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后期,吴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优质回答:
东吴灭亡的引子在孙权时已经埋下了,孙权以世代小官宦出身与世家大族求全存异,共谋发展,使得在乱局之中得以立足,之后又对曹操南征,刘备东出反击成功,巩固了江东基业,但在淮南合肥一线,长年攻战无大进展,也说明没有实力统一天下。等到刘备曹丕都死了,诸葛亮北伐街亭之失,狼狈退回益州。而作为江东世家代表人物的周鲂陆逊却在石亭取得少有的大胜仗,229年,孙权以为时机成熟,于是建国称帝,并通知蜀汉,二家商定共分曹魏天下。
当上皇帝的孙权昏招迭出,称帝不到二年,所立的太子孙登就死亡,另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又宠爱四子孙霸,封为鲁王,造成二子争宠,暗斗加剧,朝中大臣也分成两派站队,你来我往明枪暗箭。(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原太子太傅、东吴的上大将军陆逊与孙权度过一段君臣相得的蜜月,也不慎卷入二宫之争,被猜忌的孙权无端斥责,忧愤而死,二宫之争愈演愈烈,内外卷入者众,最后孙和被废,孙霸因谋害孙和而被赐死,孙权另立幼子孙亮为太子,临终前遗命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和孙弘、孙峻辅政,引出一大堆乱事。
孙权逝世只有一天,孙弘就打算排挤诸葛恪,被其反制,尔后诸葛专权,把控内外,引起孙峻嫉恨,又借新城之败和孙亮的忌惮,乘机杀死诸葛恪,孙峻继上更加专权。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废太子孙和、孙权之女孙鲁育,孙登之子孙英先后被杀。临终将后事托付给了堂弟孙綝。吴主孙休与老将丁奉等好不容易拨乱反正,三国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已进入尾声,蜀汉屡次北伐无攻,终被司马昭所趁灭国,东吴救援不及,内部也生叛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孙休死,众臣见内外交困,不敢立幼君,于是迎立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为帝,以长君御下,孙皓初登帝位,曾一度施行善政,被誉为令主明君,不久原形败露,开始骄奢淫逸不务正业,随意杀戮朝中大臣,对外又好大喜功,不度德不量力,多次进攻曹魏西晋,屡遭惨败,国内盗贼乱事四起,犹不能改弦易辙勤修内政。 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命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东吴举措失当,一触即溃,几个月后东吴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用最简单的白话回答您吧,您也好理解,说白了就是他们孙家的人自己杀自己人,老子杀儿子,侄子杀叔叔,孙子杀爷爷等等,等到孙皓上位,那就简单了,孙皓一个暴君更不会治国,吴国就这样逐渐灭了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惯性思维,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末代君主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拿东吴来说,末代皇帝孙皓,在位17年,暴虐无度,狂妄自大,好酒好色,十分符合亡国之君的性格特点,也与东吴覆灭有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东吴立国者孙权。
孙权年纪轻轻接管父兄打下来的基业,操纵有方,就连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惜的是,孙权犯了一个封建君主最不该犯得错误,那就是立储问题。
早在221年,孙权就立长子孙登为吴王太子。孙登各方面也都算一个合格的守成君主。但在241年孙登逝世,年仅33岁。孙权悲伤不已,打乱了原本计划好的身后事。插句题外话,孙权活的够长,掌权五十余年,活到了71岁,高寿的代价就是继位人的无奈。由于二子孙虑早亡,于是孙权在242年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同年接受大臣的提议立四子孙霸为鲁王。初封时二子同宫居住,并没有品第之分,大臣们觉得违法儒家的礼仪,强烈劝说孙权要体现出嫡庶区别,于是二人分宫别属。孙霸不乐意了,同样是儿子,为什么哥哥就比自己高一头,为什么自己不能当那个太子。所以孙霸就利用鲁王身份拉拢朝臣,诋毁太子,意图自己当上太子。朝臣或明或暗分为两派互相攻讦,甚至远在武昌的陆逊都上表力保太子,引起了孙权的警觉。但孙权犹豫不决,拖拖拉拉,没有立即决断。
250年,二宫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孙权想到了袁绍的教训,害怕死后出现内乱局面,于是幽禁太子孙和,后废除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诛杀或流放二宫诸多党羽,立少子孙亮为太子。其实第二代君主应该立长君,可能孙权觉得自己在位时间够久,威望中天能支持少子顺利做皇帝吧,不过事与愿违。
252年,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登基,诸葛恪、孙峻辅政。诸葛恪接打败曹魏的东兴大捷颇得民心,加封丞相。为继续提升权威,率军伐魏,惨败,又用独断专权掩饰失败错误,次年被孙峻杀害。孙峻为孙坚弟孙静的曾孙,血缘已远,掌权后也是擅断朝政维护自己的地位,期间还赐死废太子孙和。256年,孙峻在出征曹魏途中逝世,堂弟孙綝掌局。孙綝嗜杀残虐,先杀死反对自己的吕据等,后又在阵前斩杀大将朱异,已经亲政的孙亮亲自质问孙綝,并杀死孙綝亲信。孙綝害怕,干脆在258年废掉孙亮,转立孙权六子孙休为帝。不曾想孙休更不好惹,同年就借口杀死孙綝。孙秀被誉为东吴中兴之主,其实也就是在东吴四帝中仅此于孙权的存在了,而且264年就病逝了,未能收拾自孙权死后朝政混乱局面。
孙休临死前,托付丞相张布和宠臣濮阳兴好好辅佐太子。因为在263年,蜀汉被曹魏消灭,东吴交趾郡也投降曹魏,四面楚歌中,张布等感觉还是立个年长君主比较好,于是选择了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为帝。孙皓在位初期一度勤于政务,抚恤安民,开仓振贫,《三国志》描述“一时誉为令主”。由一个废太子的儿子突然变为皇帝,不好好表现才怪。待到皇位稳固后,孙皓就开始了本性表演。杀了拥立自己的张布和濮阳兴,将孙霸二子流放,诛杀孙权五子孙奋及其儿子,杀死了异母弟孙谦、孙俊。对于皇室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大臣和后妃了,总之杀人很多。孙皓还很迷信,因为一句谶言就带着母亲媳妇去洛阳受天命,在晋吴边界因为大雪才停下来;感觉荆州有王气,迁都武昌,因为百姓“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的强烈反对才回来。而且狂妄自大,初期在边界打过胜仗,就认为自己能一统全国,在位期间和西晋没少武力摩擦,胜少败多,消耗了国力。在西晋举国伐吴时,丧失抵抗,孙皓按照古制受缚投降。不过要是孙皓知道晋武帝儿孙两次以同样方式投降的话,估计会笑的活过来。
东吴于222年孙权受封吴王立国,280年覆灭,不到六十年的光景。在孙权死后,内斗不断,朝政混乱,经不起折腾的国力在西晋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不堪一击。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内斗才是大到王朝,小到家庭的最大敌人,没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