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韩非子的法家和商鞅的依法治国的观点有何不同?
优质回答:
商鞅 前395-前338年
秦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立木之信”或者“徙木立信”。
后来,太子犯法,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资治通鉴》记载:“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秦国贵族多有怨言。
商鞅在秦国建立了延续百余年的国策——耕战。商鞅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最主要的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商鞅认为,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同时期的西方,亚历山大大帝有5万人的军队,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万人,而秦国到了秦始皇时代,已经能够负担一百万人的庞大军队。《史记》上说,正是耕战策略最终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
韩非 约前281年-前233年
韩非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
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喩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老子,仅撷取老子一小部分,与同继承老子思想的庄子道家,完全不同。
简单说,韩非只取老子无为的思想,在老子的无为里面,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但韩非仅取部分意思,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特定喜好,或喜好不能被臣下掌握,此面向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被认为如此才算是无为之治。也有学者认为,“解老”与“喩老”部分,似乎与韩非其他论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韩非所作。
其他网友回答
韩非子:核心是权术,以王道为引导,愚民政策,除了王,其他人是下民,阶层与阶级斗争分工明显,得罪一批人,所以直接导致秦灭六国先灭韩国
商鞅:核心是法术,以霸道为途径,强制推法,废掉旧贵族的等级制度,一切爵位靠军功获得,得罪贵族阶层,士大夫的权利放大了,所以变法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