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优质回答:
先录入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王维的《山居秋暝》。以下将用这首诗举例说明: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比较讲究的律诗,一般在第二、三句,或第四 、五句嵌入一到两副工整的对联
象上述诗中,第二、三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四、五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互相对仗成联,是比较讲究的律诗精品。
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
律诗的对仗,也就是律诗中对联的对仗,大致有以下要求:
1、相同位置的词、词组成对;
2、词性要相同,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3、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里的词义主要是意境,不是说要表达同一种东西,那样就成了“合掌”之病了。比如说“山”可以对“水”,但如果对“岭”就合掌了;
4、平仄要相反,相同位置的词要平仄相反,但不是绝对严格,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实有好的词汇可以不拘平仄,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但尽量不违反尾字“上仄下平”的要求。
其他网友回答
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是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对仗的要求有三点,第一是平仄,就是句内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对。七言主要看二四六三字,五言看二四两个字。就是说二四六三个字要么是平仄平,要么是仄平仄,基本句式是:五律
第一种:(平起)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起)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律:
第一种:(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要说明的是二四六必须按照律句要求,但一三五三个字则宽泛得多,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法,但第五个字必须注意,要防止三平尾或者三仄尾,就是说句尾三个字不能同是平声或者同是仄声。
第二就是句间词性要相同,就是上一句(出句)与下一句(对句)的词性或词组结构必须一致。古人要求按照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现代宽泛一些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就行了。
第三是全句的结构要相同。就是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一联内两句必须一致。
还要说的有些特殊对。
如借音借义对
借音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呵呵。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
借义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般指“经常”“通常”的意思,但还有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的意思,这里借长度的数量与七十的数字对。
扇面对就是一个领字领出四句两两相对,如毛泽东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是典型的扇面对。
其他网友回答
一、概念
所谓“对杖”,即诗词中所说的“对偶”。对偶是要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整齐的排列和音韵美,它是一种修辞手段。
二、基本要求、举例说明
1、对偶的一般规则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例: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天”对“地”,这是名词对名词,且同时兼有方位词,并且是对立的概念相对。“连”对“动”,是动词对动词,是同类概念相对。“五岭”“山河”“锄”“臂”是名词相对。“银”和“铁”在这里要区分它们的词性,单独看,它们是名词,分别代表不同的金属,但放到这两句诗句中,则是形容词相对,分别来形容和修饰“锄”和“臂”。“落”和“摇”是动词相对。
2、律诗中的对偶还有它的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仍以上面诗句为例。
天连五岭银锄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地动山河铁臂摇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平仄相对非常工整,从而形成了整齐回环的音韵美。
好的,简单回答如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格律诗四大要素,句式、平仄、用韵、对仗。
其中句式、平仄、用韵都有规定,也有规律,严格执行,熟能生巧即可,唯独对仗,只是要求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要求不等于必须,实际运用亦常见灵活使用,至于对得如何,全凭作者自己掌握,也没有个标准可检测,所以不好掌握。对仗要求看似宽,实则极有讲究,要对得工整,对的灵动,实非易事。
什么是对仗,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
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对应的或相近或相反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代的骈体文和赋,现代的一些格言、短语为加强语气,文体机构漂亮都用对偶句。对仗是格律诗词和楹联特有的除了具有对偶特点外还讲究平仄交替、讲究词性词相对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凡是对仗的必定是对偶的,对偶的就不一定是对仗的。
一首好的格律诗,用活用好对仗至关重要,用好了,整首诗灵动传神,特别是律诗,中两联对仗工整,诗整体就稳重,传神,反之诗就显呆板或晦涩。许多传世名作往往是对仗用的极其工整巧妙。
(一)律诗对仗句的一般要求。
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当然是一般而言的,在唐宋诗里也有颔联不对仗的,但这是特例,不等于通则。甚至还有颈联不对仗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能作为我们现在学写诗的借口。我们大多是诗词爱好者,还没到大师级别,就如书法,正楷还没练好,就舞草书了,怎能写好呢,故特例我们还是不学为好,老老实实按规矩办。
二、对仗的两句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要相同。这个词性相同,不仅仅是按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介词(虚词)相对。
还要分清以上各类词的结构,是并列结构,还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还是主谓结构,还是补语结构,或者是连绵词等等。
下面试用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来分析作范。
玉露凋伤枫树林,仄仄平平平仄平,
巫山巫峡气萧森。平平平仄仄平平。
江间波浪兼天涌,平平平仄平平仄,
塞上风云接地阴。仄仄平平仄仄平,
丛菊两开他日泪,平仄仄平平仄仄,
孤舟一系故园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寒衣处处催刀尺,平平仄仄平平仄,
白帝城高急暮砧。仄仄平平仄仄平。
请看颔联:
江间对塞上,都是名词加方位词结合的主谓结构名词。
波浪对风云,都是名词加名词结合的并列结构名词。
兼和接,都是副词做动词用,在两句里都起动词作用。
天涌对地阴,天地名词对,涌和阴都是形容词当动词,组成主谓结构的形容词,作整个句子的宾语。
这一联对仗天衣无缝,非常巧妙。
再看颈联。
丛菊对孤舟,都是量词和名词结合的偏正结构名词。
两开对一系,都是数量词加动词的偏正结构动词。
他日对故园,都是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形容词。说明一下,他字在这里是代词,作形容词用,不是名词,用来修饰名词日的。
最后的泪和心,都是人身体有关的名词。整个颈联对仗也是天衣无缝。
从杜甫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写律诗的对仗句,对词性和词的结构掌握是十分精当的。所以判断好词性,相对工整,这也是写好律诗的基本功。
另外,特别指出的是,古人对连绵词在对仗里的运用非常严格,初学者往往会不注意连绵词的对仗。
譬如:王维《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
寂寞对苍茫都是双声连绵词;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绝句之七:
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其中的容易和商量都是双声连绵词;
苏东坡的:席上代人赠别三首之二:
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身。
那知昨夜香闺里,更有偷啼暗别人。
其中第一联的麒麟和翡翠都是双声连绵词。
这点是很重要的,假如你前一句用了连绵词,你后面句不用连绵词,基本上没法对工整了。这是牵涉到一个对词性的把握问题,要熟悉哪些是连绵词,哪些是双声词。抑或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此特强调下。
三、对仗句的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要对立。同样看上面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其中对仗句全部是平仄错位的,所谓的平仄交替,当然这也是律诗的基本平仄要求。这里也不多说了。
(二)律诗对仗的活用
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大家都知道,这是要求,然后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但并没有规定说不可以用对仗句,借用法律用语就是,法无禁止即可行,所以,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用对仗句。而且用好了,诗特别有味道。
一、首联对仗
杜甫《九月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孟浩然《寻陈逸人故居》
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
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
池水犹含墨,风云已落秋。
今宵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上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王维《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
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王维《送崔兴宗》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
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
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数微。
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二、尾联对仗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四联全对仗
王维《送崔兴宗》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
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
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数微。
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黒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陆游《醉书》
半年愁病剧,一雨喜凉新。
稍与药囊远,初容酒盏亲。
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
我亦轻余子,君当恕罪人。
唐宋人律诗总的来看,首联对仗的情况比较多,而尾联对仗的则很少。这也足以证明,律诗的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但可以用对仗。按诗的内容需要和表达需要,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