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录了什么孔子被称为什么(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对吗)

网友提问: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撒谎还被抓现行的事,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深意呢?

优质回答:

大多数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比较严谨的,道德高尚的,或者至少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那么也就是说孔子应该是不会撒谎的。作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也不应该干撒谎这样的坏事。但是论语当中确实记载了一起孔子撒谎,而且被抓了个现行的事情。

论语中记载,有个叫陈司败的人接见了孔子以及他的学生,然后他就问了孔子一个问题:鲁昭公这个人懂不懂得礼节,懂不懂得礼仪制度?孔子说当然知礼了,然后就退出来了。退出来之后,陈司败又把孔子的一个叫巫马期的学生给叫进去了,之后陈司败就非常不怀好意的说君子不党,意思是一个君子应当不会拉帮结派,没有什么私心,跟所有人交往都很公平。他又问,难道一个君子也会拉帮结派吗?此处意指前面的孔子。陈司败说“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个女子叫做吴孟子,鲁昭公这样做孔子都说他知礼,那么还有什么人不知礼呢?”

一、孔子撒谎事情的始末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同姓不婚。我们现在姓和氏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在古代,姓是指一个人的母系氏族,表明了这个人是属于哪一个族群的,氏可能会分成很多个。吴国其实是属于周皇室的一支。据说周文王的大伯父带着他的二弟跑到南方,就建了一个小国,就是吴国。而鲁国是周公旦的后人,这样的话,吴国和鲁国就是同姓的两个国家,应当都姓姬。

而春秋时期的女性很少有真正的名字能够传承下来,春秋时代的书籍称呼一个女性,都是将她的国籍和她的姓放在一起来称呼,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上,记录了一个女子叫齐姜,意思就是说这个女子是齐国的姓姜的一个女子。如果一个男人也姓姜,那么无论这个女人是齐姜还是吴姜,或者其他的姜,这个男人都不能够和这个女人结婚。

按照春秋时代的正常叫法,鲁昭公娶的这个吴国女人应当叫吴姬。吴是她的国籍,姬是她的姓氏。由于鲁国的鲁昭公也是姓姬的,所以说他不应该和这个女人结婚。鲁昭公从吴国找了一个老婆,他知道这件事情是不对的,因为当时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是不对的。一个姬姓的国王娶了一个叫吴姬的老婆,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鲁昭公给这个女子重新改了一个名字,叫做吴孟子。这个“孟”字是标示着一个人在其整个家族当中排列顺序是这一代的老大或者老二。意思就是说鲁昭公从吴国把人家的大姑娘给娶来了,但是这显然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类似于遮羞布的行为。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情,陈司败或者说当时的很多人都说“鲁昭公从吴国找了一个同姓的老婆,还不好意思这么说,居然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吴孟子。鲁昭公这种人怎么能叫懂得礼节呢”。那么也就是说,孔子整天都在宣扬礼教,就因为鲁昭公是他的国君,居然就睁着眼睛说瞎话,对着这样的一个国君,还说他是知礼的。就这样,孔子的说谎行为被抓了个现行。

巫马期回来之后和孔子讲了这件事。孔子回答道:“丘也信,苟有过,人必知之。”这等于孔子承认了自己的说谎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我有了什么过错,别人一下子就会知道不会放过的。

二、孔子的说谎行为实际上是守大节的表现,是真君子的表现

论语里面为什么要记录这样一则孔子撒谎被抓的故事呢?而且孔子作为一个如此道德高尚的人,为什么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呢?另外一句论语就解答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在这种场合下撒谎。

论语中记载,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不可夺,君子人与。”意思就是说,可以把一个六高尺的小孩子托付给这个人,可以把方圆百里的这样一个中小型的国家也托付给他。这个人在面对大节的时候,别人无法侵夺他的意识,就是说这个人有很强的基本原则,这样的人是不是个君子呢?这样的人当然是个君子。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临大节不可夺,就是作为一个君子要守住大节。而在刚才的说谎事件中,孔子所要说的大节是君臣之节。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讲,孔子要守住的大的利益是帮助他的祖国维护基本形象问题。这是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臣民所应当守的最主要的气节。至于孔子自己是不是被别人说成一个撒谎的人,或者说是不是一个在情感上有所倾向的人,这是退于其次的问题。

所以说只有像孔子这样一个遇到事情能够分清轻与重的一个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只有分得清轻重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结束语

如果一个人只是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框住,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人实际上是非常自私的。因为他其实就是不想损害自己的半点利益,去为领导,朋友,或者是国家去担当哪怕一点点责任。

