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明明曹军更有优势,为何刘备反而赢了?
优质回答:
曹操并非不可一世,赤壁一战,曹操不是大败而归吗?实力虽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健因素,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况且汉中之战,刘备的实力要超过曹操。
此话怎讲?刘备不是明明弱于曹操吗?请看汉中之战的来龙去脉。
一、汉中之战的起因
刘备是公元214年才拿下益州的,刚刚拿下益州,处于消化整顿内部的时期,而在215年初,孙权就以刘备夺取益州后有了地盘,需要归还荆州为由,要求刘备归还南郡,刘备不同意,于是双方就闹起矛盾,并且一度剑拔弩张,刘备亲自带兵到荆州与孙权对峙,结果这个时候传来曹操进军汉中的消息,刘备立马与孙权罢兵议和,双方湘水划界,刘备将桂阳郡及长沙郡还给孙权,然后马上赶往汉中。
曹操抢先一步征汉中张鲁,就显示出曹操的高明,曹操知道刘备夺取了益州后,下一步必然要征汉中的张鲁,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刘备想要发展,必要夺取汉中,曹操看透了刘备的意图,抢先一步,在215年3月南征张鲁,到当年11月时,张鲁就投降了曹操,于是曹操就夺取了汉中之地,令夏侯渊、张郃留守汉中。
在拿下汉中后,刘晔和司马懿曾劝曹操一举南下拿下益州,当时刘备不在益州,而且益州人心不稳,可是曹操并没有听从,之后就返回许昌。而刘备赶到益州后,在听从了法正与黄权的建议,积极做好准备攻打汉中。
二、双方参战将领及兵力
217年,刘备在经过一年的准备,开始攻打汉中,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魏延、赵云、黄忠、黄权等,谋士是法正,刘备方累计参战兵力约有8万人。
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曹操方累计参战兵力约有5万人,但汉中之战最重要的时期曹操并不在汉中,而是在长安坐镇。
三、汉中之战大致过程
汉中之战从217年持续到219年,时间近两年。汉中之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峙阶段;二是战争阶段,三是僵持阶段。
对峙阶段:刘备初攻汉中时,主帅夏侯渊据险而守,刘备占不到便宜,形成对峙,时间近一年,曹操当时不在汉中。
战争阶段:刘备见无法攻下险要关隘,从成都大举增兵,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以说刘备为了汉中志在必得,刘备采用法正声东击西的计谋,诱使夏侯渊出关,在定军山双方交战,结果夏侯渊战死,刘备方大获全胜, 汉中曹军皆退守险关,这个时候曹操也不在汉中。
僵持阶段:曹操见夏侯渊被杀,这才亲提大军到汉中,可是刘备方避而不战,曹操占不到便宜,又因为补给困难,要从关中经过秦岭,道路极其难走,于是曹操全军退出汉中,放弃了汉中。
曹操为何败了?有以下原因:
1、汉中对于刘备的重要性明显要比曹操强的多,刘备重视,而汉中对于曹操来说,相对刘备没有那么重视,而且曹操在打汉中之战时,北方的乌丸及鲜卑在蠢蠢欲动,导致曹操到达长安时,没有马上去汉中。
2、汉中之战曹军实力明显不如刘备军,刘备用整个益州的力量来夺取汉中,而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最重要的时刻居然不在汉中,而夏侯渊、张郃等不是刘备团队的对手;
3、曹军汉中主帅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被杀,导致曹军全军军心不稳。
