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优质回答:
纵观历史,有一片区域它在历史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它就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泛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十六个州县的总称,它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总共十六州,所以史书上也称其为“幽蓟十六州”。
因《宋史.地理志》中常以燕云一词记载,所以后世多以燕云十六州相称,这也是燕云十六州名字的由来。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其地势险要,关隘众多,并且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储备而著称,所以它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诗对其描述“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这些都足以证明,燕云十六州在古代拥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理意义。
而或许因为这些原因,才有了燕云十六州“坎坷颠沛的一生”。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局面混乱腐败,皇帝中央权利流失导致地方藩镇势力利益庞大,最终造成各地藩镇割据,中央权利旁落的混乱局面,最后在朱温谋篡皇位,杀死了唐朝最后一位皇帝,结束了让后代都称赞的唐朝盛世后,又开始了五代十国的中原分裂局面,而我们的“主角”燕云十六州也因此开始了它“悲惨坎坷的一生”。
五代十国中原的各自相战,使北方契丹草原部落得到了肆无忌惮的发展,其中以契丹部落为首的少数民族部落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史称“辽”,并且开始了不断对南方的扩张,直到燕云十六州以北附近,对燕云十六州也蠢蠢欲动,觊觎已久。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据太原反叛,并与契丹结盟,在契丹军队支持下推翻后唐、建立后晋政权,之后,辽太宗与石敬瑭还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这也是汉人政权对燕云十六州的第一次失去,自此,中原北方重要屏障的丢失,让河北之地裸露在北方契丹政权的铁蹄之下,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意义曾经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之久,同时这也是燕云十六州“悲惨人生”的开始,此后燕云十六州一直都归属北方游牧民族,中原政权一直都没有得到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权。
直到五代十国末期,北周世宗柴荣将兵锋指向燕云十六州,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以燕云十六州为倚仗的北方屏障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可是就在连胜连捷快要成功的时候,周世宗却意外病逝,这也代表了第一次中原政权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以失败告终。
后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并统一中原汉人政权,此后,宋太祖多次以各种巨大利益为牺牲企图赎回燕云十六州,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他去世,也因此抱憾。
宋太宗继位后,发动对北方契丹政权辽的战争,结果却不仅惨败,还丢失了更多的土地,直到宣和初年宋和金合谋夹攻辽,才使得辽朝灭亡,燕云十六州也依照约定,才随之归入宋的版图。不过到了宣和末年因为金兵的大举入侵,再加上燕山府的投降,导致燕云十六州又被金人夺取,在此之后燕云十六州就没有再回来过。
虽然后有岳飞等民族英雄为夺回燕云十六州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与尝试,但都无奈以失败告终。直到元朝灭掉南宋,建立元朝,燕云十六州也没有夺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并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号召北方人民反抗元朝,历时一年多,终于把元朝赶出长城以内。至此,元朝灭亡,离开了汉族统治已经455年的燕云十六州终于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图,燕云十六州也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要知道自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到回归中原政权已经455年了, 燕云十六州的这段让人感到心酸的历史,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历史意义,它背负的是一个民族曾经的荣辱与共,在它被夺取的数百年间,也是汉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中原汉人因为它饱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如果从大历史角度看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意义,燕云十六州就好像一个屏障,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拥有一个足以缓冲北方游牧骑兵军团威力的北缘战略带是弥足珍贵的,是经济适用的,它就像是北方的长城一样。
从静态的北方战略态势来看,燕云十六州的丧失,直接导致了“晋汉周宋”四朝在其国都正北,全无地形屏障藩卫,同时也间接的导致了后晋之亡、檀渊之盟,靖康之耻与金军灭宋的历史悲剧的发生,因此可想而知一个像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天然的地理优势对一个王朝来讲是何其重要。
再加上燕云十六州是北方主要的产马地之一,因为战马大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温带,而燕云地区不但拥有中原数量最多也最为优秀的骑兵,也拥有数量最多也最为精良的战马,在冷兵器战斗为主的时代,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军队的质量,燕云十八州的失去,直接使中原地区的战马来源锐减,没有足够的骑兵,这也是宋朝军队以重步兵为主,骑兵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机动性强的骑兵追击冲锋,使得后续中原汉人政权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失去了许多主动性,同时这也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我相信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守住燕北才能守住燕云十六州,守住燕云十六州才能保住中原。就这么说吧,燕云十六州在古代是中原的北方门户,失去这里就相当于失去了大门,试问,家里的门口玄关被别人掌握在手中,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与山西的北部等海河流域,这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面积大约10万平方公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巩固政权巴结契丹,将燕云十六州作为礼物送给了契丹。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失去,直接导致了中原数百年里暴露在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之后数百年,两宋一直深受威胁,直接影响了天下的格局。
燕云十六州是辽朝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也是汉人聚居的地方,然而数百年里,对于燕云汉人,辽、宋、金都态度多变。
对于辽朝契丹人来说,燕云汉人“非我族类”,被契丹所排斥,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而宋与后来的金,也并不认为燕云的汉人是自己人,一直非常警惕。燕云地区的汉人也非常清楚自身的处境,数百年里并非“心向中原”,而是不断变化投靠有利于自己的一方。
中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等于失去了门户,自己的腹心之地暴露在北方铁骑之下;而北朝占据此地,就等于拥有了进攻中原的最佳基地。
其他网友回答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在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包括燕州(即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公元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契丹求援,并称儿皇帝,共同出兵打击后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正式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石敬瑭是汉奸吗?
