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
优质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盛行其道,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却并不受关注。问题的根源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周天子已形同摆设。而崇尚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的孔子,他的学说可以说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的。
外部形式严峻,转移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教化民众就显得多此一举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各国之间都开始了自己的兼并战争,大国吞小国,小国投靠大国。因此,战争成了当时的主旋律。而对外战争的频繁就能转移国内的社会矛盾,使之一致对外。以秦国为例,《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
秦国虽然刑法严峻,但是因为对外战争频繁,只要战争就能转移民众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秦朝统一,秦国刑法严峻的问题才凸显出来的原因。因此,孔子的“克己复礼”,教化民众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显得多此一举。
见效慢,不如法家学说立竿见影
法家学说与孔子学说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法家主张以强制的手段来约束民众,约束力强,见效快。即使会引起不满,也能通过战争转移矛盾,形成良性循环。孔子的仁爱思想则不同,《论语·学而》中这样说道: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这段话道出了孔子所主张的“仁”的含义。而在我看来,这种所谓的“仁”需要的时间成本太过高昂,这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崇尚周礼,为君王所厌恶
如果说上述的原因是孔子的学说导致的,那么这个因素就是孔子本人导致的。我们先来谈谈春秋时期。《史记·周本纪》记载,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自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就已经衰败,诸侯之间开始了兼并战争,这就是春秋时代。而孔子崇尚周礼,这几乎在当面打诸侯王的脸。于情于私,诸侯王都不会给孔子好脸色看,更别说推行孔子的主张了。
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爱思想不能立竿见影,而且与当时礼乐崩坏的趋势背道而驰。不能说是孔子的学说有问题,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吧。
其他网友回答
据史料记载:当时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以及各种势力为了争夺既得利益以及皇权王位,已经失去做人底线,已经没有礼仪廉耻,谋权篡位、烧杀抢掠、烽火连天、战争不断,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长期生灵涂炭,百姓生活颠沛流离,整天惶惶不安。
孔子自立门户,开办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培养了3000弟子以及72贤人,周游列国到处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在教育培训领域在当时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到老年修改整理四书五经创立儒家学派,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真的是功不可没。
正如蔡志忠先生所说:儒家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道家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解决的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他的仁义学说确实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生存条件。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一生颠沛流离,身体也不好。尤其是向老子问道以后,被老子毫不客气的批评。他的仁义礼智信儒派理论体系在当时也非常好,但是强权阶级和强大利益集团却根本不放在眼里,因为如果用他的理论和思想,这些人当权受益都受到质疑和争论,更不可能嘴里喊着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篡位夺权烧杀抢掠的事情,是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不足以安民心顺民意得民心。
所以在和平年代,他的理论体系老百姓可能会受益。但是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真的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