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重用王阳明?
优质回答: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一、先讲前因
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即遭到奸佞太监张忠、大将许泰的陷害,侥幸没有遇害,以江西巡抚的新身份(原任南赣巡抚)坐镇江西南昌,直到两年后,正德皇帝去世,嘉靖帝朱厚熜从湖广安陆赴京继位。
嘉靖即位伊始,就有廷臣推荐阳明,新皇帝本人也听说过阳明的大名,欣然表示要召阳明上京,欲有所重用。
可是当时主政的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因为王阳明是他的政治对手王琼(原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所重用的人,对他颇怀嫌隙,而且当时“大臣忌之者众”,他们都不愿阳明来京,于是就以正在国丧期间,不宜宴赏为由,只是改命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以此阻止他来京。不久后,重议“平宸濠功”,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
(王阳明擒宁王之地在江西新建县,故以“新建”封伯爵/皇帝不称朕)
阳明升官封爵,算是对他恢复名誉。可是他一人获封,当年与他一起参与定乱的同事,却多在嘉靖元年由杨廷和主持的考察大典里,遭到黜革或降职处分。这让阳明很不安。
为此他多次上疏辞封,为在平宸濠之乱后遭受冤屈的同事辨洗冤屈,为了发动舆论支持,他还写了揭帖,遍递六部和都察院,为替他冤死的弟子冀元亨伸理。
可是他的请求没有得到理会,阳明便以父丧为由,挂冠而去,从此归隐林下,在家乡余姚讲他的心学去了。他这一走,虽然没有被追究“擅离职役”的责任,但他的新建伯的铁券和禄米,也就不给他了,伯爵成了个空号。
二、再入本题
可见阳明在嘉靖新朝之初即遭际不顺,他自嘉靖即位,就没再去过京城,他与新皇帝从来没见过面,他甚至没在新朝任过事。
可是嘉靖帝却对他有着很深的成见,一个具体的表现是,三年后,阳明守丧期满,按例应起复为官,而且当时不断有廷臣“交章推荐”,甚至要求直接召阳明入阁辅政,可嘉靖帝一概置之不理。直到嘉靖六年,因为广西思、田之乱,动用四省官军围剿,久劳无功,这才在大学士张璁的推荐下,重新起用阳明总督两广军务。阳明到桂后,很快抚定动乱,此时召阳明入京的呼声又起,可是嘉靖帝只是令阳明兼任巡抚,并不打算重用他。阳明在嘉靖七年十一月病故,接到讣告后,嘉靖帝竟然令“廷议”阳明的功罪,名为功罪一起议,实际上主要是议罪。
由此可见,嘉靖帝对这位声名日著的“夫子”,完全是没有好感的。
(阳明佩剑塑像/皇帝不称朕)
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前后首辅的影响。
杨廷和对阳明的压制,前面已经说到。杨罢官后,继任首辅费宏、杨一清,对阳明仍然采取“不用”的态度。费宏讨厌阳明,也与阳明跟王琼关系深有关,另外据说阳明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在向朝廷报功时,只字未提到费宏,令后者耿耿于怀。
杨一清与王家本来通好,阳明父亲王华的墓志铭,就出自杨一清的手笔。但是在嘉靖初的大礼之争中,杨一清为赞礼派所攻,难以安位。而阳明与众多赞礼派新贵(如席书、方献夫、黄绾等)交好,他还得到议礼派首领张璁的推荐,由于这层关系,他自然要压制阳明。
首辅的态度,对嘉靖帝不可能没有影响。
(嘉靖帝为人刻薄寡恩、多疑猜忌,在他手下做辅臣,很难善终/皇帝不称朕)
第二,阳明在“大礼议”中,没有表态。
嘉靖朝前期的用人标准,就是以在大礼议中的态度划线,凡支持者就重用,反对者必驱逐。当“大礼”之争时,赞礼派中不少人是阳明的好友或门人,而反对者中也有不少他的弟子(如在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事件中受杖刑的邹守益、王思、王时柯等),阳明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可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阳明一言不发,态度暧昧。对此嘉靖帝未必不心怀芥蒂,或以为阳明是一个反对者,或者投机家。
(阳明讲学/皇帝不称朕)
第三,嘉靖帝认为阳明“伪”。
阳明归隐后,却未能“清白”,他在正德末年遭受的“通濠”“党逆”以及冒滥军功、纵兵杀掠、私藏府库金银等指责,并未得到洗白。当两广报捷疏送到北京后,嘉靖帝就在给杨一清的手诏里,提到当年江西功次,说阳明素来喜欢夸诈,并由此及于他的人品,又由人品说到他的学问,几乎给出了全面的否定性评价。
几年来,阳明讲学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也遭到很多的批评。在崇尚程朱理学正宗的嘉靖帝看来,阳明心学是“误正学”的伪学。在这一点上,众多当道大臣态度是一致的。如费宏、杨一清都曾阻止阳明入阁辅政,他们的理由也近似,都说阳明“好古冠服、喜新学”。早在嘉靖元年,嘉靖帝就在圣旨中下令,“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许妄为叛道不经之书,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称阳明之学“叛道不经”。
