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关于杨广弑父的记载,有没有什么漏洞?
优质回答:
史学界有句不知道来由的话:西方无信史。其实,这句话适用于每个国家的每段历史,谁也没有十足的信史,换言之谁也不干净。
秦王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汉昭帝是不是霍光毒死的?隋炀帝有没有弑父?唐高祖李渊是不是一个窝囊废?赵光义有没有“烛光斧影”?建文帝朱允炆有没有死?
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历史无事实,事实绝不能记载也。知我者其唯鬼神乎?
无论传说中的隋炀帝如何不堪,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正史中没有任何杨广弑父的记载,无论《隋书》《通历》还是《大业略记》等史书都没有。
所以,隋炀帝和夏桀、商纣一样,成为被后世埋汰的亡国之君,其真实面目,只能从史书的边边角角去搜寻一点蛛丝马迹,进行一下简单还原。仅此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隋炀帝杨广弑父这个说法,最早被公开化宣扬,来自隋末叛军首领李密。李密在《讨隋檄文》里,痛陈杨广十条大罪,第一条就是杀父,“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李密所率领的瓦岗军,是一只农民起义军,虽然檄文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这说明隋末民间已经有不少风言风语。
到了李世民继位,着手编撰《隋书》,这个任务被交给了魏征。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幕僚,以直言敢谏名垂青史的大臣,是比较有操守的。李唐作为推翻隋朝建立的朝代,当然不会给杨广说好话,但是平白无故给杨广扣一个杀父的帽子,也是不可能的。从隋末的角度去看,杨广这个人就是一身黑点,能黑他的地方多了去了,没必要在私德上给他再来一刀子,毕竟当朝的太宗皇帝杀兄弟篡位,也没有伟光正到哪里去。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隋书》,隋书《帝纪第二》记载了杨坚的后半生,在末尾驾崩的片里,是按照自然驾崩记载的,在驾崩的前夕,还“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丝毫没有提到是被儿子杀死。在隋炀帝杨广的本纪里,也没有说他杀父的事情。所以我说,《隋书》在杀父这件事上,并没有刻意的黑杨广,史官们也不能确定,杨坚到底是不是死于非命,所以以一个简单的“崩”一带而过。
但是他们从手头上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杨坚驾崩的仁寿宫,确实又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要知道,贞观年间的不少大臣都是隋朝的旧臣,李家和杨家本来就是亲戚,史官能掌握到的一手信息太多了。比如,在杨坚驾崩当晚,杨广派亲信封锁了仁寿宫并接管宫中禁卫军,这些亲信中,就有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如果不是确有其事,没必要把当朝皇后的父亲都牵扯进去。于是他们把这些资料,分散记载在了其他传记中。这恰好不是漏洞,而是史官们严谨的表现。
其他网友回答
杨广是隋文帝的二儿子,按封建社会传位给长子的做法,做皇帝的应是长子杨勇,而不是杨广。杨广的皇位是他矫饰篡夺来的。
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氏都崇尚节俭、而太子杨勇生活却很不检点,还宠爱着一个不为母后喜欢的妃子。隋文帝的二儿子杨广却很有心计,处处迎合隋文帝和母后的心理,故作节俭,不好声色。他进京时,有意将自己的车子和仆从装扮得很朴素,他在家中,有意将乐器的弦卸了下来,还让它蒙上灰尘。他母后去世,他在父亲面前装得哀痛欲绝,不吃不喝,背地里却让人将美味佳肴装在竹管中带给他吃。为了达到目的,他还拉拢朝中最有权势的杨素替他说话。杨素也是一个野心家,认为杨广对他有利,于是,经常在隋文帝面前讲杨勇的坏话,建议隋文帝改立杨广为太子。
隋文帝在杨广的欺骗和杨素的活动下,真地废除了杨勇的太子身份,并将杨勇交杨广管束。杨勇曾多次要求见隋文帝说明实情,都被杨广挡了回去,杨勇急得没法,有一天,竟爬到一棵大树上,对着隋文帝居住的仁寿殿拼命喊叫,希望能让隋文帝听到召见他。隋文帝真地听到了,便问杨素是怎么回事,杨素趁机说杨勇神经不好了,隋文帝信以为真,没有召见他。
后来隋文帝病重,杨广非常高兴,急不可待地写信给杨素,询间文帝死后他怎么办?没想到,这封信被误送到隋文帝手中,隋文帝看后大怒,连呼“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隋文帝想重立杨勇为太子,但为时已晚。杨广怕事情有变,于是,派心腹张衡将他父亲隋文帝杀死在仁寿殿中。张衡将隋文帝拉起来刺杀时,“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非常凄惨。杨广杀死父亲之后,接着逼杀了杨勇和杨勇的十个孩子,终于篡得了皇帝的宝座。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