4、汉中背靠益州,离刘备的大本营益州近,人员、物资补给方便,又有诸葛亮坐镇后方,足兵足粮,而汉中离曹操方的大本营长安较远,中间又隔着八百里秦岭,道路难走,补给困难,导致最后曹操的撤军。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在夺取汉中后,益州爆发多起骚乱事件,这时如果抓住机会进击刘备,优势是很明显的。然而,曹操错失良机,着实犯了严重错误。在接下来的汉中争夺战中,其实曹操已经没有优势可言,最终把汉中拱手让出。
下面,我来说说汉中之战的经过。
第一,刘备进击汉中,首战遭遇挫折
曹操放弃进攻益州后,把守备汉中交给自己信任的大将夏侯渊。刘备麾下谋士法正认为,夏侯渊与张郃的才能有限,应该乘此时机进取汉中。
这一番话,正中刘备下怀。很快,刘备亲自统领大军出发,张飞、马超、吴兰等将领为先锋,挺进汉中。曹操的堂弟曹洪率一支军队,阻击西蜀兵团。当时吴兰屯兵于下辨,张飞、马超屯兵于固山,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张飞、马超都是狠角色,相比之下,吴兰要弱得多。曹洪决定先攻吴兰,挥师进击下辨。张飞得悉消息后,放出风声,扬言曹洪若攻吴兰,他将袭其后路,断其归途。然而曹洪没有被张飞吓倒,击破下辨,阵斩吴兰,张飞、马超独木难支,只得悻悻而撤走。
此时刘备抵达阳平关,与夏侯渊正面对峙。
刘备的进攻也很不顺利,他派部将陈式袭击马鸣阁道,被徐晃击破;刘备亲自率军攻打广石,又为张郃所阻击,无法得胜。看来要夺取汉中并非易事,刘备需要更多的兵力,他紧急派人返回成都,要求留守的诸葛亮调拨更多的兵力到前线。
第二,夏侯渊之死
曹操知道刘备乃是劲敌,担心夏侯渊吃亏。尽管夏侯渊在平凉州之战中有卓越表现,但他是有弱点的,虽然骁勇,却失之于轻敌。于是曹操决意亲征刘备,带着大部队西进,岂料刚到长安,便传来夏侯渊的死讯。
夏侯渊与刘备在阳平关一带对峙半年之久,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不断增兵前线,刘备在兵力上已经占有明显优势。
由于正面攻打阳平关受阻,刘备便从渡过沔水,沿着山路行进,抵达定军山。夏侯渊闻讯,亲率兵马出击,企图一战把刘备赶回老巢。
入夜时分,刘备突然大举进攻曹营,四处放火焚烧敌营栅栏。夏侯渊令张郃守住东面,自己则防御南面。此时刘备猛攻张郃,张郃抵挡不住,夏侯渊紧急把自己的部队分出一半以救援张郃。夏侯渊哪料想得到,这正中了刘备的诡计。
刘备早预留一支奇兵,由讨虏将军黄忠统领,驻扎定军山上。法正见夏侯渊中计,便喊道:“可击矣。”黄忠擂起战鼓,居高临下发起冲锋。兵力薄弱的夏侯渊岂能抵挡,被杀得大败,他自己也脑袋搬家,死了;同时被杀的曹军高级官员还有遥领益州刺史的赵顒。夏侯渊被杀,曹军上下心胆惧裂,张郃大恐,不敢恋战,带着残兵败将,退回阳平关。
这是曹军继赤壁之战、江陵之战后的又一次大失败。
第三,张郃力挽狂澜
元帅夏侯渊死了,阳平关一片混乱,士气低落,人心浮动。当务之急是要安抚人心,推选新的统帅。督军杜袭与司马郭淮整饬军队,推举张郃为临时统帅。张郃临危受命,挑起重担,巡视诸军,安排守备,巩固阵地,严阵以待。
溃败后的曹军稍稍心安,只是危局未解,刘备虎视眈眈,随时会渡过汉水发动进攻。曹军将领们都认为刘备人多势众,不可与之争锋,必须在汉水沿岸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方能勉强抵挡。司马郭淮不以为然,他力排众议,认为应该诱使刘备渡河,等他半渡时出击,必可大破敌军。
郭淮的主张得到张郃的支持,这一战术果然令刘备大伤脑筋。刘备身经百战,深知贸然渡河出击风险极大,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就这样,双方在汉水两岸对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四,子龙一身都是胆
与此同时,曹操正马不停蹄从长安驰援汉中。
有一天,侦察兵发现一支曹军运粮部队,刘备当即令黄忠率部出击。黄忠领命而去,这一去,去了好久,赵云深恐老将军有所闪失,便亲自带着数十名骑兵出营察看。岂料离开营地后,赵云竟然遇到曹操的大部队,这次遭遇双方都不曾料到。赵云只有区区几十人,但他临危不惧,头脑异常冷静。既然曹操部队尚未察其虚实,何不先下手,杀他个措手不及呢?