孔子在面对陈司败的问题时,当然可以义正言辞的讲我们国家的君主完全是个混帐,可以毫不留情的批评鲁昭公。这样一来,孔子自己的利益就保住了,自己的名声就保住了。但是他为此付出的就是祖国的形象,君主的形象。他证明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就付出了损害国家形象的代价。

这样前后一对比,就会发现孔子的撒谎行为才是一个君子应当做的。为什么孔子能够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而很多其他的所谓的道德知识只能沉寂在历史当中,被人所遗忘,原因其实就在这里,孔子是一个知轻重,能够识大局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万世师表的大圣人孔老夫子也概莫能外。鲁定公16年,也就是公元前496年。56岁的孔子为了宣扬他的学说,周游列国到卫国去见了南子,这件事一直倍受诟病。

南子河南商丘人。原是宋国公主,后嫁卫国国君卫灵公为夫人。南子生性淫乱,和后世的潘金莲有一拼。宋国的公子朝长的貌美,南子便与他私通。卫灵公头上一片大草原,也不加阻止。反而纵容南子。召公子朝与他在洮地相会。卫灵公的太子剻聵知道南子私情想刺杀她。被南子发现。剻聵逃亡宋国。

孔子一次到卫国,寄宿在朋友伯玉家里。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不惜蒙受耻辱,想与我们的国君结为兄弟之情,必定要先见我们国君的夫人。我愿见见您。”孔子推辞道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卫国的地盘上。国母要见你。不可能出宫廷,抛头露面来降尊屈驾跑到驿馆去见孔子吧?这与礼节不符。再说南子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出宫。名人遇到权贵哪有不摧眉折腰的。所以孔子很纠结,一是考虑到南子的名声不佳相见肯定会惹一身骚。二是要矜持一下,毕竟自己也是名人又是文化名人。就像古代帝王即皇帝位,总要推辞几番,虽然心里早就想一夜就变成皇帝,但也要压住心里的欲念。孔子内心深处估计是想见南子的。哪个男人不想在风骚的女人哪里分杯羹。但孔子不可能不可能召之即来。那样太轻薄了。也有辱斯文。怎么样也要假正经一下做给弟子们看:你们看,不是我想见南子,是她不停的召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最终孔子还是去了。在人家的地盘上,胳膊能拧过大腿啊。就像唐僧在女儿国,不答应以身相许。能走的了吗?可是这一去,被污名化了。钓鱼狐狸没有捉到惹一身骚吗。古代人特别讲究礼节,孔子和南子见面,南子屏退左右。和孔子相互作揖还礼。古人妇女的头饰,装点的琳琅满目。躬身行礼环佩会叮当作响。就像两个孤男寡女人单独在一个房间里,床单乱了,能说清楚吗。所以不能不让人意淫浮想联翩,脑洞大开。

这下儒学大师孔老夫子被“绯闻”环绕了。坊间都在议论他和南子有一腿。弟子子路正直,受不了人们对老师的泼脏水非常生气。就去见孔子,质问他为什么去见南子,自取其辱。孔子脸红说:“我是出于礼仪才去见南子,我拜见南子,也全都是按照礼仪来的。”子路不以为然一脸不屑。孔子看自己的解释弟子不满意,又指天发誓到:“如果我有半句假话就让老天爷厌弃我,收拾我!”看来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孔子也急了,他可是从不言天道的。

自己的学说,“男女授受不亲”,“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最后自己栽女人手里,而且是个淫乱的女人。岂不是笑话。最后孔子也无奈的发出:“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是在惊醒自己,还是在讽刺别人。天知道。只能说孔子见南子是事可从经亦可从权吧。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观点,我故妄説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夏虫不可语冰,有效的回避生活中的三季人!

其他网友回答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也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圣贤佛菩萨在行迹上,跟凡夫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存心上就有天壤之别了。凡夫由于心量狭小,所作所为所想都是为自己,自私自利。圣贤佛菩萨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完全没有自己。

圣贤佛菩萨悲智双运,菩萨心肠霹雳手。当以善度即以善度化之,应以恶度即以恶度化之。

所以善恶要从存心上去分辨,不能从行为上去分辨。正如《了凡四训》里中锋禅师所开示的“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我们看佛门佛菩萨祖师大德作这样的示现,太多太多了。

过去永明延寿大师出家钱管税务,偷偷把国家的钱偷出生放生。后来被发现了,要杀头时,皇帝说,如果他贪生怕死就杀了,如果他问心无愧就放回来。永明延寿大师说,我用一人的命换千千万万生命,值得。皇上就放了他,让他出家教化众生去了。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作这样的示现,我们凡夫俗子谁能看得懂?[我想静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