相比较,朱熹的成就大过王阳明。并不是说朱子比阳明出生的早,也不是说朱子著作比阳明多,更不是说有师承的比自学顿悟的正统。
我是从朱王两人的,学术,理论,影响力,来评价的。朱子即使更定的《大学》版本儿有问题,但是毕竟是大儒为后人而用尽毕生心血研究儒学的。即使错了,只是学术方面的问题。
王阳明的学术,理论,宗旨。和佛教的禅宗多么像?而且不待程朱理学之徒攻击,自家首先同室操戈,互相攻诘了起来。足见王学,非一门儿成熟的学说,不伦不类。
所以,再怎么说,朱子也是一代淳儒。而阳明呢?就不敢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讲求“格物致知”
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成为封建士子(而非皇帝)修身的准则;他的理学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同时也作为封建王朝对人们(同样不包括皇帝)思想行为的规范准则。朱熹把世界分成两块,一块叫“理”,一块叫“欲”。他认为“理”存于万物中,但“理”有一大敌,那就是“欲”;所以要想“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讲求“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又是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影响最大,并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王阳明不是一个单纯的思想家,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官,而是文武兼备,理论与实践都很厉害的角色。在明代政治高压下,还能够开办书院,也是一大奇迹。由于这些经历和身份的特殊,王阳明的学说兼容的宋儒的三大流派,即以孔子孟子学说为主线,又带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痕迹,既是二程一陆“心学”的继承者,也是朱熹的“理学”的发展者,他的学问核心就是“心即是理”。
但总体而言,王阳明的学说更加侧重“心学”,尽管是对二程一陆“心学”的发展,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直接被称为“王学”或“阳明学”。
王阳明虽是朱熹的“粉丝”,但在思想精神内核、践行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朱熹认为“人欲”是可以去除也必须去除的;而王阳明则认为人欲不可能去除,但可通过“致良知”以尽可能减少人欲的干扰。
朱熹和王阳明,谁的儒学成就高?
朱熹和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集大成者,前者在南宋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在明朝集心学之大成。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黑格尔也说过,“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朱熹和王阳明,他们的学说思想和践行方法,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都是中华文明悠久的文化积淀,都有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与时俱进而日久弥新的生命力,也都能为国家持久发展、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与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