果不其然,曹军忽遭突袭,一时也不知敌人有多少人,被打懵了,有些人拔脚就跑。不过混战一阵后,曹军看清了,所谓的敌人尚不足百人,何惧之有,于是开始反扑。赵云且战且退,曹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营垒之前。营中士兵见是将军被追杀,赶忙擂响战鼓助威,并打开大门,赵云等人疾驰而入。
按理说,赵云死里逃生,进了兵营后,非得关闭营门不可。不过,赵云真是心细入微,他偏偏不关营门,下令停止击鼓,拔出营中令旗,整个大营敞开着。
曹操用兵尚诈,见到赵云兵营不设防的样子,满腹狐疑,暗忖营内必定有埋伏。谨慎小心的曹操不敢贸然出击,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如撤退的好。其实赵云哪里有时间去设伏,只不过他知道曹操向来谨慎小心,索性洞开营门,赌上一把。曹操果然中计,非但没敢往里冲,最后还引兵退去。
曹军一退,赵云抓住机会,率全体将士一拥而上,攻击曹操的殿后部队。一时间,原本悄然无声的兵营鼓声大作,赵云的士兵们持强弓劲弩,箭如雨下,曹军士兵纷纷倒地身亡。
曹军阵型大乱,连曹操都无法制止混乱的蔓延,居然出现严重的踩踏事件,很多士兵被人马踩踏而死,还有些人被挤落到汉水中淹死了。
第二天,得知喜讯的刘备赶到赵云营内,远远望见战场上遗下曹军累累尸骨,他不禁喜上眉梢,喝彩道:“子龙一身都是胆!”
自是,赵云之勇猛善战名扬天下。
第五,曹操撤出汉中
自从夏侯渊战死后,曹军的士气一直低落不振,连亲征的曹操都吃了赵云的亏,所有人脸上都密布阴云,看来汉中是守不住了。相持一个月后,曹操放弃了。他下令汉中守军全部撤走,把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给刘备。
这不是曹操的风格,他不是那种知哪而退的人。
但人总会有所改变的,因为人会老,岁月会侵蚀人的雄心。在十个月后,曹操病逝,我们可以猜想,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他削平群雄,一统北方,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然而一个人的事业再伟大,他也只是凡人绝不是神。当死神的影子已隐约可见时,一个人的心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刘备不再是寄人篱下的落水狗,而是过江猛龙,在夺取益州后再下汉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汉中一役,刘备大获全胜。
这也是刘备入蜀后的重要一役。夺取汉中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解除了曹操进攻蜀地的风险,其次有了进取关中的一块跳板,在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极大保障蜀政权的安全。在这场战役中,足见刘备之韧性与斗志昂扬,反倒曹操给人江河日下的感觉,既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智慧,也没有以往的从容与自信。
其他网友回答
1.汉中对刘备军事集团建立稳定的根据地有屏障作用,《隆中对》中,诸葛亮阐述了益州:
“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终身理想的刘备来说荆、益尤为重要,如果丢失汉中,如同撞开了刘备的大本营益州的门户,刚到手的人员及物资补给等都在益州,势必动摇了自己的根本,所以刘备非常重视此战;除关羽留守荆州外,其它重要文武将官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此战,甚至诸葛亮坐镇益州后方,亲自担任总后勤部长的角色!2.汉中离曹操经营的大本营长安较远,其间道路崎岖坎坷,部队调动和行动的成本都很高,尤其是为汉中前线部队运送补给困难重重;又纵使丢了汉中,由于益州到长安中间还隔着八百里的巍巍秦岭作为阻碍,所以显得不是好重要;对曹操来说汉中就是“鸡肋”一块,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之所以还要打汉中,显然是想灭一下刚刚崛起的刘备军事集团的威风,顺便报一下赤壁之战的仇恨,抑制刘备的迅速发展壮大,曹操根本没有把汉中作为长久的战略要地来经营和发展的打算!