首先,石敬瑭不是汉族,而是沙陀族,属于西突厥的一支,从血统上来说,石敬瑭不是汉奸。但石敬瑭已经汉化,并且统治地区和手下的官员大部分是汉族。所以从文化上来说,石敬瑭是汉奸。
唐朝贞观年间,沙陀族在准格尔盆地东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余脉博格达山以北,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称沙陀,沙陀就是大沙漠的意思。
燕云十六州在后周和北宋初年还有小的变化。
后周世宗称辽国睡王当政,北伐辽国时,收复了瀛州、莫州、瓦桥关(原属涿州)、永安县(乾宁军,原属幽州芦台军),与辽国以拒马河为界。
到了北宋太宗时期,辽国又夺取了北宋的易州大部。北宋在瓦桥关建立了雄州,在益津关设立了霸州,乾宁军设为清州。
中国中原政权从西周以来两次丢失燕云地区,均引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东周的燕赵开始,中原政权就在燕云地区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部落,是中国长城的东段和北段,分布有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北段。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
第一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的匈奴和鲜卑族,长期占据燕云地区。导致北方和东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远远不断地入侵中原地区,造成了五胡乱华,数百年的分裂。
另一次是五代十国到宋朝
造成了辽国、金国、蒙古三次大的入侵。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政权的意义:
1,丧失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北方铁骑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大平原非常适合骑兵作战。在战场上,使中原政权丧失有力地位。
2,燕云十六州是北方主要的产马地,战马多生活在北方寒冷的温带。再加上西夏独立,北宋丧失了北方和西北的产马地,使北宋骑兵的战斗力极其低下。
3,游牧部落获得富饶的燕云十六州,可以说是如虎添翼,获得大量财政收入、人力资源、武器设备。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问答官方邀请!燕云十六州在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共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个州。
从地图上我们就可以得知,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多高山峻岭,易守难攻,非常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驰骋,是历代中原王朝抵抗北方外族政权南下的一道天然屏障。但由于后晋石敬塘称帝心切,不仅以子事辽,而且将这个天然屏障一并送予了辽国。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再无屏障可依,使中原广大地区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因此盛唐诗人王维曾道: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即使石敬塘在作了将燕云十六州送予辽国的决定后,刘知远亦曾苦劝道:“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可惜石敬塘称帝心切,对刘知远的劝谏根本置之不理,而刘知远的担忧在日后也终于被不幸言中。因为稍有地理和军事知识的人都清楚,自燕云十六州南下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对于擅长步兵作战的中原王朝来说根本无险可守。
赵匡胤深刻认识到燕云十六州对北宋政权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定了各个割据势力后开始着手收复此地。但赵匡胤首先采取的是以钱赎取,赎取不成再考虑以军事手段解决。为此赵匡胤特设“封桩库”以积蓄钱财筹备赎金。对此他曾言道:“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北虏,在赎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即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但由于不久后赵匡胤驾崩,继位的宋太宗想借灭北汉之余威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被辽军杀的大败亏输,自此高墙深垒,从进攻转为防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直到宋亡。从随后的宋辽战争和宋金战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辽国和金国每次出兵都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牧马南侵,由于华北平原缺乏有效的天然屏障,因此宋军几乎败多胜少,直到北宋招来灭国之祸。北宋灭亡后,金国对南迁的南宋政权穷追不舍,但由于南方地区湖河纵横,山丘林立,非常不利于金国的骑兵作战,这才最后逃过了灭顶之灾。因此可想而知一个天然的地理优势对一个王朝来讲是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