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国的大良造是个什么官?
优质回答:
大良造,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秦惠文王之后成为爵名,位列二十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
二十等军功爵制:一级为公士,二级为上造,三级为簪袅,四级为不更,五级为大夫,六级为官大夫,七级为公大夫,八级为公乘,九级为五大夫,十级为左庶长,十一级为右庶长,十二级为左更,十三级为中更,十四级为右更,十五级为少上造,十六级为大良造,十七级为驷车庶长,十八级为大庶长,十九级为关内侯,二十级为彻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级。
商鞅
战国中期政治家。出身于卫国贵族,名公孙鞅,亦名卫鞅。公元前340年,因有功于秦,秦孝公封卫鞅于商(今陕西商州市)15邑,号为商君亦称商鞅。少时喜读刑名之学,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干的人。最初,他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痤手下做小官,深得公孙痤重视。公孙痤临死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决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把公孙痤的话当成耳边风,既不重用,也没有杀他。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就来到秦国。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引荐,与秦孝公面谈了三次。前两次讲行帝王之道,孝公不感兴趣,听听就睡着了。第三次讲”霸道”,富国强兵,孝公听得很高兴。从此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
商鞅依据李俚《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定出一套变法方案。可列为11个主要项目: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在一个炕上,必须分室而居;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十家编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隐匿不报九户连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包括贵族富商子弟,一律送边疆垦荒;招请移民给予优待,凡从事垦荒者,九年不收田赋;增加人口,充实兵源;鼓励生产,耕田织布特别好的,积存粮食多的免除税务和劳役;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居,达到增加生产,增加人口的目的;人际间争执,诉诸法庭,禁止私人决斗;对敌作战,以斩首多少论等赏赐;必须作战有功才能升迁,贵族商人,若是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员。实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很大。但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击败了旧势力的反抗和破坏,使贫困的秦国变为国富民强的七雄之一。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 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341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抗秦,商鞅给魏公子卬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魏公子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魏公子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魏公子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给他,因而号为商君。
公孙衍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用兵如鬼,征战如电,奔袭如火。有”犀首”之称。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率秦军攻打魏国,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夺取河西之地,开辟了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为秦国走向中原奠定基础。后居魏,首倡合纵,主张并多次组织诸国合纵抗秦。
白起
战国时秦国名将。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因与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受魏冉举荐,被任为左庶长。次年,白起为左更,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斩首二十四万,故迁为国尉。再次年,升为大良造。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最早开始设置爵位制度,商鞅变法时,参考各国先例,修订与军功相关的爵位等级,之后逐步形成二十等爵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二十等爵位划分为三等。
爵位等级
一级至四级相当于士, 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别称谋人,四级不更;
五级至九级相当于大夫,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
十级至十八级为卿,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
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即大良造,又称大梁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
十九、二十两级相当于诸侯,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职权待遇
二十等爵位用于封赏,爵位与享受的待遇相关,不同等位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不同。根据《商君书·境内第十九》记载,大良造有赐邑三百家,赐税三百家。
战国时期,秦国五大夫以上爵位,才有食邑;汉初降低了标准,公大夫以上就可获得食邑。汉初官大夫以下是可以免除徭役的,汉文帝时又改为,五大夫以上才免除徭役。
大良造属于高级爵位,掌管军政大权,这个位置上,出过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譬如,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公孙衍,秦昭襄王时的白起。《史记·商君列传》。
公孙鞅
卫国公族的后代,公孙鞅亦称卫鞅。好刑名之学,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卫鞅不为魏君所用。当时秦孝公下令遍访贤才,卫鞅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秦孝公不接受尧、舜治国的方法,也听不进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但对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颇感兴趣,最后决定采纳富国强兵的办法,短时间内名扬天下。
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藏匿奸恶的同降敌,处腰斩,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
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
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新法尚未公布,卫鞅先城门立木,取信于民。新法推行一年,遇到困难,卫鞅因太子犯法,处罚太师、太傅,立威信。新法推行十年,路不拾遗,百姓殷实,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卫鞅升任大良造,迁都咸阳;全国推行县制;开阡陌封疆;平赋税;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器。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智擒魏将公子卬,大破魏军。逼魏割西河之地于秦。
秦孝公封商於十五邑给卫鞅,号商君,史称商鞅。商君辅佐秦孝公十年,为秦奠定富强基础。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公孙衍
公孙衍,号犀首。战国时,魏国阴晋人。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
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
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
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此时,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先以齐魏攻赵取得胜利,首尝合纵胜果。
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张仪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合纵。
公孙衍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和秦国的极力破坏,“五国相王”以失败告终。
此次合纵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罢免了主张合纵的宰相惠施,改任张仪为魏国宰相。但张仪实际上却是身兼秦、魏两国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
秦国向魏国和韩国借道,进攻齐国。齐威王派军应战,顽强抵抗,大胜秦军。魏国内部亲齐的势力再次抬头,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
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公孙衍主张合纵,而且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被任命为魏国宰相。
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
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公孙衍建议,请齐国公子田文,接替自己当宰相。魏襄王同意后,公孙衍到齐国请来了田文,公孙衍为韩国宰相,田文为魏国宰相,而且取得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
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新一轮的合纵又在酝酿。秦惠王深感不安,发兵攻打韩国。战斗打响后,韩国明显不占优势,其他盟国竟然无人发兵相救。
前线日益吃紧,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建议割地讲和,与秦国一起伐楚。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韩的样子,让战车停满了通向中原的大道。
韩国接到报告,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计划。秦王大怒,下令向韩国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
公孙衍再次回到魏国,但没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他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义渠是西方游牧民族政权,多年来始终与秦国为敌。
公孙衍求见义渠君,告诉他,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
后来,秦国攻打韩国时,公孙衍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君果如公孙衍所言,趁机发兵攻打秦国,大破秦军。由于本土遭到破坏,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
然而,公孙衍虽然组织了多次对秦国的进攻,却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
《战国策·魏策一》《史记·秦策二》《史记·楚世家》《史记·张仪列传》《史记·秦本纪》
总结,历史上关于公孙衍的记载,十分零散琐碎,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他的政治眼光,合纵计划多次死灰复燃,他功不可没。但秦富国强兵,一统已势在必行,公孙衍倾尽心血却无力回天。
其他网友回答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取代早先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意在打破五等爵的世袭制度,鼓舞底层人民通过建立功勋获得封爵,为此建立了严谨的封赏阶梯。
共分二十级,从下到上依次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参知军政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官职大小本无碍,秦朝赵高,五品无级,乃一阉人,确却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说直白点就是,放在当代职场来说,CEO要是器重你,你就是个主管,你都比VP牛逼,要是CEO讨厌你,那你即使做到了VP一样的拍屁股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