3.二军对垒时曹操精力分散,甚至心不在焉!北方的乌丸及鲜卑窥探中原已久,又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导致有丰富沙场经验,对刘备知根知底的曹操,滞留长安多日,不能全力以赴应对汉中战事;而夏侯渊、张郃尽管能征惯战,有战术能力,但综合二人的战略思想,根本不是刘备的对手。
4.曹军中,汉中战场主帅是曹操看中的夏侯渊,这哥曾经立功无数、名噪一时,在曹军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然而却被耄耋之年的刘备属下黄忠一刀斩于马下,动摇了曹操的军心,使部队丧失了斗志!
其他网友回答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邀。一直想聊聊汉中大战,就借这道题梳理一下这场战斗,再次感谢题主邀请。
先表明态度,客观的评价一下这场“汉中争夺战”,曹刘两个集团在战术及战略层面,蜀汉大胜。为什么刘备能取得生涯惟一一次对阵曹操的胜仗?且听我细细说来。
第一,汉中对于蜀汉的意义远大于对于曹魏的意义
很多时候,战斗的结果来自于双方的意愿和要求。用我的偶像迈克尔乔丹的话说“更渴望胜利的一方,取胜的机会自然更大”。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上述地图蓝色的就是汉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现实点说,夺取汉中,稳定汉中,蜀汉就足以自保,如果没有汉中,蜀汉就只能困守川中,对于生存极为不利。
而反观曹魏方面,他们的大本营是中原一带,所有才会有“汉中”为鸡肋的说法。
第二,双方兵力上,刘备可能占优(推断)
战略层面,实际上汉中之战分为两个阶段。我来梳理一下曹魏、蜀汉的战斗投入情况。
曹魏军,第一个阶段,曹操尚未到达,作战的主力是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下辖兵力不详,估计3万人,这基本上是汉中前线防守的常驻魏军。
第二个阶段,曹操亲临,曹操带来了中央兵团,投入战斗约2-3万。
也就是说汉中之战曹魏方面的总参战人数是5-6万,曹魏方面的将领主要是夏侯渊、张郃、徐晃。其他如张辽、乐进在合肥一线防备东吴;于禁、曹仁在南线防御;夏侯惇在本部剧中策应。
蜀汉军,第一阶段,刘备主要负责统筹安排,作战主力是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
这可能是刘备能拿得出手的所有家底,也就是刘备入蜀的全部机动部队,全部可调动的将领。
第二阶段,诸葛亮从成都派兵赶来汉中前线增援,猜测这一批部队应该是刘璋驻守益州的常备军,大致有2万人,并且这批官兵都是益州人,对于地形、气候更加熟悉。
简言之,蜀汉的兵力总投入大致是6-7万,在总兵力上讲,蜀汉略高于曹魏,投入的将领上,刘备方面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也多于曹魏三主帅。
第三,后勤供应方面,蜀汉更加便利
这个方面其实是一目了然,曹魏方面的主要粮仓全部在中原一带,供应到汉中前线,可谓千里运粮。运输线漫长就容易受到滋扰,蜀汉军也时有偷袭。
而蜀汉方面从成都运量到汉中,距离上讲是曹魏补给线的十分之一。为什么整个汉中之战,蜀汉军队都可以更加有活力?诸葛亮在成都充足的粮草供应,充沛的兵源补充,是重中之重。
第四,地形熟悉,气候适应
这场战斗极为漫长,从217年冬天一直持续到219年夏天,我是湖北人,我们离河南、陕西都不远,深知河南、陕西即便不算太远,但是地形、作物、气候相差极大。
汉中作战时候,曹魏军队方面有不少人感染痢疾,相信跟不熟悉气候、地形,水土不服有很大原因。
第五,战术运用得当
在曹操亲临前线之前,蜀汉方面一直都在疯狂进攻,占据“先发制人”的 要点,斩杀大将夏侯渊,重搓曹军锐气,而且抢占了地利的优势。
后续的相持阶段中,刘备在保障了自己的补给之后,千方百计的截断曹操的补给,最后曹军被迫不得不撤军。
具体的战术层面,黄忠、魏延、赵云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很多小规模胜利。
第六,曹魏方面的后顾之忧
对于曹魏方面来讲,东吴一直在东线骚扰,虽然不成气候,但是对于整个曹魏江淮地区的生产造成了破坏,必须要分兵抗拒,另外乌桓的骚扰也是不堪其乱,如芒刺在背。
而蜀汉方面,刘备为了准备汉中大战,跟东吴方面重新讲和,分荆州而治,这使得蜀汉此时基本上没有东线的威胁,除了关羽部队,基本上所有的兵团都可以倾巢出动,争夺汉中。
我挑了一些重要的方面讲讲,还有很多琐碎的细节,就不多谈了,去看NBA了,大家周末愉快。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其他网友回答
汉中之战的结果是刘备在汉中称王,而曹操退出汉中。
