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林黛玉这个人物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网友提问:

你是怎么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

优质回答: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问答分享知识!

楔子:“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其实以上只表达出来林黛玉被大家认可的表面化的性格形象。她内心至真至纯至美的性情,向往真实、平等,追求青春、爱情和自由的美好品质应该被欣赏被表达出来。

林黛玉,文学名著里的经典人物形象,在我还未曾读红楼梦的时候,就先知道她。许多未曾读过红楼梦的人对黛玉也有所听闻。当我看完红楼梦之后对她的了解并没有太多。后来听马瑞芳老师谈《红楼梦》中的黛玉,我才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了解的更细更真实更客观了。

我开始欣赏林黛玉。她有两方面与人不同的优点:对爱情的纯粹,性格的真实天真。

她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她是荣府幺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

林黛玉是多重性格素质的统一体。分析其人物形象,就必须要从她的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所凝聚而成的主导方面切入。

黛玉性格的一个主导方面是她的叛逆精神与高尚境界。

所谓叛逆精神是指林黛玉对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主要价值准则的反叛。而高尚的境界,是指黛玉的人格精神所达到的完善性的标志,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价值的体现。譬如:傲岸不逊、贵族情调诗人气质等。

在一个比较单纯的官僚家庭里长大的林黛玉,投身到荣国府以后,命运又仿佛给了她新的安排,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必须去学会如何适应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

在这里,隐忍曲承,安分随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巧妙的欺诈,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到欢心与奖赏,这就是周围的一切向林黛玉所提出的做人标准。

而我们看到林黛玉的行为却与大观园中的为人处事标准格格不入。她不怕得罪任何人,甚至从不思考谁可以得罪,谁不该得罪,一切都随着她生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的心中所想即口中所说,而口中所说的,常常又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真相。

正因为林黛玉的率真自然、任性任为,所以她虽然轻易地与人生隙,但从不与人结嫌,而是很快地就能与人消除隔阂

曹雪芹又不让林黛玉的这些性格素质顾影自怜地停滞在那里,它们一方面受到叛逆精神的入微的渗透,一方面又众星拱月般地将自己的光彩投向主导性格。这样,人物的形象就在渗透和凝聚的过程中保持了整体性,有一个演化发展的基础。

玉的形象世界中,又具有敏感、多疑和伤感的性格素质。

敏感,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具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多疑,则是由于自己的身世而形成的自卑感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即时时刻刻防备着意外的伤害。

譬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动气,越伤感,她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如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当林黛玉得知最后两朵是别人挑剩下的时候,她当即说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以往的评论家大都认为这一段表现的是黛玉的小性儿,其实,这其中何尝不蕴含着黛玉的自尊,更蕴含着人情的冷暖,说明黛玉渴盼着人间的温暖与关爱。

那一次,史湘云把她与戏台上的小旦相比,这固然引起她的多心和不愉快,但这误会到底是容易解释和消除的,引起她最不愉快的还是因为贾宝玉为了怕史湘云得罪人所使的那个 “眼色”,这在林黛玉看来是一种有情意的表现。因此她非常尖利地责问宝玉:“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看来,她仿佛是褊狭到了如此的地步,好像非要贾宝玉和所有的女孩子尤其是薛宝钗断绝关系之后她才能甘心似的。果然有一次,贾宝玉被她拷问得急了,忍不住这样说道:“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不说偶然去她们那里一遭,就说这话。”这几句话无疑刺伤了黛玉那颗脆弱的心。因此她不由的急了,并且说:“我难道叫你疏她,我成了甚么人呢?”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她终于被迫地挤出了隐藏在心里最深处的一句话:“我为的是我的心。”

在黛玉的叛逆精神中,黛玉的性格形象又显得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味。

她那么热衷于阅读词句警人的《西厢记》和《牡丹亭》,然而,又羞于行酒令时的无意引用,央求薛宝钗为她遮掩,好维护千金小姐、不出屋门的女孩儿的脸面。

玉的人物形象中又充溢着诗性的芳馨,使她的的叛逆精神带着一种诗意的激情和意蕴。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这样的描写:“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儿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了。’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落花是女子的象征,更是黛玉自己的象征,其葬花即是表明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她宣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哭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样的歌声,明显地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旋律,使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有叛逆者与求索者的基因。

诗是黛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为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溶入了一丝的浪漫和凄美。她的诗,有对爱的感伤,有对爱的怜悯,还有对世俗的不满。在林黛玉的身上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她把情化为诗,把诗化为自己追求理想、向往爱情的武器。她的诗情真、爱真,她的诗也让这一人物形象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在她的身上,有着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目下无尘的文人骨气和精神洁癖,有着冲淡平和、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隐逸追求。伤感、爱恋,不仅是她的专长,也让她成为大观园中的第一才女。

黛玉性格形象演变的历程

赠绢使她惊喜痴迷。元春赐端午节礼,独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触动了贾宝玉;清虚观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触动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宝黛大吵,贾宝玉砸玉,这是二人闹得最大的一次。

至初四日,二人和好。初六,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表达对科举仕途的不满,认林黛玉为知己,无意间被林黛玉听了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遂有宝黛第二次诉肺腑。晚间,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林黛玉在受绢时是神痴心醉,往日的疑虑、焦躁、猜度一下子烟消云散,此后黛玉表现出高兴、自恃、松懈的情绪,林黛玉待人接物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忆绢使她沉吟思索。在这一阶段,黛玉的性格中出现了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幽怨、怀疑和愤恨的因子

焚绢使她使她对整个贵族家庭加倍仇恨。两条浸透着爱情、洒满了泪水的旧绢被黛玉投入火盆,显示了林黛玉决绝之情,林黛玉在反叛的道路上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做最后的抗议。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

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她在宝玉面前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的“知己”。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结语: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林黛玉不是小心眼、爱哭闹、不识大体的寻常小女子,而是一位情趣高雅、志节不凡、重情轻物、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具有诗性气质的大家闺秀与绝代佳丽!

其他网友回答

曹公对林黛玉的塑造非常成功。与王熙凤出场不同的是,曹公没有对黛玉服装、饰物、容貌做任何描述,却让读者感受到黛玉惊心的美;在之后对黛玉才情的描绘,更让人倾情其纯净的内在之美。

其他网友回答

论才华,没得说,论为人处世,小肚鸡肠,说话尖酸刻薄,不合群。从小寄宿别家让她敏感,从小体弱多病让她悲观,爱慕之心无人能诉,更无人帮其牵线搭桥,也是可怜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林黛玉是曹雪芹心中的女神是阆苑仙葩是绛珠仙子是潇湘妃子也是亿万读者心中不可冒犯的女神,她行如弱柳扶风静若姣花照水,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是倾国倾城貌她是多才多艺身,她至善至美至真,她情深不渝,她知书达礼,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看红楼者谁不为之动容流泪呢?作为怜香惜玉者谁不会爱她呢?

版权声明