阳明去世后,未议其功,先论其罪,廷议的结论是,阳明“学术不端、聚众惑乱”。嘉靖帝遂下诏,停阳明之爵(阳明的伯爵来自军功,按例应世袭),并颁禁学之令。阳明学在阳明身后为官方彻底否定,成了被禁之学。
可见嘉靖帝对阳明的态度,不仅仅是反感,直可用厌憎一词来形容了。(皇帝不称朕答题)
其他网友回答
嘉靖皇帝没有重用王阳明,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圈子不同,不能硬融”。
王阳明的成就可谓冠绝明清,他的学说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和近代史,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
但是在大明正德朝的职场生态里,王阳明的状态是一个只能死干活的“救火队员”。
虽说王阳明的入仕方式也没有和别人不同。也曾是弘治年间进士出身,也担任刑部主事。但因为上书救戴铣,而得罪了权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丞,半路差点还被灭了口,若不是王阳明也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可能就牺牲在了电视剧的第一节里了。
但是正是因为他对真理得孜孜以求,使得他无论被放在什么恶劣环境里,他都不抱怨,而安安心心做事;无论怎样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烂摊子,他都能收拾得妥妥帖帖。
因此,“会做事、能做事的王阳明”就永远在做事或者在去做事的路上。因为在贵州的龙场和后来的江西庐陵县呆过,所以王阳明很快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
王阳明被派到南中各地(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去平叛。当地盗匪横行十余年,连州结郡。特别是到任之前就听说,赣县的主簿都战死了,可见形势有多危急。但是这些都影响不到王守仁,他去了以后,仅仅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把为患数10年的匪患给平了。
按照道理,平叛结束应该得胜归朝,各种封赏。但是由于王阳明太能干,被继续留在了江西。
王阳明在江西,就活该宁王朱宸濠倒霉了。王阳明靠收留散兵游勇和一些渔民,结果就平叛成功了。
按道理获得这样的不世之功,应该加官进爵,甚至进朝廷中枢了。但是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正德皇帝朱厚照不但啥都没有赏赐给王阳明,还叫王阳明把宁王朱宸濠给放了,自己来抓一遍,最后把功劳让渡给自己“镇国公朱寿”。
还好王阳明是个不爱计较的人,否则肯定气炸了。与此同时,王阳明也意识到局势的微妙和凶险,称病回家了。估计再主动提的事儿,脑袋都有可能不保了。
以上就是王阳明在正德朝悲催的职场生涯。
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寻找自己的盟友,嘉靖帝朱厚熜果断地向王阳明投来了橄榄枝。
但是朱厚照死后,内阁首府杨廷和迎立了朱厚熜。很显然,朱厚熜和他堂兄朱厚照不一样,他更明白王阳明的价值。也更明白自己想要坐稳位子,必须要把杨廷和这帮老家伙扳倒。
要扳到内阁的这帮老家伙们,自己必须要有盟友。但是像杨廷和这种职场老鸟,关系网遍布朝廷,要动他何其艰难?
然而王阳明首先是一个实干家,有能力;而且他这个人有最大的特点,在朝廷内他不结党。但是不意味着,他也是孤家寡人。他在民间开宗立说,拥趸也是何其之多。
要说与杨廷和抗衡,王阳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角色。更何况,在“儿子能不能认自己的亲爹?”这个问题上,王阳明的态度是“哪有不让儿子认自己的亲爹的道理呢?”这就够了。
嘉靖表彰了王阳明擒贼平乱的大功,不准请辞,给他加官进爵,先升为南京兵部尚书,然后逐步又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准予世袭。
但是出乎嘉靖意外的事情是,他投之以桃了,却并未见到王阳明报之以李。
嘉靖虽然刻意地将王阳明架到了杨廷和的对立面。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像平叛那样百战奇谋,冲锋陷阵。
王阳明不但没有加入论战的行列,扛起嘉靖希望他扛起的大旗,而且还对“大礼议”颇有微词。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碧霞池夜坐》
连杨廷和自己都觉得这个曾经力挽狂澜的牛人王阳明权斗的段位实在太低,甚至都不用自己出手,就轻松被自己拿下,留下一脸尴尬的嘉靖。
事实上王阳明不是不懂嘉靖的意思,也不是不会权斗,只是他不属于那个圈子。
他们并不知道,王阳明写那首诗时的真实心态。王阳明不是不会权斗,只是他不热衷于权斗。说他对“大礼议”无所谓,那也是不对的。他更不是斗不过杨廷和。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斗赢了杨廷和,嘉靖掌权后,对天下百姓又什么好处?一个热衷于权斗的君王,即便花式玩法,赢了群臣,那又能怎样?照样要输掉民心。所以在王阳明的眼里,朱厚熜并不比朱厚照优秀。
结果嘉靖也因此逐渐疏远了王阳明,还好此刻的嘉靖还没有实权,否则想想夏言的结局吧!