从结果看,似乎是曹操惨败。
然而我们探究一下曹操退出的原因,就可知曹操并未惨败只能称得上是“战略性撤退”。
说此时的曹操“不可一世”,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他最终“惨败”的原因。
先看咱们的大诗人曹操在建安二十年五月翻过散关山来讨伐汉中张鲁时写的一首诗吧。
坐在盘石上的是周穆王;
弹五弦琴的是大舜;
作清角韵的是黄帝!
此时的曹操是刚打完了孙权,杀掉了汉献帝的伏后,又立自己的女儿为后,返回的西北战场。
汉献帝,掌中物耳!
从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以全国为全局,以天子自居的雄心壮志。
这,直接导致了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所采取的的一系列措施,也导致了最后的所谓“惨败”的结局。
得汉中后大肆封侯许愿,得陇后不望蜀的真正原因,大概是曹操觉得,时不我待了。
建安二十年七月,曹军进驻南郑,标志着占领了汉中。
此时最该做的,就是兵锋南指,趁着刘备在蜀立足未稳之机,一举占领蜀地。
但是,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操又回到了邺城。
干啥去了呢?三月,耕籍田,行天子之仪;五月称魏王;第二年四月“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
也就是说,一向重实利而轻虚名的曹操急着回家当“天子”去了。
非常令人惋惜!个人认为,这是曹操不亚于赤壁之战的一次战略性失误!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再回头看看曹操的那首诗吧。
“意中迷烦”: 曹操迷茫了。
为什么?年龄大了!此时的曹操已经六十岁了,在当时的年代,已经可以称为高寿了。
还在不停地翻山越岭,东征西讨,征战到何时才是个终了呢?
这,也许才是刘备的谋士法正口中的: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音:剧)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否则,以曹操对权力的控制程度,如果不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会置唾手可得的巴蜀之地,回家去急于给自己的儿子曹丕铺就称帝之路。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立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战败,退居长安,在陈仓设防线,不复汉中矣!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刘备进驻阳平关,曹操急了,率兵到达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在长安呆了小半年的曹操,听说夏侯渊在定军山战败身死,
出斜谷,与刘备相持了不到一个月,感到没有胜利的希望了,遂退兵回长安。
并且,为了缩短己方的补给线,战略收缩至陈仓,设置防线。
这个战略,应该说是正确的,因为,终蜀汉一朝,也没攻克过陈仓一线。
最狠的,就是把武都的五万氐人迁徙到天水,扶风屯田实边,
地给你刘备,劳动力,你刘备就不要想了!
汉中一战,虽然损失了大将夏侯渊,丢了汉中,但总体上,对曹操来说应该是战略性撤退,
称不上是惨败。
其保有的陈仓出口,可以保证曹军随时可以进攻汉中,而不必承担翻越秦岭带来的补给上的沉重的负担。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在完成了这一开国之战后,称汉中王。所以说此时的刘备是刚刚崛起,不为过。
建安二十五年或者说魏文帝黄初元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继位魏王,十月,代汉称帝!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孤立的去分析,从汉中一战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出,曹操每征战大半年左右,都要回朝中坚实自己的统治基础,或屯田,或罢黜不臣,一步一步从魏公到魏王到加九锡。
大概率是曹操感到虽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是毕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时不我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