这就像早些年互联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圈子不同,不要硬融。”
王阳明还是对平叛的活儿比较感兴趣。嘉靖6年,广西的思恩和田州又发生叛乱。王阳明被授任为两广总督兼广西巡抚负责平叛。嘉靖7年11月,王阳明因肺病去世于归途。
参考书目:《明史·列传八十三 王守仁传》
《王阳明心学全书》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先生邀请! 王阳明老夫子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请仔细读读王老夫子这几句话的含义,就不难发现距今几百年,人类倒退的速度相当惊人,几百年前王老夫子就将教育小孩子的方法讲到如此精湛,这也只是几句名言,尚存大量经典名句,咱这些后人真是愚蠢至极。
至于嘉靖皇帝不重用王老夫子的原因只有一个,嘉靖皇帝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怕王老夫子罢了,自古圣贤的心性都是相通的,都能做到承上启下,延续传承文化基因,何为圣贤?圣贤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内圣贤外,绝不亵渎袓宗,绝不亵渎经典,绝不忤逆,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心术不正是绝对读不懂文化真谛的。
这也是制约文化创新的致命缺陷,国人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学少少就扮代表,口出狂言根本就读不懂先袓智慧结晶。谢谢!祝健康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的仕途和海瑞很相似,海瑞是大清官,很得民心,王阳明有能力,学生遍天下,但两人都远离权利中枢,终身不被重用,两个能臣皇帝不知道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用,因为海瑞很倔,王阳明很狂,两个都不是听话的人,两人威望很高,杀又杀不得,只能弄远一点凉着。
江西吉安的阳明书院。
随便讲几个人,以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个叫毛润之的,他看了王阳明的心学后大受启发,写了篇《心之力》被他老师杨昌济看到了,大加赞赏,觉得此子堪大用,把女儿杨开慧嫁给了他;浙江也有个叫蒋志清的,看了王阳明的书后,万分崇拜,取了王阳明的书籍里一句话“大中至正”改为自己的名字,叫蒋中正;再往前一点,1905年带领着日本打赢了沙俄的东乡平八郎,东方人第一次打赢西方,举世界之哗然,别人问东乡平八郎打赢的秘诀是什么,他拿出了随身带的腰牌,上面有七个字:一生俯首王阳明,我靠就是靠这七个字打赢的。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的名气太大了,太多人崇拜、研究他,近代是这样,现代亦如此,在王阳明时代的明朝,更是趋之若鹜,他是中国历史上心学集大成者,开创了阳明学一派,建立阳明书院,并在各地讲学,学生弟子无数,为当朝偶像,就这样一个有才学的人,皇帝当然知道,而且还是朝廷的大臣,不仅如此,在军事上,王阳明曾平定江西动乱,把流窜各地十多年的匪徒剿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他又前往福建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仅一个月就宣告结束,再立奇功,总督两广时又去广西平叛,匪贼听说王阳明来了,打不不打直接投降,就这样霸气。
浙江绍兴的王阳明墓。
这就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王阳明,虽然官至二品左都御史,署理两广,又封新建伯世袭,但一生都在南京朝廷游荡,在外地迁来调去,从没进过北京权力中枢,没有真正被三朝天子重用过,这和他处事风格有关系,得罪很多朝中人,其实文治武功后,年轻的嘉靖是要调王阳明入朝的,但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给阻止了,当时朝廷党争严重,王阳明是王琼这一派的,跟杨廷和是死对头,王阳明功劳很大,招到很多人嫉妒,所以在杨廷和在任,王阳明入京路被堵死,可惜的是两人在同年去世。
其他网友回答
虽然王阳明是圣人,但圣人并不一定会做官。孔子、孟子,仕途都不顺。虽然我们相信,王阳明绝对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并不是个和光同尘的人。
首先王阳明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并不算是超级学霸,没有入翰林。按照明朝的官场习惯,没入翰林入内阁基本无望,最高也就是个吏部尚书。不过王阳明连兵部尚书都没做到,去世前只是个南京兵部尚书,虽然也是正二品,而且也是专业对口,毕竟王阳明33天就平定宁王之乱。
但是南京兵部尚书,和北京那个兵部尚书的权力是不能比的。这都在于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的阻挠。原来王阳明和前兵部尚书王琼的关系好,而杨廷和和王琼并不对付,所以把王阳明也算成王琼的人。当时王琼已经退休在家,如果王阳明顺利进京,那么王琼不就又有复出的机会吗?
经过这样的考虑,虽然嘉靖想用王守仁,但由于被杨廷和反对也只能作罢。不过这对于王守仁也无所谓,他当时已经年过五十,更大的兴趣在于学术和教育,而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并不特别热衷。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